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表彰激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年鉴.2020卷》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066
颗粒名称:
表彰激励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8
页码:
71-88
摘要:
本章记述了第二届“文脉奖”颁奖大会召开、关于授予高令印先生第二届“文脉奖”的决定、高令印教授事迹专稿等具体内容。
关键词:
南平市
朱子文化
表彰激励
内容
【第二届“文脉奖”颁奖大会召开】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设立“文脉奖”,表彰在朱子文化传承发展事业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2019年10月17日,在建阳召开第二届“文脉奖”颁奖大会,授予厦门大学教授高令印先生第二届“文脉奖”荣誉称号。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发出《关于授予高令印先生第二届“文脉奖”的决定》,颁发证书一本、匾额一块,文曰:“半世纪教坛桃李芬芳,五十年研究著作等身”,奖金一万元,《闽北日报》刊登反映高令印教授典型事迹长篇通讯《坚守与执着——专访中国朱子学会名誉会长、厦门大学教授高令印》一文。高令印先生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坚持教学和研究,出版朱子学著作17部,约400万字;数十次到闽北调查研究,指导武夷山双世遗申报、《朱子文化》杂志办刊,撰写《居闽五世遂为建人》一文,考定朱子籍贯为南宋建州建阳县,朱子是福建人。(林文志)
【关于授予高令印先生第二届“文脉奖”的决定】
高令印先生,男,1934年10月出生,山东阳谷县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班。厦门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朱子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武夷学院兼职教授、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副理事长。
高令印先生参加工作以来,不论是在职期间,还是退休之后,作为一名教师,坚持以德为先,行为师范,三尺讲坛,精心耕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坚持党性原则,对党忠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退休后谢绝外聘,集中精力研究和整理积累的朱子资料和书稿,被人文学院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作为一名资深学者,坚持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务实创新,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受到业界的好评;作为一名退休老同志,坚持不断学习,笔耕不辍,撰文著述,成果丰厚,出版朱子学著作17部,约400万字。更为可贵的是,作为一名厦大教授,与闽北有着不解之缘和深厚感情,曾数十次到闽北调查研究,考察朱子文化遗存,收集朱子文化故事,承担武夷山世界双遗产申报资料整理,指导《朱子文化》杂志办刊出刊,利用参加国际朱子学研讨交流活动的机会,推介武夷山,宣传朱子理学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促进了朱子文化走出去。特别是撰写《居闽五世,遂为建人》一文,考定朱子祖籍徽州婺源,籍贯建州建阳,朱子是福建人,为朱子籍贯正本清源发挥了积极作用。
鉴于高令印先生在朱子文化传承发展上的突出贡献,本会决定,授予高令印先生第二届朱子文化传承发展“文脉奖”,颁发匾额一块,文曰:“半世纪教坛桃李芬芳,五十年研究著作等身”,匾悬于考亭书院,以为长久之褒扬。本会希望高令印先生老骥伏枥,意志弥坚,新时代再出发,既保重身体,又发挥余热。希望更多的社会人士投身到朱子文化传承发展事业中来,加一块砖,添一片柴,出一点力,尽一份心,促进朱子文化品牌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高令印教授事迹专稿】
坚守与执着
——专访中国朱子学会名誉会长、厦门大学教授高令印
鹭岛入夜,海风轻拂。初见厦门大学教授高令印,即是印象中老一辈学者的模样:提着一袋书籍、资料,身着藏蓝小白格衬衫、宝蓝牛仔裤,佩戴暗红色方框眼镜,腕上有一块黑色手表,看得出岁月留下的痕迹……
潜心朱子,深耕细研半世纪
1935年出生的山东人高令印,先后从厦门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班毕班,并毅然选择留在了厦门大学任教。
“从毕业到退休,没有离开过厦门大学,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关于朱子学的研究,也从未停下。”高教授感触良多,“厦门大学和朱子学,就是我一生相濡以沫的‘知己’。”
从朱子的家事、生计、遗迹等着手,弄清朱子远祖籍贯变迁,考证朱子本人为建州建阳人,释义“邹訢(邹县朱熹)”“平陵朱熹”之缘由,勘正朱子有关文献记载误漏……因为专业的关系,高令印教授熟悉历史、哲学研究方法,所以利用考察、谱志等地方文献研究朱子学,成为高令印研究朱子文化的起点和特色,也开启了朱子学研究的新领域、新境界。
“结合朱子著述义理诠释和事迹考察,辨析朱子学研究的两大领域,从文献资料和历史遗迹中寻找相互的印证。”高令印首创提出了“福建朱子学”概念,考证出理学是道学和心学的合称,纠正了“海滨邹鲁”定义,指出“武夷中原”说法,等等。
几十年深耕,终是著作等身、荣誉满堂。至今,高令印已出版《朱子事迹考》《福建朱子学》等专著20余部,发表文章400多篇,获得韩国“第四届退溪学国际学术奖”、武夷山申请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突出贡献奖”等诸多荣誉,并从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这两年,大多数闲暇时间,我都在收集汇编自己这几十年来参加过的有关朱子的会议资料、活动资料。”高令印谦虚地说,“希望这些文字、图片资料能为研究朱子学的后生,打些基础,提供些参考”。
缘起朱子,闽北山水留足迹
人的一生,可能因为一个偶然的决定而改变。但回过头看,所有的偶然中,都有必然的存在。对于高令印而言,与闽北结缘,源于朱子,到朱子“琴书五十载”的地方去,即是偶然中的必然。
“20世纪70年代末,第一次到闽北,待的时间不长,却走了很多地方。”高令印回忆,那次调研共有包括自己在内的三人同行,大家从厦门乘火车,一路风尘仆仆到闽北。
从建阳考亭书院、黄坑朱子墓,到建瓯朱文公祠、博士府,再到武夷山武夷精舍……“闽北山青水秀,遗存诸多,印象最深的,还是建阳考亭书院的石牌坊和武夷山的武夷精舍。”高令印说,那时候,看到建阳考亭书院石牌坊淹没在水里,看到武夷精舍只剩颓圮的半面墙,很是痛心。
古迹是历史的见证,是文脉所系,对历史遗迹最好的尊重就是保护。20世纪90年代末,武夷山申请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当地相关部门邀请高令印参与文化遗产朱子学文献的搜集整理。“没有犹豫,只身来到闽北,一待就是数月,走遍了武夷山辖区内与朱子有关的古迹,收集考证的文献资料堆成了小山。”高教授说,也是这次机会,在《蒋叔南游记》发现了武夷精舍图,这对后来重建武夷精舍提供了最好的依据。
2017年9月1日,南平市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南平市朱子文化遗存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全市69处朱子文化遗存被列入第一批保护名录。听闻此消息后,高令印特别欣慰:“闽北是朱子故里·理学摇篮,有着丰厚的朱子文化遗存,而这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守望传承,文化沉淀与新生
时至今日,年至耄耋的高教授,仍潜心于朱子学研究,参加与朱子学研究相关的重要活动。因为在他看来,文化不仅要保护传承好,更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好。
“武夷山一带是南宋后中华文化的重心,是福建文化建设和闽台文化交流最现成、最深广的文化资源所在。”高教授表示,文化资源不同于物资资源,是越开发越丰富的。
今年10月18日,由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第二届朱子文化传承发展“文脉奖”颁奖大会将在建阳考亭书院举办,高教授以“半世纪教坛桃李芬芳,五十年研究著作等身”个人成就,受邀参加并获朱子文化“文脉奖”,表彰其对于朱子学研究上的贡献,和对南平传承与弘扬朱子文化上的无私帮助。
“在朱子文化复兴与品牌打造上,南平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和尝试。”高教授希望有更多的地方,特别是福建省内各地市能携手合作,共同挖掘朱子文化内涵,持续丰富朱子文化活动载体和形式,不断增强朱子文化品牌影响力和感染力。
交谈中,翻看高教授收集整理的文字资料,除了理论研究外,多数是他梳理的关于推广普及朱子文化的建议:
1.举办多元化“朱子文化节”:知名作家、民间艺术家来举办朱子诗词笔会,吟诵朱子诗词,创作朱子书法。
2.更多“朱子元素”,城乡建设中,以朱子著述名篇、名句命名城市公园、街路名,使朱子学普世化,更化俗为民亲民。
3.朱子与经济相结合:策划更多朱子文化旅游线路、朱子研学之路。
4.朱子学应结合理论研究,把研究成果与文学艺术、社会教化、旅游养生等相结合。
“走一趟‘朱子之路’,浸染千年文脉,引导人们更好地崇尚、追求自身修养和道德意识的升华。”高令印言之凿凿、情之切切。新时代里,朱子文化也应在悠久的历史沉淀中焕发新的生机。 (记者吴建琼)
【高令印教授论文】
居闽五世遂为建人
朱熹(1130—1200)的祖籍原在北方。朱熹说:“相传望出吴郡,秋祭率用鱼鳖。唐天祐中,陶雅为歙州(按即徽州)刺史,初克婺源,乃命吾祖瓌领兵三千戍之……子孙因家焉。”(朱熹《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朱瓌为婺源初祖,朱熹为其九世孙。朱熹的祖父朱森、父朱松入闽定居,朱熹尊父遗言入籍建州建阳。这样,朱熹的籍贯便有建州建阳说、徽州婺源说。本文据入闽朱氏事亦和传统籍贯论说,说明朱熹的籍贯建州建阳,祖籍徽州婺源。朱熹是福建人。
朱熹以上三世迁闽定居
按照中国的传统,一般在新住地居住三代后方可改变自己的籍贯。朱森、朱松入闽,至朱熹已是三代,朱熹还说“居闽五世”(朱熹《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他是包括自己的子孙。也可以参考当今国家的规定。公安部1995年91号文件: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地;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199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下发的《干部履历表·填表说明》规定:祖父或曾祖父出生地和其长久居住地作为某个人的籍贯。
朱熹祖父朱森、父朱松和朱熹本人,他们在福建的事迹,不仅长久居住,而且决意定居于福建,入籍于建州建阳。
一、朱森举家迁闽定居
朱熹的曾祖父朱绚的次子朱森(1075—1125),即朱熹祖父,赠承事郎。朱森是儒学家。他说:“吾家业儒,积德五世矣。”(朱松《承事府君行状》)朱森兄弟4人,兄和2个弟弟早逝,婺源朱氏此支脉唯是朱森(清光绪《续修紫阳堂朱氏家乘·朱氏系图》)。北宋重和元年(1118),朱松登第进士,以同上舍出身授迪功郎,被任命为福建路建州(府治在今建瓯)政和县尉。朱森对婺源祖传遗产作了处理,“质先业百亩”(元虞集《朱氏家庙复田记》),于宣和五年(1123),趁其子朱松赴任,举家8口人全部随之,迁入福建:朱森夫妇,三子(松、柽、槔)、二女、媳(朱松妻)。朱熹说:“先世南来,八人度关岭(按仙霞岭)入闽。”(朱熹《与程允夫书》)一般认为,朱森举家迁入福建是为避方腊乱。其实,当时方腊起义(1120—1121)已被镇压下去,婺源一带社会趋于安定(清王懋竑《朱子年谱考异》卷一),乱不是主要原因。朱熹远祖历代多为仕宦之家,大都置有较多田产,至朱森以上“三世皆不仕”(朱熹《朱府君迁墓记》)。当时朱森这支朱家近乎败落,在很大程度上是企图寻找新的发展契机。可是,朱森到福建仅2年即逝,葬于政和护国寺侧。朱熹的父亲朱松在讲到自己少年时家中的经济状况时说:“某少贫贱,进不能操十百之金,贸易取资,以长雄一乡;退不能求百亩之田,于长山大谷之中,躬耕以为养。自顾其家,四壁萧然,沟壑之忧,近在朝夕。”(《韦斋集·上赵漕书》)朱松虽有言过其实,“故乡无厚业”(《韦斋集·送五二郎读书诗》)是事实。朱松说:“先世之业呜咽流涕,奉养日短为终身之忧。”(朱松《承事府君行状》)“饥寒之忧,朝不保夕。”(《韦斋集·上赵漕书》)可见,朱森举家入闽是拟定居发展,近乎移民。
二、朱松入闽即决意入籍建阳
朱松也和朱森一样,定居于闽之志早决。当朱松的岳父祝确劝其回婺源时,他婉言谢绝。朱松在给其信中说:“婺源先庐所在,兴寐未尝忘也。来书相劝以归,当俟国家克复中州,南北大定,归未晚。”(《韦斋集·与祝公书》)明知“南北大定”几乎不可能,显然是托词。
朱松入闽后,社会动乱,避难辗转各地,始终不出福建范围,更不回故乡婺源。宣和五年(1123)八月,朱松27岁,任政和县尉,举家居政和,住官舍。此首次居政和,5年。“云根书院,在政和县治西五十余步。宋宣和间,县尉朱松建”(明嘉靖《建宁府志·学校》)。建炎二年(1128)七月至次年十二月,朱松举家居尤溪,其中约1年任尤溪县尉,住官舍。这是首次居尤溪。建炎三年十二月至建炎四年五月,举家居政和垄寺,约5个月。建炎四年(1130)五月至绍兴元年(1131)冬,举家居尤溪郑安道的南溪别墅。朱熹就在这年的九月十五日出生于此。居此约1年半。朱松在《与祝公书》中说:“去年十二月初……携家上政和,寓垄寺。(按1130年)五月初,闻龚仪叛兵烧处州,入龙泉,买舟仓皇携家下南剑,入尤溪。而某自以单车下福唐(按福州),见程帅……闻贼兵破松溪隘,骎骎东下,已入建州,攻南剑甚急。某又匆匆自间道还尤溪,六月十四日早到县,而贼兵已在十数里外矣。幸二舍弟已搬家深遯,是日即刻与县官同走至家间所遁处……家中上下幸皆无恙,而随行及留寓舍中衣物、文字之类,皆无所损失。”(朱熹《韦斋与祝公书跋》)绍兴元年冬至第二年春,又举家居长溪(今霞浦县)龟龄寺。绍兴二年春,朱松“欲携家之福州,度鸡屿洋,卜寓桐江,不果”(《韦斋集》卷首《韦斋年谱》)。绍兴三年,朱松寄家属于浦城,赴召杭州,后举家居政和,约1年。次年,朱松的母亲程氏(朱森妻)病逝,葬母于政和将溪;同年,朱松举家居尤溪,寓南溪别墅,约3年。绍兴七年(1137),朱松41岁,举家迁居建瓯:“遂筑精舍于(按建州城南)环溪之上,迁居焉。时文公已八岁矣。”(《韦斋集》卷首《韦斋年谱》)早在建炎四年(1130)六月,朱松说:“某与徐侯有卜居村落之约。每诵杜子美‘白沙翠竹江村路,相送柴门月色新’。徐侯今已迁居浮流(按永安),仆亦寻屋一区,冀必得之,庶几遂践旧约之言。”(《韦斋集》卷六)是年,朱松还举家居建阳城关其妹夫家。朱熹说:“绍兴庚申,熹年十一,先君罢官行朝,来寓建阳,登高丘氏之居。”(《跋韦斋书<昆阳赋>》)是年,朱松罢朝官,知饶州,辞;得台州崇道观祠禄,寓于建阳。朱松说:“余方食崇道之禄,来客于建(阳)。”(《韦斋集·富沙驿记》)不久,朱松举家又回建瓯,直至绍兴十三年(1143)三月,卒于环溪精舍。遵朱松遗嘱,次年祝夫人携子熹等居崇安五夫。朱松在闽20年,举家迁居多次,始终未离开福建。这是因为,朱松早已决定不回原籍婺源。
朱松考察福建各地,决定安家于建阳考亭。他“游潭阳(即建阳),见考亭溪山清邃,可以卜居,尝书之日记”(《韦斋集》卷首《韦斋公年谱》)。朱松来不及在考亭定居即卒。“朱子不忘先君子之言,盖至于晚岁而后能筑室,以承其志而终身焉。”(明林俊《重修考亭书院记》)后人称朱子为朱考亭,不仅以里名,而且是称颂朱子遵父训入籍之。
朱松生前宦游闽中,见“溪山清邃”多处,而决定入籍建阳,原因是多方面的。朱松和其弟朱槔,与建阳考亭的陈国器、陈和仲交往至深,朱松在《寄题容膝斋诗陈国器》中有“国器青云姿,逸志追孔鸾。曲肱数椽底,尚有千载前……要知邱壑志,本初轩裳先”(清康熙健阳县志·杂类志》)句。朱松弟朱槔在《盖竹社与陈和仲昆季诗》中有“朱陈自古同乡社,更约青云作往还”(同上)句。这种情谊非同一般。还有,朱松和朱熹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孝宗乾道六年(1170)正月,朱熹41岁,葬母于建阳县崇泰里后山天湖之阳,名曰寒泉坞(村),即今莒口镇。朱熹的岳父刘勉之原籍建阳马伏,侨居崇安白水,晚年回籍建阳,居住在离考亭很近的肖屯。刘勉之无子,视朱熹为己子,聘为婿,常带朱熹到考亭肖屯看望其岳父母,并葬岳父母于考亭。
上面讲到,朱森举家入闽时,还有朱松胞弟妹。朱松卒时他们都健在,并有一定的功名。但是,朱松并不把孤儿女和寡妻托付给他们,而托付异姓福建之朋友。朱熹大叔朱柽,字大年,任官承事郎,其在乾道七年(1171)前居政和,有子名朱熏。朱柽妻死于乾道七年,朱熹亲操丧葬诸事:“来月之初,须且扶送叔母之丧还政和。”(《朱子文集·答方伯谟》)“近遭叔母之丧,别无得力子弟,丧葬之役,须当躬亲营奉。”(《朱子文集·辞免召命状四》)“叔母丧……熹贫家独力卜地营葬已半年,未有次第。”(《朱子文集·辞免召命状五》)朱熹二叔朱槔,字玉澜,生二女梧、秋。朱槔自负有才,精于诗,上面已引用其诗作,著《玉澜集》(附刻于《韦斋集》后)。宋知名文学家尤袤说,朱槔“心胸雍容广大,有经世之志”,其诗“高远近道”(《玉澜集跋》)。朱熹二姑嫁于建阳城关登高丘家,生子丘羲,字子野。《朱子文集》载有朱熹与丘子野唱和诗多首、书信多封。朱熹二姑30多岁守寡,家境困难,朱松“抚孤甥教之以善学,而经理其家事曲有条理,人无间言”(朱松《朱府君行状》)。朱松还为甥定婚事(《韦斋集·定婚启》)。
三、朱熹谢绝婺源朱氏迁回故乡请求
绍兴二十年(1150),朱熹21岁,以新进士的身份还乡祭祖,乡亲把朱森离乡时典押的百亩田产赎回,交还朱熹掌管,恳请他迁回故乡婺源。这时朱熹虽未入籍建阳,定居于福建之志已决,根本无意迁回故乡婺源。他把赎回的田产全部归入祠堂,“以其租入充省扫祭之用”(清王懋竑《朱子年谱》卷二),并把长期乏人祭扫近亲之墓委托具体人负责管理。
朱熹也和朱松一样,在社会动乱和困难时不回故乡婺源,始终在福建辗转。如在“庆元党禁”(1197—1200)时期,朱熹的生命安全没有保障,“避迹无定所”(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福州府》)。庆元三年(1197),朱熹避地顺昌。朱熹说:“予顷年经行顺昌,憩筼筜铺……感前事,戏题绝句:鼎鼎百年能几时,灵芝三秀欲何为?金丹岁晚无消息,重叹筼筜壁上诗。”(《题袁仲机所校<参同契>后》)“庆元丁巳”即庆元三年(1197)。福建泰宁发现朱熹撰并书《春夏秋冬》四时诗木刻:“朱子隐居小均(坳)时作也。时禁伪学,故不书名,以避祸也。”(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泰宁县》)至长乐:因避伪学禁“寓于方安里之龙峰岩,里人刘砥、刘砺兄弟从而受业,今其地称为晦翁岩。”(清同治《长乐县志·流寓》)至长溪:“庆元间禁伪学,公至长溪,住杨楫家。”(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丛谈》)长溪在今霞浦和福鼎境内。杨楫是朱熹门人。至闽清:“其于闽清凡数至,所历名胜题识殆遍,如广济岩之‘溪山第一’、白云岩之‘八闽岳祖’,皆其亲笔,现勒石尚存。”(民国《闽清县志·流寓》)闽清即今闽侯县。至连江:“宋庆元间,严伪学之禁,朱文公避迹至连江,入安中里仁山留数日。主人礼奉甚周。公取厅门书‘《大学》圣经’其上。”(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福州府》)至福鼎:当地石湖书院刻有朱熹题字“溪流石作柱,湖影月为潭”。(清嘉庆《福鼎县志·名胜》)至寿宁:该县遗存朱熹联语“水云深处神仙府,禾泰丰时钟鼎家”“文章华国,诗礼传家”(民国《霞浦县志·名胜》)。此联语尚存。古田杉洋挖掘出朱熹墨迹“蓝田书院”“引月”“聚星”等石刻,并有石室、夜观星象的聚星台等:“蓝田书院在杉洋北门外,朱晦翁书‘蓝田书院’四字勒石……距书院左边数武有聚星台。相传宋韩侂胄迹伪学时晦翁尝潜居此处……其右数武有一池,名引月池,晦翁书‘引月’二字,惟署名则用‘茶仙’。”(民国《古田县志·学校》)“蓝田书院”石刻上款题有“庆元丁巳春三月”,即宁宗庆元三年(1197)三月;因学禁“引月”石刻署假名“茶仙”。古田杉洋西横路坂,遗朱熹书匾联“碧海开龙藏,青云起雁堂”,尚存。
朱松病危时,托孤于右朝议大夫刘子羽:“吏部侍郎韦斋朱松,疾病在家,托公筑室于舍傍,名曰紫阳楼,教其子熹,卒以道义成立。”(清光绪《刘氏宗谱》卷一)朱熹和母等迁至刘子羽在其家乡崇安五夫屏山下潭溪旁所筑的“紫阳书堂”居住。刘子羽致刘致中的信说:“于绯溪得屋五间,器用完备;又于七仑前得地,可以树,有圃可蔬,有池可鱼,朱家人口不多,可以居。”(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弟子为干官》)朱熹一家在此一直住到1192年迁到考亭,有50年。朱松还把朱熹的学业托付给刘子翚等3人:“手书告诀,所善胡公宪原仲、刘公勉之致中、刘公子翚彦冲,属以其子,而顾谓熹往受学焉。”(朱熹《朱公行状》)他们精心培养朱熹。据记载:“初屏山与朱子讲习武夷,去家颇远,时于中途建歇马庄,买田二百余亩,以供诸费,实与朱子共之,屏山既殁,忠肃公珙尽以畀朱子,资其养母。”(清王懋竑《朱子年谱》卷二)朱熹一家又特别得到刘勉之的照顾。朱熹说:“弃诸孤,先生慨然为经理其家事,而教诲熹如子侄。既又以其息女归之。亲旧羁贫,收恤扶助,亦皆吊车尽恩意。”(朱熹《聘士刘公墓表》)朱熹叔父朱槔有谓:“孤侄携母依诸刘”(《韦斋集》附《玉澜集》)。朱熹久居崇安五夫,既成了家,又立了业。
朱熹之妻刘清四,追封硕人,刘勉之独生女,于绍兴十六年(1146)与朱熹结婚,生有三男(塾、野、在)五女。刘四娘卒于淳熙三年(1176)十一月,次年二月葬于建阳嘉禾里唐石之大林谷(今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九峰村后塘)。朱熹与夫人刘清四感情笃至,死后归葬一处。此墓地是朱熹与蔡元定选定的。据记载:“朱文公墓在九峰山下大林谷。先是公尝梦曰‘龙居后塘,乃先生归葬之所’,后得地果名后塘。妻刘氏先卒,公定其穴曰宰木亭,而自营寿藏于侧,总名其庵曰顺宁。有塘石雪中诗:‘春风欲动客辞家,霖潦纵横路转赊。行到溪山愁绝处,千林一夜玉成花。’庆元庚申(1200),公卒,遂合葬焉。”(民国《崇安县志·丛谈》)
综上所述,朱熹祖父朱森、父朱松一家从婺源迁居福建,朱熹生于福建,定居于福建,求学于福建,著书立说于福建,逝世于福建,墓也在福建,除二三年外出从政外近70年在福建,其学被称闽学。至今其子孙仍在福建。定一个人的籍贯要从实际出发,如果他三代定居于某地,就不能再说他的籍贯是其祖先的籍贯。特别是,朱熹祖、父三代在福建的事迹,一开始就决意定居于福建。按照中国的传统,一般三代后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籍贯。
朱熹自书“建人”、自署籍贯建阳
徽州婺源朱氏为修族谱,派人来福建调查迁移到这里的朱氏情况,并请朱熹为此在编朱氏谱撰写序言。朱熹一生回婺源仅2次,初次上面已经讲到。另一次即淳熙三年(1176),朱熹47岁,主要是祭扫“复远祖墓”(清王懋竑《朱子年谱》卷二),为撰写《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调查资料。这次回乡,朱熹发现祖墓不仅未管理好,上次花了很大力气找到的祖墓还少了3穴。朱熹至为感慨。淳熙十年(1183),朱熹在所撰写的《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中说:“先吏部(按指朱松)于茶院(按指朱瓌)为八世孙,宣和中始官建之政和,而葬承事府君子其邑,遂为建人。于今六十年矣,而熹抱孙焉,则居闽五世矣……徽建二派,自今每岁当以新收名数更相告语,而附益之,庶千里之外,两书如一,传之永远,有以不忘宗族之义。……访求三墓所在而表识之,以塞子孙之责。”(清光绪《续修紫阳堂朱氏家乘·明宗》)朱熹把建与徽并列,建是福建朱氏的籍贯,福建建州人。这是考察朱熹籍贯的最主要的根据,是铁证。
朱熹晚年,据其父朱松遗言,定居于建阳考亭。据记载:“宋宣和中,韦斋公宦政和、尤溪时,同游其里,书于日记云:‘考亭溪山清邃,可以卜居。’绍熙壬子,文公始筑精舍,以继先志云。”(明朱世泽《考亭志·考亭图说》)朱熹正式迁居建阳是光宗绍熙三年(1192),其年63岁。而决定安家于建阳考亭,是其父朱松在世之时。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朱熹18岁,参加建阳乡贡考试。次年,朱熹入京会试,获得进士。据《王佐榜进士题名录》记载:“第五甲……第九十名朱熹,本贯建州建阳县群玉乡三桂里,祖居徽州婺源县。”(清朱玉编《朱子文集类编·题赞》)这也是铁证。三桂里即考亭。名录是据朱熹本人填报然后付刊的。此是籍贯,非住址。此时朱熹住址是“建州崇安县开耀乡五夫里”。朱熹从光宗绍熙三年(1192)移居考亭,至宁宗庆元六年(1200)卒,在考亭共住9年。这里,一方面是朱熹的父亲朱松生前决定入籍之地,另一方面是朱熹思想成熟和完成的时期,因此“世以考亭称文公”(清周亮工《闽小记·考亭》),谓“朱考亭”(民国《重修建阳县志·园宅》),称朱子学为考亭学派。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对籍贯审查特别严格,如有谓“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魏书·食货志》)。宋代科举考试对籍贯的准确与否审查更为严格。凡是高祖以下直系亲属未得到籍贯者,不能参加考试。绍兴十七年(1147)秋,朱熹18岁,举建州乡贡,这说明他已获得建州籍贯,否则他必须回婺源应试。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颁行的《考校进士程式》等规定:“士不还乡里而窃户他州应选者,严其法……贯不应法及校试不实者,监官、试官停任。”(《宋史·选举志》)就是应考要到其籍贯地参加,否则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对籍贯不符而参加考试,对失察官员予以停职处分。这样,谁敢不认真审察而弄虚作假!朱熹籍贯建州建阳,是实实在在的,没有虚假。
某个人的籍贯,是其祖父以上的固定居住地或家乡。一些已离开祖父居住地的人,他们的后代仍要追溯到祖父以上的固定居住地或家乡,来作为自己的籍贯。
朱熹署“新安朱熹”“吴郡朱熹”等眷恋祖籍
有人认为,朱熹屡署“新安朱熹”或“紫阳朱熹”,这就充分表明他“以其祖籍为自己的籍贯。所以说,朱熹是新安人氏,或者徽州人氏,或者安徽人氏”(《安徽师大学报》2011年第5期)。
朱熹对祖籍很眷恋,在序、跋和论著中屡署祖籍,甚至还署已消失的祖籍。这并不表明朱熹自己认为是徽州人或者安徽人。朱熹的祖籍徽州(今属安徽)婺源(今属江西)。由于徽州在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前曾称新安,又因新安有紫阳山,朱熹署“新安朱熹”或“紫阳朱熹”,这是讲祖籍。这在朱熹的序、跋和论著中多多。例如,“邹訢”(《朱子文集·书周易参同契考异后》)、“吴郡朱熹”(《朱子文集·跋李参仲行状》)、“丹阳朱熹”(《朱子文集·赠李尧举序》)、“平陵朱熹”(《朱子文集·题魏府藏赵公饮器》)等。宋俞德邻说:“朱文公解《周易参同契》,而曰‘邹訢’,识者多不知其意。闻之先辈,谓邹本春秋邾子之国,朱其后也。《乐记》读訢为熹,实文公姓名也。”(《佩韦斋辑闻》卷一)“邹訢”即邹县朱熹。东汉灵帝时(约175年前后),“朱寓任青州刺史,灵帝时坐党锢诛,子孙避难丹阳,遂家焉”(《紫阳朱氏宗谱》卷一)。汉代今浙江以西为吴郡、丹阳(古之丹阳,在今安徽马鞍山东南,属当涂县,非今之丹阳县,今为小村镇)属地。东汉末年,又将吴郡分为吴兴和丹阳两郡,丹阳郡包括丹阳、溧阳等县。东汉献帝时(约200年前后),朱寓的后代“朱良,字朝重,徙居平陵”(《朱氏通谱》卷一)。晋代曾置平陵县。据记载,南朝刘宋时,“平陵并入永世、溧阳二县,具属丹阳”(清乾隆《溧阳县志·舆地》)。到了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已无平陵县名,其故地今《中国历史地图》仅见平陵山名。总之,邹、吴郡、丹阳、平陵等都是朱熹祖先的迁移居住之地。到了唐朝天佑年间(约904年),其祖先才定居于婺源。
朱熹屡署祖籍,而且还署在南宋时早已撤置的县名,这反映了他的怀祖思想,是和他遵循孔孟之道的哲学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朱熹标榜自己与孔、孟同乡。孔、孟及其门人也确实多为今山东曲阜、邹县人。孔门高徒子游(字偃)的故乡虽不属鲁、邹,却是汉代的吴郡,因此又和朱熹的远祖同乡。此外,朱熹远祖于汉代徙居今苏南,是由于党锢避祸,是时宦官擅政,朝廷腐败,而党锢被诛者多为正直的读书人和廉洁清官。这也是朱熹引为自豪的。详见拙作《朱熹籍贯由鲁至闽考》(《齐鲁学刊》1983年第6期)。
著名国学家钱穆说:“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旷观全史,恐无第三比。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新生机,发挥新精神,直迄于今。”(《朱子新学案·朱子学提纲》)南宋末以来,朝野定论:中国文化的主体儒学,其代表者前期是孔子,后期即朱熹,是先后相继的同等级的;而且,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典籍大都经过朱熹比较准确地整理和注释,研究孔子思想也就是研究朱熹的孔子思想。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学被概括为“孔朱学”。福建是朱子学的故乡,朱子学特别突出的特点,是“治心”之学,是“内圣外王”之学。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发朱子学研究的新境界,提升福建文化的软实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把朱子学的成熟心智、健全人格、安身立命之学的内在本质阐发出来,成为“福建文化强省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资源,为提升新时代人们的道德伦理风尚服务。
【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向蔡正望颁发捐款证书牌匾】
2019年10月18日,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向福建海川药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正望颁发“情怀朱子文化,助力传承发展”匾额,表彰福建海川药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捐款人民币10万元,支持朱子文化传承发展的事迹。
福建海川药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位于延平区西芹镇海川路8号,成立于2009年4月,注册资本金31500万元,主营中西药研发,中药材种植,化妆品生产,批发和零售植物提取物、口腔卫生用品、特殊食品等。产品销售全国10多个省市区。2015年在韩国成功上市。公司总经理蔡正望,是一位懂文化、爱文化、有朱子文化情怀、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士。他认为,朱子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继孔子之后第二人。朱子诞生在南平市,是南平之幸;弘扬朱子文化,是南平之责;助力朱子文化传承发展,是南平企业之义。因此,在朱子诞辰889周年之时,蔡正望主动提出,不带任何条件,不做宣传报道,向朱子文化研究会捐款10万元人民币,表达对朱子文化传承发展事业的支持。 (陈斌)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年鉴.2020卷》
出版者: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特稿、领导重视、理论研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文艺创作、表彰激励、对外交流、产业发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