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文艺创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文化年鉴.2020卷》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0052
颗粒名称:
文艺创作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6
页码:
55-70
摘要:
本章记述了朱子文化VR项目上线运行、《朱子文化》出刊成果斐然、《朱子文化大典》出版发行等具体内容。
关键词:
南平市
朱子文化
文艺创作
内容
【朱子文化VR项目上线运行】
《朱子文化网上虚拟展馆与文化旅游信息服务平台》(简称朱子文化VR项目),由福建省发改委、福建省财政厅批准立项。南平市人民政府〔2018〕52号专题会议《关于朱子文化传承与发展有关工作的纪要》确定,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为业主单位。福州大学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设计,福州林景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标实施。项目建设实施总投资619万元,包括1个数据中心(设在考亭书院),1个体验中心(考亭书院体验中心),2个II类体验室(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体验室、黄坑朱子林体验室),10个朱子故事(指天问究、植樟喻志、观书有感、延平拜师、社仓赈民、同民安乐、鹅湖之会、浙东反腐、书院兴教、清邃考亭),23个朱子文化遗存VR资源数据采集开发,以及“朱子文化大观”公众号浏览等。2019年9月22日,专家组提交《专家组项目验收意见书》,认为“项目建设内容基本达到中国朱子文化网上虚拟展馆与文化旅游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合同及相关文件的要求,同意进行阶段性验收。”朱子文化VR项目,是一个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项目,是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密切配合的项目,是政府、社团、企业联合协作的项目,是文化、社会、经济相互融合的项目。 (林文志)
【《朱子文化》出刊成果斐然】
创办于2006年的《朱子文化》杂志(双月刊),刊号CN-35(Q)第0074号,截至2019年已出刊82期30万册。《朱子文化》在出版发行上与世界朱氏联合会、台湾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促进会、香港朱子文化交流协会、厦门大学、武夷学院、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海内外社团、高校深度合作。发行范围包括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印尼及中国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全球影响力的学术文化刊物。2019年,《朱子文化》杂志刊登学术文化类文章与信息210篇,约60万字。《朱子文化》杂志与全国知名的学术文化专业网站——“中国知网”合作,在中国知网上刊载《朱子文化》内容。朱子文化杂志社于2019年底成功入驻福建省外宣新媒体平台——华人头条,浏览者遍及海内外,浏览量20万人次。2019年4月,福建省出版物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题为《弘扬朱子文化彰显两岸和合之美——(朱子文化)2018年第6期“朱子之路”栏目》的“审读报告”,高度肯定《朱子文化》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上,成为福建省对外宣传的主力军。 (叶梦婷)
【《朱子文化大典》出版发行】
《朱子文化大典》(左图)一书,由精研朱子学数十年的方彦寿研究员担任主编,朱勇策划,国内十几所高校、三十几名朱子学教授参与编写。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马照南担任大典编委会主任。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朱清、历史学家冯祖贻、台湾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长朱茂男作序。中国朱子学会会长、厦门大学原校长朱崇实等知名人士担任顾问。历史学家冯祖贻先生认为,《朱子文化大典》展示近三十年来朱子文化的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朱子文化研究和普及工具书的空白,是一部“为朱子文化增色,人文学的一部典范”。此书不仅具备专业性、学术性、史料性和可读性。在表现形式上,将150万字内容分为上中下三册,精装加函套,湖州绢布烫金封面,装帧典雅。该书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叶丽楠)
【“意象·国学启蒙丛书”出版发行】
2019年6月,“意象·国学启蒙丛书”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丛书计划出版5本,现已出版发行《朱子家训》(方彦寿注解,顾志珊绘图,见右图)、《朱子故事》(吴吉民编著,林叶薇绘图)、《朱子后学(叶梦婷编著,林叶薇绘图)》三本,由方彦寿任主编,吴吉民任编著,林叶薇绘图,共计一万册。丛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为处于童蒙时期的小读者,以及家有儿女却又不知如何“养正于蒙”的家长,提供一套既传统又充满活力的“育儿经”。 (叶梦婷)
【《朱子福建史迹图集》出版发行】
2019年9月,福建省文物局、福建省文物鉴定中心出品的《朱子福建史迹图集》(下图),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图集由吴邦才、张建光任顾问,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任编委会主任,省文物局文保和考古处处长何经平、省文物鉴定中心主任王永平任编委会副主任,一批著名的文物专家、朱子文化专家任编委。全书分为父仕入闽,生于尤溪;受教五夫,问学延平;著述寒泉,讲习武夷;首仕同安,主政漳州;惠民乡里,行游闽中;终老考亭,道付沧州六个部分组成,共197幅图片,加以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全面展示了朱子福建史迹。图集出版前言中说:朱子所到之处被称为“过化处”,相关史迹遗存备受后世敬仰和纪念。2017年以来,福建省文物局组织福建省文物鉴定中心等单位对福建各地现存的朱子史迹遗存进行了专题调查。这些史迹遗存是朱子生平的直接见证物,历经八百多年的历史沉淀,延续至今,是福建朱子文化最为显著的物质载体,弥足珍贵。 (林文志)
【“白鹿洞书院文化旅游丛书”出版发行】
2019年12月,“白鹿洞书院文化旅游丛书”(左图)出版发行。该书主编孙家骅,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全套八册,分别从建筑、诗文、教规、楹联、摩崖石刻、人物(洞主、师长、诸生)等方面介绍白鹿洞书院,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给读者带来轻松的阅读体验。 (陈冬花)
【《婺源朱子文化研究》(2019年)出版发行】
《婺源朱子文化研究》(右图)2019年年刊出版发行。年刊创办于2017年,由婺源县朱子文化研究所主编,分“理学文化”“阙里研究”“朱子经典”“阙里后裔”“传统村落”“旅游资讯”“文创天地”七个栏目,每年一辑,下半年出刊,印数600册,以内部赠阅为主。
(洪玄发)
【《朱熹书法全集》出版发行】
2019年4月13日,婺源县人民政府、婺源紫阳书院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召开《朱熹书法全集》新书发布会,扩大了婺源朱子文化的影响力。4月23日,《朱熹书法全集》图片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闪亮登场,全球发布。《朱熹书法全集》全书六卷,汇集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日本东京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收藏的朱熹所有存世书法作品,共100余种(类),是迄今为止最权威、最全面的朱熹墨迹集成。 (洪玄发)
【新编徽剧《朱子还乡》在江西省会南昌成功首演】
2019年1月25日晚,聘请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任永新担纲创作剧本,由国内演艺界著名人士组成创作团队,精心打造一台室内徽剧大戏《朱子还乡》,在江西省会南昌首演(下图)。徽剧《朱子还乡》演出后得到群众广泛好评,让群众更加地了解朱子文化。 (洪玄发)
【历史纪录片《朱子与婺源》发布】
2019年10月25日,为纪念朱子诞辰889周年,由婺源县投资拍摄《朱子与婺源》历史纪录片在文公山景区正式发布(下图)。该片从朱子中进士后到47岁两次回到故土的历史作为拍摄的核心内容,串连年代背景、一生成就、回乡典故、现存遗迹,以人物演绎、实景还原,故事化、细节化展现手法塑造一个真实的“婺源朱子”形象。该纪录片对弘扬发展朱子文化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 (洪玄发)
【“千秋文脉——朱子文化丛书”出版发行】
2019年10月13日,尤溪县朱子文化研究会主编的“千秋文脉——朱子文化丛书”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立足于普及性、大众性和易推广性,从朱子的书法、朱子著作中的经典格言、朱子与诞生地尤溪的渊源阐述朱子文化。丛书首先推出《朱文公手迹》《朱子格言》《朱子在尤溪》等三本作品(下图),对朱子文化的普及、民众人文素质的提升及思想道德建设的加强都有重要的意义。 (陈琳)
【紫阳楼记】
紫阳楼记
⊙林文志
东南文盛,五夫里是也。有宋一朝,贤儒辈出。胡氏一族,五贤相继,奠基湖湘;刘氏一脉,三忠一文,千古忠良;柳氏一支,白衣卿相,婉约词宗;朱氏一门,文公巨擎,大儒世泽。
五夫形胜,紫阳楼是也。乔年托孤,刘公大义。择地建屋,筑室五间。有圃可蔬,有池可鱼。面朝屏山,门临潭溪。古树苍郁,翠竹绕舍。白墙黑瓦,弥漫书香。堂斋房室,布局有章。方塘半亩,云影天光。
紫阳书堂,朱子成于斯也。文公一生,七十一岁,几作山中客,琴书五十载。少读《孝经》,“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初试科场,一举成名,赐同进士;仕宦为官,政勤风清,视民如伤;钵承伊洛,揭明道统,集理大成;书院兴教,纱帐施绛,讲明义理;正心诚意,修齐治平,内圣外王。
朱子理学,续绝传之学,立万世之规。其著浩瀚,古今第一。书六百余卷,述二千万字。《太极图说解》,乃理学之发端;《近思录》,乃理学之基石;《四书章句集注》,乃理学集成之标志;《家礼》《仪礼经传通解》,乃社会风尚之规范。辗转千载,名播四海。
屋因朱氏而建,楼因文公而名。岁在戊戌,复址重建。万民欢呼,举世同庆。千秋缅怀朱子,万载弘扬理学;粒沙能聚民族复兴之高塔,滴水可汇江山太平之长河。值此紫阳楼重建竣工之日,是以记之。
【五夫友道】
五夫友道
⊙张建光
“假如朱熹未被托孤五夫朋友?”我同研究朱子文化颇有心得的马照南先生谈论起这个话题,两人生出许多设想和感慨。
1143年3月24日,朱松病重不治。弥留之际,修书给崇安五夫里奉祠在家的刘子羽,郑重地将身后家事托付,同时对年仅14岁的朱熹说:“籍溪胡原仲(胡宪)、白水刘致中(刘勉之)、屏山刘彦冲(刘子翚),此三人者,吾友也。其学皆有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事之,而唯其言之听,则吾死不恨矣!”刘子羽闻讯赶来,朱松要朱熹拜刘子羽为义父,跟随他到五夫生活、学习,并将灵柩运往五夫安葬。从此,朱熹与武夷山结下琴书五十载的缘分。
刘子羽和武夷三先生果然不负朋友之托,将孤儿寡母的生活精心安排。刘子羽在给刘勉之的信中写道:“于绯溪得屋五间,器用完备,又于七仓前得地,可以树,有圃可蔬,有池可鱼,朱家人口不多,可以居。”若干年后,朱子在《怀潭溪旧居》中吟道:“忆住潭溪四十年,好峰无数列窗前。虽非水抱山环地,却是冬暖夏冷天。绕舍扶疏千个竹,傍崖寒冽一泓泉。谁教失计冬迁谬,备卧西窗日满川。”相比生活,武夷先生们更注重朱熹学业的精进和人格养成,将朱熹收归自己的私塾中学习。生性聪颖的他勤奋攻读,连近在咫尺的兴贤街都很少涉足。他在诗中这样描写读书生涯:“卜居屏山下,俯仰三十秋。纵然村墟近,未惬心期幽。”还说,“某自十六七岁时,下工夫读书。彼时四旁皆无津涯,只自恁地硬著力去做。至今日虽不足道,但当时也是吃了多少辛苦读书。”“某年十七八时,读《中庸》《大学》,每早起须诵十遍。”朱熹接受了正规全面的儒家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从法帖临摹到经书钻读,一方面为科举入仕攻读词章,一方面为入“圣贤气象”而潜心钻研儒家经典。武夷先生们大都是理学开门宗师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其中胡宪还是南宋大学者胡安国之侄。他们不仅倾其所能、呕心沥血为朱熹传道授业,而且给了他健康身心和幸福人生。先生刘子翚为朱熹取字“元晦”,并明其义为“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朱熹认为元晦境界很难做到,谦虚自称“仲晦”。刘子翚病重时,还不忘把“不远复”作为三字符传授给朱熹,让他注重道德修养,迷途知返。克己复礼。朱熹一生牢记老师教诲,把多处书斋称为“复斋”,门上写的对联是“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上联取自父亲的字,指遵照严父的教导,慎独修身;下联意自先生的教导,要谨守严师之遗训,善自韬晦。先生刘勉之则将其女刘清四许配给朱熹,让其有了家庭的温暖港湾。在五夫学习期间,朱熹还结识了一批武夷先生们的弟子和慕名前来授业的优秀学子,共同志向情趣和生活,让他们成了莫逆之交、同窗好友。后来,他们中不少俊杰出相入第,为朱熹的思想确立和传播发挥了重大作用。
武夷先生和朱熹的苦心和努力终于修成正果。1147年,朱熹以建阳籍贯参加乡试,从300多名考生中拨得头筹,高中乡贡,次年赴临安参加省试,经过礼部诗赋、经文等论文三场考殿后,又到集英殿接受殿试,他以第五甲第九十名的成绩赐同进士出身。1151年春,朱熹又到朝廷参加殿试,被授予左迪功郎,外放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主簿,二年后到任。从此踏上了他的不平仕途。
徜徉屏山之下潭溪之上,面对朱松托孤的成功,深感当时他所做的决定的不易。以常规论,首先当是回归家乡。朱松父子对祖籍江西婺源一往情深,朱松在入闽首站政和县尉任上曾写下一首诗:“归去来兮岁欲穷,此身天地一宾鸿。明朝等是天涯客,家在大江东复东。”从中不难看出他对故乡的眷恋。朱熹因父亲曾在故乡紫阳山游览读书,并刻有“紫阳书堂”印章,将五夫所位旧楼听事之堂榜刻“紫阳书堂”,整栋五间房称为“紫阳楼”,接受过“紫阳书院”和“紫阳先生”的称号。朱松托孤的次选应是他的亲属。朱松的兄弟不说,其岳父及朱熹的外公在徽州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外家新安祝氏,世以赀力顺善闻于洲乡,其邸肆生业,几有郡城之半,因号‘半州’。”虽然乱事多有变故,但瘦死骆驼比马大,且老丈人早前就催女婿返乡回家,当时朱松回信:“来书相劝以归,当俟国家克复中州,南北大定,归未晚。”当年朱松入闽为官,抵押百亩田产,也早已赎回,朱熹母子和妹妹返乡也不至于衣食无着。朱松托孤还有其他好友选择。史实也证明了这点。束景南老师在其《朱熹年谱长篇》注释:“观此,可知朱松亦尝托孤于张嵲等人,而嵲未践言,或因其于是时亦罢归朝廷。”虽然儒家素有易子而教的传统,但托付孤儿寡母的未来,连同自己的后事,历史上却不鲜见,我们为朱松的识人之慧、为人之好击节,更为武夷先生们的侠义肝胆而折服。他们谱写了一曲友谊天长地久的颂歌,很好地诠释感天动地的朋友之道。
朋友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儒家尤其重视。中国古代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朋友是其中重要一伦。孔子设想的理想社会,可以简单概括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曾子所谓的“每日三省吾身”,其中重要一省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孟子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并将孔子的“仁、义、礼”扩充为“仁、义、礼、智”,汉代的董仲舒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纲”和“五常”。朋友之道也就成为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成为封建社会的伦理基础,而朱熹将社会伦理道德提升到本体论高度。《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二句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初读觉得十分唐突不解。
闽北文化人祝熹给我的解释是,古人道德修养,知识学习,除了自己努力外,还要与朋友交流探讨才能进步,所以就像在后面子贡引用《诗经》中所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能治好君子之学。所以在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后面反问,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是令人愉快的吗?历史名相张居正讲评却是:“夫然则吾德不孤,斯道有传,得英才而教育之,自然情意宣畅可乐,莫大乎此也。所以说不亦乐乎!”不论何解,总之,朋友之道在孔子心中占有重要地位。
“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这是西方的谚语。人之为人,没有交往和友谊是不可想象的,美国作家亨利·亚当斯说:“人的一生能结交一位好友,已属难得;能结交两位,可谓幸运之至;至于结交三位则根本不可能。”中国人则说,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余秋雨先生在讲君子之交时,又叙述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高山流水的故事:一位地位很高的人独自在江边弹琴,却被一个打柴的樵夫完全听懂。弹琴者俞伯牙心在高山,听琴者钟子期立即听出来了;过了一会儿,俞伯牙转向流水,钟子期也听出来了。一年后弹琴者再到那个地方寻找听琴者,却听说钟子期已死,俞伯牙悲痛地寻找到坟前,把那张琴摔碎在墓碑上。余秋雨说:“一两千年间,无数中国人都以这个故事来建立友谊信仰。”他坚信,“既然有过高山流水这种友谊信仰,那么中国人肯定是世界上最懂得友谊的族群。”而发生在五夫的友谊故事却让人们了解了人们人际交往的真谛,揭示了朋友之道的内涵和外延。
朋友之道是道之道。真正的朋友是志同道合、道义相交。道不同不相为谋。共同的人生主张,一样的志趣爱好,重叠点愈多,感情愈深厚,直至生死相托。武夷四先生与朱熹一样的儒学道统,一样的忠贞爱国,一样的济时救世。刘子羽,抗金名将,父亲刘韐使金不辱气节,杀身不屈。他为报国恨家仇,转战川陕,战功赫赫,遭秦桧陷害,罢官回归五夫。其幼弟刘子翚任兴化军通判,政绩彪炳,因奸贼当道,归隐五夫。刘勉之因慷慨进言,反对议和,拂袖而归五夫。胡宪更是以敢上疏闻名,最轰动历史的是其首倡起用被罢免抗金主将张浚而名震朝野。而朱熹的父亲朱松与四先生同朝为官,志向相投,遭遇相同,虽两度入朝,但有心报国,无力回天,也遭秦桧迫害。朱熹与刘子羽的后代和其他同窗好友也是如此。时任国子学录的魏掞之因为谈论曾觌被罢职。朱熹一气之下也力辞官不任枢密院编修。前者晚年还把儿子应仲托付给后者,拜其为师。至于他与刘珙、刘瑞、刘坪更有不一般的手足之情,而友谊的基础都在于济世救国、中兴儒学的共同目标。
朋友之道是信之道。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朱子强调:“交朋友,贵乎信也。”为什么把信作为交友的准则,朱子从两方面进行论证。其一,“五伦”为天所命,是人与生俱有的:“仁、敬、孝、慈、信”,便是应对调整它们之间关系的准则。“君之所以仁,臣之所以敬,子之所以孝,父之所以慈,朋友之所以信,皆人心天命之自然,非人之所能为也。”朱子强调:“信行于朋友,皆不易之定理。”朋友之信,天经地义。他把朋友信之道提高到天道地位,朋友之间只有做到信,才能符合天理良心。其二,朋友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不是君臣之间的行政关系,不是父子、兄弟的血缘关系,也不是夫妻亲情关系。所以“其亲不足以相维,其情不足以相固,其势不足以相慑。”情感难以维系巩固,权势难以威慑控制;既不能靠血缘和亲情来限制,也不能依赖权利义务来约束,只能靠信来联系。信是交友的关键,也是为友之本。朱子对孔子以马车为例论述“人不可无信”十分认可,“人而无信,车与牛马本两物。以輗軏交乎其间,则物我一致矣,而引重致远,无所不至焉。物与未合,亦二物,以信行于其间,则物我一致矣。夫然后行。”信成为物我有机统一的桥梁,朱子还以“仁、义、礼、智、信”五德之间关系来论证,指出信是其他四德的核心和基础。要做到信,首先要“体信”,更要言行相顾,表里如一。武夷先生们真正践行信道,直到信守诺言,实现了朱松的遗愿,将朱熹抚养培育成才。朱子也感恩在心。1179年,朱熹按照刘珙临终所托,为其义父刘子羽撰写墓碑。碑文长达3200多字,并派人专程前往湖南,请好友张栻用篆书题写碑额,聘名匠精心镌刻,这方“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微猷阁待制赠少傅刘公神道碑”,十分珍贵,不仅因其有当时“东南三贤”中二位的手迹而为武夷“镇山之宝”,更是朋友信守诺言的真实写照和见证。
朋友之道是诚之道。“诚者,天之道也;诚是者,人之道也。”朱子不仅把诚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而且认为“诚意者,自修之首也。”诚意作为八条目“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关键。这也是为什么在去世前三天还在修改《大学章句》之诚意章原因所在。我们一般都把诚信连用,看作是同等含义,即“真实无妄”,但在朱子那里,诚是“天之道”,信是“人之道”,“诚是自然底实,信是做人底实”,信是对诚的追求,实现诚信之德也就达到了天人合一。朱子说:“有一毫见得与天理不相合,便于诚有一毫未至。”钱穆先生说:“此见人与天合,心与理合,唯圣人到此境界。”的确如此,刘备“三顾频烦天下计”,诸葛亮“两朝开济老臣心”。是这个诚;生死之交,莫逆之交也是这个诚;五夫友道也是这个诚。当年朱熹常去武夷山的水帘洞学习,步行需要两天时间,刘子翚专门在途中下梅里附近购屋一间,供途中歇息,买田200亩以供费用。四年后,刘子翚病故,其侄子刘珙将田产交给朱熹,资助他赡养慈母。朱熹从同安任职归来,将田产归还刘家。刘珙兄弟拒不接受,争执最后只好把田产转赠南峰寺庙,这段友谊佳话至今还在武夷山民间流传。
朋友之道至高无上。真正的朋友不是“酒肉之交”“利害之交”,不会“巧言、令色、足恭”,不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它可以超越年龄、职业、地位,甚至生死,甚至国界。1977年,人类向外太空发射了一个特殊的飞行物“旅行者一号”,向外星人介绍地球人类,介绍中国的便是古琴曲《高山流水》。余秋雨先生认为:“这就是说,我们把尚未谋面的外星人,当作了‘可能的钟子期’’。是的,人们总是希望朋友之道能够道行天下,大行其道。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年鉴.2020卷》
出版者: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特稿、领导重视、理论研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文艺创作、表彰激励、对外交流、产业发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