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科技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35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科技活动
分类号: G322.757
页数: 11
页码: 997-1009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民国时期至1988年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科技活动的情况,包括气象观测、气象预报、气象调查、气象考察、区划、规划、试验、试制的情况。
关键词: 科技普及 科技工作 浦城县

内容

第一节 观测 测报
  一、气象观测
  民国25年(1936),成立浦城测候所,开始气象观测,主要观测气压、湿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风向风速、积雪深度及雾、冰雹、霜、雪、冰冻、雷暴、大风等天气现象。民国27年1月开始观察总云量。民国28年1月增加蒸发量记录。民国33年9月,开始观察日照时数。
  解放后,逐渐引进一批自记仪器,有温度计、湿度计、雨量计、气压计等。1953年,增加拍发航空天气预报。1954年起成为国家气象部门基本站,观察资料报中央局,并参加亚洲地区的国际气象交流广播。同年还增发危险天气预报及增加5、15、20、40、80、160厘米深地温观察项目。1956年,又增加地面温度、地面最高、最低温度观察。1958年增加制作长、中、短期的天气预报。1980年9月,增设传真设备。1982年成立农业气象组,对水稻和有关经济作物的全育期观察及选择性的物候观察,并对有关的气候和作物栽培关系进行探讨。到1988年,观察项目有云量、云状、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气温、地温、雨量、日照、雪深、冻土、电线积冰、湿度、风向风速、降水、蒸发等16项。其中气温、湿度、气压、雨量、日照、风向风速6项可全日性自记。观测成果由省气象局编印出版《浦城气象站资料》、《浦城气象资料》,县气象站编印《浦城气候》。
  二、水文测报
  1951年起,县雨量站、水位站、水文站按省水文总站、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达的水情任务书要求进行测报。常年日雨量起报标准为:基本水情站(即城关水位站)10毫米,辅助水情站(设忠信、游枫、党溪、富岭、永兴)为20毫米。溪河水位拍报标准为:当城关水位达226.5~228米时,涨水段8段8次,退水段按4段4次;228米以上时,涨水段24段24次,退水段按8段8次,洪峰水位随时加报。有关站达到规定拍报标准时,分别向下游拍发水情和雨情电报。以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为汛期、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为非汛期,汛期的水情、雨情按不同情况加拍电报,当日雨量达100毫米以上时,应向中央防汛办拍报。水文预报从1965年4月开始拍报,先后制定预报图3张:(1)忠信、党溪平均6小时降雨量至城关洪峰水位;(2)城关以上平均9小时降雨量至城关净峰;(3)城关以上平均9小时降雨量至涨差系数。当城关水位站在接到忠信、游枫、党溪的雨情电报时,根据雨型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预报图,在15分钟内预报出本站的洪峰水位。
  三、农作物病虫测报
  1953年,县农业技术指导站配备1~2名农技干部分管植保工作,开展病虫测报工作。设置诱虫灯,进行田间调查观察,推广防治技术。1963年前,主要测报稻热病,测出稻热病老病区有60余个村,面积计1~3万亩。1963年,县成立病虫测报站,设在农业局内。按测报要求做灯下观察,下乡调查,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提出病虫防治方案。1965年,在石陂、临江、富岭、九牧等公社建立病虫测报点。1963~1976年,因单季改双季间作,病虫害逐渐增多,测报的主要病虫是稻瘟病、稻螟和稻飞虱等。1977、1978年.对水稻病虫害进行全面调查和防治研究。1980年,开始对水稻二化螟、三化螟进行专题测报、研究。1981年春,县人民政府下文在病虫测报站基础上成立植保测报站,负责水稻、果树的病虫测报和防治以及植保检疫工作。1982年,经测定为稻瘟病大流行年份,发生面积26.6万亩,其中叶瘟12.2万亩,穗瘟14.4万亩。1984年,县成立中心测报站,在15个乡镇建立测报点,推广保护病虫天敌(稻田蜘蛛)、减少病虫的技术。是年病虫害危害下降58%。1979~1985年,在南浦(城关)镇良种场观察区内连续8年定点观察,测报稻纹枯病发生情况,其中1985年病情指数双早1.8、双晚15.7。
  第二节 调查考察
  一、森林资源调查
  解放后,县内进行过四次森林资源调查。1952年,建阳专区山林调查队在境内进行林野概况调查。以发动群众自报为基础,结合重点实测,初步估算出全县山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1955年9月至次年6月,福建省林业厅林野调查队来县调查,将林区分成水吉、九牧、回龙、古楼、临江、忠信、观前、富岭8个管理区,利用经纬仪和罗盘仪测绘比例尺1∶10000平面图划分小班,小班调查用标准地法或目测法,初步查清全县有林地面积及活立木、竹蓄积量。1972年8月至次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生产建设兵团十四团组织64人进行山林普查,利用国家新编比例尺1∶50000地形图,现场勾绘小班,小班调查采用角规测与目测相结合,普查出全县林业用地、有林地面积及活立木、毛竹蓄积量。1985年6月至1987年6月,县林业局组织68人进行二类森林资源调查。采用1∶25000地形图,现场进行区划和调绘,进行小班划分和调查,森林调查因子测定以仪器与目测相结合,蓄积量调查用角规测树典型调查,同时用系统抽样方法控制县总体的蓄积量精度,按小班评定立地条件类型和林分生长类型,确定造林类型和森林经营类型。
  二、医药卫生调查
  1952年,首次开展麻风病调查,发现患者7人。1956年进行丝虫病调查,调查119个乡,发现有橡皮腿及淋巴管炎患者3861人。1958年开展丝虫病普查、普治,血检17万人,查出马来微丝幼感染者2.4万余人,平均阳性率13.8%。1960年,县防疫站和县医院在忠信公社雁塘大队开展性病十大线索普查试点,经调查378人中,符合线索者105人,成年男女随机抽血检出阳性69人,经推导诊断为梅毒患者有37例。根据试点结果制订防治性病工作方案,迅速开展查治工作,在短期内消灭性病。当年全县还查出可疑梅毒患者4000余人。1965~1988年,经过对麻风病4次大普查和多次重点区调查,共发现患者84人。1972年,县防治站引进甲脂蛋白试验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开展普查3400人,发现2例阳性。1972~1979年,开展部分公社15岁以下儿童结核病感染率调查。OT(结核菌素)试验检查14501人,其中TB(结核)2114人,感染率14.57%,用X线、痰菌检查2670人,查出肺TB病人126人,患病占4.72%。1974年7月,在濠村公社进行按蚊种类调查,发现嗜人按蚊(即雷氏按蚊)是当地传播疟疾主要媒介,首次检出患者血液有恶性疟原虫。1975年,全县再次进行按蚊种类调查,发现有中华按蚊、嗜人按蚊、贵阳按蚊、日月潭按蚊、孟加拉按蚊、棋班按蚊、林代西按蚊等7种。1978年,组织医务人员160人,进行儿童、产妇死因回顾及妇科病综合性普查。同年,开展头癣、疥疮、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普查,全县查出头癣患者339人,疥疮患者686人,地甲病730人。1981年,对8所中小学校学生视力进行监测。共查4584人,其中914人视力减退,减退率19.94%。对视力减退学生推行近、远雾视疗法。同年,再次在18.5万人中普查地甲病,查出患者6874例,患病率3.71%。1982年,对城乡8所重点中小学校学生进行青春发育调查。1983年,进行蟑螂种系摸底调查及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探索调查,发现管厝公社党溪大队茶坪自然村属高氟区。1984年9月,对12个乡镇7周岁以上儿童进行结核感染率调查,共查2.1万人,其中阳性为1339人,感染率为6.37%。同年10月,查全县21.95万人,拟似结核病患者1375人,患病率0.62%,初步摸清县内结核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1986年10月至1987年11月,开展中药资源普查,查出全县共有中药资源851种,已整理出352种。1986年,县妇幼保健站在21个村及78个企事业单位开展以防癌为中心的妇科普查普治工作。县卫生局联合公安等部门又在城关、水南、九牧、庙湾等地及看守所、拘留所进行性病调查,发现淋病、梅毒患者68人,梅素康氏阳性分别为7.3%和1.4%。
  三、工业普查
  1952年8月至1953年4月,县根据全国工业普查的方案,进行县内第一次工业普查。对工业户进行摸底调查,调查项目仅企业名称、企业主、经营方式、资金额、职工数等几项。1985年,根据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方案,进行第二次工业普查。县成立工业普查办公室,全县列入普查的企业229个。调查资料分基础资料、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专业资料等3大项65类,对工业企业1980~1985年的各项主要指标进行调查统计,大部分资料经过省电子计算中心反馈。1986年底普查结束。1987年5月1日,编印出《福建省浦城县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资料汇编》。
  四、果树资源调查
  1958年,南平专区果树资源调查队到境内调查,调查结果写成《浦城果树资源调查总结报告》。1982年,县科委和农业局联合组成调查组,对全县猕猴桃资源进行历时4个多月的调查,调查16个公社200多片山场,查明猕猴桃有6个种属,分布在148个大队,面积约15万亩。其中中华猕猴桃可年产450吨,采集到17株优良品种,一个最大果实达115克。1983年,征集到优良品种多种,并由农业局经济作物站进行培育试验。1984年,猕猴桃资源调查项目获地区科技成果四等奖。1986年,县科协、科委与外资办联合调查各种水果生长情况,为发展浦城水果提供母树资源和立地条件的资料。
  五、土壤调查
  1959年1月,县、公社分别成立土壤普查委员会,参加普查人员1573人,共普查耕地62.95万亩,挖坑取土样7750个、土段标本388个,查清水稻田母质构成情况和土地植被情况。1979年,成立县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当年冬在忠信、仙阳、管厝3个公社进行试验。1980年10月,在富岭培训200余人,随后在全县开展土壤普查。1984年5月,经省、地土壤普查顾问组验收基本合格。这次土壤普查,全县共挖掘土壤剖面17283个。其中水田16137个,每个剖面代表面积37亩;旱地105个,每个剖面代表面积37亩;山地925个,每个剖面代表面积4240亩;草场116个,每个剖面代表面积969亩。总共编写190个村土壤调查说明书,14个公社土壤调查报告,3篇专题调查报告。合编写出《浦城土壤》一书,对指导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1985年,根据土壤调查论证表明:全县水田面积55.96万亩中分别有:垄田、梯田34.5万亩,占水田面积61.65%;土层沙漏田14.6万亩,占26.09%;烂泥田11.3万亩,占20.19%;耕层在15公分以下有36.8万亩,占65.76%;酸性较重的土壤19.5万亩,占34.85%。以上土壤状况,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六、畜牧兽医调查
  1976年10月,畜牧兽医站和厦门大学生物系寄生物研究室联合进行耕牛胰吸虫为重点的家畜寄生虫普查工作。发现枝睾阔吸虫的第一宿主是蜗牛,第二宿主是小蟋蟀。1979年,通过对石陂、九牧2个公社为重点,其他公社为副点的家畜家禽疫病普查,查出全县畜禽疫病80种。1981年8月,县畜牧兽医站对草场资源进行调查。查明全县300亩以上连片草场69片,毛面积12.76万亩,可利用面积11.24万亩;300亩以下零星草场可利用面积44.4万亩。1983年7至9月,对牛羊集中放牧及牛死亡较多的乡村进行抽样调查,通过采用诊断液间接血凝试验,检查牛羊伊氏锥虫病。共查牛526头,阳性135头;山羊26只,阳性2只。1984年,县组织181人对家畜布鲁氏菌病进行调查,共查18个乡镇219个村农户饲养的506只家畜。对家畜防疫和畜牧生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1985年,对古楼、水北街乡等地100头耕牛普查,诊断伊氏锥虫病率为34%。
  七、鱼类调查
  1977年,中国科学院来浦城采集鱼类标本。1983年,县进行渔业资源调查,所采集标本结合1977年科学院记载资料统计,县内共有淡水鱼72种,分别隶属18科52属。其中鲤科43种,鳗丽科1种,平鳍鳅科2种,鳅科5种,科4种,鲶科、科、胡子鲶科、攀鲈科、合鳃科各1种,鮨科3种,丽鱼科2种,塘鳢科、鰕虎科、鳢科、赖鳅科、鳖科、长臂虾科各1种。
  八、福罗山考察
  1983年8月,县科委、科协组织林业、生物科技工作者和中学地理教师等20多人,对福罗山进行实地考察。福罗山位于县境东北部与浙江省交界处。系仙霞岭向南蜿蜒的支脉,主峰营盘尖,海拔1664米,为全县最高峰,绵延数十里。经过考察,发现该山主要植物壳斗科有桐、槠、栎,樟科有樟、楠,木兰科有木兰、含笑、目莲,豆科有合欢、皂荚,山茶科有木荷、厚皮香,杜英科有杜英、薯豆,胡桃科有黄杞、核桃,还有青冈栎、三尖杉等名贵药材和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福建柏及华南樟、细叶香桂等珍贵树种。动物有鸳鸯、草鸮、穿山甲、猴子、野猪、山羊及各种蛇类。热带的柔体动物山蚂蟥及许多色彩斑斓的昆虫。考察组认为该山动植物都具有较大的科研、教学和经济价值。同时向县人民政府建议组织科技工作者进一步调查福罗山资源,并划为县一级自然保护区。
  九、茶叶调查
  1987年11月13~14日,县科协组织科技人员对忠信乡坑尾村进行马迹茶种植考察,实地考察福罗山的石坑湖、马槽凹、马迹坑、马迹、茶坪、纳岱等处。县茶叶总站、外资办两单位并在石坑湖等地引种崇安的“肉桂茶”30亩。
  第三节 区划 规划
  一、浦城县林业区划
  1980年,县林业局抽调41名技术骨干,组成林业自然资源调查区划队,对全县16个公社791个林班的地点进行全面调查。1983年8月,在外业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区划。全县划分3个区,东部、东北部山地水源涵养林用材林区,西部、西北部山地水源涵养林、毛竹林区,中南部低山丘陵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区(详见《林业》卷)。该区划获浦城县1983~1986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浦城县综合农业区划
  由县农业区划办承担。1982年2~8月,利用原有资料,编出粗线条的《浦城综合农业区划》初稿和气象、林业、水利、农业4个专业区划初稿。并在此基础上,于1982年3月组成县区划委员会,抽调各专业科技人员54人和工作人员270人,组成13个专业组进行调查和内业分析研究。1983年上半年,先后完成气象、畜牧、水产、水利、农机、地貌、农经、种植业、农业科技教育、农村建房等10个专业区划(初稿)。同年6~8月,综合各专业区划,编写成《浦城县综合农业区划》。区划内容共分六章:农业生产发展情况,农业资源及其评价,农业地域分异规律,调整农业结构布局,促进农林经济全面发展,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与途径,农业分区概述等。该区划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因地制宜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该区划获1984年建阳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获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三等奖。专业区划中,水利区划(即水资源评价与水利化区划)及水产区划(即渔业资源调及渔业区划)为获奖规划。
  三、浦城县水资源评价与水利化区划
  由县水电局承担。按照国务院水利部和省水利电力厅区划办公室统一颁布的提纲,于1981年3月写出水利专业区划初稿,经过进一步调整研究,于1983年8月编成。全县分为3个区:一区为西北部低山丘陵引水为主的引蓄灌溉区;二区为中低山丘陵蓄水为主的蓄引、提灌溉区;三区为中部丘陵河谷盆地蓄水为主的蓄、引、提灌溉区。该区划于1983年12月由建阳地区水电局验收,认为此区划内容比较齐全、资料基本可靠、数据来源和引用参数基本合理,1984年获福建省水利电力厅水利区划一等奖。
  四、浦城县渔业资源调查及渔业区划
  县畜牧水产局根据国家水产总局颁布的《县级渔业资源调查和渔业区划工作技术要点》,以全县渔业资源情况和生产情况为基础,遵循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提出区划方向和措施。1983年10月,经建阳地区农业局主持验收,认为该区划“基本查明鱼及江河鱼类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可行的资源保护措施”。1984年获建阳地区行署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被省水产厅评为渔业区划先进县。
  五、浦城县城总体规划
  1982年,县成立城镇建设规划办公室,进行城区概况等19个方面的调查,依据全国资料分析,编制城区总体规划,于1984年11月完成。总体规划包括14项内容,提出城区规划区面积13.3平方公里(区内有南浦镇、水南乡、莲塘乡的乡镇所在地,下属9个村和5个居委会)。规划年限分近期(1985~1990年)、远期(1991~2000年)两种。规划范围东以仙楼山两边山脚至溪下良种场南浦溪为界,南以水南农场至九秋村为界,西以玉树林林业保修厂后丘陵山地为界,北以磷肥厂至南浦镇“三八”场(横山路)为界。1982年规划区人口为4.65万人,采用综合迭加法推算结果近期人口为5.6万人,远期人口为7.5万人,确定控制为10万以下。布局按工业区、仓库、居住区、城市公建、体育、教育、卫生、商业、农贸市场等分区明确,合理布局。交通路网克服集中穿越城镇中心的状况,使外围形成环形路网。城区路网以五一三路和改道后的江瓯公路(兴华路)为生活主干道,新开的兴浦路和跃进路为交通性干道等。此规划获1988年建阳地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第四节 试验试制
  “浦城一号”稻种选育 民国29年(1940),县中心农场从湖南引进中籼“二二一”和“小南粘”优良品种,经过3年品比试验,发现其中优异单穗(株),系统选育出“浦场一号”和“浦场二号”2个籼品系。经试种表明,浦场一号较优。选种进行繁殖推广,定型后正式命名为“浦城一号”,大田生产结果良好,农民称其为农场小早。到20世纪的50年代,仍有较大面积种植。
  树种培育及引进 1953年冬,县林业管理站在梦笔山建苗圃,开始育苗试验。1959年起,县林科所会同系统内有关单位,对县内金钱松、香榧、黄山松、板栗、小木漆等51个乡土树种进行采种育苗和造林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除壳斗科树种育苗造林较困难外,其余树种通过种植和子代观察,生长良好。1962~1983年,林业科研人员会同苗圃、林场,对福建柏、龙柏、黑松、木杉、法国梧桐、国外松、木麻黄、油橄榄、桉类等近百种树种进行引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从北方引进的,除个别经济树如油橄榄、苹果不佳外,其余均生长良好;从南方引进的除少数几种桉树能正常生长外,其余均失败;引进国外的树种全部获得成功。1982年,省科委下达县土产日杂公司承担漆树品种选优及栽培技术研究项目。经过试验,选出“浦城小木漆”,于1986年9月由省、地科委主持技术鉴定。认为“具有速生、高产、优质等优点”,“达到全国漆树品种选优指标,是全国优良农家品种之一”。1983年,县林学会进行原生阔叶树种杜英与针叶树混交林比例试验。同年,寨下林场完成的油橄榄无性繁殖项目获地区农林科技大会三等奖。1985年,县林委完成的乡土树种中华杜英栽培试验项目获地区林委三等奖。1986年,县林科所承担南方五省农业区划协作论证审查的自选课题“浦城野生花卉驯育开发研究”及“优良适生树种及林间作物的引进试验”。1986~1987年,仙阳镇练村承担矮化苹果育苗试验,试种400株,获得成功。
  食用菌培植试验 1958年,县食杂公司在东郊桥头大队利用双季稻稻草生产稻草菇成功,供应市场。1968年起,县内开始人工培植纯菌种接种段木栽培香菇、木耳、银耳,用牛粪、稻草培植蘑菇、凤尾菇。1984年,县农业局建立初级食用菌站,负责新菌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培训推广工作,食用菌生产进入段木栽培和木屑袋栽相结合的发展阶段。1986年,县成立食用菌开发领导小组。1987年,县技术开发中心从中国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引进竹荪菌种,利用毛竹下脚料,在莲塘乡三里亭村进行室外人工试种竹荪成功,为全省首家。试种面积16平方米,产竹荪干品800克。1988年6月,县技术开发中心成立竹荪种植实验站,再次引进菌种进行专题研究,在管厝乡党溪、莲塘乡大垅尾两地共试种竹荪300平方米,收竹荪干品约50公斤。同年9月,县成立食用菌协会,促进食用菌的实验推广。
  鱼苗人工繁殖 1961年,县畜牧兽医站在水南综合农场进行草、鲢、鳙鱼人工繁殖试验。1962年5月,给成熟的雌鲢、雄鲢、鳙鱼体分别注射绒毛膜促性线激素,给草鱼注射鲤鱼脑下垂体,结果鲢鱼在注射后的第二天产卵,第四天孵苗,在全地区首先试验成功。草鱼、鳙鱼人工繁殖试验三年均未成功。直至1965年,在省地业务部门支持下,经过16个昼夜的努力,终于成功,结束浦城历来从江西九江贩运鱼苗的历史,试验人员获地区科技先进奖。1973年3月,水南综合农场从浙江宁安县渔场引进武昌鱼饲养成功,当年繁殖失败。次年繁殖虽获成功,但成活率很低。后逐步总结经验,终于在1979年,人工繁殖孵化鱼苗30多万尾,成活率达90%左右,武昌鱼开始在县内落户并推广。1981年,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承担省水产厅下达的泥鳅人工育苗及养殖试验项目,于1982年4至6月获得成功,获地区农业局科技成果四等奖。1983年,从漳州引进尼罗罗非鱼新品种3万尾,在水南、北山两鱼场试养成功。1984年冬,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承担尼罗罗非鱼越冬试养,选择富岭镇店亭村大凹自然村地下矿泉建一口越冬池,容积60立方米,放养2154尾,经153天越冬饲养,成活率达91.6%。获地区农业局及县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四等奖。
  蛇药研制境内主要毒蛇有五步蛇、竹叶青蛇、眼镜蛇、银环蛇、烙铁头蛇、蝮蛇等6种。农村蛇伤发生率高达1%。1973年春,县卫生科召开全县蛇伤会议,福建医学院、建阳蛇伤研究所派代表参加。会上交流蛇伤青草药30余种。1976年8月省蛇伤会议决定,将石陂练贵美献出的,并经石陂卫生院临床应用成功的民间蛇药“六月雪”,列为省医学科研重点项目进行研究,定名为“浦二号”蛇药。1977年,石陂卫生院建造2个蛇池,试验养蛇,供作蛇伤研究。1977~1983年,建阳地区在石陂卫生院召开“浦二号”蛇药协作会议,统计其间临床验证中,共收治蛇伤患者165例,经使用“浦二号”蛇药治愈162例,治愈率达98.18%。1984年7~12月起,县蛇伤防治所所长、蛇伤主治医师高文秀主持下,临床使用蛇种早期快速诊断法,首次对五步蛇、银环蛇咬伤的危重患者使用抗蛇毒血清,应用冷冻真空干炼法摄取蛇毒获得成功。同年对“浦二号”蛇药进行剂型改革,由青草药改为胶囊制剂,并再次进行临床验证。1985年9月,省蛇伤防治工作及泉州蛇药鉴定会在石陂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国蛇伤防治研究协会福建分会,高文秀任副会长,会址设在县蛇伤防治所内。1984~1988年,应用“浦二号”蛇药胶囊制剂治疗蛇伤患者375例,全部治愈。
  浦城白鹅养育 “浦城白鹅”主要产于境内北、中、南部的河谷盘地产粮区,分布各地,并流向江西广丰县、浙江江山县。一等成年公鹅体重4~5公斤,母鹅3.5~4公斤。1980年后,年均保持10万只以上。1983年,省指定浦城承担闽北白鹅选育任务。在仙阳、水北街两公社开展面上选良和重点选育相结合,选育良种白鹅500只。是年冬,县和临江镇两级畜牧兽医站在临江进行闽北白鹅不同饲料圈养试验,选养初生鹅51只,预养30天后分两组圈养,甲组饲以27%稻谷连同谷壳粉碎,73%含糠,乙组饲以30%细糠,70%含糠,青饲料相同。饲料用量逐日登记。分养期70天,每10天称一次重量,在30、60、100日龄时逐只测量体尺,并列表比较。通过试验表明:饲养白鹅,可用细糠代稻谷,降低成本;60日龄内长膘快,耗料省,俟后长慢耗料多,所以产肉用鹅以70日龄出栏为宜。
  石陂黑猪选育 石陂黑猪是武夷黑猪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县内当家猪种,主要产地石陂镇,分布于临江、水北街、莲塘等12个乡镇及建阳县水吉乡和崇安县五夫、下洋等乡镇。一等成年的公猪体重175公斤,母猪160公斤。种猪繁殖力强,仔猪育成率高。1970年后,群众用约克夏公猪与石陂黑母猪杂交,杂一代生活力强,耐粗,长膘快。1979年,县农科所用英国中约克夏公猪、江西玉山公猪与石陂黑母猪杂交,对杂一代猪仔27头进行育肥对比试验,时间180天,结果约(克夏)黑(石陂黑猪)种日均增重367.7克,玉(山)黑种日均增重307克,约黑种比石陂黑猪提高34%,玉黑种只提高11.8%。经试验,中约克夏公猪作为父本在县内扎根下来,石陂黑猪被证实是与外来公猪杂交改良的好母本。1983年,全县石陂黑母猪0.3万多头,其猪种选育列入省科研计划,采取群众性选育和重点场(队)选育相结合办法,选育标准化母猪400头,对其进行良种登记,设立卡片,确保选育质量。1985年后,瘦肉型猪兴起,丹麦长白猪又作为瘦肉型猪父本引进,与石陂黑猪进行人工授精,杂交良种猪。
  黄牛冷配 1980~1982年,县畜牧水产局成立黄牛改良专业队,举办忠信、石陂、南浦等人工受精站和南山黄牛“冷配”点,对县内秦川黄牛进行良种改造。先后引用夏洛来、西门答尔、海福特、安格斯等外来良种冷冻精液,对县内67头母黄牛进行冷配,通过3年试验,已显示较好杂交优势:初生牛体重大,生长快;体型高大雄壮,易养;提前使役,力气大。
  科学养蜂试验 1982年秋,县畜牧水产局蜂场进行科学养蜂试验,试验内容是使蜂群秋季繁殖好,达到强群取冬蜜目的。实验为70天,由阙瑞荣主持。试验结果表明:为加强本地中蜂秋季繁殖,首先必须在饲养管理中消除不良条件对蜂群的影响;其次是发现蜂王不喜欢在边脾上产卵(特别是干旱时),若脾少,产卵圈必受到限制,因此繁殖中必须脾略多于蜂;再次,使用新脾,可防巢虫为害。同时还发现,巢内相对湿度一般保持在70~80%为宜,结合奖励饲喂是本地区中蜂秋季增强繁殖的有力措施。这项技术获得建阳地区农业局畜牧业技术推广成果奖。
  松柴油试制与运用试验 由县林业化工厂陈学坤、县农机研究所陈愿福、林瑞雄等人于1982年合作完成。这是一种从林化副产品中提炼出来的油品,经过多方试验与测定,1983年9月,省机械工业厅主持科研鉴定认为:松柴油“理化性质与柴油基本相近”,“与柴油互溶性好,以1∶2容积比例掺合后,能直接在柴油机上应用,其动力、经济指标达到使用纯柴油的水平”。该项目获1984年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SJ—A型手扶拖拉机功率油耗检测仪研制县农业机械厂承担。该厂于1984年与江苏工学院共同研制成功。这是一种直接检测发动机功率和油耗的新型仪器。1985年4月,福建省机械工业厅委托建阳地区机械工业局主持技术鉴定,认为“此产品基本贯彻了标准化规定,标准化系数较高”,“其测试性能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该项目获1983~1986年度县科技进步二等奖、地区科技成果四等奖。
  外用戒烟油 县民办戒烟油研究所吴开敏经过多次利用中草药研制成功的一种戒烟品。1987年,通过省医学院和省卫生防疫站的卫生检验以及有关部门组织的技术鉴定。1988年,经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和北京武警总队医院采用双盲法和三液(唾、尿、血液)尼古丁检测法,联合进行200例临床检验,结论为:戒烟有效率98.6%,戒断率30.6%,是一种安全、无毒,对人体无害的高效戒烟品。产品获1988年全国优质保健产品“金鹤杯”奖和1988年第三届“星火杯”创造发明竞赛非职务发明项目“星火之友”奖。
  节柴灶试制和推广 1982年县科协开始推广节柴灶,先在南浦镇进行试点,开展广泛的宣传。1983年又在仙阳公社渔梁大队、忠信公社外洋大队、古楼公社古楼大队、山下公社山下大队搞试点,并召开现场会表彰观摩,节柴灶与一般旧式灶比可省一半柴火。同年夏又在临江公社推广微型鼓风机灶型,至1984年全县推广11000户节柴灶,占全县应改灶的31.4%。1985年列为省节柴灶试点。11月,列为国家第三批试点县。至1988年,全县节柴灶达61378户占总户数的68.85%。1987年至1988年9月.对全县各乡镇先后进行全面检查验收,抽查88个村、3246户,其中改灶3089户,占95.16%;测试301户,达标286户,占95%,平均升温积热率为25.5%,节柴率为45~55%。1988年,国务院农业部验收,节柴率为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各项改灶技术指标均达部颁试点县验收标准。
  第五节 星火计划
  1986年,县科委根据省科委1985年11月颁发的《福建关于“星火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筛选出一批“短、平、快”的科技项目,上报省、地科委,有2项列入省项目,12项列入地区小星火项目,1项列入国家项目的一个开发点。其中8个项目与实施成果如下:
  留香笋系列产品开发 由县留香笋厂承担,至1988年已生产留香笋片7吨,纹丝笋55吨,保鲜笋115吨,多味笋10.7万袋。以上总产值达142万元,税利28.4万元,其中出口创汇0.7万元,此项目比实施前二年总产值增加4倍。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留香笋系列产品开发项目于1988年底中断。
  黄桃引种栽培及加工技术开发 1986年省第一批“星火计划”项目,共种2000亩。主要由盘亭、九牧、古楼3个乡承担,其中盘亭乡种植较早的65亩,地区科委组织现场验收,第一年结果17吨,平均亩产262公斤。
  电子音响积木玩具 1986年省第一批“星火计划”项目,由县工艺玩具厂承担,是创新产品,1986年被评为轻工业部工艺美术百花创作设计二等奖,推荐参加第二届全国发明展览会。1987年试销8100副,创产值10万元,税利1.3万元,后中断。
  水稻垄畦栽培及稻萍鱼体系技术开发 1987年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由县农业局及各乡镇承担。1988年,省、地科委把浦城列为实施此项目示范县。1988年推广面积19.3万亩,稻谷总产6.41万吨,平均亩产332.19公斤,比1987年平栽总产5.66万吨,平均亩产293.3公斤,增产7476吨,亩增38.8公斤;每亩平均产鱼13.3公斤;每亩产萍1.5吨。1988年被省、地科委评为实施项目的先进县和第一名。
  土壤识别与优化施肥 由县农业局及临江镇承担。1988年推广面积6.35万亩,总产1019吨,平均亩产349公斤,比习惯施肥亩产333公斤,增产16公斤。1988年,临江镇被省科委评为实施该项目先进镇。
  毛竹笋用林技术开发 1987年地区“星火计划”项目,由山下乡承担。1988年在该乡源头、小溪两个村实施,初见成效,试验地竹林叶色绿、出笋多,新竹粗壮。源头村高产试验地亩长新竹达72支,胸径比原毛竹平均增粗0.51寸,丰产试验地65支,平均增粗0.46寸。
  活拔鹅毛技术开发 1987年建阳地区“星火计划”项目,由忠信乡承担。经宣传、培训、示范,全乡23个村中已有19个村推广,实施两年为外贸部门提供活拔羽绒毛1.27吨。群众净增纯收入6.17万元,被地区评为实施“星火计划”先进单位。
  古楼乡山区技术开发 1988年建阳地区“星火计划”项目,由古楼乡承担。古楼山区技术开发主要是发展食用菌生产,在全县起到示范作用。1987年上半年7000袋木屑袋料香菇试验成功。下半年,乡食用菌厂培育菌种接种木屑香菇8万袋.实现产值7.9万元,利润2.6万元。同时还开展稻草菇、稻草黑木耳的栽培试验,以及18个段木菌种和7个木屑菌种对比试验。
  第六节 学术活动
  一、学术著作
  据旧志记载,宋至清代,邑人学术著作(指自然科学,下同)8部20卷。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宋章得象《仁宗宝元天文祥异》、明黄秉键《黄氏医案》、清雷丰《时病论》等。民国期间据收集到的资料,有学术著作19部(册),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吴承洛《应用电化工业》、《化学工程》、《酿造》、《中国度量衡史》、《中国化学概况》,徐泰昌《痘疹发微》、《临症效方》等。
  解放后,据调查所知,县内学术著作共有82人著162篇(部)。其中专作2部,载入省级以上刊物134篇,为学术会议提交论文并刊载或受奖的26篇;按专业分农业47篇、工业33篇、医药卫生73篇、其他9篇。此外,在外地工作的浦城籍人士所著学术著述有270篇(部)。其中专著34部,载入省级以上刊物169篇,为学术会议提交论文并刊载或受奖的67篇(省级18篇,国家、部级49篇)。(详见《著述》卷)1977年8月,县电力科技人员梁清强写成电力论文《地下电阻测量基本理论的新推导及其应用(二)——非均质土壤中接地电阻测量理论和方法》,被省、地列为重大科技成果项目,专文上报国家。1978年3月,梁清强应邀参加全国科学大会。
  二、主要学术会议
  生态平衡学术讨论会 1980年10月5~7日,县科委与县农业办公室组织召开。参加会议60余人,论文24篇。着重研究浦城农业、林业、水利、电力等方面有关生态问题。12人在会上作有关生态平衡的学术报告,15篇论文收入论文专辑。此次会议的学术论文编报送省和全国学术讨论会进行学术交流。
  振兴浦城经济讨论会 1984年6月28~29日,中共浦城县委宣传部、县科委组织召开。参加讨论的有县领导及经济部门的负责人,论文86篇,作者140人。就如何发挥山区优势,大力发展林业,念好山字经;发掘人才智力,发挥知识分子作用;尽快解决能源,发展乡镇企业和畜牧业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北部丘陵地发展果树论证会 1986年8月22~25日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县外资办、农业局、林业局等单位共30人,讨论“南柑北杂”即在县南、中部发展柑桔,在北部发展杂果(柰果)的种植原则等问题。
  浦城县发展蚕桑可行性研讨会 1987年11月6~7日,在仙阳镇仙阳村召开。参加会议19人(其中科技人员14人,镇、村领导5人),研讨会从历史经验及桑蚕技术要求,展开讨论,认为浦城县适宜种桑养蚕。
  浦城县开放型经济研讨会 1988年10月14~15日在富岭镇召开。参加会议43人,论文或文稿共36篇,从浦城经济发展的总体构思,就创汇工业、创汇农业、交通能源、科研教育、人才开发、商业贸易、历史资源等角度,作出一定深度的论述和探讨。
  此外,省农业委员会、省科协、农业厅、农学会联合主办的福建省中低产田科学改良利用专题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月25~30日在浦城召开,出席会议专家、教授、学会代表以及各县、市科技工作者共116人,提交论文85篇,与会人员商讨山区资源和低产田合理开发利用的途径、措施及相应的有关问题。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