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专业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32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专业教育
分类号: G719.2
页数: 5
页码: 970-974
摘要: 本章记述的是浦城县专业教育情况包括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等。
关键词: 浦城县 教育 专业教育

内容

第一节 中等专业教育
  一、中等师范教育
  师范传习所 清宣统元年(1909)创办,设在清水井昭忠祠。招收前清的廪生、附生进行短期新学制的学科训练,毕业53人,大部分分配到小学任教。另办体操专修班,毕业38人。不久停办。
  司前艺术师范学校 民国16年(1927)创办,设在西竺寺。招收初中毕业或任教二年以上的青年入学,学生20人。课程侧重美术、体育、音乐、国文的进修,一年毕业。次年8月,省教育厅把校名改为西竺艺术专修学校,修业时间定为一年半。当时,从法国里昂美专毕业的张嘉谟回故乡曾作短期任教,绘制一幅大布幕油画,列入浦城艺术界珍品。该校民国18年停办。
  师资养成所 民国21年秋在明伦堂开办,招收初中毕业生或曾在小学任教二年以上的教员入学。教员多以浦城中学的教师兼任,学员30余人。仅办3个学期即停办。
  小学短期师资训练班 民国25年上半年,举办小学短期师资训练班,招收初中毕业或曾任小学教员的青年。通过考核录取,训练两个月,有30余人结业,均分派各乡(镇)任短期小学教员。
  简易师范学校 民国33年秋,在南浦书院原址创办(后迁入明伦堂),学制为四年制,招收高小毕业生,首届招1个班50人。民国34年改为一年制,招收初中毕业生1个班50人,教员10余人。民国38年2月,并入省立浦城中学,设师范部。1950年停办,部分学生并入初中或转入建阳师范学习。从开办至此,共毕业110余人。
  初级师范学校 1958年9月创办,教师5人,校址在东门塘(今劳英路),招收高小毕业或同等学历者50人,经统考择优录取,学制一年。除开设初中的主科外,另设心理学、教育学及语算教学法。第二年招2个班97人,教职员有7人。1960年,学校迁至仙楼山原南浦书院,招收83人。1961年,招收2个班63人。1962年秋,学校停办。至此共毕业284人,均到小学任教。
  建阳师范浦城班 1952年,浦城中学代建阳师范设1个初师班,学生50人,次年转回建阳师范。1972年由于招生数的激增,原建阳师范学校的校舍、师资紧张。同年3月,设立建阳师范浦城班,班址设浦城一中,招收普师一个班,学员是由各公社或单位推荐(即工农兵学员)50人,其中松政县20人,浦城县30人。招收具有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的工农青年、退伍军人入学,教师由浦城一中教师兼任。1973年秋,又在仙阳中学代办1个师范班,招收33人,半年后转建阳师范。1975年秋,浦城班又招收普师1个班60人。1978年秋,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的知识青年,通过统考择优录取1个班。至1979年,建阳师范浦城班由县教师进修学校接办,班址迁入大庄分校。
  1979年秋,大庄分校的师范班招收1个班45人。1981年秋招收3个班145人。通过考核,按中专分数录取新生。1984年,招收对象为民办教师,招1个班45人。1985年招收1个班40人(其中政和、松溪各4人)。是年共2个班,学生85人,教师9人。1972~1988年,浦城班共毕业463人。
  二、中等卫生教育
  国医训练班 民国24年冬,县国医支馆董事会议决定创办国医训练班,班址设天医宫后院(今民主路)。课程设有医学史、生理学、中西医、病理学、药物学、诊断学、方剂学、医经、国文、国术等科。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20人,修业3年,实习1年。经费则由学生缴纳学杂费中解决(每人每期为4元),讲师10人。后因无统一教材和固定经费,至民国26年秋停办。
  卫生学校 1958年创办,校址在民主路天医宫,校长由卫生科科长兼任,设专职教员1人,兼职教员13人。招收保健院在职初级卫生员、厂矿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及公社大队保送的社员共74人,开2个班。学生的生活费由单位补助,个别自费。学制有7个月至2年。科目按全国中级、初级、卫生人员训练班统一教材设置课程。1962年停办。共培训初级卫生人员114人、中级卫生人员20人。学生结业后,多数回原单位工作,少数由卫生科分配。1962年停办。
  浦城卫生进修学校 1986年创办,校址设在县卫生局内,以培训在职初级卫生人员为主。是年4月,招收文化补习生26名,学制1个月;9月,招收培训生50人,学制1年零8个月。同时受建阳地区卫生学校委托,再开设1个医士班,学员经过统一考试,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录取50名,另收自费走读生3名,学制3年,经费由建阳地区财政局拨款。学生毕业后,由地区卫生局统一分配。
  第二节 职业教育
  织业传习所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办,知县马立礼拨大洋100元,为开办费。布告招生,每生交纳学费大洋10元,学制半年。传授织斜纹布、洋肚巾等技术,开办数月后停办。
  蚕业传习所 民国元年(1912)4月,县知事谢刚国捐助大洋20元,从劝业费项下拨洋100元,在城内学前关帝殿开办蚕业传习所。民国3年,因蚕染疫,停办。
  实业工业学校 民国元年,李迪瑚在李氏祠堂创办私立乙种实业工业学校1所,招收族内子弟16人,有教员3人。约在民国6年停办。
  工艺传习所 民国8年,在南浦书院开办。设竹、木两科,授期不定。民国10年停办。
  私立树人农业职业学校民国24年2月,私立树人小学改组为私立树人农业职业学校,校址设昭忠祠。民国25年停办,学生转入浦城中学学习。
  县立初级农业职业学校 民国32年9月,创办县立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校址设梦笔山县立农场内。招收1个班50人,教员6人,由农场技术员兼任。课程除初级中学课程外,一年级设动物、植物、化学等课;二年级设园艺、农业等课;三年级设病虫害、实习等课。次年2月,学校迁到谷满山桥梁氏宗祠。民国34年9月,学校又迁至水南东岳庙。民国36年有3个班,学生61人,教职员11人。同年11月,在原5亩基地的基础上拨原飞机场30亩扩充实验场。民国38年2月并入省立浦城中学,先后共培养农技员百余人。
  农民讲习所 民国31年,县中心农场在莲塘䓵止园创办,传授农业知识,学生数不详。两年后停办。
  农业中学 1958年9月创办,校址在县农科所(地址水南)。教员7人,招生3个班103人,学生由各社队选送入学。文化程度不一,退回部分学生。1959年开设2个班,新招35人,共70人。1960年招生63人,仍设2个班。1961年停止招生,是年春将原有的2个班改设为作物栽培、果树、畜牧兽医、气象等4个专业班。1962年停办,毕业生分配到机关单位或农技部门工作,少数学生被选送到建阳农校深造。
  工业学校 1958年9月,由县工业局主办,校址设仙楼山(南浦书院原址)。招1个班45人,教员有2人,学制为一年。因无统一教材,仅学些工业基础知识及农业机械的基本操作,只办一年,毕业30人。1959年停办。
  林业中学 1958年9月,由县林业局主办,校址设临江寨下林场,招收3个班110人,教师5人,第二年又招收55人。1960年学校迁到际岭采伐场,开3个班,学生125人,教师9人。1961年再招生50人。学生毕业后由林业局分配,1962年停办。
  米丘林学院 1958年7月,县直属梦笔乡(又称莲塘乡)在莲塘西岩南峰寺创办米丘林学院,属半农半读农中的性质。由所在大队的主干、教师、学生代表等9人组成校务委员会,专职教师4人和老农2人。1959年春,改称城郊公社农业中学。招收具有初小或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社员60人,年龄16~26岁。学生自备农具及生活日用品。文化课设有语文、数学、农村会计知识等,专业课设有农作物、果树栽培、畜牧兽医等。教学时间,灵活安排,一般是半天学习,半天劳动,农忙全天劳动,晚上学习,教师带班参加劳动。生产基地有水田、农地400亩,种植水稻、茶果、蔬菜以及培育林苗和饲养畜牧业。办学经费,最初是依靠社、队拨款,以后依靠师生的勤工俭学收入,基本上达到自给。1959年和1960年先后被省、地、县授予“农中红旗单位”,福建省教育厅奖励教学仪器一套。1962年停办。
  艺术学院 1959年1月永兴公社创办。学校内设戏剧、歌舞、音乐3个系,学生由本公社各大队保送,每队保送2~7名具有高小文化水平的文艺爱好者入学,教师2人,半年后停办。
  社办农业中学 1958年春,贯彻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发展多种形式办学。同年4月,在城关、富岭、石陂、忠信、仙阳、观前、临江、永兴、九牧、盘亭等乡镇创办18所半耕半读农业中学。招收高小毕业生或同等学历的青年598人,开设31个班,聘请教师22人。1959年春,为加强领导,以公社为单位办农业中学,将18所中学并为10所,部分学生回乡外又新招生277人,共有学生489人,开20个班。拥有水田193亩,农地93亩。生产收入除成本外,按学生自给70%,扩大再生产20%,福利、奖励各5%的比例开支。教学时间灵活安排。是年收入18639元,有富岭、城郊、忠信、仙阳、石陂等5所的学生伙食费、学杂费全部自给,教员的工资部分达到自给;观前、临江、永兴、九牧等4所达到半自给。1960年秋,不再招新生,对现有学生压缩247名回队劳动。1961年2月,保留富岭、忠信各1所,学生40人,教师2人,余皆停办。1964年贯彻“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后,恢复社办农业中学,又新创办7所,即忠信(校址在排栅)、石陂(在案山下)、仙阳(在下洋)、九牧(在吴墩)、盘亭(在柳墩)、水北(在蓬尾)、永兴(在前墩),加上原富岭、忠信共9所,开18个班,学生247人,教师16人。1965年春,新办农业中学有城郊、洋溪、旧馆、游枫、浮流、山路、官路、溪南、巽岭、莲塘、古楼、桥头等12所。至此全县共有21所、36个班,学生1076人,教师85人,是社办农中最多的一年,实现社社办农中。全县社办农中共有学农基地水田530亩、农地166亩、山场255亩、鱼塘3亩。“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因动乱停止教学,1969年全部停办。
  茶叶学校仙阳综合农场1964年创办,址在殿基,为半耕半读。开办两期,培养茶叶技术工人97人。
  建阳地区技工学校浦城分校 1980年9月开办,校址初设县总工会。设机械专业1个班,招收城镇的高中毕业生,通过中专统考按分数择优录取50名,学制2年,教职员工5人。1981年,招收烹调、营林2个班,学生100人。1982年,学校迁入城东龙头山脊,共3个班,学生150人,教职员工10人。是年,首届毕业50人。1984年,招收食品、建筑2个专业班,并招收计划外2个班。1985年,招收会计(经济核算)、纺织、烹调等3个专业班138人,纺织专业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1988年,学校设有丝织、电工、烹调、经济核算、建筑施工、食品6个专业,各1个班,学生291人,教职工17人。创办学校以来,至1988年,共培养机械、烹调、营林、食品、建筑等专业人才537人。学校占地面积9.3亩,建筑面积3002平方米。
  忠信农业职业中学 1981年着手改革农村中等教育结构,调整单一教学方向,将原忠信中学高中部停办,创办浦城县忠信农业职业中学,是一所既有普通初中、又有职业高中的双重学校,一套班子两块校牌。首届新生面向北片社队招收初中毕业生2个班,97人,其中茶果班49人,农学班48人。学制2年,毕业后不包分配,回乡自谋职业。1982年起,而向全县招生。1983年7月,首届毕业生68人。是年下学期,开设4个专业班,学生162人,专业教师增加到3人。1984年下学期,增办1个幼师专业班,采用乡(镇)推荐,学校面试录取,招初中毕业生50人,学制2年,专业教师由县实验幼儿园老师轮流到学校任教。1988年,全校4个班,学生75人,教职员工19人。设有茶果、农学、食用菌种、幼师等专业,并附设有食用菌厂、植物园、茶园、柑桔园、苗圃。学校占地面积60多亩。
  石陂林业职业中学 1983年9月,在石陂中学高中部开设1个林业职业专业班,学生62人,学制2年。1984年,将石陂中学改称浦城县石陂林业职业中学,初中不变,对外保留两块牌子。林业专业设2个班,学生70人。1985年开4个班,学生198人。设林学、园林绿化、园艺等3个专业。1988年开设4个专业班,学生88人。
  九牧经济林职业中学 1984年9月,九牧中学高中部设1个经济林专业班,招收初中毕业生50人,学制2年。1985年高中部停止招生,新招1个经济林专业班,增设1个财会专业班,共77人。是年,职业高中共3个班,学生116人,教职工8人。本届新生毕业后,职业班停办,仍为普通中学。
  临江农业职业初级中学 1984年9月创办,校址在临江大坞。是年招收高小毕业生150人,开3个班,学制3年。1987年9月,改为普通初级中学。
  浦城县高级职业中学 1985年.在浦城三中高中部开设1个美术专业班,招收初中毕业生45人,学制2年。1987年定名为浦城县高级职业中学。高中设美术专业班,初中不变,对外挂两牌子。1988年,开设2个班,学生86人。
  此外,浦城一中1971年开设赤脚医生、会计、宣传报导专业各1个班,每班50人,学制一年,本届学生毕业后停办。莲塘中学1975年设农机、赤脚医生专业各1个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各50人,学制一年;次年改设财会、农机各1个班,每班50人,学制仍为一年;1986年开设2个乡镇企业专业班,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90人,课程除高中语文课外,还设会计知识、经营管理等内容,学制3年,本届学生毕业后停办。永兴中学1985年开设1个畜牧水产专业班,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40人,学制2年,每年招1个班;1988年开3个班,学生90人。
  1988年,浦城三中、忠信、石陂等3所职业中学(初中仍为普通中学)和普通中学附设专业班,共有16个班,学生425名,教师73人。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