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基础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32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基础教育
分类号: G639.21
页数: 16
页码: 954-969
摘要: 本章记述的是浦城县基础教育情况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私立福建学院。
关键词: 浦城县 教育 基础教育

内容

第一节 幼儿教育
  民国23年(1934),有幼稚园4所,学生185人。民国26年,有1个班,幼儿45人,不久停办。民国33年,西山镇中心学校附设1个幼稚班,幼儿30人。民国36年,在城关昭忠祠创办县立幼稚园,开1个班,幼儿30人,教养员2人,保育员1人。还有中心学校设有4个幼稚班。
  1951年,城关民主、和平、光明3所小学各附设1个幼儿班,幼儿共61人。1952年,全县有10个班,幼儿共441人。1956年,县在城关创办县立幼儿园1所,分大、小各1个班,幼儿60人。这年,全县有12个园(所),共15个班,在园幼儿509人,教养员17人。1958年,幼儿园数量有很大的发展,有县办幼儿园1所,幼儿116人;民办幼儿班247班,幼儿9158人。1960年后,民办幼儿班陆续停办。1961年,各工委所在地办中心幼儿园,公社所在地设中心幼儿班,各公社配备专职辅导员1人,加强幼儿园(班)的领导。1962年,贯彻“以家庭为主,民办为辅,公办为补充”的方针,全县共27所,32个班.在园幼儿1180人,教养员41人。1965年,全县达95所,共99个班,在园幼儿2273人,教养员109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幼儿教育处于停顿状态。1969年,幼儿班改名红儿班。县幼儿园撤销,由街道和社队自办。1970年,全县有幼儿园62所66个班,在园幼儿2027人,教养员68人。
  1978年,在新华小学内创办1个示范幼儿班。城关各小学也附设幼儿班,也称预备班。幼儿达入学年龄,经考试升小学一年级。是年,红儿班复名幼儿班。街道、机关、企业办幼儿教育兴起。县委、县革委会、磷肥厂、制材厂、铜矿、硫铁矿、货车队等办起幼儿班,城关镇所属街道共办10所幼儿班。爱民街一居民个人创办幼儿班,创私人办幼儿教育。
  1980年,县成立幼托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妇联负责幼托领导工作,教育部门负责幼儿教育业务辅导。这年全县有幼儿园(班)372所,432个班,在园(班)幼儿9745人,教职工422人。1982年9月,在新华小学分校创办县实验幼儿园。1985年7月,建成2333平方米、造价25万元的6层教学楼。开设大、中、小5个班,招收3~6周岁的幼儿145名。这年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县、乡、村、单位、个人多渠道一起办”的方针。入幼儿园人数增加。1988年,全县有幼儿园(班)431个,在园(班)幼儿8844人,教职工477人,其中教养员411人。
  幼儿园(班)教育内容,分为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8个方面。
  第二节 小学教育
  一、学校设置
  清末民初,小学有公立、私立、教会办学等3种。公立学校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分别在南浦书院和西乡的西山书院创办两等小学堂,名为南浦、西乡两等小学堂。至次年春,南浦两等小学堂迁至尊经阁。在南浦书院再办1所,称城东两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三年春,在城区学衕创办初等小学堂,与县立第一两等小学堂合办。在富岭的富沙书院创办1所初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在城区直街文昌宫和仙阳西山精舍办两等小学堂。在临江毓麟宫(原正学书院址)、石陂青藜书院分别创办初等小学堂。宣统元年(1909),在城区西竺寺,创办两等小学堂。乡区下沙郑氏祠堂创办初等小学堂,城东两等小学堂停办。宣统二年,在西乡前墩、东乡桑田创办初等小学堂。富岭初等小学堂添办高等。宣统三年,在北乡九牧文武庙创办初等小学堂,忠信创办初等小学堂。这时,全县有15所小学堂(其中两等8所,初等7所),学生711人。自开办小学堂以来,至此,初、高小毕业生有87人(其中初小47人,高小40人)。
  民国2年(1913),两等小学堂改称初等、高等小学校。民国4年8月,学校分为县立和区立,高等、初等分设,初等改称为国民小学校。这年,在长岗村创办第一所私立初等小学校。民国5年11月统计,全县有小学校29所,学生873人,毕业生30人,辍学生59人。其中初等19所,学生642人,毕业生14人,辍学生45人;高等10所,学生231人,毕业生16人,辍学生14人。民国6年,后坊基督教堂创办陶英女子小学,招收女生30余人,酌收膳金,不取学费。民国9年,又创办男女兼收的培智小学(民国18年,发生卢(兴邦)刘(和鼎)战争,英籍教员离浦,学校停办)。民国12年,由胡奇文等人集资创办私立树人小学。民国16年,在皇华山尊经阁创办县立清华女子完全小学(民国19年停办)。民国19年,全县有县立小学54所,学生3255人,其中完全小学县立15所,初级小学县立39所。
  民国19年开始,共产党领导的苏区设有劳动小学或列宁小学,贯彻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的方针,既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又进行阶级教育和共产主义前途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种实际斗争。民国23年,因国民党军队围剿,学校被迫解散。
  民国22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设立东、南两乡义务教育实验区,东乡以大庄村为中心,南乡以锦城村为中心,划定附近3公里内的村庄为实验范围,实验区办事处主任由县督学兼任,区内各设义务初级小学1所,强制区内6~12周岁儿童入学。南区并附设短期义务教育班一级,强制10~16周岁的失学者入学。民国23年第二学期,锦城义务小学开设4个班,学生140人;大庄义务小学开设3个班,学生103人。这年有县立完全小学3所,为直街小学、清华小学、司前小学,初级小学3所。区立完全小学9所,初级33所,私立小学1所,共有高小生276人,初小生2651人。高小毕业生101人。民国24年8月,设一年制的短期23所。民国25年,华侨胡文虎在城内迎远门外捐建文虎小学。民国26年开设一、二年制的简易小学22所,短期小学10所,有58个班,学生2431人,教员33人。是年下学期,全县学生9104人,教职员195人。
  民国27年,实施战时民众教育,全县增办战时国民学校37所。民国28年3月,教会附设培英小学(不久停办)。7月,战时国民学校、简易小学、短期小学合并,改称为战时国民学校,采用保、训、教合一方式,实施战时国民组训。民国29年2月,为普及国民教育,各种小学及战时国民学校一律改为中心学校或国民学校。乡镇设中心小学,保设国民学校。教育实行政教合一,小学校长兼副乡镇长。民国30年,实施强迫入学,凡应行入学的住户,购买食盐时,应持证向应入学的学校由学校校长查验盖章后,方可购买食盐。这年8月,在江西会馆创办私立豫章小学。民国31年度上学期,全县有中心学校22所,国民学校103所;中心学校学生6610人,国民学校学生1177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35.63%。是年8月,因日军侵战浙赣线战事紧张,政府致力于军事,教育经费缺乏,部分校舍暂借驻军等用,学生疏散,学额不足的学校暂缓或停办,全县13所中心学校选择适当地〓点实行疏散教学,7所保国民学校选择适当地点迁移,合并8所、停办28所。这年,在校学生比上学期下降47.8%。
  民国32年7月,全县设中心学校29所,国民学校95所。比照各乡镇一所中心学校,三保一所国民学校的规定,下学期全县小学校有148所,其中,中心学校30所,国民学校117所。民国33年及民国34年度上学期,由于县教育科对国民学校师资调整不及时,延宕部定开学日期,使这2个学期授课时间,只有全部应授课时间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民国35年2月,县参议会第一届第二次会议上有的参议员就提出:“除中心国民学校外,乡间各保学校,多无收效可言。地处偏僻之保校,往往一学期仅于开学时上课,数日即行停课,直到学期结束时,到校办理手续后,即行放假”。是年,实施国民教育第二个五年计划。9月,举办各校学额竞赛,规定小学每班学生以35~50人为准,其学额不足者应实施强制入学,学生总额3%免费入学。是年,全县入学学生12158人,占学龄儿童34.5%。民国36年上半年,学生数11364人。这年7月,孙竹斋等人在全浙会馆创办私立之江小学。民国37年,全县中心学校有30所,国民学校117所,私立小学3所,学生数1221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38.34%。民国38年4月到5月初,社会动荡,国民党败兵乱窜,学校相继停课。
  浦城解放后,县军管会设民运部兼管教育,接管全县中、小学,采取“维持现状、立即开学”的办法,小学先后相继复课,计有114所(其中完小30所,初小84所),学生4746人,教师32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0%。
  1950年,各乡(镇)所在地小学统一命名“完全中心小学”。1951年除复办外,利用庙宇、祠堂或借用民房,新办小学30所,全县共有学校154所,学生11414人,教职工337人。1952年,小学校名统一按地名改称,私立豫章小学由县人民政府接管,改称浦城县新华小学。解放小学一年级开始试行五年一贯制。是年,民办小学133所。1953年,贯彻“整顿巩固,重点发展,保证质量,稳步前进”的办学方针,对现有学校分期分批进行整顿,争取在两年内把公立小学全部纳入正规要求,并在革命老根据地兴办3所初级小学。1955年,小学贯彻实施教育部颁发的《小学生守则》。1956年,贯彻“全面规划,加强领导,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办教育的方针,在不增加编制的情况下,采用二部制、巡回、复式等教学形式,增加招生数;将12所山区、老区民办小学转为公办小学。这年,全县小学达316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67.1%。1957年,贯彻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面向工农开门,方便就近入学,学校合理布点,发动群众自筹资金办学,达到乡乡有完小,村村有初小。1958年,贯彻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采取全日制、半日制、隔日制、早晚班等多种形式办学,全县小学发展到486所(其中民办301所),学生26804人,并进行教学改革,提倡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是年秋冬,由于组织学生参加炼钢铁、学校办农场、以及支援农业生产劳动,学校停课,教学计划无法完成。1959年,城区有光明、新华、解放、和平、民主5所小学。1959年,新建五一三路和跃进路,新华、光明2所小学校舍被拆。新华小学、光明小学并入和平、民主两校,并将和平小学改为实验小学。为解决校舍不足,解放小学借用民房设立分校,共4个班,实验小学利用新华小学未拆完部分及租用部分民房作为临时教室。是年,公社化后部分民办小学并入公办小学,小学校并入大学校,并继续发展公民办小学。1960年,小学根据“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至9月,小学与130个生产大队挂钩,支援农业生产。同时,生产大队所在地的8所民办小学转为公办小学,实现每个生产大队所在地都有1所公办小学。1961年,中共浦城县委发出《关于文教体制的调整和招生任务的初步意见》,要求提高教学质量,适当控制发展数量,精简教师,调整学校布局,砍班并校。班级数由上年的936班调整为884班;压缩学生数,把原计划招生7800人,压缩到4800人;动员高小毕业生和小学超龄生573人,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学生数由上年的30742人减少为24008人,下降21.9%,学龄儿童入学率为60.9%。1962年继续进行调整,学校由525所调整为501所。招生工作坚持优先录取工农子弟,在24946个学生中,工农子弟和其他劳动人民子女有19276人,占77.27%。这年9月,恢复新华小学。1961年和1962年,发生大量流生,1962年与1961年相比,流生2497人。1963年,继续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发展民办小学,组织学生入学,制止流生,巩固学额。民办小学由319所增加到414所,学生增加1212人。企业部门办学由2所发展到5所,学生增加360人。并在9月恢复光明小学,开设12个班。全县有学校594所,学生26946人,入学率为62.2%。1964年,中共浦城县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创办耕读学校3所。1965年,依靠群众,自筹资金,献工献料,勤俭办学,创办多种形式的耕读小学。新办山区民办小学67所;在离完全小学较远的双人校改为公、民合办高小11所;偏僻山区发展全日制高小13所;耕读小学发展到323所,329个班,学生2143人。县教育局在实验小学(今和平小学)贯彻毛泽东7月3日《对“北京师范学院一个班学生生活过度紧张,健康状况下降”材料的批示》即“七·三”指示的试点。这年,全县小学发展到708所,在校学生3673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83.88%。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招生停止。至1967年,外出串连的小学教师陆续回校,开始复课。1968年下学期,全部复课,学生入学率达80%左右。1969年春,各学区成立革命领导小组,撤销学区建制,中心小学下放,由公社大队管理。同年8月.在党溪召开推广党溪茶坪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经验会议,随后各学校都成立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小组,组长由当地干部担任,副组长由教师担任。实行开门办学,组织师生下乡、下厂、下连队,学工、学农、学军,批判“智育第一”、“师道尊严”,取消考试制度。同时,在132个生产大队驻地(原辅导学区)附设初中班,小学的骨干教师担任初中班的教学,小学师资不足,吸收知识青年充任,教育质量下降。1972年,全县学校下放大队、生产队办,学校发展到1094所,学生45808人。1973年11月,县革委会成立教育革命办公室,恢复公社、大队中心小学。1974年10月,撤销公社中心小学,建立公社教育革委会,下设办公室(简称教育办)。1975年.在官路公社召开中小学负责人会议,传达“朝农”、“大寨”办学经验。1976年上半年,又在学校中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和进行所谓教育革命大辩论。是年,全县有小学校1135所,学生6350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7%;小学附设初中班由132所猛增到252所,占93.6%的大队小学附设有初中班,师资、设备均不能适应,初中班和小学的教学质量均下降。次年底,附设初中班压缩为132班。
  1978年3月,新华小学定为县重点学校。1979年,抓普及小学教育工作,将132所附设初中班调整为84所,原小学骨干教师调回小学。1979年春,恢复学区建制,全县共设18个学区,80个辅导学区。1981年2月,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提出浦城县1985年前完成全县普及小学教育的任务,制订普及小学教育规划,计划分4批进行。10月,原实验小学改为和平小学,原解放小学改为实验小学。1982年11月,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全县提前一年完成普及小学教育的任务。1983年起,实行大队、厂矿、街道负责动员组织入学,学校负责巩固学额和教学质量的双包责任制。县教育局提出办好5所城镇小学和17所公社(场)中心小学,要求语文、算术两科升学考试,单科成绩在60分以上的及格率,中心小学应达70%以上,城镇小学应达85%以上。1984年3月,确定实验小学为县重点学校,把新华小学改属南浦学区管理。8月,确定实验小学实行校长招聘责任制试点。12月,经建阳地区行政公署验收,确认浦城县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任务,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45%,学生的巩固率为98.95%,毕业班学生毕业率98.89%,12~15周岁少年儿童中,初等教育的普及率为96.2%。全县小学944所(完小313所),在校学生52714人,平均每万人人口中有小学生1416.3人,高于全省(1396.62人)的平均水平,是全省首批实现普及小学教育12个县(市)之一。同年12月,县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委员会成立。4月17日,县第九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浦城县实施福建省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暂行条例的若干细则》。1986年元月,成立枫溪学区。8月,实行“智力扶贫”,从城关小学抽调8人到枫溪乡从教1年。当年夏,县教育局获福建省教育厅“普及初等教育,培养四化人才”的锦旗一面,奖金1.5万元;秋,全县中小学开始实行县乡(镇)村三级办学,县乡(镇)两级管理制度,其原则是财务分管(以乡为主)、人事共管(以县为主)、业务统管(归县)。12月,县实验、新华、民主、光明、和平小学和莲塘、富岭学区等部分小学组织900多人参加全国性小学数学标准化考试第二次测试,成绩居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这年,全县小学868所,在校学生4669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84%,巩固率98.23%,普及率为97.05%,均高于全省平均的水平。实现乡乡、村村都达到省规定的普及初等教育标准。1987年3月,在仙阳召开全县小学思想品德工作教育会议。12月,召开全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是年,建阳地区验收组对浦城88所中、小学进行体育达标检查验收,核试结果有14434人达标,占应达标人数的29.7%。1988年,全县有小学819所,在校学生4121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3%。
  二、学校教育
  学制 清光绪三十年,小学堂分为高等、初等,初等四年、高等三年毕业。民国初,沿用七年制。民国4年8月,小学改为六年制,初等四年、高等二年。民国11年夏,小学开始实行“四、二”分段制。儿童6岁入学,初级、高级学校分设。民国22年实施义务教育,在乡区办短期小学,学制为一年至二年。民国27年,短期小学,学制为一年,简易小学二年。民国29年,国民学校设成人班、妇女班、儿童班,修业期间分为一年制、四年制。二年制招收8~16足岁儿童,四年制招收6足岁至未满10足岁儿童。民国31年后,小学定为六年制。
  解放后,小学制仍沿用“四、二”分段制。1951年9月,小学修业年限推行五年制,实行秋季招生。1952年,以解放小学为试点,试行小学五年一贯制,入学年龄以7足岁为标准。1953年仍实行六年制,春季班全部取消。这年,全县学制根据“缩短年限,提高质量,减少课时,加强劳动”的教改方向,继续推行五年一贯制的试验。在实验、水南、民主、解放、下沙、山桥等小学及在8个学区部分小学开办试点班,从一年级开始招收五年制学生。1960年,其他小学仍沿用六年制。1965年办的多种形式耕读小学,学制没有统一,有的沿用六年制、五年制,有的采用早、午、晚班的七年制。1969年,推行五年一贯制。同年2月,全县小学统一改秋季始业为春季始业。是年,大队小学附设初中班的学制定为七年(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高中班则定为九年制(小学五年,中学四年)。1974年,小学由春季始业仍改为秋季始业,各年级学习时间延长半年,应届生也延迟半年毕业。1983年,小学学制逐步改为六年制,城区和公社中心小学,五年级改三分之一,四年级改三分之二,三年级以下全部改。
  课程 清光绪年间的小学堂设有国文、算术(珠算)、修身、图画、手工、体育、唱歌;高小班加设英文、理科、历史、地理等科目,每节课一小时。上、下午各3节课。
  民国4年元月,初等学校第一学年设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唱歌、体育等课,每周授课22小时。第二学年增设图画,每周授课26小时。第三、四学年,增设读经,女生还设缝纫,每周授课,男生31小时,女生32小时。高等小学第一学年设修身、读经、国文、算术、本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育、家事,每周授课34小时。第二、三学年增设农业、外国语,每周授课40小时。民国10年,小学课程设国语、算术、卫生、公民、图画、手工、音乐、体育等课;高级小学增设英文、历史、地理、自然等课。各年级教科书,文言文改写为白话文。民国20年,小学设有党义、国语、社会、自然、算术、劳作、美术、体育、音乐等课。民国25年设有公民训练、国语、常识、算术、劳作、唱游等课,四年级算术课加教珠算,五年级常识改设自然课、劳作课改美术课、唱游课改设音乐课,六年级自然课改为社会课、美术课改为劳作课、音乐课改为体育课,每节课以30分钟为原则。民国28年,课程设置不变,每周授课时间,一年级为900分钟,二年级990分钟,三年级1110分钟,四年级1170分钟,五、六年级1350分钟。民国30年9月,规定每周授课时间一年级1020分钟,二年级1110分钟,三年级1230分钟,四年级1290分钟,五、六年级1380分钟。民国31年规定,课前升旗10分钟,健康操10分钟,精神讲话10分钟。上午3节课,第一节45分钟,第二、三节30分钟,第三节后集体歌咏10分钟;下午3节,每节30分钟,课前练习写字10分种,课后清洁检查、降旗10分钟。
  解放初至1951年,全县小学课程设置分为低、中、高三段,基本沿袭解放前的课程,仅废除公民训练课程,低年级每周19课时,中年级每周23课时,高年级每周28课时,每课时均改为45分钟。1953年,在算术课内教珠算,1955年,增设手工劳动课。1956年,低年级使用新课本,一年级教汉语拼音,4周时间教完。1957年,各年级增设一节周会课。农村小学五、六年级每周增设一节农业常识课,但原则上不设手工劳动课。1958年,在教学计划中强调语文科,重视写字教学。二年级起练习写毛笔字,其余年级安排一节写毛笔字,农业常识并入自然课。1960年,部分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课程为语文、算术、常识、唱歌、体育、图画、周会等。1964年,县试办耕读小学,其课程为语文、算术、唱歌、周会等课。五年级增设珠算,每周3天,每天5~6节。1968年,小学课程大幅度调整,无统一教学计划,根据每一时期政治需要,自行安排。一般设有毛主席语录课、阶级教育课、军事体育课、学工学农课。有的学校半天上课,半天搞“革命大批判”,每天设有天天读。1970年开设四门课,政治课14节,算术课6节,革命文艺军体课4节,写字课2节。四、五年级各增设常识课1节。1972年,低、中、高年级均设政治、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团队、班会等课。中、高级增设历史、地理、自然、农业常识等课。每周26节,每天设有早读、体操、写字、课外活动各一节,每节20~30分钟。1974年,批判“智育回潮”,实行、开门办学,按具体需要开设课程。1975年,小学一、二年级算术改为“三算”(口算、珠算、笔算)。1976年10月后,按“文化大革命”以前的课程安排教学。1981年秋,小学的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教育课,低年级有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等课,四、五年级增设自然、地理、历史、劳动等课,各年级都设有自习课、科技、文娱、体育、周会、班会活动等。低年级校内活动总量共30~31节,中、高年级达33节,每节改为40分钟。至于简易小学有半日制、隔日制、巡回制、早午晚班等多种形式,其课程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等课,以语文、数学为主。此后没有变动。
  教材 民国时期,小学各年级使用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发行的课本及浦城自编辑的乡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教材。
  解放初至1966年,各年级教材使用教育部编写全国统一发行的课本,“文化大革命”开始,被贬为“封、资、修”的黑货,停止使用。1969年小学复课后,统一以《毛主席语录》为课本。1970年,使用福建省编写统一发行的试用教材。1973年使用北京市编写的小学教材。1974~1979年仍恢复使用福建省编写的试用教材。1980年使用教育部编写的全国统一发行的教材。1983年后,小学五年制逐步改为六年制,使用教材也不一样。六年制学校一年级至四年级采用上海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五、六年级采用浙江省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各年级数学教材采用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五年制各年级语文、数学教材均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1985年,一、二年级语文、数学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语文三、四年级采用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教材;五、六年级采用浙江省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数学三至六年级采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五年制语文、数学各年级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简易小学语文、数学采用福建省人民出版社的教材;六年制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教材。
  解放后,浦城还组织人员编辑有地理、卫生常识、语算知识练习等教材。
  教学 民国及其以前,对学生进行以“忠孝节义”为主的封建思想品德教育。蒙馆学生以背诵为主、教师以教生字为主。经馆老师以讲解课文为主,学生要作诗文。五四运动后,进行过反帝、反封建教育。民国期间,小学低年级采取联络材料教学法,中年级采取普通教育法,并注意设计教学,高年级,除课堂教学外开展自学辅导。
  解放初期,对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热爱新中国、热爱人民解放军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开展学习黄继光、罗盛教、董存瑞、邱少云、刘胡兰的活动。1955年后,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1958年公社化后,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劳动光荣、热受社会主义、树立集体观念的教育。1962年后进行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1963年开展学雷锋、做好人好事活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小学组织学生学习“老三篇”,背毛泽东语录,唱语录歌等活动,突出阶级斗争内容教育。1978年后,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在教学方法上,解放后,废除注入式和死背硬记,采用启发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1954年,学习苏联教学经验,采用凯洛夫的课堂“五大教学环节”教学法。1957年起,全县逐步建立以学校(或学区)为主的教研小组,建立备课听课制度,交流教学经验。1958年后,贯彻执行毛泽东提倡的“十大教授法”,废除满堂灌,抓好“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训练)。1962年,用“走出去”或“请进来”方法,对学生进行“三史”(家史、村史、社史)教育。1969年,实行开门办学,用小课堂和“大课堂”相结合方式,强调学生接受社会课堂教育,结果降低“双基”的教学质量。1981年,县成立小学教育研究会,县教育局每学期组织全县性观摩教学2~3次,开设教研课、模拟课。1984年,共举行7次研究课活动,实验小学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比武竞赛,各小学分别建立各种兴趣小组,举办科技讲座,开展智力竞赛。1985年,实验小学开展“现代化教学”和对学生“智能跟踪”的实验。全县学区这年共举办各种教学研究课、讲座等90次,有2700人次参加。是年开始,组织骨干教师讲师团,每学期巡回讲座交流教学改革经验,参加这项活动每年有800~1000人。1986年开始,坚持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汇报和教坛新秀的评选活动。是年学区评选77名参加县评选,全县从中评选出32名送地区,地区从中评选6名,分别获奖。是年还参加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个单位组成的小学标准化考试协作组,并参加研讨活动。1988年开始,开展多学科竞赛活动,,举办全县性数学竞赛,并参加全国奥林匹克及省数学竞赛,其成绩名列省地前列。
  附 聋哑学校
  1972年冬,县民劳局主办,在县幼儿园内设1个班。是年,招收城关聋哑儿童12人,教师1人。开设语文、算术、音乐、手工劳动等课程。教材用国家颁布的《语音手指字母方案》,教学用手指和口型等动作表示。经费由民政社会经济款项开支。1977年学生增加24人,毕业7人,通过教育聋哑儿童都走上就业道路。是年4月,学校停办。
  第三节 中学教育
  一、学校设置
  民国5年(1916)春,邑人李迪瑚在县知事胡子明支持下,每月捐大洋20元,在学前关帝庙首创初级中学,称为县私立初级中学,李迪瑚任校长,教员13人,均为义务兼职。胡子明兼国文教员,每月捐大洋约5元,招收一年级新生约40人。因经费无着,省不予立案,年底停办。
  民国10年,县知事袁世钟与县绅士建议开办中学,省参议员苏吾楷(浦城人)在省议会提出,获得批准。是年9月,在城区明伦堂正式创办浦城县立中学,并附设高级小学。民国14年,浦城基督教会在福音堂创办汉英中学,招收1个班,学生16人,半年后停办。民国15年秋,县立中学附设高级小学停办,改为县立初级中学,民国17年,改称第一区县立南浦初级中学,民国20年秋,又改称县立南浦初级中学。民国21年,有教职员13人,学生87人。民国22年秋,称县立初级中学,招收学生54人,教职员15人,共有学生116人。民国24年7月奉省府令停止招生。民国26年9月,县立初级中学呈报省批准继续招收新生120名,教师18人,分设复、兴两组,为县中增班之始。民国28年5月,为避日本飞机轰炸,县立中学迁西乡前墩村的余氏家祠和文武庙。师生动手开辟运动场13亩,建教室4座,礼堂1座,学生宿舍13间,教职员宿舍12间。这期招生114人,共有学生289人,设6个班,一、二、三年级各2个班,教职员18人。民国32年9月,教育部长陈立夫到浦城,邑人要求办高级中学,获面允,并电呈省府教育厅,同意开办。时值抗战紧张,省府经费无着,由县垫付。民国33年9月,在前墩创办浦城高级中学,招收学生1个班40人。同年,在城区仙楼山南浦书院址开办县中级普通补习学校,招收小学毕业生1个班,学生26人,学制一年(民国36年停办)。民国34年8月24日,县立初级中学、高级中学都由前墩村迁城郊水南,高中设在天后宫(今酒厂),初中设在房氏祠堂、护国社(今水南粮站)、江南会馆(今粮食复制厂)。民国35年8月,省政府通过给浦城高中拨款,改称为省立浦城高级中学。这年上学期,初中有8个班,学生334人,教职员23人;高中设3个班,学生167人,教职员工16人。是年还成立浦中校舍筹建委员会。民国37年度上学期,初中开设9个班,学生350余人。从开办中学至民国37年底,共培养初中毕业生1470人,高中毕业生87人,向大专院校输送61人。民国38年2月,县立初级中学、省立浦城高级中学、县立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合并成立福建省立浦城中学,设高中部、初中部、简师部,学生共502人,教职员工52人,这年4月20日下午7时40分,初中部发生火灾,礼堂、饭厅、仪器馆等24间房屋被焚。新建教室由于经费不充裕,工程时断时续。其时国民党军败退经过浦城,大抓壮丁、民夫,部分学生转移赛宝山,学校停课,9间教室尚未全部完成。
  1949年5月,浦城解放,县军管会接管中学,定名为福建省立浦城中学。9月成立校务委员会,迁入孔庙复课,开设13个班,学生432人。其中初中9个班,学生233人;高中4个班,学生199人,教职员工43人。1950年,学校面向工农开门,招收146个工农子女。1953年,初、高中招生319人,共设22个班,学生1071人,教职员工71人。1956年8月,福建省立浦城中学改名为福建省浦城第一中学。同年,在仙阳后村创办福建省浦城第二中学,招收新生200人,开设4个班。这年,全县2所中学共30个班级,学生1595人,教职员工98人。1957年9月,在临江村尾创办福建省浦城第三中学,开设2个班,新招生96人。1958年,浦城一中开设25个班,学生1215人,教师57人;1949年9月至1958年,共培养高中毕业生540多人,初中毕业生1710多人,是当时南平专区最大的一所完全中学。是年,浦城一中还在城北郊枫树垅办农场,有山地97亩,水田15亩,作为教学试验地。同年8月,在富岭周处弄创办一个初中班。10月全县各中学停课,直接参加为时2~3个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1959年,富岭初中班定名为福建省浦城第四中学。1960年,在石陂创办福建省浦城第五中学。这年,全县共有普通中学5所,65个班,学生2668人。1961年开始,对全县中学进行调整压缩。同年4月停办第四中学,师生合并到二中(仙阳)。1962年上半年,停办第五中学,师生合并到第三中学(临江)。中学由5所减为3所,班级由65个班减到38个班,学生数由3168人减为1592人,教职员减至177人。1961年和1962年因经济困难,发生大量流生情况。浦城一中1960年招收一年级新生383人,除留级107人外,1963年参加毕业考试仅76人。其后抓巩固学额工作。1965年8月,复办县第四中学和第五中学,全县普通中学又恢复到5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4所,学生2602人。其中高中学生435人,初中学生2167人,教职员工173人。
  1966年5月下旬,传达中共中央“5·16”通知,6月初,浦城一中率先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6月13日,中共浦城县委派出“文化大革命”工作组进驻浦城一中,以加强领导。6月19日,该校高三(三)班以共青团支部名义在本校政治处门上贴出“炮打校党支部”大字报,是全县第一张“文化大革命”大字报,其题目为《彻底肃清我校领导执行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影响》。其后各中学均成立“文化大革命”小组及办公室。7月下旬,中共福建省委通知,县以下“文化大革命”运动均暂停,县委又派出工作组进驻二中、三中,动员“文化大革命”暂停。同月底8月初,进驻3个中学的工作组先后撤出。8月8日,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16条)公布后,各中学成立“红卫兵”组织。8月29日(农历七月十五日),浦城一中校舍内大成殿孔子泥塑像被造反派捣毁。次日,孔子塑像的头部抬出游街示众,接着全县开展破“四旧”。9月1日晚,召开大会,以莫须有的罪名斗争到校任职不久的浦城一中校长蔡文涛(原泰宁一中校长),蔡被戴高帽、挂黑牌。9月20日,各校学生代表赴北京接受检阅。10月2日,初中新生入学,10月8日,浦城一中正式上课。10月13日,赴京学生代表回校后,成立多支“战斗队”,学生停课“闹革命”,组成几百支“长征队”外出串连。1967年2月底、3月初,外出串连的教师、学生陆续回校“闹革命”,学校领导和部分教师遭受批斗。9月3日19时,校园内的的孔庙,被一场大火烧毁(火因未查清)。1968年7月25日后,各中学全面“复课闹革命”,取消考试制度。11月,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军宣队)进驻浦城一中(1970年11月撤离)。12月21日,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137人分别进驻一中、二中、三中等中学。12月30日,浦城一中革命委员会成立,各中学亦先后建立革命委员会。1969年3月24日,二中改为仙阳中学,三中改为临江中学,四中改为富岭中学,五中改为石陂中学,均划为公社管辖。一中划为县管辖。这年,原各公社办的农中全部停办,教员、学生分别并入中学或初中班,城关创办城关中学,校址设在原实验小学,古楼、官路、水北、忠信、永兴、濠村、九牧公社办公社中学。全县普通中学有13所,60个班,学生3583人,教职工258人。7月,以公社为单位,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为期一个月的清理阶级队伍学习班。接着,各中学开始清理阶级队伍,浦城一中部分教师调到农村中学任教。全县学习“南安经验”,学校取消班级制,采取连队制,即以校为营、年段为连、班级为排、小组为班的军事组织编制。1970年1月24日,浦城一中改称浦城县中学。春,山下、莲塘、盘亭公社办起社办中学。6月,城关中学停办,学生并入浦城县中学。至此全县中学15所(其中农村14所均为初级中学),各中学推行“二、二”分段制。1971年7月,全县15所中学全部成为完全中学。1972年2月,创办水南中学。浦城县中学改为浦城县第一中学。3月,在基督教堂旧址筹建县第二中学。同年秋,停办水南中学,师生并入第二中学。1973年,管厝公社创办中学。至此,全县有普通中学17所,152个班级,学生7370人,教职员工393人。1975年开展学“朝农(朝阳农业大学)、大寨经验”,各中学都创办农场。浦一中到管厝楮林创办农场(离县城60华里),有山地300亩,师生轮流劳动(1980年停办)。1976年,县提出读中学不出队,小学附设初中班激增,由1974年的84所增加到252所,93.6%的生产大队都有初中班。
  1977年,县在村头村办村头中学。年底,普通中学有18所、652个班,学生22273人,教职员工1364人。同年,恢复升学统一考试制度。这年,报考的应届毕业生,没有一个达到录取分数线,由于师资不足,是年小学附设初中班调整到132所。1978年,有37名应届高中毕业生考上大专院校。1979年,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学校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工作上来,对现有中学进行整顿,取消学校革命委员会,工宣队全部撤出,实行在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9月,对大队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布点进行调整,由132所调整为84所。同时,扩大厂办初中,林业局先后在际岭、禾垅、榆坞、大河伐木场办起4所初中班。1981年,县下达《关于浦城县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意见》,对全县普通中学进行调整,保留浦一中、浦二中、临江、仙阳、富岭、石陂、莲塘、九牧等8所完全中学;原忠信中学改为县忠信农业职业中学;盘亭、官路、管厝、水北、万安、永兴、山下、古楼、濠村9所改为初级中学;84所初中班调整为55所。1982年9月,新办浦城县第三中学(址在全浙会馆),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210人,开设4个班。全县共有完全中学11所,初级中学8所。1983年,中学建立升旗制度,全面建立中学学生档案,教师实行岗位责任制。9月,石陂中学改为县石陂林业职业中学。1984年,按“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对中学领导班子进行调整,调整后平均年龄为41.3岁,比调整前减少5.3岁;大专毕业占75%。8月,县在浦一中试行校长招聘制试点;九牧中学改为经济林职业中学。1985年5月,县人民政府制订《浦城县普及初中教育与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划》。是年,全县完全中学9所,初级中学11所,每个乡、镇均有1所中学。这年,浦二中文科、理科各有一名学生,高考分数为建阳地区第一名。1986年秋,县中学教育研究室同浙江江山、江西广丰建立邻县教育信息交流中心。9月初,中央讲师团11人支援浦城县教育工作,其中3人在县进修学校.1人在浦一中.5人在浦二中.2人在莲塘中学任教,一年后回京。10月9日,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原则通过《浦城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要求在1995年左右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年,全县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共21所,普通中学(含职业中学初中部)开设365个班(初中296个班,高中69个班),在校学生19293人(初中15631人,高中3662人),教职工1387人;小学附设初中班24所。1987年春,开始在水南筹建水南中学。3月,在枫溪乡筹办初中班。6月,临江初级职业中学改为临江初级中学。8月,开办下沙初级中学,并开始招生。9月,九牧经济林职业中学改为九牧初级中学。
  1988年,全县有普通中学18所及忠信、石陂、浦三中3所职业中学的初中部,共361班,小学附设初中班19所(水南、大游、观前、山路、瑞安、店亭、申明、碓下、布墩、象口、旧馆、枫溪、阳墩、官田、游枫、金凤、村桥、秀里、林业子弟学校),在校学生17791人(其中高中3280人,初中14511人),教职员工1352人(其中公办1229人,民办123人)。
  1949~1988年,全县初高中毕业生共97713人(高中25425人,初中72288人),升入大专院校的2807人(其中1970~1976年271人为推荐录取),升入中等专业学校从1973年起统计至1988年4099人(其中1973~1976年355人为推荐录取)。
  二、学校教育
  学制 民国5年,县私立中学为四年毕业,称为旧制中学。民国10年,县立中学成立,仍为四年制。翌年,学制改为初中三年制。民国33年,浦城高级中学成立,学制为三年。
  解放后,县普通中学的学制仍沿用“三、三”分段制(初中、高中各三年),秋季始业。
  1969年,根据“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精神,普通中学实行“二、二”分段制(初、高中各二年),由秋季始业改为春季始业。1974年,学习时间延长半年,改为秋季始业。从1978年秋季招生的初中一年级新生起,全日制中学从四年改为五年,初中学制从二年改为三年。由于学制延长,中学班级增加,省拨专用基建款,每增一个班,补助1500元。1982年,又采用“三、三”分段制,即初中、高中各三年。9月,浦一中招收高中一年级新生改为三年制,次年,二中新生改为三年制,其他中学从1984年9月新招高中一年级新生开始三年制。
  课程 教材 民国12年,初中课程分社会(包括公民、历史、地理)、文言(包括国语、外语)、算术、艺术(包括图画、手工、音乐)、体育(体育、生理卫生)等课。民国18年,改公民为党义。初中开设党义、国文、外语、历史、地理、算术、自然、生理、图画、体育、童子军等课。民国20年,县立南浦初级中学,每天上午四节、下午二节,每周36节课。一年级设有三民主义、国语、英语、作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生理、体育、图画、乐歌等课。二年级数学改为代数,其余与一年级相同。三年级,增设几何、地理、农业,减少自然、生理、乐歌、图画,其余与二年级相同。民国24年,初级中学每日上课及在校自习总时规定为8小时,每星期48小时。上课时间初中一年级、初中三年级及初中二年级上学期为36小时,初中二年级下学期为35小时,余为自习时间。住校生在校自习,通宿学生晚间可免。课程设有公民、体育、童子军、卫生、国文、英语、算术、自然(包括植物、动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劳作、图画、音乐等。童子军课规定每周3小时,课内1小时,课外2小时。民国29年度,为推行健康教育,设卫生课,每周1小时,按教育都审定课本进行教授。民国33年,高级中学课程有国语、代数、几何、三角、公民、物理、化学、生理、英语、体育、军事训练。
  1950年,初中设置语文、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动物、时事、政治、外语、植物、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历史、世界古代史、体育、音乐、美术等课。高中设语文、代数、几何、三角、中国历史、世界近代史、经济地理、达尔文理论基础、政治、物理、化学、外语、体育等课。1954年,初、高中各年级的英语改为俄语。1956年,初、高中语文改为汉语和文学。1957年,初三增设农业基础知识。1958年秋,中学各年级设劳动课,每周参加体力劳动半天。1964年,初中设有政治、语文、俄语、代数、几何、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生理卫生、生物、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图画等课。高中设有政治、语文、俄语、代数、几何、解析几何、物理、化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体育、劳动等课。每周上课时间,初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为31小时,初中二、三年级32小时,高中一年级33小时,各年级全年劳动1个月,初、高中使用教育部颁发的统一教材,小部分属省编教材。1969年,根据“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的要求,初、高中课程有毛泽东思想教育、语文、数学、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音乐、军事体育、劳动等课。课程安排,实行二天学政治、二天劳动、三天学文化。1970年,初、高中有毛泽东思想教育、革命文艺(含语文)、数学(含农村会计)、工农业基础(含经济地理、农村医疗卫生)、军事体育等课。1973年,初中设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农业基础知识、历史、地理、体育、美术、音乐等课,高中设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农业基础知识、体育等课。1977年,初、高中各年级增设英语课,初中加设生物和生理卫生课。“文化大革命”期间至1977年,教材均采用福建省编的教材。1978年后,开始使用教育部统编教材。1979年,高中从二年级开始分文科、理科进行教学。1981年,高中一年级增设历史课。1984年秋,全县初、高中课程按福建省全日制六年制普通中学教学计划进行设置。每周各年级课程时间分别是初中和高中二年级、高中三年级各30节,高中一年级29节。1987年增加劳动技术课,每周两节,其他未变。
  教学 民国时期,中等学校主要以“四维”、“八德”为教育宗旨,教育学生树立“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封建品德思想,五四运动后,有增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教育。民国16年后,根据《中学课程暂行标准》,先后设立公民、三民主义、党义、军训等专门课程。民国25年,童子军团成立后,藉童子军训练以训管学生。民国28年,实行导师制,有男导师10人,女导师1人,导师对学生身心修养、思想纠正、生活指导、人格陶冶等项均密切注意。并与学生联络,开展访问,召开恳亲会、座谈会,全校集团活动。有的采取监视。各导师按月将训导情况填报月报表。理科教学注意观察和实验。生物教学尽量采集见习的实物,尤注意于综合的归纳和分析,以大自然为研究的范围,以课本的研究为辅助品,物理化学的教学亦从实验为出发点,进而探讨原理与原则,再进而研究其生活环境常见的事物。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举办各班和全校演讲比赛,指导学生使用字典及参考书,组织课外活动。
  解放后,中学对学生进行新民主主义教育,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树立革命人生观。1952年中央颁布《中学暂行规程》,学校加强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1953年,建立少先队、青年团组织。1954年,中学各班级以英雄命名为罗盛教班、邱少云班、董存瑞班等,开展学英雄活动。1958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参加炼钢铁。1960年,进行艰苦奋斗,发扬革命传统教育和阶级教育。1963年,普遍开展学习毛泽东著作,开展学雷锋、王杰、焦裕禄、欧阳海活动,教育学生树立无产阶级人生观、世界观。“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学全部停课。复课后,以“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批判资产阶级”、“学工、学农、学军”活动等代替解放后建立起来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方法。1969年起,学校突出阶级斗争教育,开展“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教育,请工农上讲台,以社会为大课堂,批判“资产阶级路线”、“智育第一”、“师道尊严”,实行开卷考试,取消升学考试制度。1974年还进行“批林批孔”、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批判“白专道路”。大专院校用推荐选拔方法招生,“读书无用论”盛极一时,学校秩序混乱,教育质量下降。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中考制度,浦城各中学加强教学研究,编写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等科复习提纲,进行教学质量分析。教学中开展直观、模拟教学,进行教学改革。1978年,浦城一中物理科、地理科采用电化教学。1980年,县成立教学仪器站。1981年,临江中学被省教育厅列为农村电教试验校。1984年,各中学实行“加强第一课堂,开辟第二课堂”活动。是年,浦城一中建立科技活动中心。1985年,全县各中学开展37次校际教研活动,参加活动的有560人次。完全中学开展与初级中学初中班业务辅导挂钩、开放实验室、交流资料及信息等做法。1986年,浦城一中、二中、仙阳、临江、山下等5所中学物理科开始“教学过程最优化”试验,每轮两年。在临江中学语文科开展“语文六课型单元教学法”试验,在浦城三中开设“语文导读实验班”。是年开始开展“创优评优”活动,至1988年,被评为青年优秀教师46人(其中省1人、地区12人、县33人);开展教研活动183次,参加活动的教师3665人次。
  附 私立福建学院
  民国30年春,私立福建学院从福州迁到闽清白云渡。7月,福州沦陷后,私立福建学院及附属中学,再从闽清白云渡迁到忠信上同村,借用詹氏祠堂及民房为校舍。学院设政治、经济、法律3个系,教授、讲师、助教共30余人,学生200余人。中学16个班,学生700余人,其中高中6个班,学生200余人,初中10个班,学生500余人。后因浙赣战局紧张,于次年7月底,学院及附属中学仍迁回闽清。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