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社学 义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32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社学 义学
分类号: G649.299
页数: 2
页码: 949-950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浦城县明初到顺治八年(1651)社学、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到同治二年(1863)义学情况。
关键词: 浦城县 社学 义学

内容

社学 明初,规定每50户设社学1所,农闲时读书。每年农历十月开学,腊月停课,有条件的也可常年学习。内容有《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御制大诰及本朝律令。浦城最早的社学创办于明洪武八年(1375),在城东、西两隅各设两所常年社学。弘治十七年(1504),朝廷令府、州、县建立社学,招收15岁以下儿童读书,学习冠、婚、丧、祭等礼节,成绩优秀者可补儒学生员。嘉靖七年(1528),在县治大市(今街头坪)设常年社学1所,后废。清初,朝廷令各省的府、州、县每乡设社学1所。顺治八年(1651),除恢复城区5所社学外,还先后在富岭、石陂、西乡、忠信各设1所,后因推行不力,未久即废。
  义学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因西山、紫阳两书院改为祠,县在东隅里直街文昌宫右边按察分司旧址建讲堂3间,前后左右书房各3间,创办义学(今县实验小学校原址)。有捐俸学田54亩,供贫家子弟免费入学。乾隆二十八年(1763),学田拨归南浦书院,义学停办。同治二年(1863),县绅在棋盘街办同善局并设义学,贫家子弟学习费用由该局负担,学习地点或本局、或在祠堂不定,未久即废。清代,富岭也创办过义学(年代不详)。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