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民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16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民团体
分类号: C23
页数: 3
页码: 797-7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浦城县解放前农民团体的情况,包含了清末民初农民团体,国民党统治区农民团体等。
关键词: 浦城县 农民 社团

内容

一、清末民初农民团体
  清宣统二年(1910)四月成立县农会,由会员选举总理。次年改选农会总理,因地方各派相持不下遂停办。民国2年(1913)成立县农会,由会员推选会长。后由于连年军阀混战,大军过
  境,兵差民夫任务繁重,农会难以承办,自行停止活动。
  二、国民党统治区农民团体
  民国16年2月,省农民运动委员会派詹式良(字仰三,浦城人)为浦城农民协会筹备委员,成立县农民协会(办公地址在孔庙)。3月初,派人到仙阳等地宣传耕者有其田,取消田租剥削,组织乡区农民协会。同年2月中旬,省农民协会筹备处又派徐天民等3人为浦城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办公地址在季氏家祠),两个农会均挂牌办公。徐天民勾结曾受北伐军惩处过的代理县知事王心鉴,以原农会是北伐军影响下成立的,宣传内容都属共产党主张为由,将其捣毁,詹式良组织的农会被宣布解散。数月后,徐天民组织的农民协会正式成立,并自任委员长。民国20年10月,浦城县农民协会改称浦城县农会。民国30年9月,国民党福建省党部核定浦城县农会为全国示范农会,按月补助经常费600元,并派农民运动督导员廖光亨驻会督导(抗战胜利后廖撤回省,由县党部书记长章复心兼农会督导员)。是年,有乡农会40个,会员3776人。民国33年2月16日,召开县示范农会会员代表会,改选季恭让为理事长。会议并推定人员到各乡强制农民入会,各乡镇均成立农会。至民国37年统计,县示范农会及乡镇农会会员共有48003人,但参加乡区农会改选会议的会员只3408人。1949年5月,浦城解放时,农会组织消亡。
  国民党领导组织的农会的主要活动有:强制农民入会,训练农会会员,经国民党县党部批准选拔的“优秀”会员充实农会干部,策动会员加入国民党。但也组织过会员栽植公有林,推广良种和先进耕作技术,普及补习教育。民国33年2月1日,将原农民接待所扩充改组成立农民福利社,设有膳宿部、图书室、娱乐部、咨询部、代笔部、服务部、义诊部、施棺部,推行“二五”减租,协助发放农业贷款,设立农产品代营处,代销农民产品等活动,其实绩甚微。
  三、苏区农民团体
  革命根据地(简称苏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的农民团体有农会、贫农团、农抗会。
  农会 民国16年9月,中共崇安特别支部书记徐履峻以崇安农民协会顾问名义到岱后村,在该村三将军庙召开崇(安)浦(城)边区代表会议,会上宣布成立崇浦边区农民协会,由王德有负责。会后,岱后村领先成立农会.有会员60多人。附近的池家、后溪、外源、胡推、垄空、井楻坑等村都先后成立农会,发展会员300多人,至年底共有会员1000多人。民国17年2月,浦西的樟村、东坑、里鲍、外鲍、岱里、西坑等村也组织农会。4月,新兴七一带农会均改称民众会,作为武装暴动的基础组织。9月,浦西民众代表会宣布成立民众会,浦南的翁村、谢坑、水尾丘、莫上、顶前、后濠等18个村成为民众会的基点村。
  苏区农会成立后,通过创办农民夜校宣传革命道理,提高群众阶级觉悟,打击土豪劣绅。负责土改的具体工作。民国16年冬,崇浦边区部分村农会领导农民实行“二五”减租。同年底开展练武,制造武器,为武装暴动作准备。民国17年10月,新兴七500多民众队员带自制的几百杆土枪、200多架土炮,参加以上梅为中心的崇浦边区农民武装暴动,成为暴动的骨干力量。同年8月,由于王德有叛变,新兴七苏区丧失,新兴七民众会被迫解散。其他地区民众会仍坚持斗争。民国23年年底,因国民党军队“围剿”,苏区丧失,各地民众会被迫解散。
  民国21年9月,方志敏率领红十军攻克城区时,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同时成立县农会、贫民协会,后因红十军回师赣东北,城区成立农民团体随之消失。
  贫农团 民国17年3月,汪林兴到崇安白水一带秘密组织贫农团,浦城西南部的西坑村就有部分群众参加。民国19年6月,西部的岱里、王下坑成立村苏维埃,同时成立贫农团。民国25年秋,中共江(山)浦(城)县委在海溪等地成立贫农团,后改为民众会,1942年停止活动。
  农抗会 民国26年11月,浦南根据地农民组织统称农民抗日救国会(简称农抗会),至抗日战争胜利时消失。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