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解放前社会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915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解放前社会团体
分类号: C23
页数: 7
页码: 797-8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浦城县解放前社会团体的情况,包含了工人团体,农民团体,青少年团体等。
关键词: 浦城县 解放前 社团

内容

第一节 工人团体
  一、国民党统治区工人团体
  民国16年(1927)2月,在北伐军宣传影响下,成立县总工会,不久即解散。
  民国24年5月,成立中药制药业职业工会,会员61人。民国28年2月,成立码头业职业工会,会员55人;挑挽业工会,会员44人。民国34年3月16日,成立建筑业工会,会员105人;4月17日成立船员工会,会员110人;12月26日成立理发业工会,会员40人。是年,县党部社运干事参加省党部举办的社运训练班回浦后,扩展工会组织,筹建县总工会。民国35年4月20日正式成立县总工会。成立后,在旧馆设卡向过往船只征收所谓会费;调处劳资两方一些纠纷;帮助失业人员介绍就业;协助政府调查“社运”情况,动员工人参加“戡乱”等活动。
  二、苏区职工团体
  民国16年11月,中共崇安特别支部书记徐履峻,在浦城岱后的三将军庙召开崇安、浦城边区造纸工人代表会议,成立崇浦边区工会,负责人王德有。年底,新兴七各村普遍建立工会,会员数百人。区工会成立后,组织发动400多名造纸工人,开展反对造纸老板克扣剥削工人的斗争。经过10多天的罢工斗争,造纸老板被迫取消给工人吃浸水米,答应提高工人工资和每天工作八小时;纸工工资由原来一个季度一结算改为按件计酬,5天或10天一结算;废除克扣工人的不合理规定。这是县内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第一次罢工斗争的胜利。新兴七一带的造纸工人在中共岱后办事处的领导下,与农民相结合,参加各种抗税斗争和人民革命武装斗争。民国19年8月因王德有叛变,新兴七工会组织被迫解散。同年冬起,境内其他革命根据地,随各级苏维埃政权建立,各级工会相继成立。县有总工会,区成立工会,乡村设工会小组,各厂、商店、合作社普遍建立各种产业工会、手工业工会和雇农工会等组织。工会组织任务主要是团结工人群众,动员和组织工人参加武装斗争和生产建设,维护工人群众利益,巩固加强工人阶级在革命斗争中的领导地位。工会组织随着苏区丧失而消失。
  第二节 农民团体
  一、清末民初农民团体
  清宣统二年(1910)四月成立县农会,由会员选举总理。次年改选农会总理,因地方各派相持不下遂停办。民国2年(1913)成立县农会,由会员推选会长。后由于连年军阀混战,大军过
  境,兵差民夫任务繁重,农会难以承办,自行停止活动。
  二、国民党统治区农民团体
  民国16年2月,省农民运动委员会派詹式良(字仰三,浦城人)为浦城农民协会筹备委员,成立县农民协会(办公地址在孔庙)。3月初,派人到仙阳等地宣传耕者有其田,取消田租剥削,组织乡区农民协会。同年2月中旬,省农民协会筹备处又派徐天民等3人为浦城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办公地址在季氏家祠),两个农会均挂牌办公。徐天民勾结曾受北伐军惩处过的代理县知事王心鉴,以原农会是北伐军影响下成立的,宣传内容都属共产党主张为由,将其捣毁,詹式良组织的农会被宣布解散。数月后,徐天民组织的农民协会正式成立,并自任委员长。民国20年10月,浦城县农民协会改称浦城县农会。民国30年9月,国民党福建省党部核定浦城县农会为全国示范农会,按月补助经常费600元,并派农民运动督导员廖光亨驻会督导(抗战胜利后廖撤回省,由县党部书记长章复心兼农会督导员)。是年,有乡农会40个,会员3776人。民国33年2月16日,召开县示范农会会员代表会,改选季恭让为理事长。会议并推定人员到各乡强制农民入会,各乡镇均成立农会。至民国37年统计,县示范农会及乡镇农会会员共有48003人,但参加乡区农会改选会议的会员只3408人。1949年5月,浦城解放时,农会组织消亡。
  国民党领导组织的农会的主要活动有:强制农民入会,训练农会会员,经国民党县党部批准选拔的“优秀”会员充实农会干部,策动会员加入国民党。但也组织过会员栽植公有林,推广良种和先进耕作技术,普及补习教育。民国33年2月1日,将原农民接待所扩充改组成立农民福利社,设有膳宿部、图书室、娱乐部、咨询部、代笔部、服务部、义诊部、施棺部,推行“二五”减租,协助发放农业贷款,设立农产品代营处,代销农民产品等活动,其实绩甚微。
  三、苏区农民团体
  革命根据地(简称苏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的农民团体有农会、贫农团、农抗会。
  农会 民国16年9月,中共崇安特别支部书记徐履峻以崇安农民协会顾问名义到岱后村,在该村三将军庙召开崇(安)浦(城)边区代表会议,会上宣布成立崇浦边区农民协会,由王德有负责。会后,岱后村领先成立农会.有会员60多人。附近的池家、后溪、外源、胡推、垄空、井楻坑等村都先后成立农会,发展会员300多人,至年底共有会员1000多人。民国17年2月,浦西的樟村、东坑、里鲍、外鲍、岱里、西坑等村也组织农会。4月,新兴七一带农会均改称民众会,作为武装暴动的基础组织。9月,浦西民众代表会宣布成立民众会,浦南的翁村、谢坑、水尾丘、莫上、顶前、后濠等18个村成为民众会的基点村。
  苏区农会成立后,通过创办农民夜校宣传革命道理,提高群众阶级觉悟,打击土豪劣绅。负责土改的具体工作。民国16年冬,崇浦边区部分村农会领导农民实行“二五”减租。同年底开展练武,制造武器,为武装暴动作准备。民国17年10月,新兴七500多民众队员带自制的几百杆土枪、200多架土炮,参加以上梅为中心的崇浦边区农民武装暴动,成为暴动的骨干力量。同年8月,由于王德有叛变,新兴七苏区丧失,新兴七民众会被迫解散。其他地区民众会仍坚持斗争。民国23年年底,因国民党军队“围剿”,苏区丧失,各地民众会被迫解散。
  民国21年9月,方志敏率领红十军攻克城区时,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同时成立县农会、贫民协会,后因红十军回师赣东北,城区成立农民团体随之消失。
  贫农团 民国17年3月,汪林兴到崇安白水一带秘密组织贫农团,浦城西南部的西坑村就有部分群众参加。民国19年6月,西部的岱里、王下坑成立村苏维埃,同时成立贫农团。民国25年秋,中共江(山)浦(城)县委在海溪等地成立贫农团,后改为民众会,1942年停止活动。
  农抗会 民国26年11月,浦南根据地农民组织统称农民抗日救国会(简称农抗会),至抗日战争胜利时消失。
  第三节 青少年团体
  一、国民党统治区青少年团体
  青年团 民国15年(1926),国民党县党部筹备处青年部伍化臣等,受党部筹备处指示,筹备组织青年团。在中学发展团员,并在大成殿开成立大会,选出5人为委员,推伍化臣为主任。5、6月间,县党部筹备处主任林石到青年团查看,说青年团是共产党办的,伍化臣骑虎难下,就在青年团牌子上添上“三民主义”四个字。此后,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四师到浦城时,其政治部宣传科长数次到团了解情况,召集所有团员开会,说:“谁加上三民主义四字,画蛇添足。”勒令发表宣言解散。
  学生团体 民国8年5月,浦城学生先后收到上海、福州大中学生联合会关于五四运动的传单。月底,青年学生在明伦堂组织浦城国货维持会。随后学生上街宣传,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取消二十一条!”,“抵制日货、振兴国货!”等口号;组织学生沿街搜查日货。同年暑假,国货维持会扩大为浦城学生联合会,进一步开展爱国活动。学生宣传队还到天后宫和街头宣传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罪行,宣传科学民主,并向群众募捐数千元汇给上海华洋义赈会,赈济直、鲁、豫、陕、晋等地受水旱灾民。民国14年,学生联合会因主要骨干求学、就业离浦,学生会消失。
  民国30年,县立初级中学建立学生自治会,推选主席1人,委员13人,一般3年换届1次。民国38年,4所中等学校合并为浦城中学,成立中学学生会组织,学生会设学习、宣传、文艺、编辑4个股,曾先后创办过《浦城新闻》、《浦城建报》、《浦声》、《波涛旬刊》、《浦中》、《灯塔》等刊物。学生会组织直到解放前消失。
  童子军 民国25年3月4日,在县立初级中学成立,称中国童子军1893团,设8个中队,24个小队,有室式露营帐篷3套及手旗、童子军棍、三角巾、担架等教具。每学期举行一次露营。平时,童子军训练结合军事训练进行,开展通讯、测量、架桥、救护等户外训练。民国28年前,学校藉童子军训练为训管学生的办法。直到解放前夕消失。
  二、苏区青少年团体
  共青团 民国19年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建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简称共青团),县、区设团委,乡村设团支部、团小组,各机关、学校、工厂、武装部队及其他群众团体中也设有团的组织,各级团的主要领导人由同级党的组织成员担任。团的主要活动是组织宣传党的各项运动;组织担架队、慰劳队等;发动青年参加红军;培养青年干部。共青团员在武装斗争、生产建设中成为实施党的中心任务的先锋模范。各级共青团组织随着苏区丧失而消失。
  儿童团 在共青团领导下的8~15岁儿童组织。其主要活动是组织儿童学习和适当参加政治、军事、经济的实际斗争。儿童团虽不宜直接参加战争,但都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以适应战争环境。每个儿童团员均备有梭标、小刀等武器,并担负站岗、检查通行证、查禁鸦片和赌博、宣传反对封建迷信等工作。儿童团组织随苏区丧失而消失。
  第四节 妇女团体
  一、国民党统治区妇女团体
  民国16年(1927)2月,成立县妇女解放协会,因政局动荡,不久即解散。
  民国26年8月1日,成立县妇女会.有会员100余人。选举第一届理事7人,常务理事3人。并认定各机关的女职员、各学校女教师是当然会员,家庭妇女年满20岁以上可自愿参加。部分乡区也建立妇女会组织。至民国31年,全县有会员120人,至民国37年登记仅有会员100人,浦城解放时,机构消亡。
  妇女会在国民党县党部统辖下,依照党团布置进行活动,通过妇女会发展女性国民党员260名,并举办过妇女工艺传习所,帮助成立毛巾生产合作社,调解一些妇女纠纷,宣传抗日等事。
  二、苏区妇女团体
  在共产党领导的苏区,各级党的组织都设有妇女部.加强妇女工作领导。各级苏维埃政权建立的同时成立妇女解放委员会,民国20年改称妇女生活委员会。其主要活动是对妇女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教育动员妇女参加赤卫队,制造武器,站岗放哨;组织担架队,慰劳伤病员,掩护和护理红军及游击队伤病员;组织妇女队帮助红军及游击队洗衣、做鞋、送粮、运盐;化装到国民党统治区内收集情报及交通联络工作。主张婚姻自主,维护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与男人一律平等地位。苏区妇女团体组织随着苏区丧失而消失。
  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成立过妇女抗日救国会,至抗战胜利时消失。
  第五节 工商业者团体
  一、县商会
  清光绪(1875~1908)年间,清政府为巩固其统治,颁发《商会组织规程》,通令全国各地商民组织商会,并颁布《维护商人权益章则法令》。浦城遂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二月奉令成立县商务分会。
  民国3年(1914)8月,县商务分会奉令附设商事公断处,商会总理兼处长。民国4年,商务分会改称商会,总理改称会长,同时撤销公断处。民国16年2月,游松林以商会会长头衔进身县政务委员会,政务委员会被农会筹备委员徐天民等率农民砸抄,商会会长游松林出走,商会随之停顿。次年秋,商界电诓侨居上海的黄健民回浦任会长。冬,商会因拒付民团经费与民团发生矛盾,黄健民被民团枪杀,县商会又陷于停顿。民国19年,国民政府发布《商会法》后,次年10月21日,县政府饬令恢复县商会活动,会长改称理事长。民国28年9月,依照《非常时期人民团体组织法》,召开商民代表会,改组商会选举产生商会执行委员15人(其中常务委员5人)、监察委员7人,会长改称主席。民国34年12月27日,商会改设理事会、监事会,由代表选举产生理事、监事和理事长。
  二、同业公会
  民国20年,按照国民政府颁布的《工商业公会法》,组织成立县京果业、布业、广货业(后改百货业)、屠宰业、染业、菇商业、烟业、肉燕业、中药业(后改国药业)、竹木业等10个同业公会。民国21年,又成立酒业、纸烛业、棉棕业、糕饼业等4个同业公会。民国27年,成立彩结业、裁缝业等同业公会。次年,成立承揽运送业(后改运输业)、旅社业、菜馆业等同业公会。民国29年,成立理发业、豆腐业、面馆业、木匠业等4个同业公会。同年10月,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社会处令各县办理人民团体总登记,至民国32年登记结束。通过登记,各同业公会进行改选。至民国38年先后成立铜铁锡业、民船业、图书教育用品业、盐业、贩运业、鞋业、伞业、粮食业、营造业、首饰业、新药业、碾米业等12个同业公会。全县共有35个同业公会,会员895人。
  商业团体的主要活动有:清宣统末年(1911),各地战乱纷起,县当局为募80名青壮年编成联甲勇,由商务分会捐资,至民国元年裁撤。民国2年,因受灾歉收,米价暴涨,由一元八斗涨至一元一斗,闹米风潮四乡爆发,县公署为缓和矛盾,要商务分会组织粮商富户开办平粜局,从外地运进大米,仍以一元八斗供应,暂平闹米风波。同年7月,防止散兵入境骚扰,商会由李迪瑚、徐作谋钱庄垫款,购置枪械,后由各商号归还。民国15年,县商会在原团防所的基础上,扩建成商团,有枪五六十支,协同军警管理城关市面。民国20年前后,商会集资修筑浦城至水吉公路,路未筑成,资金被耗尽,商民愿望成泡影。民国26年,县商会组建义勇警察队,向各商号摊派经费,购枪80支,商会长自任队长。后部分义警编入警察局,其余解散。
  民国33年,国民党三十二集团军开办电灯厂,该部离浦后,电灯厂由县商会与县政府、三青团组织合伙买下,更名青年电灯厂。民国37年9月,物价暴涨,货币贬值。县政府迫于形势,实行全面限价,并在各地设管制机构,采取物资禁运措施,造成工业品供应失调。县商会奉命印制《浦城商会采购证明书》,供商民赴沪、榕采购物资,以缓和浦城市场物资供应,但无济于事。
  第六节 其他团体
  一、国民党统治区其他团体
  民国期间,经当局登记的团体还有:
  红十字会浦城分会 民国11年(1922)成立,会员200多人。
  浦城县教育会 始于清宣统二年(1910),以南浦书院为会所,由会员选举会长1人,副会长2人,职员30人。民国元年,裁副会长1人、职员10人,并移会所于学署左斋。民国7年,县拨款修理会所。后停办。民国20年10月1日再度成立,会员24人。民国33年,西山、体仁、文通、富岭、高泉、石陂、水北、招贤、永兴、仙阳、棠秀、忠信、旧馆、临江、山下等15个乡镇成立教育分会,共有会员408人。
  浦城县中医公会 民国14年2月,成立中医公会筹备会,5月正式成立,为会长制。民国17年2月,召开会员大会,改为理事制。民国26年6月,有会员56人。
  中国佛教会浦城县支会 原名中国佛教会浦城县分会,民国27年7月31日成立,会员90人。民国37年4月更名,有会员252人,男152人、女100人。
  第三战区伤兵之友浦城分社 民国28年10月3日成立。
  旅浦同乡会 民国30年至民国36年旅居浦城的外地人先后建立9个同乡会。即福州同乡会,民国30年12月28日成立,会员70人;浙江同乡会,民国31年3月22日成立,会员360人;湖北同乡会,民国34年2月25日成立,会员72人;江苏同乡会,民国36年5月11日成立,会员41人;安徽同乡会,民国36年5月11日成立,会员104人;河南同乡会、河北同乡会、山东同乡会均于民国36年6月26日成立,会员分别为96、95、97人(原名冀、鲁、豫同乡会);广东同乡会,民国36年12月15日成立,会员75人。
  浦城县医师公会 民国33年10月9日成立,会员11人。
  浦城县文化建设协会 民国34年成立,国民党三十二集团军中将司令李默庵任理事长。民国34年秋,该部离浦时撤销。
  浦城县政学会 民国35年6月5日成立,会员104人。
  浦城中学校友会 民国35年8月19日成立,会员100人,男95人、女5人。
  浦城县社会救济事业协会 民国35年11月16日成立,会员40人。
  浦城县人民自由保障委员会 民国35年成立,会员68人,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及常务监察委员分别任正、副主任。
  福建省禁烟协会浦城县分会 民国36年2月21日成立,会员21人,附设在县救济院。
  中国新社会建设协会浦城分会 民国36年4月1日成立。
  福建省地方自治协进会浦城县分会 民国36年7月1日成立,会员87人。会址设在县参议会。
  浦城县兵役协会 民国36年7月22日成立,会员40人。临江、新兴、棠秀、高泉、山路、溪南等6个乡镇亦成立兵役协会。
  福建省合作协会浦城支会 民国36年7月5日成立,会员30人。
  福建省建设协会浦城支会 民国36年11月8日成立,会员24人。
  浦城县建阳师范校友会 民国37年6月17日成立,会员72人。
  上述团体于浦城解放时消失。
  附 浦城县旅省同乡会 民国36年3月16日在福州上杭路124号建郡会馆大礼堂成立。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浦城会馆财产整理委员会。3月28日,县参议会授权旅省同乡会整理浦城会馆会产。
  二、苏区其他团体
  反帝大同盟 民国19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建立的一种群众性组织,各阶层人士只要赞成反对帝国主义的人都可以参加,苏区90%以上的成年人都加入其组织,每年“二七”、“五一”都集会纪念,进行宣传活动。
  互济会 是苏区福利性质的群众团体,除地主豪绅外,苏区人民均参加互济会。会员遇到天灾人祸,可以得到互济会的救济,对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有困难的也给予救济。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