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森林资源开发利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909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森林资源开发利用
分类号: S788
页数: 7
页码: 348-3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浦城县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包含了木材产销,经营和木材集运。
关键词: 浦城县 森林 开发

内容

第一节 木材产销
  一、采伐
  浦城是福建主要产材区之一。清代,木材采伐就很兴盛,清乾隆间浦城木商及采伐工人捐资在福州南台建浦城会馆。民国初至民国25年(1936),木材年产量18.20万株,其中杉木占78.04%。民国26~28年,平均年产7.75万株,其中杉木占85.18%。木材产区有65个乡村。民国36年采伐杉木6万株,杂木0.6万株,共3.3万立方米。1949年,采伐原木1.64万立方米。
  解放前,木材生产由林主或木材商雇工私营。民国34年春,曾有集股组织千万木厂进行采伐。砍伐工具有刀斧、龙锯。集运材用肩驮、拖轳、竹木滑道。由于交通不便,生产工具落后,木材生产量很少。
  解放后,木材生产有个体、集体生产和国营生产。
  个体、集体木材生产 解放初期,林权私有,由个体生产。1949~1955年,共生产木材26.52万立方米,年均生产3.79万立方米。1956年林木入社,木材由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生产。1956~1957年,两年共生产木材11.75万立方米,年均生产5.88万立方米。1958年公社化后,木材生产分别由社、队采伐场专业生产。至1960年,社办采伐场9个,专业劳动力1572人,3年共生产木材20.39万立方米,年均生产6.8万立方米。1961年,社办伐木场专业劳力全部回农业生产队,是年生产2.15万立方米,为上年生产量的47.05%。是年1月起,国家收购木材实行物资奖售政策。1962年开始,木材生产又有回升,生产3.9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81.4%。1963~1965年,共生产15.15万立方米,年均生产5.05万立方米。“文化大革命”初期,林政管理机构瘫痪,出现私砍私卖等乱砍滥伐现象。1966~1968年,生产木材21.03万立方米,年均生产7.01万立方米。1969年起,加强采伐管理。1969~1983年,社队共生产木材100.89万立方米,年均6.73万立方米,最高年份为1978年,生产8.18万立方米;最少为1973
  年,生产2.83万立方米。1984年,“林业三定”政策落实后,林业实行承包责任制经营,根据国家下达计划任务进行木材生产。1984~1988年,乡村生产木材25.38万立方米,年均5.08万立方米。1949~1988年,社队(乡村)生产木材231.43万立方米,占全县木材生产总量的66.56%。年均生产5.79万立方米。
  国营木材生产 始于1952年,县伐木公司雇用劳力,生产木材700立方米。1953年,县木材采购站建杂木厂,有劳力900人,使用弯把锯采伐。1956年,6个杂木厂改编为西源、连凹、源尾、大湖岭、铁场、蒋溪口6个木材生产队和1个水运队,共有劳力576人。1954~1957年,共生产8.59万立方米。1958年3月,由6个木材生产队分别扩建为际岭伐木场和濠村伐木场,开始使用钢斧生产。1959年,从莆田、仙游等县调来民工1540人。国营采伐场增加到13个:际岭、双墩、党溪、靖坑、官清、双坑、高狮、铁场、濠村、榆坞、大路、古楼、前洋。至年底调整为际岭、双墩、榆坞、靖坑、铁场、古楼、里林、党溪、濠村等9个伐木场和水北桥亭木材生产队,共有劳力1757人。职工最多时达2453人,木材生产使用弯把锯1150把,竹木滑道共长1.85万米,并推广架空索道。1958~1960年,共生产木材26.48万立方米,年均生产8.83万立方米。1960年开始使用油锯,次年有油锯6台。1961年经济困难,原用本县农业劳力压缩回乡生产,从山东迁移来工人741人,在场劳力共1271人。1964年,伐木场调整为6个:际岭、榆坞、铁场、靖坑、双墩、洋溪,另有桥亭生产队,共有在场劳力1181人。1961~1965年,共生产木材17.02万立方米,年均生产3.4万立方米。“文化大革命”初期,木材生产下降。1966~1969年,共生产8.98万立方米,年均生产2.25万立方米。1970年,国营采伐场调整为际岭、大河、禾垄、榆坞等4个,改称为国营伐木场。1973年有油锯27台,简易架空索道2套,缆索道1套。1970~1977年共生产木材21.73万立方米,年均生产2.72万立方米。1978年,有油锯88台,架空索道15套。1982年起,由于伐区可伐量减少,采伐机械化逐年下降。是年,机械化采伐只达27%,集材29.6%。1985年,拥有油锯25台,动力架空索道11套,绞盘机7台。机械化程度:采伐下降到8.4%,集材下降到27.7%。1985年绝大部分机械闲置。1978~1988年,共生产34.15万立方米,年均生产3.1万立方米。
  1954~1988年,国营生产木材116.24万立方米,占全县木材生产量33.44%。
  1949~1988年,全县共生产木材347.77万立方米(其中原木312.69万立方米),年均生产8.69万立方米。
  1988年,全县有国营伐木场5个,其简况如下:
  际岭伐木场 建于1958年3月,场部设在水北街乡际溪村,全场经营总面积8.52万亩,下设石埠后、三溪、花墩、陈源、苗圃5个工区。1988年有职工377人(其中干部14人)。建场至1988年,共生产原木35.19万立方米,非规格材6.98万立方米,间伐材1.59万立方米,共计43.76万立方米。上交利润368.85万元。共完成迹地更新造林6.37万亩,更新率达85%。保存更新面积4.54万亩。营林总投资680.87万元,平均每亩造林投资106.89元。1984年资源调查统计,经营面积7.67万亩(乡村拨交2.22万亩),有林地面积5.15万亩,活立木27.93万立方米。国家投资48.8万元建职工宿舍、办公用房、学校,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另投资11万元建40千瓦水电站1座。
  大河伐木场 建于1959年,场部设水北街乡洙溪大河,下设大河、官司坪、双墩、渔仓、官溪、七里头(果园)等6个工区,1988年有职工135人(其中干部6人)。全场经营面积33294亩,其中林业用地33017亩(内有林地16839亩)。建场至1988年,共生产木材14.1万立方米,其中原木12.11万立方米,等外材1.16万立方米,非规格材0.68万立方米,间伐材0.15万立方米,上交利润44.64万元。1984年资源调查统计,活立木蓄积量11.62万立方米。建场以来,坚持“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综合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自采种自育苗,累计育苗75亩,产苗30万株。完成迹地更新造林20226亩,投入营林资金109.69万元,平均每亩54.23元。国家投资21.24万元,建宿舍、办公楼1000多平方米。
  榆坞伐木场 建于1959年,场部设在管厝乡青草洋,下设场部、王二仰、莲塘坂、官田4个工区。1988年有职工174人(其中干部6人),经营面积42318亩,其中林业用地41538亩,内有林地28401亩,疏林地3543亩,灌木林地3025亩,未成林地1648亩,无林地4921亩。建场以来至1988年,共生产原木12万立方米,等外材2.5万立方米,小方料0.24万立方米,小规格材1万多立方米,上交利润92.37万元。伐木场坚持“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方针。迹地更新造林1.95万亩,1988年,活立木蓄积量12.58万立方米,毛竹7.41万株,种有柑桔284亩,板栗353亩(内与乡联营303亩)。国家总投资325.7万元,其中营林投资320万元。
  禾垄伐木场 建于1958年,场部设濠村乡禾垄村,原名靖坑采伐场。1969年迁今址并更今名。经营面积26036亩,其中林业用地20950亩,设场部、后坑、源头、仑下4个工区以及富岭镇里源、莲塘乡马西2个生产点。1988年有职工151人(其中干部7人)。建场以来至1988年,共生产木材11.97万立方米,上交利税112.3万元。国家投资199.6万元,其中营林资金124.2万元。迹地更新造林1.67万亩,现有活立木蓄积量11.35万立方米。
  二、木材集运
  (一)山场集材
  传统集材方法靠溜山、担筒、肩扛、肩驮等。1958年,在技术革命解放肩膀的运动中,采取一些新方法。主要有木竹滑道、拖轳、木轨车、板车等。1970年后,集材机械化程度增加和林区交通发展,原有落后的方法逐渐改变。
  木、竹滑道 始于1958年,社队集材使用时因不习惯,且不安全,不久即淘汰。国营单位集材仍坚持使用,据1962年统计,全县有木竹滑道20公里。
  木轨车 1958年始用木轨车,次年全县有50辆,车路10条194公里。至1970年前后,被机械索道所代替。
  拖轳 1958~1965年间,集材使用较多。在两山峰之间架桥,称轳桥。桥用原杂木搭架,最高达10余米,最长达30多米,一般桥面宽2米。这种桥没有负荷量设计,以及护栏等安全设施,1970年后,随着机械索道增加,林区公路发展,拖轳作业逐渐减少,1980年后已停止使用。
  板车 1960年随着林区交通条件改善,板车道逐年增加,与林区公路相衔接。1975年全县有板车道53.5公里,至1986有便道84.6公里。
  (二)外运
  水运 闽江水系以南浦溪为主干线,支流有东溪、西溪、官田溪、浮流溪、山下溪、祝源溪、濠村溪等7条流放木材,汇集南浦溪,运往南平、福州;信江水系有盘亭溪、詹溪、梅溪(又名古楼溪)等3条,木材运往浙江江西上饶;钱塘江水系有毛洋溪、际洋溪、坑尾溪等3条,木材运往衢州。1958年前,南浦溪城关以上各支流散运木材至城关收购。1958~1961年,推行“大河赶羊”方法,县林业局分别在富岭利用桥墩扎栏,在富岭茅洋和临江桥下设拦河梗,蒋溪口建“羊圈”等4处重点拦河收漂工程。1958~1961年,4年共漂运木材5.89万立方米,占这4年木材总运量13.33%。其中最多年份是1961年,达3.05万立方米,但也造成大量的漂失。1962年起,水运量骤减,1962~1963年,水运量共2994立方米,占这两年木材运输量2%,其中1963年仅267立方米。1964年,采用小溪放散筒,大河扎排的方法,1964~1985年共水运28.01万立方米。平均年运量1.27万立方米,占同期木材外运量11%。1986年起,水运停止。1957~1986年,水运总量34.6万立方米,占外运量10.74%。
  陆运 1957年开始汽车成批运木材。1958年,随着赛(岐)浦(城)公路建成通车,是年冬开通太平桥至樟墩林区公路。至1988年投资598万元,开辟林区公路10条121.9公里(另有民办公助8条68.6公里,详见《交通志》)。为解决木材运输,1959年起,先后调省林业厅汽车运输大队第四中队、上海汽车队(又称华东车队)、福建汽车队到浦专负木材承运任务。两年后,由省林业汽车第四中队长驻浦城(后改为林业保修厂),负责木材调运任务。除林业车队外,货车队及社会车辆也承运木材。自1957~1988年,木材陆运共293.45万立方米,占木材外运总量89.26%。
  三、经营
  (一)经营机构
  解放前,木材经营由山客介绍木客进入林区采购,从中获取佣金。木客采购的木材转卖给木行。再由木行转销到非产材区。民国28年,浦城木商行主要有新华昌、庭记、琪记、昌记、云记、述记、龙记、英记、合利、庆和、洲记、芝记等12家。
  1949年6月,县成立贸易公司,内设木材组,经营木材。1952年6月,改称福建木材公司浦城支公司。1953年2月,成立福建省森工局浦城采购站。3月建立浦城贮木场。次年6月设城关、仙阳、石陂、富岭、临江、古楼等6个采购组。1956年6月,浦城采购站升为福建省浦城森林工业支局(简称森工支局),调整为石陂、富岭、临江、仙阳、深坑、古楼等6个采购站。1957年,森工支局改称浦城森林工业局。1958年,森林工业局并入林业局,采购站并入各公社林业站。1961年复设森林工业局,下设石陂、水北(罗源)、临江、古楼、富岭、仙阳、忠信、深坑(后改庙湾)等8个采购站。1965年改为建东森工局浦城支局,8个采购站撤并为仙阳、临江两个木材中心采购站。1966年,两个中心采购站撤销,恢复原8个采购站。1969年1月浦城支局撤销,并入县林业站。1970年3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生产建设兵团十四团第四营,1975年1月十四团撤销,改为浦城林业办事处,3月林业办事处撤销,并入林业局。
  (二)经营方式
  解放前均为私营。解放初期,有国营和木商经营双轨制。1949~1954年,国营、私营共经营木材14.78万立方米,年均2.46万立方米。1955年,木材列为国家一类管理物资,由国家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国营或集体所生产的木材由县林业森工采购部门收购,按国家下达计划,除供应本县建设计划用材外,其余全部调往江山贺村贮木场和南平大洲贮木场。1981年,县林业局为充分利用木材资源,成立木材公司,经营计划外原木和等外材(杂木、非规格材、各种板料、代销旧木料等)。1955~1984年,共收购计划内木材244.03万立方米,年均8.13万立方米。
  1985年1月,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集体林区实行议购议销的决定》,南方木材市场开放,木材实行产销见面、议购议销和多渠道经营。县木材公司改为林工商贸易公司,搞综合经营。是年,全县经营木材单位从56个增加到137个,各经营单位分别在江苏、上海、山东、浙江等省(市)建立窗口。是年全县木材销售7.79万立方米,其中林业部门经营5.95万立方米,占76.38%,比1964年下降26.27%;农村收购3.67万立方米,比1974年下降41.28%。
  1986年,针对木材市场开放后一些地方出现采伐管理混乱,少数人非法经营木材,国营森工企业收购木材困难,难以发挥主渠道作用的状况。县人民政府决定,实行划块经营,当年9.63万立方米木材计划指标,分3块经营,即林业部门经营6.21万立方米(其中国营林场间伐材3万立方米,乡镇收购3.21万立方米),占64.48%;乡镇经营2.05万立方米,占21.29%;县经济协作办公室、二轻供销公司、企业局等3家经营1.37万立方米,占14.23%。乡村自用材剩余部分允许乡镇(村)集体销售。县政府同时规定,在发挥林业部门主渠道经营的前提下,乡村经营木材应以乡镇经济联合委员会为主,县乡村三级限额采伐“一本帐”。在木材经营中,执行优质优价、按质论价的原则,杉、松、杂木,好、中、劣材统一搭配购销。
  1987年,县林业部门与乡镇实行木材联营经销,按国家下达的木材生产指标,由木材采购站与乡镇企业划片包干收购,由联营体派出木材检验员检尺,统一照章发货。联营体经营的木材,应凭林业部门的《木材定向供应计划通知单》供货,按比例同步安排销售。联营分利原则,采取税前分利,林业部门与乡镇各半分益的办法。1985~1988年,共上调国家木材14.97万立方米,年均3.74万立方米。
  1949~1988年,全县共外销木材305.61万立方米(其中规格材273.77万立方米,非规格材31.84万立方米),年均销售7.64万立方米。
  1988年,主要经营企业有:
  贺村贮木场 1953年6月,福建省森工局在浙江江山贺村镇成立木材供应站。1957年扩建为贺村贮木场(称福建省贺村贮木场),隶属南平专区林业管理站。1965年属建东森工局,1970年归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团管辖。1975年,兵团撤销归建阳地区林业局管理。1985年起由浦城县管理。1988年贮木场有职工136人(其中干部36人),占地面积10.78万平方米。1953~1988年,共接收到材、调拨370.61万立方米。主要接收浦城、松溪、政和、崇安、建阳等县木材,流向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山西、河南、上海等地。年吞吐量达20万立方米。1953~1972年,核定利润2080万元,实际盈利2400万元,上缴入库2381万元。1973~1984年,核定政策性亏损958万元,实际亏损738万元。1985年木材市场开放实行议购议销后,贮木场任务由调拨型转变为经营型。1985~1988年,核定利润指标80万元,实际盈利151万元,上缴国库77.5万元,固定资产152万元,净值103万元。
  林工商贸易总公司 1981年成立县木材公司,为适应木材开放市场竞争能力,1985年扩大为林工商贸易总公司,先后在泰州、上海、无锡、温州等销区设立木材销售信息窗口,下辖林贸市场、木材批发部、综合场、百林公司、上海林产品经营所、木材制品厂、江山中转站等7个单位,共有职工197人,固定资产61万元。自成立以来,至1988年,共经销杉原木1.5万立方米,松原木5万立方米,杂原木0.3万立方米,代销旧木料1000吨,各种非规格材7.5万立方米,各种板方料3万立方米。上缴税金192万元、利润150万元。
  第二节 林副产品
  浦城的林副产品,主要有油茶、油桐、乌桕、松脂、笋干、生漆、香菇、红菇、厚朴、木耳、棕片、板栗、榧子、橡子等10余种。
  油茶 浦城群众素有食用茶油的习惯,多在村庄附近的山坡地种植油茶树。民国25年(1936),全县油茶林面积6.15万亩,年产油茶籽3070吨,后因战乱等影响,荒芜70%面积,至解放前夕,可采面积仅1.04万亩,年产油茶籽207.2吨。1950~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和林权改革后,油茶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1954年面积2.37万亩,产油茶籽达到1423.8吨。1958年“大跃进”期间,油茶生产受到影响,从1959年开始逐步下降。1959年收籽1000吨,到1962年下降到130吨。1964年开始,中共浦城县委将营造与垦复油茶林列入当年贷款扶持项目和育林基金无偿补助范围。新造1亩油茶补助7元,垦复1亩已荒芜老油茶林补助2元,提高群众经营油茶的积极性。1964~1984年,平均年收获油茶籽845吨左右。至1988年,油茶林面积达到12.92万亩,是年收籽1672.85吨。
  油桐 山区农民种杂粮有混交杉木油桐习惯,油桐林一般保持3~5年。杉木长成后,伐去油桐,保留杉木林。这种方法,历代沿袭。另外还有房前屋后种千年桐,作为防护绿化林。油桐主要产地有富岭、浮流、山路、前洋、圳边、榆桑、叶坞、管厝、官路等村。民国30~35年,种植数量66万株左右,年产桐籽600~700吨。解放后年均收油桐籽150~300吨之间,最高1957年产籽653.85吨。油桐籽制成油脂大部分销往省内外,油渣饼供作肥料用,1988年产油桐籽396.41吨。
  乌桕 乌桕树俗称蜡子树,多数为防护林,在河旁、村旁零星种植,以往群众靠乌桕的蜡皮制成蜡烛,其籽制成油脂(俗称水油)用以照明。1950~1956年,年产乌桕籽241.6吨。最多为1957年,年产408吨。1958年,由于全民办食堂,村民就近砍树当燃料,加之双季早稻扩大,在田埂的乌桕树又便于栖鸟,大多被砍去。随着电力工业发展,电灯取代油灯,乌桕树很少种植。至1988年乌桕籽产量35.97吨。
  松脂 浦城天然古松多,蕴藏着大量可采脂林。民国27年,采脂技术由孙竹斋传入浦城。创办孙竹记松香厂,用松脂提炼松香,年产松脂260吨左右。1949年产脂松13万余株,每株树采脂3~4公斤,每个劳动力可管采1000株,当年采脂150吨。1950~1953年,年产松脂920吨左右。1954年松香厂实行公私合营,松香生产发展较快,是年松脂生产达1225吨。1958年后,由于天然古松被采伐,松脂生产下降,至1988年,年产量500~1000吨之间。
  竹笋 有冬笋、春笋、马鞭笋(秋季产)等,以莲塘乡官桥村的竹笋著名,其笋白厚脆甜,故有“官桥笋、塘坑竹”之说。春、冬笋分别在雨水和冬至前后上市,春笋多加工笋干,少量自食和县内销售,1980年后,除当地销售和加工笋干及罐头外,大批销往沪、杭等地。年外销春笋5000吨,冬笋100~300吨之间。
  笋干 春笋大量上市时加工黑、白笋干,以山下笋干驰名。1954年,全县产量35吨,1957年上升到75.45吨。1958年后,由于毛竹过量采伐,笋干产量骤降,1961年下降为17.2吨。1962年,县采取保竹护笋措施加强竹林管理,竹林得到恢复,笋干产量增加。1983年产67.1吨,1988年达599.17吨。
  生漆 主要产区九牧、忠信、古楼等3个乡,皆有连片漆树林,其他乡镇也有零星漆树。1978年前,生漆年产量0.5吨左右。1979年县确定九牧的中墩、黎处和忠信的排栅为生产漆树基地,推广漆树根育苗法,并加强老漆树的垦复抚育管理。浦城生漆经1981年在四川省广汉市召开的全国漆树优良品种鉴定会鉴定,正式定名为浦城小木漆,被列为地方优良品种。1987年生漆产量达到1.7吨。
  红菇 此菇系阔叶树落叶腐烂自然生长,白露前后采收。以观前金斗山驰名。一般年产干菇3吨左右,1965年产量达15.6吨。1988年为0.44吨。
  厚朴 为浦城大宗药材资源,主要产地在富岭的山路、圳边、前洋一带,有连片厚朴树林,其他乡镇也有零星厚朴树。解放前此树多系飞籽天然成林。解放后始有人工培植。至1988年,全县留存面积1.39万亩。一般年产厚朴60吨,解放后最高1984年,产量达到52.4吨。
  棕片 农民在房前屋后种植棕榈树已有悠久历史。用棕片制棕衣、棕绳、棕板床、棕垫等。1949年产量45吨,解放后至1988年,一般年产20~50吨。
  板栗 有天然飞籽成林,也有人工连片种植,以管厝乡水坪村扁栗、水北街乡桥亭村圆栗驰名,全县年产量30~50吨之间。
  香榧 忠信乡的毛洋村有200余株百余年老树,年产量1~3吨不等,榧子系群众自采自食,产量难以统计。因树龄长、结果迟,群众不愿培植,故发展慢。
  橡子 全县各地均有分布,年产量100~500吨之间。其子加工粉皮、粉丝上市销售,也作酿酒原料。
  其他 据1958年福建师范学院师生在浦城各地进行野生植物资源专题调查,共有可资利用野生植物321种。其中纤维类、淀粉类各41种,油脂类64种,药用类190种,单宁类11种,染料2种。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