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87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养殖
分类号: S96
页数: 3
页码: 301-303
摘要: 本节记述了浦城县农业的渔业的养殖的池塘养鱼、水库、山塘养鱼、水渠、围河养鱼、稻田养鱼、其他水产养殖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浦城县 渔业 养殖

内容

一、池塘养鱼
  池塘养鱼历史悠久,曾有“担草斤鱼有人养”之说。据民国28年(1939)丈量土地统计,全县有池塘740亩,至民国37年减为315亩。主要分布在城区和城郊周围。这些鱼塘均浅、小、瘦,饲料主要靠塘埂种植莴苣、苦马等。传统放养虽有草、青、鲢、鳙、鲫、鲤等6个品种,但大多放养草鱼,品种单一,亩产量只有25~50公斤左右。
  1959年前,池塘养鱼主要利用旧塘改良,综合放养草、鲢、鳙、鲤,以提高单位产量。1960年,提倡挖塘养鱼,组织养鱼专业队35个,修、挖产卵池190亩,放养面积6600亩,其中池塘805亩。1970年,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填鱼塘改种稻,城区鱼塘被填170亩,此后10年池塘养鱼总量徘徊不前,年产量在39~86吨之间。1979年,开始抓商品鱼基地建设。1981年,国家无偿投资3.05万元给仙阳公社管九大队建立百亩商品鱼基地,次年又投资4.68万元分别在水北街的罗源建106亩、水南的北山建100亩商品鱼基地。1984年,县成立商品鱼基地指挥部,是年国家共投资13.15万元,贴息贷款5万元,周转金0.65万元,分别在水南(240亩)、永兴的王充(80亩)、石陂的布墩(80亩)、临江的锦城(84亩)建484亩池塘商品鱼基地。1985年,县畜牧水产局投资15万元,与万安乡后洋良种场联办渔场,由良种场划出稻田144亩(实有水域面积102亩)。同年国家拨出周转金9万元,无偿投资0.5万元,分别在莲塘乡马西村建连片鱼塘150亩,仙阳镇樟溪村建连片鱼塘200亩。1986年,国家拨周转金5万元,给水南综合农场用于对旧池塘改造。1987年,国家用贴息贷款3.9万元,在仙阳镇坑沿村建连片鱼塘70亩。
  至1988年,全县池塘养鱼面积共达7328亩(其中商品鱼基地1606亩),比1949年增加23倍,亩产由5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增长6倍。最高亩产达到650公斤。
  二、水库、山塘养鱼
  水库、山塘养鱼始于1958年。是年,吴山水库建成,随后陆续建成东风、龙岭下、东坑等中型水库和小型水库49座,山塘616口,水域面积5559亩。利用水库养鱼以放养鲢、鳙为主,约占70%,草、青、鲤鱼约占30%,每亩放100~200尾,平均每亩年产18公斤,其中中型水库8~16公斤,小(一)型水库14~51公斤,小(二)型水库25~150公斤,山塘30~100公斤。1975年,东风水库打捞出的草鱼最大尾重达19.25公斤。
  1981年,东风水库进行网箱养鱼试验,试验2年,未获经济效益而告终。
  三、水渠、围河养鱼
  1973年,在太平引水渠进行养鱼试验,水域面积3.7亩,水渠两头扎栏网放养青、草、鲢、鳙等鱼种。当年捕获1.23吨,次年续养捕获2.43吨。1979年,县投资2万元给石陂公社渡头、小串两个大队,把被旧馆电站水坝淹没的300余亩良田,围水养鱼,放养鲢、鳙、草、鲤、青等鱼,年产量15吨多。
  四、稻田养鱼
  新兴七地处山区,山垄梯田多,海拔均在700米以上。据传明代群众就利用稻田养鱼。每年达3000余亩,亩产3公斤左右。春天插秧后放进鲤鱼苗,寒露放田水时将鱼捕获晒干常年食用。1965年,县在山下公社17个大队推广稻田养鱼,面积达万亩。后因双季连作稻增加,稻田养鱼面积又逐年下降,仅枫溪等山区队有少量放养。1976年推广杂交水稻后,山下公社恢复和发展稻田养鱼,而且推广到永兴、石陂、临江、莲塘、管厝、古楼、水南、富岭、仙阳、九牧等公社部分地区,年稻田养鱼面积达1.65万亩左右,亩产达10公斤以上。亩产最高的管厝公社官田大队和水南公社的北山大队平均达123公斤。放养品种由单一的鲤鱼发展为鲤、鲢、青、草和罗非鱼等混合品种。
  五、其他水产养殖
  三角帆蚌(育珠蚌) 1973年,县农业局从江西鄱阳湖引进,在水南、东风两个渔场养殖接种,次年收获珍珠523克。1981年春又在管九、九秋、渡头、小串等地养殖成功。因经济效益不高,养殖不多。1983年4月4日,外贸局成立淡水珍珠养殖场,下设生产点2处,水面160亩,其中小串点60亩,管九点100亩。1984、1985年,共接种三角帆蚌插片蚌5万只,向省珠宝站提供淡水珍珠109.69公斤,1988年提供236.73公斤。
  福寿螺 又名苹果螺,1985年忠信乡排栅村专业户从广东潮州引进试养,属热带性动物,食性杂、生长快、繁殖力强,因低温不适应生长,喜离水活动,易被老鼠吞食,难以管理,未推广。
  牛蛙 农业局畜牧兽医站、富岭镇先后于1961、1985年从福州引进养殖,均获得成功。1988年繁殖幼蛙3万余只,除供应富岭镇的富官、殿下、靖坑及水南乡等村外,还为建瓯、建阳、宁德等地提供幼苗,获经济效益2万余元。
  刺胸蛙 俗名石榴鱼,喜栖水质清新的山区小山涧石洞中。1985年古楼洋溪一村民进行人工试验养殖,获得成功。
  泥鳅 1983年,水南鱼种场进行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并获建阳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
  此外,1985年后,还有专业户进行过鳖、黄鳝、蚯蚓等人工养殖,虽获得成功,但产量不多,经济效益不佳而中断。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