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业机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浦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86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农业机具
分类号: S221/229
页数: 4
页码: 274-277
摘要: 本节记述了浦城县的农业机具的耕翻机具、整地机具、播种机具、中耕机具、施肥机具、收获机具、清扬工具、晾晒机具、植物保护机具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浦城县 农业 农业工具

内容

一、耕翻机具
  锄 浦城自西汉年间开始有铁制农具,有铲锄、挖锄(俗称山锥)、大板锄、二板锄、四齿耙(俗称耙拿)、三角耙、锹、镐等,用于挖地、开沟、松土、除草等。
  犁 传统犁架为木制,犁头、犁壁为铁制,1955~1956年,推广畜力牵引铁制的双轮双铧犁,1955年购进15台,1956年购进403台,由于犁身重,翻土深,两个犁头翻土一头牛拉不动,两头牛又不能同步行进,终被淘汰。1957年,开始有铁制犁架,一天可耕水田2~3亩。1958年,开展农具改革运动,将深耕翻土作为增产技术措施中心内容之一,曾大力推广绳索牵引机,但耕翻工效低,绳索易断,劳作不安全,深耕40~50厘米,破坏熟土层,不久停用。耕地仍沿用传统犁,犁架铁制、木制兼有。
  农用拖拉机 1958年4月,浦城机器厂汤越等6人与农具厂协作,利用浦城一中旧汽车头制造25匹马力三轮(前轮为胶轮,后两轮为铁轮)拖拉机1台,命名为“五一”号,在七星桥附近农田试车,后送省展览。6月,福建省汽车运输局浦城保养场利用旧日汽车改造两台轮式拖拉机,定名为“七一”牌,其中1台售给水南曙光高级农业合作社用于运输(1960年报废)。同年秋,曙光高级农业合作社由上海购进1台波兰“乌尔苏斯”D—40型链轨式拖拉机,试验性耕翻过二三次,因机身过重,不适应水田耕作而淘汰。
  1960年,闽北机耕队实习生带2台东方红-28型拖拉机和2台东方红-54型拖拉机,到仙阳农场实习半年。1964年,水南、临江等地第一次购进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8台。1965年,仙阳公社首先成立公社农业机械管理站,拥有3台东方红-28型拖拉机。1966年2月,创立的国营浦城县拖拉机站,拥有上海产丰收-35型拖拉机3台,江西产丰收-27型拖拉机7台。1969年,全县有中型拖拉机20台,手扶拖拉机119台。1977年,全县17个公社均成立农业机械管理站,是年全县有中型拖拉机58台,小型拖拉机425台。1978年,全县有中型拖拉机103台,手扶拖拉机1317台。1984年12月,各乡镇农业机械管理站改为农业机械服务站。全县有中型拖拉机121台,小型拖拉机2023台。至1986年,全县有中型拖拉机110台,手扶拖拉机2471台。1988年,全县有中型拖拉机94台,手扶拖拉机2689台。
  机耕船 适于水田作业,1976年引进1只,1978年发展到48只,1981年198只,1988年165只。
  附 县拖拉机站简介
  浦城县拖拉机站设在五里塘,离县城2公里。1965年10月筹建,1966年建成,为当时全省25个国营拖拉机站之一。成立初期,国家投资205444元,购置上海产丰收-35型拖拉机3台,江西产丰收-27型拖拉机7台,有职工14人。1988年,拥有固定资产329315元,职工39人,占地面积4514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218平方米。
  1966~1975年,以代耕和运输为主。1966年,代耕1049亩,1972年,代耕18601亩,为建站以来代耕最多的年份,至1975年,累计代耕96330.56亩。1976年,社队拥有拖拉机增加,转向以修理农机具为主,当年修理拖拉机38台次,修理产值1126元。1976~1988年,修理拖拉机1791台次,修理产值累计332415元。其中1988年修理拖拉机698台次,修理产值95461元。
  二、整地机具
  传统的整地工具,人力使用的有泥船、两齿钳、四齿钳、六齿钳,畜力使用的有耙、拉达等,沿用至今。
  1963年,仙阳农场开始使用农用推土机。1975年17台,1986年15台。
  三、播种机具
  水稻栽培采用秧移植,传统方法是手工插秧。民国36年(1947),购进播种器1具,不适用。1958年,县社农具厂试制木质手动插秧机1000多台,因质量等原因,均报废。1962年,国营水南综合农场购进一台日本产机动插秧机。1963年,购置16台手动插秧机。1971年,县农业机械厂制造闽农1型插秧机560台。1978年,县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引进手动插秧机55台。插秧机技术性能差,育秧技术、田面平整等方面与机械插秧不能配套,造成分秧不匀、浮秧、返青比手工插秧迟。1982年起,全县基本没有使用插秧机械。
  1959年,推广水稻直播时开始使用水稻直播机,有竹制、木制两种。1961年,因不采用水稻直播栽培法而停用。
  四、中耕机具
  耘田耙 传统耘田耙宽30~40厘米。1956年后,随着水稻密植,耙宽相应缩窄,一般为12~15厘米。
  手动中耕器 1955年,全县有16把,木制框架,下端装一个钉上竹钉或铁片的滚轮,操作时推动滚轮前进,因不能精耕细作,没有推广。
  1970~1972年,使用过木制匙型中耕器,工效虽高,但不能达到精耕细作的要求,1973年停止使用。
  五、施肥机具
  灰桶 木质,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插秧时,用于盛肥料蘸秧根。中耕时,用于盛肥料塞稻兜。实行合理密植后停止使用。
  球肥深施机 1980年,引进转盘式和转转式施肥机两种,虽有利于保持肥效,但比撒肥费工,1982年停用。
  六、收获机具
  收割机具 传统收割工具是镰刀,沿用至今。收割机械始自1958年,县机器厂制造手动收割机1万台,因质量低劣,不久被废弃。1974年引进机动收割机3台,但不适宜在县内使用。1978年,县拖拉机站与仙阳公社农业机械厂制造出联合收割机,收割、脱粒、清扬一次完成。同年又改装割晒机1台,都因不宜使用而无法推广。
  脱粒机械 连枷,俗称栏杆槌。槌长60厘米左右。用能旋转的环轴,装在2米许的长木(竹)柄上,用于豆类脱粒。
  浦城稻谷均为随收随打,传统工具为楻桶。桶有圆形、方形两种。1958年开始,方桶改装为脚踏打谷机。1960年,推广县机器厂生产的铁木结构人力打谷机(后定名为闽农370型),1966年全县拥有1637台。1970年,推广使用机动脱谷机,因需电、油.不便在田间操作,未能推广,至1985年剩9台。1988年,全县拥有脚踏脱粒机29227台,机动脱粒机14台,全县大部分地区实现半机械脱粒。
  七、清扬工具
  簸箕 用竹篾编成,用于手工簸扬谷物,清除稗谷、杂物。
  筛 圆形,用竹篾编成网状,网眼的粗细有不同的用途,分为谷筛、米筛、笼筛,均属传统工具,至今仍沿用。
  风车 又称风扇,用于清除谷物中的灰糠及尘土等,沿用至今。
  八、晾晒机具
  谷席 竹篾编成,一般长4米,宽2.5米。1956年秋,曙光高级农业合作社建成全县第一个面积为800平方米水泥晒谷坪,其后逐步推广,农村大多仍用谷席。
  烘干机 1981年,引进广东产的堆放式简易谷物烘干机及广西产常温风干堆放仓各1台,因需耗用燃料,晴天又不需使用,故未推广。
  九、植物保护机具
  对农业病虫害的防治传统办法为人工捕杀。民国36年,始用农药械,有小型喷粉器工具,背包喷雾器1台。1950年开始使用诱蛾虫,用汽灯作光源。1954年,全县购置农药械30架,1956年发展到1185架,大多为圆筒形压缩喷雾器,每人1天能喷1~2亩。1970年安装黑光灯200盏诱蛾,这年,始用背包式喷雾器,1天能喷2~3亩,同时普遍使用县农械厂生产的丰收—5型手摇喷粉器。1972年,引进20台北京怀柔县农业机械厂生产的背负式机动双用喷粉、喷雾器,每人1天能喷15~20亩,几年后,因无配套部件而报废。1982年,购进“18型”喷粉喷雾器,1天能喷80余亩。县人民政府购买140余台,无偿发给各公社使用,临江等公社还自行购置,全县共有190余台。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农民自购农药械。1988年,全县拥有喷雾(粉)器26076台,其中机动喷雾器186台。

知识出处

浦城县志

《浦城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浦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浦城县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全部过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