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中医中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64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中医中药
分类号:
R199
页数:
5
页码:
555-559
摘要:
本章记述了莒口镇中医中药内容包括了,中医学人物、中药、地产药材等情况。
关键词:
莒口镇
中医
中药
内容
中华医学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我们祖先长期以来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它对解除人的病痛,延长人的寿命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古时治病靠的是中医中药。而从业中医者,大多是以下几种人:一是读书人,他们自学医书、药书,边实践边验证;二是专门拜师从业的;三是艺成后代代相传的,即所谓的子承父业。这些医生中有的还兼学推拿、针灸等医疗技术。而中药材的经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有的是商人设店经营,按医生的处方售药;有的药店还聘请坐堂医生边为人看病边售药;有的医生兼营药店,以方便病人;还有一些药贩,学些简易医术,串乡行医,送药上门。除此之外,还有青草医生,他们根据祖辈传授的辩证认病的技术,专用新鲜青草药和动物给人治病。
第一节 中医学人物
莒口中医历史悠久,名医辈出,如宋有蔡元定,元有熊彦明、明有熊宗立、民国时期有林济川等等。
熊彦明 元朝建阳崇泰里熊屯(今莒口镇焦岚村樟㘵)人。他整编元朝孙允贤的《医方大成》,并附入《济生拔萃》、《宣明论》等方,编成《类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十卷。该书为中医历代经验方选集,共收录2000多个药方,方后并附有简明的论述,其中有不少疗效显著的方剂。
熊宗立 原名均(1409—1482年)字道轩、号匆听子,建阳崇泰里熊屯(今莒口镇焦岚村樟㘵)人。他是我国医学界一位有重要贡献和影响的医学家,比举世闻名的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早一个世纪。
熊宗立出生于一个颇具盛名的书香之家,其先祖是唐朝兵部尚书熊秘,曾祖父熊天儒,祖父熊鉴是当时的名医。熊宗立幼年时体弱多病。古语云“三折乃良医”,正是疾病迫使他走上从医之路。早年他跟刘剡(字用章)学习中医,学成后,悬壶诊病。由于技术高超,屡起沉疴,名声日噪。到了明正统年间,熊宗立开始把精力集中于医书的撰著和校勘工作,当时他才20余岁。他一生勤奋,38年间共撰著、编写、注释各种医书达20余种。从种类、范围和数量来看,其工作是十分艰辛的。他说:“医善专心,方贵经验,古今方书,传于世者甚重,盖初学之士,犹临海问津,焉能运从哉?”。经过他编纂和注释的医学著作,均分析明晰、详细,通俗易懂,有的还附图说明,很便利于初学者学习。他的著作不但在我国广为流传,而且还传入日本,在日本多次翻刻印行,对日本汉医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日本的真长(号兰轩者)及和气明亲等人,曾先后来华跟随熊宗立学医。
熊宗立主要著作有:《名医类证医书大全》二十四卷,——此书是在元代孙允贤所著的《医方大成》的基础上,重新整理、补充而成;《各方类证医书大全》(新编)二十四卷,明成化三年(1467年)熊氏种德堂刊本(五用本);日本大永八年(1528年)阿佐井野宗理复刻,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伤寒运气全书》十卷;《俗解八十难经》六卷,——《难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到了明朝已相传一千余年,书中难免有错简断文、遗漏脱落,加上文字古奥,不易读懂,给后世学医者在学习上造成困难。熊氏的《俗解八十难经》,是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用浅显的文字加以注释,并附图二十八帧;《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此书是晋代王叔和编撰的关于中医脉象的专书,但意义深奥,窥测难知,熊氏根据历代医家的注释,删去繁杂,择其精粹,加以通俗的注释。《素问运气图括定局立成》一卷,——该书是根据中医经典《素问》中关于五运六气学说的内容,编成歌辞。除以上主要著作外,还有注释医学经典著作的有《黄帝内经素问灵柩运气音释补遗》一卷,《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三卷,《伤寒运气全书》十卷;俗解医学经典著作的有《八十一难经络解》,《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十卷,临床各种著作的注释、补遗的有《外科精要附遗》三卷,《妇人良方补遗大全》二十四卷,《类证注钱氏小儿直诀》十卷,《类证陈氏小儿痘疹方论》二卷,《补增本草歌括》八卷;其它的著作有《医学源流》、《袖珍方》、《山居便宜方》、《历代名医考》、《洪范九畴数解》、《金精鳌极》、《通书大全》、《天元赋》、《雪心赋》等。精于妇科,著《妇人良方补遗大全》24卷。
林济川 字宽子、号汝辑(1868—1952年),建阳莒口人。其祖父与父亲均为中医,幼时随父学歧灸之术,青年时学接骨和武术,成人后以医艺闻名。1945年迁至建阳城关,于城关北门头开设《济川诊所》,行医遍历江西、广东、印度尼西亚。因其医术高明,被誉为一代名医,赠匾称赞者不计其数,如当地人赠匾称“术追扁鹊”;新加坡人赠匾称:“华佗再生”;槟榔屿人赠匾称:“仁心仁术”等等。其突出的医疗病例有:《“僵尸”死而复活》、《在新加坡巧治雷头风》、《回天术巧生髀骨》、《夺天工祖母乳孙》等。
第二节 中药
据清道光建阳县志记载,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建阳就有药局一处。清嘉庆年间,江西药伢客商见建阳缺医少药,每年夏季带黄芪、川莲等中药材来建阳走乡串户,销售中药或问病抓药,颇受当地人欢迎。冬天他们则购回麻沙、书坊印刷的书籍。有的药商则客居建阳,开设中药铺。当时莒口境内开中药店铺者多是江西人。
旧时中药铺十分讲究职业道德,店堂贴着类似“合药无人见,存心有人知”、“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言价无二,药到病除”等信条。有的在加工丸、散、膏、丹时,还要沐浴焚香,以示如有欺心,愿受神灵惩罚。那时一般的中药铺都会加工丸、散、膏、丹等中成药。
民国时期莒口著名的中药店是“永茂堂药店”,店主为中医师黄永茂,大名黄顺禄。
他自学医术成才,于民国初期到莒口街开店行医(店址在莒口十字街,今农贸市场一带)。民国19年(1930年),陈良明土匪血洗莒口街,其药店被烧毁。之后在茶㘵街开店行医,挂牌“永茂堂”。该店兴旺时顾有1名医师、3名司药学徒。由于黄永茂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服务态度好,药价合理,因此在茶㘵一带享有盛名,连后山、马伏、石床、庵口、陈㘵等地的民众也慕名用轿子接送其诊病,第次外出巡医多在十天半个月。
茶㘵除黄永茂药店外,胡加林的中药店也颇有名望。当时莒口境内除茶㘵两家中药店外,莒口街也有3家,他们是李炳生中药店、黄瑞初中药店和龚祥中药店。此外,后山、长埂、马伏也开有中药店。其它乡村没有中药店,为了给病人买几帖中药,往往要翻山越岭走好几里路,十分不方便。
1955年以前,莒口有7家中药铺,当年在私有制改造后合为5家。分别为李炳仁莒口药店,胡加林茶㘵药店,杨荣生后山药店,陈暨烂马伏药店,张义明的长埂药店。60年代中期,这些药店的人员和财产全部归莒口卫生院统一管理。1980年初,县医药公司在莒口设莒口药店,该店经营药品由建店初的300余种中西成药增加至现在的680多种。同时,镇卫生院也设有中药房,基本上能满足群众的用药需求。中药年营业额初期才4万多元,2000年达到了10多万元。
第三节 地产药材
清朝初期以前,中药材以采集野生为主。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民间开始种植泽泻、淮山等中药材。一些乡村郎中,药店主,居民为解决配药难,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引种药材,以备急用。莒口镇地产药材主要有野生和种植两种。
一、野生药材
莒口境内山高林密,野生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品种有9百多种(详见《林业篇·药材资源》,这些药材多产于深山密林之中。
二、种植药材
建国后,在70年代以前,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药材"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的指示精神,每年在布置农业生产的同时,也下达药材生产任务。如1960年莒口公社委员会专题发出通知,要求把药农吸收到耕山队,各耕山队要把药材生产、采集工作作为经营项目之一。这年安排药材种植面积339亩,产量800担,其中山药65亩、产量437.5担,荆荠80亩、产量200担,紫苏8亩、产量16担,生地40亩、薄荷6亩,白术25亩,其它115亩。除种植上述药材外,还种植茯苓、麦冬、笔笔、刀豆、枸杞、薏米、泽泻、积壳、厚扑、百合、木瓜、桑叶、花椒、黄花菜根、银杏、桔梗、杜仲、乌梅等。在药材生产中,医药经营部门协助解决药材种苗,进行技术指导,收获后委托用药单位收购。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莒口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