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书院精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61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书院精舍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1
页码: 515
摘要: 本章记述了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年)至清代莒口镇书院精舍的情况。
关键词: 书院精舍 旧式教育 莒口镇

内容

莒口教育事业兴起较早。
  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年),兵部尚书熊秘在熊墩(今樟㘵)创办熊氏家塾以教子弟,嗣后改为鳌峰书院,为福建省最早的书院之一。
  南宋时期,莒口为六贤过化之地,教育兴盛,书院林立。宋乾道六年(1170年),朱熹在寒泉坞(今莒口马伏良种场边)为母守孝时,于墓旁建寒泉精舍作讲学著述之所。建阳、邵武、建瓯、浦城等各地学者曾到马伏向朱熹求教,从学的主要弟子有蔡元定、林用中、范念德、祝穆、刘爚、黄干、叶味道等。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7月,朱熹在云谷山筑晦庵草堂,后人称之为云谷书院。同时,蔡元定在莒口西山创办西山精舍,又在后山创办庐峰书院;刘爚在马伏创建云庄书院(即刘文简公祠);叶味道在后山创办溪山精舍;熊禾在熊屯(樟㘵)扩建鳌峰书院;黄勉斋在莒口创办潭溪书院(即黄勉斋先生祠)。此类精舍和书院属高级学府,学生程度高,老师授课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及课后研究,或者师生共同讨论,明确方向,得出结论。
  元代,刘炳之孙刘应李在西山之麓创办化龙书院。明代在崇泰里建横渠书院,本里状元丁显为重修横渠书院作记。清代在茶㘵双井有集贤书院,莒口街尾建豫章书院。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莒口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