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二篇 交通 运输 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口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478
颗粒名称:
第十二篇 交通 运输 邮电
分类号:
F512.757;F542
页数:
29
页码:
325-3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莒口镇交通、运输、邮电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交通线路、道路设施、运输、交通管理站、邮电等。
关键词:
莒口镇
交通
运输
邮电
内容
第一章 交通线路
交通线路是发展经济的脉络,莒口镇地处闽北山区,境内山峰迭嶂,连绵起伏。过去,出门爬山越岭,所有货物运输全靠肩挑、肩驮、手提,山路崎岖。诸如竹木、茶叶、粮食、香菰、笋干等类大宗土特产品出口则用小木帆船、竹排、木排、竹筏等运输工具水运到建阳、建瓯、南平、福州等地。解放初,莒口村头以浮桥连接公路,街尾以渡船相通,全镇十六个行政村有十三个村无公路,大量的土特产、农副产品与大宗的山林物资靠肩挑和独轮车绕道运输。50年代起,汽车运输业不断发展,至60年代末,水路运输逐渐淘汰,改为陆运。莒口是潭城西线公路的要冲,省道水杉线公路横贯莒口,现在,村村均通汽车,道路四通八达。
第一节 古道
古代全镇古道计有六条,其中县道一条,乡间道五条。县道由崇泰里(莒口)往东到建阳县城,途经中㘵、杭桥、崇泰下里(后山)、猪母山、堳㘵、上马伏、下马伏、潮滩下、毛坪、严墩等地全程21公里。往西到邵武府,由崇泰里出口,途经东峰驿站(今莒口东峰)、金鸡岭、虞渚铺(今竹州村)、永忠里(今麻沙)等地抵邵武市区全程60公里。五条乡间古道是:一由崇泰里往南到顺昌仁寿,途经范墩坪、渭源、桥源、天坪坵、丁墩、黄墩、旧圩、茶㘵、社州、江墩、徐墩(今金山)、寺后、岩前、老厂坪、东坑、洞房岭抵仁寿全程32公里;或从金山的归阳厂经老虎坳、五峰至仁寿全程约34公里。二从崇泰里往北到将口镇,途经斗门垅、下松溪、五里亭、洋前路口、长埂、坝头、大源、松柏抵将口全程20公里。三由崇泰里往西北至崇安县(今武夷山市)的陈口(今澄浒),途经洋墩、炉下、岩头、焦岚、罗西岺、樟㘵、楼下窠、上叶至澄浒全程22公里;或从焦岚的吴屯经刘阳山抵澄浒全程25公里。四由崇泰里往西南至书坊乡,途经枫山、庄坪、下湖、观音桥、上湖、松溪墩、宝应抵书坊全程19公里。五由崇政里(今茶㘵)往东至建阳县城,途经旧圩、黄墩、江坝、策口、横岑、高车、地上、埂上、石床、庵口、上外墩、下外墩、潮滩下及童游镇的毛坪(今黄墩)、严墩抵建阳全程22公里。境内羊肠小道纵横交错,村村相通。
第二节 水路
本镇河流因地质构造较发育,四周地表切割较强烈,水系发达,溪流纵横,主要支流有九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200平方公里有四条,200—500平方公里的有一条。
其中:麻阳溪、书坊溪、茶㘵溪是莒口水上交通的主溪河,所有的竹、木、粮食、茶叶、香菇、笋干等农副产品均用小木船、木排、竹排、竹筏等运输工具运至建阳、建瓯、南平、福州一带。建国后,随着汽车运输业的日益发展及溪河流量的逐年下降与沿溪电站、水坝的建设,造成水路不便,水路运输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渐渐消逝。
东徐溪、东山溪、焦岚溪由于溪道较窄,水流量偏小,水路运输只能飘流零散竹、木,无法扎木、竹排。
第三节 公路
民国23年(1934年)兴建闽赣干线建(阳)、邵(武)、光(泽)公路,于1935年竣工通车,由西向东穿越境内里程约20公里,途经境内的东峰、莒口、中㘵、杭桥、后山、堳㘵、上、下马伏、潮滩下至建阳城。由于路基简陋,很多路段不符合工程技术标准,雨季到来,常塌方、滑坡,妨碍车辆行驶。
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公路建设,在新建公路时,以民办公助的政策给予扶持,先后开通各村公路,使我镇公路逐步形成网络。截至2000年底止,全镇共建有县、乡、村道路46条,总长216.01公里。其中县道一条,乡道9条,村道30条,林区道路6条。实现了村村有公路,可通四面八方。
第二章 道路设施
莒口位于麻阳溪与书坊溪汇合处,是闽北山区的繁华集镇。昔时,水路有麻阳溪、书坊溪、茶㘵溪可通木船、木排、竹筏进行水运,陆路交通有多条过镇出县的山间乡、村小道。现在省道水杉线可与境内纵横交错的乡、村公路联接,实现了村村均可通车。道路设施,从古至今各有特色,随着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当今的道路设施日益完善,更加齐全。
第一节 古道设施
古代,全镇的陆路交通都是供步行的大小山道,翻山越岭,崎岖难行。道路设施有邮驿(铺)、凉亭、砖木厝桥、石拱桥、石砌台阶等。
宋至清末,本镇先后设有东峰驿站。
凉亭是古道的主要设施之一。一般是三至五华里建凉亭一座,此外,凡通道的山巅或县(乡)交接处均建有凉亭,亭内有木制座位或石砌座位,有的亭旁还有泉井,可供行人避雨、避暑、憩息、喝水。
昔日古厝桥有:
太平桥 在崇泰里后山,今为公路桥。
马祖桥 在莒口。乾隆庚辰圯于水,清道光致建板桥。
般若桥 在后山杭桥。元至顺间建,现存。
龙门桥 在莒口。清康熙辛未重修,乾隆辛亥圯于水,清道光改建板桥,现为公路桥。
云潭浮桥 在莒口街尾通河坝。明正统八年建。清康熙丁丑重建。道光癸未为洪水所荡,次年里人张、黄、魏、江四姓重建。现为莒口公路大桥。
步云浮桥 在莒口村头。宋咸淳四年建。明成化年间知县海澄重建。清康熙戊寅前后重建。乾隆庚申圯于水,里人又重建。1983年莒口村改建为莒口村头公路桥。拱圣桥 在崇泰里莒口。宋咸淳戊辰建。明成化已亥知县海澄重建。清嘉庆庚申圯于水,壬戌重建。现为莒口公路小桥。
望龙桥 在长埂村尾。现为石拱桥。
化龙桥 在长埂村。明洪武五年邑人李贤建。现为石拱桥。
富义桥 在焦岚。已圯。
大同桥 在崇政里魏墩。元、明之间建,1958年倾圯,现为石拱公路桥。
清泰桥 在改溪。
聚云桥 在崇泰里柏埂,元至正六年建,现已圯。
清云桥 在崇政里策口。
昇龙桥 在崇政里茶㘵水东,元时建,乾隆间毁。道光七年里人重建,二十世纪60年代毁,现为石拱桥。
龙津桥 在茶㘵桥盘,明永乐六年里人陈和建,1982年毁于水,现为石拱公路桥。
观音桥 在崇政里盖口村,已圯,现为石拱公路桥。
朱阳桥 在崇政里魏墩,元至正九年,里人李敬建。以其地有朱文公长子墓,故名。
观音桥 在崇泰里湖桥村,已圯,现为石拱公路桥。
观音桥 在崇政里东徐东历,二十世纪70年代修复。至今尚存。
观音桥 在崇政里盖口。
富墩桥 在崇泰里东山富墩,为石彻拱桥。
山岭石砌台阶路有:茶㘵至书坊、仁寿;东山至云谷、兴田;大金山至徐市、仁寿;焦岚至麻沙、澄浒;东山至翁山等地共8条。
第二节 水路设施
境内通船水路主要有三大支流,即麻阳溪、茶㘵溪、书坊溪。尤以麻阳溪为大,流经境内约23公里,昔时,沿溪两岸村庄大小码头林立,最大码头属莒口,始建于宋代,地址在今小溪桥头。茶㘵溪以茶土布码头为大,始建于宋代,码头边还建有仓库,旧址至今尚在。从宋代至民国,特别是水杉公路(建阳水吉—光泽杉关)未通车前,大宗土特产品多集中于码头,水运出境,可谓水上航运的鼎盛时期。建国后,公路逐渐畅通,汽车运输业务不断发展,至六十年代,随着沿溪电站、水坝增多及水源渐渐枯竭,码头因之荒废。
境内的麻阳溪畔共有十二处渡口,分别为:岩头、东峰州、河坝、庵前、州头、上㘵、中㘵、下陈㘵(今中㘵电站)、后山、下外墩、下马伏、潮滩下。建国后,随着桥梁建设的发展,除河坝、后山、下外墩三渡口为桥所替代,至今还有九处仍用渡船维持村民交通。
现莒口供销社仓库下方于六十年代建有汽车渡码头,设有汽车渡船一艘,可载汽车1—2辆。同时,在今农贸市场后的书坊溪曾建木制汽车桥一座。当时茶㘵、华家山一带的竹、木等货物曾源源不断地经汽车渡运往四面八方。
第三节 公路设施
全镇公路有混凝土和石拱结构的双曲拱,石拱和梁板桥共计38座,总长度为1109.95米,(见下表)公路涵洞共计456处。
第三章 运输
第一节 运输工具
一、水运
(1)木帆船:莒口木帆船有两种,一为拾锦标船(江西船),船型两头尖,船头小过船尾,船尾有舵,船头上立有桅杆,有船篷,一般可载6—7吨位。二是麻雀船(福州船),船头大,尾小,船底尖,船尾有橹,用以掌握方向,用竹篙撑木浆划,船身轻巧,吃水浅,载重4吨位,适宜于浅溪航道行驶。据传,兴盛时期,莒口镇拥有船只达百余条,约600吨位,均分布于莒口、后山、马伏等码头。出口物资多为农副产品,返航时即运布疋、日用百货、海产品、京果等货物。
(2)竹筏:用去皮大毛竹6—12根并排串扎而成,尾部翘起水面,筏上一人操作,灵活轻快,每一竹筏可装载货物400—500公斤,适宜短途水上运输。
(3)竹排、木排:昔日,莒口境内的毛竹、木材出口一般是小溪流放散木或扎成小排至麻阳溪,然后由竹、木排工集中装扎钉排,外运多为长龙排,每排约十多节,可流放木材50余立方米,毛竹500—600根,排上还可装载其它货物。
二、陆运
(一)人力运输
(1)人力运输:主要工具有扁担、麻布袋、箩筐、干粮袋(即缝空袋)、畚箕、绳索及休息时顶扁担的撬肩等。古代无公路时,大量的农副、土特产品及大宗的山林物资全靠人力肩挑、肩驮、手提绕山道运输。强劳力,短途运输一般肩挑75公斤左右,长途运输约50公斤,日行30—40公里,翻山越岭,可谓艰辛。民国末期,有的村庄开始使用独轮车,亦叫江西车,多为江西人使用,仅限于平坦小路运输,不宜山路使用。建国后,随着公路建设的日益发展,运输业虽有所改善,但还有许多村庄公路未通,肩挑背驮仍普遍。至六十年代初,交通方便的村庄有少数人开始用双轮手板车运输。至七十年代,手板车才普遍进入农户家庭使用。
(2)拖辘:是林区山场集材的主要工具,我镇林区一带农民砍伐木材,先采用溜山运输,把散砍锯好的木材从高溜到稍平的地方集中,然后用拖辘拉下山集中。至七十年代,推广手板车,拖辘逐渐消失。
(3)轿舆:有竹轿、水轿、花轿、凉轿、通天轿等,多用两人抬。民国时期,轿舆是客运工具。迎新娘用花轿,媒婆、婢女用水轿,一般用四人抬。达官显贵乘官轿,一般人坐竹轿,旅客到名山古刹瞻景坐凉轿。民国期间有专业轿行,轿行老板雇用贫雇农抬轿。农村有业余轿夫,达官显贵自备官轿、凉轿,雇用轿夫。我镇私人花轿保存至“文革期间”被破四旧销毁。
(4)自行车:俗称脚踏车。五十年代初,区公所领导及邮电所有少量的自行车。六十年代初,单位工作人员和少数民众家庭才有自行车,但货源紧缺,买自行车需凭票供应。至七十年代,自行车成为青年人结婚时必备的时髦商品。八十年代起,自行车才全面进入民众家庭。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全镇拥有自行车近万辆。
(5)黄包车:莒口黄包车运载客人始于1993年,起初只有四部,均以人力脚踏。由于旅客乘坐方便,客流量日渐增多,黄包车不断增加,并配装电动机,可载客、运货,深受顾客青睐,至2000年,全镇拥有黄包车40辆。
(二)机动车运输
(1)大型拖拉机:1970年莒口公社购进第一辆丰收27型拖拉机,随后,公社及莒口、茶㘵、后山、马伏、石庵、金山等村陆续购有丰收27、35、上海45、50等大型拖拉机多辆。1972年2月,公社正式成立拖拉机站,共有拖拉机11辆。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莒口大型拖拉机最为兴盛,全镇拥有36辆,主要用于服务农业及运输,每年春耕农忙季节下田,其余时间均跑长、短途运输,不仅走遍八闽大地,还跨省运输至浙江、江西。后来,大型拖拉机零配件十分紧缺,有的因无法修理只好报停,从此,逐渐走向衰落。据2000年统计,全镇只有大型拖拉机14辆,为建阳市唯一保存大型拖拉机的乡镇,其优点主要是适应运输毛竹。
(2)小型拖拉机:上海产的工农5、7型手扶拖拉机,在莒口最早出现时间为1970年,当时只用于运输,不适应机耕。后在1972年又出了上海产的工农11型手扶拖拉机,但在机耕中仍不理想。至1973年,南平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开始普及,这种拖拉机耕田深受农民欢迎,很快就普及到各村,一直沿用至今,高峰期全镇拥有量达250台。
(3)汽车:1965年莒口公社购进第一辆南京牌2.5吨位货车,当时交通管理薄弱,货车经常用于载人,货运较少。进入八十年代,经委、林场、电站等单位先后购了小车与大货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镇各种车辆象雨后春笋般地不断增加,许多个体户购了大货车和中巴车及厢式农用车进行货运与客运,据统计,高峰期拥有大货车16辆,中巴与厢式农用车18辆,各种小车25辆。至2000年,全镇出现了柳州牌与昌河牌微型小汽车18辆进行客运,以方便旅客的优点代替了中巴车与厢式农用车客运。
(4)农用车:一是柴三机,最早出现于1985年。它综合使用性能突出,可通小路小巷,为农家解决许多粗、脏货、零星货的运输问题,同时也跑客运,高峰期拥有133台。近年来,根据交通管理部门规定,柴三机全部予以取缔。二是四轮、六轮农用车遍布各村,主要是运货,据2000年统计,全镇拥有149辆。
(5)摩托车:莒口摩托车出现时间始于八十年代,开始只有少数有钱单位购买,数量极少。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摩托车的使用方便,迅速普及到私人家庭,至200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镇拥有各种摩托车达3000余辆。
第二节 运输量
一、货运量
(一)水运量
据载,自宋至民国,莒口水运事业是兴盛时期。据1949年统计,莒口镇有木帆船54条,216吨位(其中后山村24条,96吨位)。主要运输货物是农副产品和返航运回的布疋、日用百货、海味、京果等。年运量约四千吨,周转量在31.1万吨公里。竹、木出口均以扎竹排或木排顺流运输。
(二)陆运量
古代陆上运输全靠人力肩挑背驮。建国后,随着交通事业的日益发展,各类物资的运输从人力肩挑转为用独轮车、双轮手板车拉运,进而发展到全部用机动车辆载运。据2000年统计,全镇拥有各种车辆576辆,(其中各类拖拉机260台,三轮车133辆,四轮、六轮车149辆,大小汽车34辆),共697吨位。全镇运力过剩,尚有部份驾驶员常年在外搞运输。二、客运量
(1)站点设置:建国初,莒口成立运输代办站,设站长一人,有站房售票,后山、马伏设停靠站。1988年编制建阳一等站,莒口、茶㘵、华家山为三等站,编制6人,(其中站长1人)。建阳经莒口至华家山60公里,莒口设有新村、马伏、外墩大桥、后山、杭桥、莒口、省地质队、渭源、岔路、道班、桥源、丁墩、旧圩、茶㘵、社州、江墩、江墩桥头、碗厂、南岭桥、中窑、华家山(黄坭坵)等,共21个站。茶㘵与华家山均有过夜客车于次日驶向建阳。
(2)路线班次:建国初,建阳至邵武82公里,每天只有一班客车,供来往人员乘坐,人们乘车较难,进县城多为步行。后来,每天增加了光泽至建阳,邵武至建阳,麻沙至建阳的过路车,上下行班次,对乘车难有所改观,但随着客流量不断增加,仍无法满足人们乘车的需求。1970年以后,客运不断发展,各路班车均有增加班次,每天上下行班车达40余班次,方便了人们乘车。
(3)运务:1987年3月,全乡由22辆货车97吨位和5辆客车60座位联合组成莒口乡货客车联运车队。据1988年统计,年客运量33.06万人次,周转量1587万人公里。至2000年,全镇拥有厢式农用客车12辆,微型小汽车18辆,出租小汽车5辆,共计246座位,年客运量41.6万人次,周转量1997万人公里。
第四章 交通管理站
第一节 交管站
1982年11月,由县交通局在莒口设立车辆养路费和交通管理费征收点,共有管理人员三人,其中县交通局指派站长一人。1984年7月,征收点改称莒口交管站至今,业务管理属麻沙交通管理站管辖。其业务管理范围是:
(一)车辆管理:凡购车辆搞营运者,事先必须申报交管站审核签出意见,然后报县运管所批复,方准上路营运。对违规者,一经查出,给予罚款,并督办营运证。
(二)驾驶员管理:主要是检查行车是否有驾驶证及人、证是否相符,对无证驾驶者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三)安全管理:1、协助交警管理好车辆安全行驶,每逢圩日,交管站派员上街宣传安全行车,并分赴叉路口对车辆进行检查,发现超载、人货混装等违规者,根据交通管理条例予以处罚。
2、深入沿溪码头检查渡船是否安全,对合格渡工予以发证,不合格者及时更换。对村里新造的渡船,其经费由交管站上报地区批准补助百分之七十。
第二节 公路养护
一、养护
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公路建设,在不断修筑新路的同时,还注重公路养护的管理工作。莒口境内先后设有养路道班五个,其中交通局设有莒口、马伏、桥源三个道班,市林委设有社州道班,市供销社设有华家山道班。每个道班均配有型号不同的机动车辆,莒口道班还配有小型喷油车。
全镇共有公路47条,其中乡、村列养的有11条,总长为94.31公里。养路费的来源是:由市交通局拨款,根据路途远近及路面损坏状况而定,每公里拨款有300元、400元、800元、2000元不等。除拨款外尚缺部份,则根据市政府关于公路养护经费计划的百分之四十,由受益单位承担。
未列乡、村养护的公路有36条,均由各受益单位自养。
二、养路费征收
对各种车辆养路费的征收依据及标准,主要是根据南平地区对机动车所规定的征收项目及标准进行征收。第五章 邮电
第一节 邮电机构
一、驿、站、铺、塘
宋至元朝,建州邮驿网络设有莒口铺,负责传递官府公文,军事情报和运输官物。
明弘治三年(1490年)在崇泰里(今莒口)建杭桥铺。嘉靖八年(1529年)增设后山铺,后山、杭桥各设铺兵六名,每名月银三两。嘉靖廿九年(1550年)增设东峰铺。万历八年(1580年),东峰马驿裁撤。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莒口铺、后山铺、杭桥铺各设铺兵八名。宣统二年(1910年)九月八日,设立莒口邮政代办所,是年先后开设后山、茶㘵邮政代办所,办理邮政信票等业务。
民国元年(1912年)5月,北洋政府宣布驿、站全部裁撤。本镇站、铺随之撤销。
民国37年(1948年)起,莒口、后山、茶㘵邮政代办所一直沿袭至1955年。
二、支局(所)
1955年12月30日,在后山设立邮电所,隶属建阳县邮电局。
1958年4月18日,撤销莒口邮政代办所,成立莒口邮电所,归后山邮电支局领导。是年11月4日,莒口邮电所升为邮电支局,后山邮电支局改为邮电所,归莒口邮电支局管辖。
1970年1月1日,邮电体制调整,分设莒口邮政支局和莒口电信支局。1973年10月,两支局合并为莒口邮电支局。
1970年4月19日撤销后山大队电话交换机。1971年7月12日,撤销后山邮政所,改设后山邮政代办所。1980年9月代办所撤销。
2000年底,莒口邮电支局共有职工九人,其中招聘4人。茶㘵邮电所有职工二人,实行承包责任制。
莒口邮电支局历任支局长名录
陈生发、钱晨光、王海良、陈恒义、暨猷瑛、黄光明、徐国振、范发华、陈根珠、肖光明
第二节 邮政
一、邮路
1950年,后山和莒口邮政代办所邮件由建阳至邵武邮运员逐日带运,茶㘵代办所邮件由莒口代办所交委办人员三日班带运。
农村投递路线,1964年分为6条:其中步班投递路线有莒口至炉下,二日班期,单程28.5公里;莒口至湖桥,二日班期,单程19.5公里。自行车投递路线有后山至塘源,二日班期,单程12.65公里;后山至庵口,二日班期,单程30.5公里;茶㘵至徐墩,二日班期,单程24公里;茶㘵至东历,二日班期,单程19公里。1995年自行车班投递路线有6条,单程总长159公里/日。
二、设施
邮件运输未添置设备,常年以委办班车运递邮件。
营业设备于1994年8月添置,主要有直交递变器、终端、调制解调器、票据打印机、邮资机、验钞机、点钞机等。分拣邮件仍以手工操作。
三、业务
(1)函件
自清光绪廿九年2月27日(1903年3月25日)起,开始办理民用函件收投业务,当时建阳收寄的信函仍以官吏、商人的居多,平民百姓的较少。
民国时期,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大部份业务仍沿用旧制。
1949年5月,建阳解放,沿用旧制,但种类有所扩大,国内函件分为信函和明信片、新闻稿纸、印刷品、贸易契、商务传单、瞽者文件、货样等八项。各类函件按处理手续,运递方式又分为平信、挂号、保价、航空、快信等项。
1950年8月,开办征询业务。内容包括征询亲友近况、交通情况、土特产品市价。每张征询单只限征询一事,收一封挂号信函资费。
1954年11月起,对军人平信实行免费寄递,以三角章为标记。1969年4月1日取消免费寄递。1984年恢复义务兵平信免费寄递。
1955年,开办银行汇款专用信函业务,使用红边专用信封寄递。
1958年“大跃进”时,为支援工农业生产,延长邮政对外营业时间,全天14小时营业。同时为办理银行大批量挂号收寄,于11月1日开办邮资整寄整付业务,开始使用邮资已付印志。至1962年6月15日,停办邮资整寄整付业务。
1960年10月,开始办理特种挂号信函业务,采用专制特挂信封,专为寄递粮票、布票、食油票、粮食转移证、户口迁移证(包括准迁证)、共青团组织关系等。
1968年11月,执行对邮寄《毛泽东著作》实行免费的规定。1969年4月1日取消免费寄递。
1990年7月31日,调整撤销回执(法院仍可使用)、代收货价、收寄回件手续费等业务,同时较大幅度地调整函件资费。
1991年,开发代发广告业务(亦称商函)。同时对不属标准信封或无书写邮政编码的信件,予以退回,至1995年,邮政编码和标准信封的信函邮寄得到全面实行。莒口邮编为“354202”茶㘵邮编为“354203”。
(2)函件资费
清光绪廿九年(1903年),函件邮资执行全国统一的“均一邮资”制,不分寄程远近,按英制重量计算标准,国内平信每重四分之一英两,收取银元二分;明信片每件收银元一分;中文新闻纸每张收银元二分;挂号费每件收银元五分。
民国37年(1948年),邮政资费上涨。
1949年5月,建阳邮局只收寄平信,其资费为:每封平信收取16元。是年6月15日,奉华东区邮政管理局令,邮资加价,平信每封收费30元;单挂号信每封收费90元;双挂号信每封收费150元。8月5日实行邮资再次加价,平信每封改收70元;单挂号信收费270元;双挂号信每封收费470元。
1949年10月,执行国内平信每重20克或其零数,本埠收400元,外埠800元;明信片本埠每件收200元,外埠每件收400元;印刷品每重100克或其零数本埠收150元,外埠300元,信函挂号费每件收费1200元(当时币制)。1950年3月11日,调整邮政资费,平信改为1000元;单挂号信改为4000元;双挂号信改为7000元(当时币制)。
1955年3月1日,国家币制改革,邮政资费、汇兑资费、邮资凭证,一律以新人民币为计算单位。国内互寄平信每重20克收邮资8分,本埠互寄平信每重20克收邮资4分。
1990年7月31日,平信每重20克或其零数,本埠收0.10元,外埠0.20元;明信片每件本埠收0.10元,外埠收0.15元;印刷品每重100克或其零数本埠收0.04元,外埠收0.08元;函件航空费,每重20克或其零数收0.05元;函件挂号费每件收0.30元。附:建国前邮局平信邮资一览表及2000年邮件资费表(一)、(二)。
(3)包裹
民国初年,开办包裹业务。因资费昂贵,业务清淡。
1950年,开办快递小包业务和收寄航空包裹业务,同时开办代购业务。
1955年,对人民群众和公私合营企业邮寄棉布包裹,以零剪衣料为限,禁止邮寄整匹棉布,棉花则以1.5公斤为限。
1963年,对现役军人及其家属,凭证明收寄军服、军帽、军被和军用雨衣、蚊帐、挂包、水壶等军用包裹。
1967年下半年,因“文化大革命”武斗,交通堵塞,停办包裹业务。至1968年3月中旬,交通日趋正常,省局发文通知恢复收寄包裹。
1969年4月1日,对国内邮政业务和资费进行改革,规定“包裹”和“快递小包”,以500克为计费单位降低为以100克为计费单位。
1979年,划分保价包裹为:“甲类”和“乙类”,规定凡包裹价值30元以上的个人包裹一律按“乙类”保价包裹收寄处理;凡邮寄手錶、怀錶、金银及饰品、外国铸币,珠宝玉器均按“甲类”保价包裹收寄处理。
1981年—1983年,为促进商品流通,服务于市场开放搞活,建阳县强调“拳头”业务,动员各分支机构人员走出大门,大量揽收包裹。根据山区生产木制品特点,以收寄木制品包裹为最,使包裹业务收入创历史最高记录。
1984年,对收寄烟草包裹作出限量邮寄规定:邮寄卷烟、雪茄烟每次以10条为限,重量不超过十公斤。
1987年11月1日,开办大件商品包裹和“用户专用袋”包裹业务。当时盛产香菰、木耳、茶叶,次年个体户、专业户大量交寄这些土特产,使包裹业务再上新台阶。
1990年7月31日,调整撤销“快递小包”、“航空快递小包”、“用户专用袋”等项包裹业务,同时规定全部按“保价”交寄,最低保价费0.3元。1991年12月,执行包裹资费以每100克为计费单位,同时放宽商品包裹和大件商品包裹的限量。
(4)汇兑
建阳邮电局汇兑业务始于民国3年(1914年)。民国33年(1944年)4月1日,开办电报汇款业务。
1953年,邮电局与银行进行明确分工,个人汇兑由邮电局办理,每笔汇款最高限额为300元,所收资费以每笔0.20元计。
1980年9月起,取消汇款的最高限额。1981年8月1日又恢复限额,最高限额每笔改为5000元。500元以上汇款为高额汇款。1988年5月,开办快件汇款业务。
1991年11月—1995年末,汇兑业务与邮政储蓄业务合并管理,成立储汇组。
(5)报刊发行
民国时期,报纸由报社自办经营,委托报童、报贩、书店或个人经销零售,杂志由书店经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全国第一次邮政工作会议关于报刊发行实行“邮发合一”的决定,开办报刊发行业务。
1952年12月,改革报刊发行工作,开始实行“计划发行”、“预收预订”制度。规定每年二、五、八、十一为收订月,报纸按月,杂志按季订阅,可以破订,也可以一次订至年底。
1981年,莒口邮电支局开办报刊零售业务。
1986年以来,党报党刊的收订,由镇宣传部门配合邮电所统一下达任务,指派各单位征订。
(6)邮政储蓄
民国八年(1919年)邮政储蓄定为邮政兼办业务。
1987年7月,首次发行邮政有奖定期储蓄。建阳邮电局组织人员在莒口销售“奖票”,将定期储蓄推向高潮。
1987年底,莒口邮电支局设邮政储蓄点。自开办以来,业务量发展迅速,成为邮政业务收入的主要部份。至2000年底,现有邮储业务人员4人,共发展储户4140户,年末储蓄余额891万元。
(7)集邮
1984年,莒口邮电支局增设集邮台,集邮邮票开始办理预订卡凭卡售票。据2000年统计,全年集邮收入3900元。
第三节 电信
一、电报
(1)电报种类
1950年,执行邮电部颁布的《电报业务规程》统一全国电报种类,当时有防空、气象、水情、特种、公益、加急、普通、公电等10个种类。1957年,电报种类调整为13种:防空、事故、天气、报讯、公益、军事、军政、企业、新闻、汇款、公务、普通和书信电报。
1959年,电报种类仅有8种:防空、天气、事故、水情、军政、新闻、普通和公务。
1966年9月30日,电报业务简化分类为空情、特种、军政、公务、普通电报5类。
1977年,莒口开办传真电报业务。同年增办汇款电报业务。
1984年9月15日,电报业务种类再次调整为8类:天气、水情、公益、新闻、政务、普通、汇款和公电。
1995年,特别业务开放种类有五种,即特急、加急、邮送、庆贺、吊唁电报。
(2)网络
我镇电报网络于1950年开通,开通路线有茶㘵段、后山段、长埂段,共有三条电报路线。
(3)业务
莒口邮电支局始于1950年开办电报业务。据统计:1972年,电报业务量800份,业务收入1600元。1982年,电报业务量700份,业务收入1400元。1992年,电报业务量500份,业务收入1000元。2000年,电报业务量38份,业务收入266元。
二、电话
抗日战争期间,建阳县政府为“绥靖治安”之需,于民国28年3月(1939年)首先开通莒口至茶㘵10杆程公里、线径1.6毫米的电话线路。
民国37年(1948年)4至6月,开通建阳至莒口,莒口至麻沙1.6毫米线径的电话线路35杆程公里。同时还安装完毕后山至长埂的电话线路。
1958年4月,莒口成立邮电所时,仅装20门磁石人工交换机一台。1966年交换机容量扩容到50门,实装41部电话。1990年,人工磁石交换机容量扩为100门,实装83部电话,特高频1套4路,会议电话终端机1部,有16个行政村通电话。
1990年初建阳县邮电局与莒口乡政府签订建设程控电话交换机协议,投资89.67万元,是年12月30日,开通纵横制交换机450门,实装电话134部,成为建阳县首家开通自动电话的乡镇。
1995年底,莒口实装电话365部,出局电缆560对,使用C4本地网中继数字电路30路,架空塑料电缆19.478皮长公里,建阳至莒口光缆22.4皮长公里,用户线48.125杆程公里,集镇电缆4.23皮长公里,有光端机、电端机各一端,会议电话终端机1部,24GF柴油发电机2台。(1)长途电话
1953年,长途电话业务有防空、军政、企业、普通、公务、业务6种。
1963年,贯彻执行《长途电话业务规程》。业务种类分为:防空情报、特种、首长、紧急调度、军政、新闻、普通、公务、业务。按不同处理手续又分为叫号、叫人和传呼。特别业务分为:预见、预约、会议和租用电话。
1974年,开办港、澳长途电话业务。1979年11月,开办台湾长途电话业务。
1985年4月1日起执行《国内公众长途电话业务规程》。根据技术条件,增办国内长途自动电话业务。这年,长途电话业务种类分为:代号、特种、紧急调度、政务、普通、公务、业务7种。按照处理手续又分为:叫号、叫人和传呼3种。
(2)市内电话
自1958年4月成立莒口邮电所起至1990年,全镇实装电话83部,均属单位或行政村的公有电话。
1990年12月30日,开通程控电话,私人安装电话迅猛。至2000年统计,全镇拥有公、私电话共2016部。
(3)农村电话
1965年7月,对农村电话划分为区内电话(指交换区以内用户)、区外电话(指本交换区以外用户)两种通话类型。
1980年8月,农村电话用户分为甲、乙、丙三种用户。甲种用户指党、政、军用户;乙种用户指企、事业单位及一般用户;丙种用户指农村生产大队、生产队及其所属单位的用户。
1987年5月,按不同的服务范围、对象和业务性质,划分区内电话、区间电话和特别业务。区内电话开办的业务有普通电话正机、副机,同线电话、合用电话、临时电话、公用电话、用户交换机、专用电话、租杆挂线和代维设备等;区间电话开办的业务有代号电话、特种电话、紧急调动电话、政务电话、普通电话、公务和业务电话等;特别业务主要办理出租电话、会议电话、预告电话和有线广播传输等特殊业务。
(4)设备
电信机房配有上海贝尔交换机一套,村村均通光缆。
(5)无线寻呼
1991年12月,建阳电信局在建阳首次开通无线寻呼通讯,莒口也同时开通。初期,使用无线寻呼机人较少,后来,由于联络方便,使用无线寻呼机人日益增多,盛时达二千余人。(6)移动电话
1993年11月,建阳建立移动电话基站,莒口部份地区均有通讯信号。开始使用手机者不多。莒口邮电支局为加强移动电话信号,先后于1999、2000年在莒口甲子山、佛迹岭建有“联通”、“移动”两公司的移动电话发射台,使用手机者迅速遍及全镇各村。至2000年底,据不完全统计,全镇使用手机达数千部。
知识出处
《莒口镇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莒口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