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县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年鉴 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237
颗粒名称: 政和县概况
分类号: D630.1
页数: 3
页码: 401-4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6年南平市政和县的概况,政和县围绕构筑绿色食品基地、产业承接重地、边贸物流旺地、生态旅游胜地目标,全力推进绿色经济强县建设,以解放思想探索发展新路,以攻坚锐志破解发展难题,以创新实践提升执政能力,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计划。
关键词: 南平市 政和县 概况

内容

2006年,政和县围绕构筑绿色食品基地、产业承接重地、边贸物流旺地、生态旅游胜地目标,全力推进绿色经济强县建设,以解放思想探索发展新路,以攻坚锐志破解发展难题,以创新实践提升执政能力,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计划。
  【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增长】 2006年,地方生产总值达到13.11亿元,增长9.5%;财政收入6321万元,比增1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006万元,比增12.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4.13亿元,比增37%;三次产业比重由38.3:22.4:39.3发展为37.2:25.4:37.4。金融存款余额增加到12.96亿元,贷款余额增加到4.4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5亿元,增长10.8%;接待境内外游客10万人次,增长10.4%。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2006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73亿元。竹、茶、栗、花、菜、烟等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35%提高到42%,其中竹产业已突破3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从10家增至16家,产值达1.68亿元,年均递增22%,有2家企业分别被评为国家扶贫和省农牧业龙头企业,16家企业通过国家QS、ISO等质量认证,“政和白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工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精心组织实施“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战略,完善了鹤林、铁山、石屯三个县级园区,启动铁山东干、石屯松源、镇前梨溪、外屯凤龙坑、东平平丘亭等5个平台建设,新增工业用地845亩,引进生产性项目46个。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29家,产值增加到4.13亿元,税收增加到1958万元。
  【项目发展后劲明显提升】 紧紧抓住发达地区资本产业加速向后发地区转移的重大机遇,以环境改善为着力点,以项目开发为主抓手,落实县五套班子成员与部门捆绑招商责任制,注重优势资源包装和推介,采取组团、小分队、中介代理、以商招商等有效举措,推动政和在观念、体制、产业等方面与外界的接轨,实现了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的新突破。2004-2006年累计引进山海协作资金3.5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45万美元,完成出口1951万美元,分别增长2.5倍、2.1倍和1.3倍,新发展自营出口企业7家;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构成中,非国有资金投入达6.5亿元,占82%,提高11个百分点;新上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58个,其中龙潭溪、昌歧洋两个项目投资超过亿元。大源、安盛、正兴、新亚等一批规模型、科技型民营企业迅速成长,成为县域工业的中坚力量和吸纳就业的主渠道。2006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73%。
  【城乡一体进程加快】 坚持规划先行,尊重科学、尊重民意,积极探索投资多元、市场运作的办法和措施,加快推进中心县城提质扩容。2004-2006年投入210万元,完成全县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地灾防治规划编制、县城中心区、南庄、渡头洋片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和中心区修建性详规修订;依法收储国有和集体土地25.9万平方米,有序投放市场、公开出让24.8万平方米;建成城区引水、绿水一期工程,完成城区电网干线改造,硬化城区街巷4公里,动工建设元峰大桥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旧城改造累计拆迁3.2万平方米、建新8.3万平方米。坚持有序疏导和重治严管,推动城市长效管理,制定出台《城市管理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开展持续、集中的环境整治,改善了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注重城乡统筹,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活政策,启动民力,激发民资,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了城乡差距。硬化农村公路333公里,5个乡镇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建成熊山、镇前客运站;修建农田、烟田灌溉设施506处,整理土地1951亩,新开竹山机耕道563公里;完成乡村供水工程69处,改善11万人饮水;消除中小学危房5万平方米,新建校舍3.8万平方米;县乡广播电视全面实现光纤联网,乡村覆盖面达到43%;建成农村沼气池679口,造福工程搬迁1330人,灾后重建601户。
  【各项改革持续深化】 2004-2006年把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作为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重要举措来抓,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一建、二建、东平酒业、印刷厂、种子公司先后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特困企业铅锌矿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粮食系统改革扫尾加快推进。县茶叶总站、劳动保障、农办等单位整合机构、经费、人力资源,突出了监管市场、服务“三农”的重心。全县90公里林业公路理顺体制,列入农村路网管理。平稳实施了熊山“撤镇设街”区划调整。全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推行国有资产“非转经”管理,建立和规范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土地矿产出让制度,统筹预算内外财力,增强了财政公共保障能力。持续创新“南平机制”,在南平市率先下派驻村特派员144人,三批下派村支书120人,聘用农村“八大员”(村级农民技术员、计划生育管理员、公共卫生员、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文化协管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动物防疫员、林业员)985人,精心组织129个村(居)换届选举,形成了全方位牵引农村发展的主导力量。认真落实上级农业农村政策,全面取消农业税和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教育两免一补、粮食综合补贴、移民后扶资金补助及时落实到位,集体林权改革顺利通过省上验收。支持金融改革与发展,全力打造以诚信为基石的金融环境,依法维护金融安全,按期完成农信社增资扩股。积极探索国有民办、股份制等办学体制改革,实现三中高中民营办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行政审批、审核、核准事项103项,改革面达60%。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办好每件实事,努力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多数民众。2006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48元,比增8.7%,农民人均纯收入3521元,增长6.7%;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9.4亿元。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达到5570人、医疗保险11469人、失业保险6062人,享受城乡低保41093人,做到了应保尽保;有6551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科教文卫事业不断进步,科技工作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县和全省科技进步先进县;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与巩固率稳定在99%以上,创建了中等职业学校,2006年全县高考本一上线人数突破百人大关。杨源“四平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成云根书院,朱子文化村开村,成功举办首届县运会,竞技体育、老年体育在全省、全国赛事中实现摘金夺银。县疾控中心投入使用,妇幼保健院综合楼完成主体工程,改造4个乡镇卫生院,实现村村有卫生所目标。基本国策执行有力,人口和计生工作实现后进转化,进入“三为主”三类先进县行列,200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2‰;国土资源规划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全面加强,连续五年被南平市政府授予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国家生态区建设富有成效,城乡环境质量保持在南平市前列。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同步加强】 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意见,充分尊重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和人事任免权;积极支持县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政务、村务公开扎实推进,行风、效能建设得到加强。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促进了乡风文明。以“平安政和”建设为抓手,顺利完成“四五”普法,启动“五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打黑除恶”等专项斗争,落实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逐个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狠抓市场秩序整顿,组织好餐桌污染、农资营销、药械监管等专项执法监察;扎实抓好地灾、道路交通、危化品、矿山、企业排污等安全生产隐患整治,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安全生产事故指数逐年下降,经济和社会管理初步纳入法制化轨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经验在全国交流、全省推广,被中央综治委、人事部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知识出处

南平年鉴 2007

《南平年鉴 2007》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政治、民主党派·工商联、政法、群众团体、军警、旅游·外事侨务·涉台事务、工业经济、农业·农村工作、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政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