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年鉴 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183
颗粒名称: 建瓯市概况
分类号: D630.1
页数: 3
页码: 388-3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6年南平市建瓯市的概况,建瓯市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克服特大洪灾的不利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 南平市 建瓯市 概况

内容

2006年,建瓯市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克服特大洪灾的不利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006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2.76亿元,增长12.1%,增幅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产值28.75亿元,增长6%。规模工业产值28.36亿元,增长3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43亿元,增长30%。外贸出口4350万美元,增长60%。实际利用外资4102万美元,增长29.8%。财政总收入2.96亿元,增长44.5%;地方级财政收入1.86亿元,增长47.1%,剔除浦南高速公路建设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3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亿元,增长1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15元,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5092元,增长7.2%。全市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3.6:27.2:39.2。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006年的5.6%。城镇登记失业率4.9%。人口自然增长率4.46‰,全年旅游接待人数38.82万人次,增长16.4%;旅游总收入6362万元,增长16.7%。
  【工业支撑作用增强】 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5.9%,规模工业产值占全社会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29.1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8.1%,初步形成了竹木加工、食品加工两大产业集群和机械、化工、水电三大重点产业。中国笋竹城、莲花坪两个市级工业平台建设强力推进。
  【农业基础更加稳固】 木竹、茶果、畜禽三大主导产业逐步壮大,粮食、蔬菜、食用菌、水产品等十三个重点农产品加快发展。山地经济通过改低创高及推行标准化生产,主导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继续推进,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111家。
  【各项改革有序推进】 认真落实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继续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推进“三农”服务中心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市共选聘农村“八大员”(村级农民技术员、计划生育管理员、公共卫生员、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文化协管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动物防疫员、林业员)2134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全市共完成林权登记面积28.273亿平方米,林改录入打证面积24.033亿平方米。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财政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票款分离”、政府采购和国库支付制度;对市直机关实行零基预算和综合财政预算;开展财政收支分类、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乡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增强了基层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全市共发展信用户21895户,信用村82个,信用乡镇4个。企业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开展了公务员登记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
  【对外开放大步迈进】 广泛开展招商引资,2004-2006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1亿美元,引进市外资金16.45亿元。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开拓海外市场,扶持和发展出口企业,三年累计出口8673万美元,年均递增81.3%。
  【城乡建设力度加大】 2004-2006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66亿元,年均递增33.5%。大力抓好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和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积极实施节水灌溉工程,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三年完成农村供水工程140处,12.75万农村人口受益。认真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3447万元整理土地面积17676亩。农村电气化建设步伐加快,投资8.21亿元发展中小水电,新增装机10.99万千瓦;北津水电站、红湖水电站、溪屯溪二期梯级水电站等相继建成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超过建国以来已建水电站装机容量的总和。公路建设加快推进,东安口至柳坑段战备公路正在建设中;浦南高速公路建瓯段全面开工建设;投资1.63亿元完成310公里农村公路路面硬化建设。通讯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大幅度增加。城镇建设扎实推进,旧城改造三年投资8.5亿多元,实施了公园口、木材厂、体育场、都御坪等重点片区改造。新区开发三年投资12.5亿多元,完成了中山西路55米大道沿街商住楼等一批住宅小区及市行政中心等一批项目建设。城市夜景、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环卫设施等建设取得新进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认真抓好2005、2006连续两年特大洪灾灾后新村建设,2429户因灾倒房户和因灾搬迁户建好新房搬入新居。一批村镇建设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15元,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5078元,年增长9.6%。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递增12.5%。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006年的41.9%,农村由47.41%下降到43.9%。拓宽就业渠道,三年新增就业8560人,再就业率67%,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13万人。老区“五通”工作取得新成效,“造福工程”至2006年共搬迁980人。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科普宣传教育和科技成果引进推广力度加大,被授予“全省科普工作先进市”荣誉称号;三年完成科技成果推广73项,新产品开发73项,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三年提高8个百分点。教育“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三年完成5.5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改造;统筹安排城区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978人;2006年因灾延期高考顺利完成,高考各项指标及上本专科线人数连续三年位于南平市前列;幼儿教育、成人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中教育不断发展。城乡文化阵地初步形成网络,覆盖全市60%的社区和自治村。新区体育中心建成投入使用。群众体育广泛开展,竞技运动水平逐步提高。加强文物古迹保护,北苑御焙遗址和东岳庙两处文物古迹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98%,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先进单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持续加强,三级卫生预防网络得到巩固;市立医院病房大楼动工建设;开展卫生支农服务,三年下派医务工作人员678人(次);全市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巩固在98.95%以上,孕产妇、儿童保健覆盖率高于南平市下达指标,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孕产妇死亡率低于南平市控制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荣誉称号,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加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国土资源管理力度加大,耕地保持占补平衡。
  【政府自身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讲文明、促和谐为主题,全面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新成果,涌现出一批全国和省、南平市级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安全示范片区。坚持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和代表建议,2004-2006年共办理人大议案4件、代表建议266件,办理政协提案273件。加强同各民主党派人士、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联系,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言献策。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依法治市扎实推进,被评为全国“四五”普法教育先进市,“五五”普法教育深入开展,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制度日益健全,公民法律意识得到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常抓不懈,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不断深化,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稳妥处置和化解群体性上访事件,社会保持安定稳定。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扎实推进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政府规范性文件,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依法管理行政事务、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政府的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提高。坚持不懈地抓好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廉政准则》和制止奢侈浪费“八项规定”,推动廉政文明建设,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进一步增强。全面落实政务公开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监察,深入开展纠风工作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

知识出处

南平年鉴 2007

《南平年鉴 2007》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政治、民主党派·工商联、政法、群众团体、军警、旅游·外事侨务·涉台事务、工业经济、农业·农村工作、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建瓯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