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市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年鉴 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160
颗粒名称: 邵武市概况
分类号: D630.1
页数: 4
页码: 381-3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6年南平市邵武市的概况,邵武市克服各种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团结和依靠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奋力拼搏,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较快发展。
关键词: 南平市 邵武市 概况

内容

2006年,邵武市克服各种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团结和依靠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奋力拼搏,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较快发展。
  【国民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6.02亿元,增长12.6%,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0.08亿元,增长2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63亿元,增长3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3亿元,增长12.01%;实际利用外资8313万美元,外贸出口4748万美元,增长59.9%;山海协作引进市外资金10.56亿元。财政收入突破4亿元,总收入达4.26亿元,增长21.7%;地方级财政收入2.34亿元,增长20.3%;税性收入占地方级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5.99%,增长2.49个百分点。金融运行平稳,各项贷款余额30.52亿元,增长11%。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66元,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4925元,增长9.38%;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7.4%、45.0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7%,同比下降0.43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8%,城镇职工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人数分别为2.9万人、2.9万人、2.6万人,覆盖率达96.35%、93.56%、97.2%,纳入“低保”范围农村3455户7643人,城镇1238户3150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平安建设扎实推进,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明显提高。
  【农村经济不断发展】 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农村的总体思路,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和2006年实施意见,确定拿口、和平2个试点镇和21个试点村。突出抓好龙斗、二都、庄上、和平、百樵、水口寨6个南平市级试点村建设,积极实施“六个一”工程,已有13个试点村建立“八大员”(村级农民技术员、计划生育管理员、公共卫生员、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文化协管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动物防疫员、林业员)服务中心,聘请“八大员”1172名。7个试点村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安装路灯260盏,新建垃圾池72个,配备垃圾桶1360个,聘保洁员45人,新建宣传栏33个。投入帮扶资金800多万元,帮助解决新农村建设实际问题480多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8亿平方米,其中优质稻1.142亿平方米。种植烟叶4082.58万平方米,收购中上等烟7.5万公斤,产值9134万元,平均亩产值约1490元。新开茶园233.333万平方米、果树200万平方米、草腐类食用菌200万平方米。加快“四大”基地建设,完成人工更新造林面积3653.333万平方米。积极发展草食性动物养殖,生猪、山羊、牛存栏分别为11.4万头、2.79万头、1.15万头。扶持产业龙头企业,新引进培育叶之林公司等15家龙头企业,有效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完成2个乡镇中心卫生院门诊楼扩建,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和卫生状况。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配套改革,发放林权证面积9.333亿平方米。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完成农村信用社一级法人改革,推进农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加大农业主导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新增支农贷款5616万元,占全年信用社贷款总量的67.8%,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05亿元。
  【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 工业平台拓展形成以邵武经济开发区为龙头,5个乡镇专业园呈“两线”拉开的“一区多园”格局。邵武经济开发区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06年新增企业10家,现共有企业44家,年实现工业产值9.75亿元,税收2340万元,分别比增58.5%、60%。金塘、拿口、下沙、晒口、水北、卫闽6个专业园入园企业58个,总投资24.2亿元。加快产业集聚,通过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精细化工、林产加工、纺织服装三大主导产业,提升纸制品业、食品加工业。化工产业在发展氟系、草酸、煤系等基础化工的基础上,向精细化工方向发展;林产加工业重点发展一批规模大、附加值高、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林产加工企业;纺织服装业重点整合以福莲公司为主的洗洁巾企业,大力引进服装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31.76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为63.4%。扶持做强亿元企业和一批5000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重点扶持新上企业,促其投产达效上规模,全年新上工业规模企业43家,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123家,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1个,规模工业产值突破50亿元。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推动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进行技术合作和项目对接,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鑫森碳业、兴长活性碳2个公司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争创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对被新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10-50万元重奖。
  【商贸旅游业不断发展】 规划建设城南大道商贸走廊,已粗具雏形,落户元隆食品公司、烟叶物流中心和随丰机械销售公司。汽贸城新入驻4S店1家,全市汽贸4S店达5家,带动汽车维修业、汽车装饰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加快推进南武夷旅游区建设,天成奇峡景区完成投资2800万元,实施天成奇峡景区观演广场、多功能楼、上下码头、停车场等项目建设。加快和平古镇古建筑保护开发,被评为“福建最美的乡村”,四星级酒店项目已签约。全市旅游业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全年接待旅游人数108万人次,实现收入1.6亿元,增长24.4%。
  【项目开发后劲增强】 43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5.7%。其中,列入省、南平市重点项目9个,完成投资5.4亿元。武邵高速公路提前实施;王斌公司二期建设进展顺利,新建厂房5幢,实现总产值2.6亿元,增长44%;天棋美术艺品公司建成投产;杜氏木业全套引进德国设备及工艺,原料全部进口,产品全部出口,成为典型的外向型企业;城市新区建设快步推进;正兴武夷轮胎扩建项目建成投产,年可产摩托车胎300万套。“四个一百”项目建设进展顺利,69个项目完成投资12.69亿元。积极组建项目策划、招商、服务“三个中心”,项目策划和招商中心已经成立并实质性运作,策划中心共策划推出项目52个,已有13个实现成功招商。实行以乡镇、部门为重点的责任招商,以社会力量为基础的社会化招商,以招商小组为主体的专业队伍招商,向浙江和福州、厦门等地区派出6个招商组,引进一批生产型项目。成立项目评审领导小组,实行项目预审制,对申报项目进行综合评审,精选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利用率高、无污染的企业,确保项目的质量关。2006年,全市新上投资300万元以上生产型项目108个,总投资13.8亿元,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85个。大力实施“南接北联”战略,大力引进发达地区的产业、技术、资金,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借助“5.16”旅洽会、“8.18”香港招商会、“9.8”投洽会、中国朱子文化节等平台,签约项目16个,引进外资1.18亿美元。大力推动民营企业扩大外贸出口,扶持锦祥木业、天棋美术艺品、永飞化工等重点出口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增加自营出口,提高出口商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投资环境基础夯实】 改善交通设施,武邵高速公路签订“设计+施工”总承包合同,即将动工建设,316国道、205省道部分路段改造基本完工。畅通融资渠道,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金融合作协议,授信贷款2亿元,发展的资金得到有力保障。召开两次银企座谈会,共签约意向贷款83项,贷款额4.43亿元,有力解决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缓解用工压力,制定组织输入外地劳务人员奖励政策,设立外来工接待站,举办大型企业现场招聘会,全年转移劳动力5184人,有效缓解企业缺工问题。加快工业原料林建设,完善木材交易市场,为林产加工企业提供原料保障。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全面开展“服务是我责任”活动,增强乡镇、部门服务发展、服务企业意识。强化效能监督,建立完善引资单位项目服务终身制、项目主管部门全程跟踪制、效能督查部门实效督查制、挂项领导协调服务制、工业园区保姆式服务制等“五项机制”,促进各项服务的落实。加强效能督查,认真查纠“中梗阻”、“小吏大权”的问题,严厉查处拿口林业站执法不当和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营造了亲商、扶商的良好氛围,在绩效评估公众评议问卷调查中,企业家的整体满意度达90%以上。坚持城市总体规划,注重把高品位、优品质、美品相和好品格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实施华光路延伸工程建设,实现与城南大道连接通车,使城区和开发区连接更通畅。加快城市新区建设,推进城南新天地、锦溪花园等小区建设,新建规范化小区12个。改造五一九路、华光路市政设施,建成示范街;新建星光工程,实施迎宾路、华光路等城市主干道绿化带改造;启动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垃圾综合处理场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深入开展学习型城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首届省级“文明城市”称号。扎实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以城带乡、共建带创”,完善7个乡镇“文化信息服务中心”和110个“文化中心户示范户”功能,建成精品村俱乐部24个,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为农村特困家庭捐款68万元。积极开展科技、文体、卫生、法律、环保和涉台教育“六进社区”活动,文明社区建设得到加强。巩固提高“双高普九”成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危房改造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完成危房改造1.73万平方米,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开展城区医疗机构帮扶农村卫生院活动,组织优秀医生下乡支医,提高医疗卫生整体服务水平。加强文物和民俗文化保护工作,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市”。成功举办职工运动会和划龙舟、篮球等赛事。完成11个村广播电视光缆联网,全市行政村光缆联网率达75%以上。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积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两纲”实施顺利通过国家中期评估督导。加强生态建设,扎实开展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工作。正确处理加快经济发展与合理利用资源的关系,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坚持集约和节约用地的原则,重点保障了项目建设的用地。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大无证采矿查处力度。注重环境保护,加大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工业污染和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城市生活饮用水源水质符合II类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良好,酸雨频率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5.9%。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投入100余万元组建99人的城市综合管理公司,形成多层面、立体式的治安防控体系,社会治安公众满意度达96.6%,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首批“平安县(市、区)”。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全面排查并妥善处理涉林纠纷、土地承包、征地拆迁、企业改革等信访突出问题,全年信访件办结率达98%。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健全和完善处理公共突发事件和重大灾害的应急机制,进一步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政府绩效不断提升】 扎实做好年初承诺的1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投资7000万元,完成华光路延伸工程,已顺利竣工建成通车;认真开展治理“餐桌污染”和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进展顺利;扎实推进“平安邵武”建设,15个乡镇、街道达到“平安乡镇(街道)”要求,170个村(居)达到“平安村居”要求;逐步健全城乡就业服务网络,下岗失业人员60%以上实现再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26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185人;开工建设城市第二饮用水源工程,2007年将建成投入使用;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净化工程,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05万平方米,新建李纲东路和八一南路垃圾中转站2个,安装果皮箱120个;硬化农村公路98公里,新增通车行政村17个,新建行政村候车亭24个;完成32个行政村的饮水工程建设,解决1.82万人的饮水困难;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17.9万农民受益;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454万元,为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102万元,免收农民工子女借读费244.6万元。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农村和城市低保标准分别提高6元/月。强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健全和完善处理公共突发事件和重大灾害的应急预案,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进行政流程,规范审批行为,改革面达57.6%。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制,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各项改革有效推进。不断深化“双拥”和军警民共建活动,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城。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责任,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坚持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提案,全年共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99件、市政协委员提案166件,办结率均达100%。积极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大力推进依法治市。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健全村民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加大政府绩效评估考评力度,下达《2006年度政府绩效考评责任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先进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对出现严重失误的单位予以效能告诫或行政处分,有效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坚持不懈抓好廉政建设,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重点抓好治理商业贿赂工作,进一步完善政府系统述职述廉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

知识出处

南平年鉴 2007

《南平年鉴 2007》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政治、民主党派·工商联、政法、群众团体、军警、旅游·外事侨务·涉台事务、工业经济、农业·农村工作、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邵武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