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日报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年鉴 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8132
颗粒名称: 闽北日报社
分类号: G219.24
页数: 4
页码: 372-3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6年南平市闽北日报社的情况。其中包括围绕发展开展新闻报道、围绕市两会开展新闻报道、围绕节庆开展新闻报道、围绕民意开展新闻报道等。
关键词: 南平市 2006年 报社

内容

2006年,闽北日报社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构建“和谐南平”为主题,突出宣传项目建设、对外开放、优化环境、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同时,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经营管理之路,在经营管理、队伍建设、广告创收、报纸发行、社会活动等方面实现新跨越。
  【围绕发展开展新闻报道】 闽北日报社坚持“高扬党性,走近百姓”的办报宗旨,努力探索新闻“三贴近”,把发展作为贯穿全年的报道重点,积极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在要闻版上开设“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和“我们这样建设新农村”等专栏,进行不间断、大声势的宣传。在工业“两突”战略宣传中,抓住七大产业集群发展、工业园区建设等重点的同时,按照绿色腹地建设的要求,强化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友好型社会”的宣传,及时总结各地在发展循环经济、注重招商选资中的先进经验,先后报道了圣农养鸡业中的循环效应,浦城正大“为求环保达标,宁舍利润千万”,邵武“环评不达标,大项目也谢绝”等典型。在新农村建设宣传中,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进行策划,在及时报道农村“一村一品、一乡一色”、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涌现出的各类典型的同时,推出“整治村容村貌,优化人居环境”栏目,刊发本报采访组深入一线采访的专题报道;推出“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系列报道,宣传延平区跃进村农民深圳当“的哥”、浦城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典型经验等。
  【围绕市两会开展新闻报道】 2月,市人大、政协“两会”召开,本报各部门通力协作,及时列出报道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在头版开设栏题,《立足新起点,抓住新机遇,谋划新发展,实现新跨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力打造绿色腹地》,《同心同德创新发展模式,群策群力破解发展难题》,《服务发展谋和谐,加强团结求和谐,善于协调促和谐》,浓墨重彩地报道“两会”盛况。同时开设《直通两会》专版,推出《始终不渝地抓好“三农”工作——“两会”聚焦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产业集群,努力自主创新——“两会”聚焦之经济腹地建设》,《情牵万家冷暖心系百姓忧乐——“两会”聚焦之和谐南平建设》,《铺设经济发展“快车道”——“两会”聚焦之基础设施建设》,《描绘绿色南平新美景——“两会”聚焦之中心城市建设》,《说到做到说好做好——“两会”聚焦之执政为民》等。为宣传好省市党代会精神,本报先后在头版开设《学习贯彻市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绿色腹地建设》、《落实省党代会精神加快绿色腹地建设》专栏,宣传各地落实党代会精神的先进典型、先进经验等。
  【围绕节庆开展新闻报道】 7月,为纪念建党85周年,本报除及时报道中央、省、市纪念大会精神外,还在《记者视线》中推出系列专刊《坚强战斗堡垒引领前进步伐——纪念建党85周年专刊之“先进基层党组织”》、《勤政为民彰显公仆本色——纪念建党85周年专刊之“优秀党务工作者”》;在《读图时代》刊出图文专版《峥嵘岁月,光辉历程》,回顾闽北的革命历史;在《特稿》中推出《血雨腥风太阳山红旗不倒》、《在太阳山的那些日子》等。10月22日至23日,第五届中国竹文化节在武夷山市举办。本报抽调各部门的精兵强将,加强协作,浓墨重彩对本次活动进行大力的宣传:在一版开设专栏“聚焦闽北竹产业”,先后刊发《从配角到主角的嬗变》、《竹山上悄悄发生的“革命”》等七篇文章。客观全面地反映南平市竹产业的发展脉络。同时,邀请有关专家座谈,就闽北竹产业的发展方向、难点、突破口等展开讨论,收到良好的效果,受到市领导的充分肯定。此外,本报还先后开设《走近“5.16”》、《对接“6.18”》专栏、专版,为促进闽北经济发展鼓劲加油。
  【围绕民意开展新闻报道】 报社积极宣传法规政策,传递党的声音。对市里出台的各项广受社会关注的惠民、便民政策及热点问题进行详细解读,如市政府发出的加强农民工工作的意见、农村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免费婚检、“十一五”南平城市住房建设规划、南平跨江大桥设计选址等,都进行深入的宣传,让群众及时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同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采访报道建阳黄坑村民面对污染,企盼乡村大烟囱早日“戒烟”的愿望;延平部分农村客运违规涨价的现象;顺昌等村民盗伐原始林的报道等。这些报道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最后妥善处理有关事件。6月,闽北发生特大洪灾,本报对此进行周密部署,认真组织、精心策划,提前向顺昌、建瓯、武夷山、松溪、光泽、政和、建阳、延平等地派出记者,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广大干群奋勇抗击洪水的场景。关注弱势群体,为民排忧解难。“6.6”洪灾过后,受灾农村不少家庭面临孩子失学的困难。报社积极策划,和团市委联合推出“情系灾区高考学子”希望工程助学活动,报道一批在高考中成绩优秀的贫困学子的求学事迹及社会各界的爱心义举。在各方努力下,“情系灾区高考学子”活动共募集300多万元的助学资金。同时,闽北日报社还和北京加多宝集团联系,开展“王老吉助学情”活动,15名寒门学子分别得到加多宝5000元的资助。11月,四川来延打工的张绪明的独生子张小兵确诊患上白血病,这个贫困的家庭近于绝望。报社获悉此情后,立即进行策划,推出“拯救张小兵”系列报道,张小兵的不幸见报后,引发了强烈反响,许多爱心人士纷纷向这个外来民工的孩子伸出援手,一股股暖流在冬日的延城里涌动。这组报道不仅帮助张小兵渡过了难关,也为“和谐南平”做出生动的诠释。
  【围绕典型开展新闻报道】 报社围绕先进典型,开展新闻报道。在《人物》版先后以较大篇幅报道顺昌“四榜”创始人、被人们称为“风雅老人”的饶文英多年如一日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的事迹;10多年自己掏钱开路修桥,助人为乐,被人们称为“公益老人”的雷万兴的故事。南平市三八红旗手、优秀检察官陈兰英关心下一代,关心弱势群体的先进事迹。科特派徐家寿引导农民致富,并且培育音乐人才的感人经历。从下岗工人到年销售一亿的邵武民营企业公司老总饶秀萍。被学生和家长们誉为师爱无痕,培养出许多美术人才的邵武实验小学美术教师刘健原的事迹。20年在农村派出所工作,舍己为人,享受在后,危险在前的老民警徐太恩等。这些报道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创新报道形式】 报社把破解“正面报道难、舆论监督难、典型宣传难、新闻创新难”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积极探索创新之路,努力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创新版面,赢得市场。针对本报采编人手少,任务重的实际,报社领导十分注意在重大新闻主题的策划和组织上下工夫,不断完善每周一次选题策划会制度,并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召开中心主任会议,通报市委、市府工作部署和要求,讨论制定阶段报道重点选题。同时强化督察落实工作,进一步加强同县市区报道组和基层通讯员的联系和线索、信息的沟通,及时通报编辑部的计划与要求,为报道组和通讯员出题目作指导,搞好组稿约稿,充分调动基层通讯员写稿积极性,从而确保上下信息畅通,基层一线稿件不断。一年来,报社以《读图时代》为载体,重策划、精选题、抓细节,强化图片报道的力度。5月,在第三届福建新闻名专栏评选中,本报《读图时代》被评为福建新闻名专栏。12月,在首届中国地市新闻摄影评选中,本报原摄美部副主任范崇智获“十杰记者”称号。2006年,《读图时代》共刊发45期,对每期《读图时代》,报社都认真选题,如体现民俗活动的《四平戏,被深埋的戏曲“活文物”》,体现先进集体的《让爱荡漾在患者心中》,体现先进个人的《76的村计生会长》等。还有展现各地的新气象、新风貌的题材,如松溪县道德堂的《求知求乐的阵地,知荣明耻的殿堂》,如第二届中国武夷山旅游节暨第九届武夷国际投洽会《特点多,看点新》等等。报社专门增设创新奖,鼓励采编人员坚持以人为本,大胆开展版式创新、编辑创新、采访创新,努力破解“四难”,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引导水平。
  【改革报社人事分配制度】 根据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有关文件精神和市委二届八次全委会关于加快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精神,在2005年底,闽北日报社成立了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改革办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和人事局的要求,几经征求意见和测算,拟定了报社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讨论稿)。从8月中旬开始,报社改革领导小组对改革方案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召开多场座谈会,征求意见和建议。9月13日,领导小组根据市人事局的意见和报社员工的建议,对改革方案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9月16日,召开改革动员大会,并对29位通过资格审查的中层岗位竞聘人员,进行全员民主测评。有28人选票过半数,进入下一轮竞争,并由市委宣传部干部科以抽选的办法确定员工代表。竞聘人员以抽签顺序先后上台发表竞聘演说,经过两轮激烈角逐,有7位参加竞聘中层正职岗位的同志和8位参加竞聘中层副职岗位的同志得到半数以上票数。9月23日,报社党委召集全体中层干部进行集体谈话,希望通过激烈竞争和严格考核走上新岗位的中层干部对待名利要保持平常心,对待工作要有进取心。10月,通过竞聘上岗的中层干部和双向选择的员工各自走向新的岗位。随后,新组建的中心(室)进一步建立健全采编、考勤、卫生、财务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报社岗位考评标准》,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人才结构合理,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事管理制度。同时,采编部门先后多次召开业务务虚会,对版面栏目的设置及用稿动向进行认真探讨,报纸版面更加活跃,可读性进一步强,广大员工争创一流业绩的创造力和爆发力得到充分的激发。
  【开通大武夷新闻网】 11月7日,由南平市委宣传部和南平市政府新闻办主办,闽北日报承办,市广电中心协办的大武夷新闻网顺利开通。大武夷新闻网除将《闽北日报》每天以电子版形式搬上屏幕外,日均新闻内容更新都在50条以上。所开辟的旅游、教育、文艺、房产、汽车、健康、社区、财经等专业频道,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地方特色,受到网民的广泛青睐。武夷论坛开始受到网民关注,一些反映闽北经济、卫生环境、生态保护以及教育、交通、市政等问题的热帖已引起网民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开通一个月来,新闻网及武夷论坛运行稳健,访问量已达9万余人次;网站排名每天以3万位以上速度靠前,从建成时的世界排名200多万位跃升到73万位,大武夷新闻网已成为全市人民获取信息和外界人士了解闽北的重要窗口。
  【闽北日报报业大楼竣工】 2006年11月7日,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闽北日报报业大楼竣工典礼在南平市八仙小区隆重举行。原福建省委常委、秘书长、南平地委书记黄文麟;原省委副书记、南平地委书记,现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学敏;原南平市委书记林克敏;原南平市委书记、现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川;南平市委书记徐谦,市长陈桦等领导和省记协、新闻学会、各兄弟地市报社等分别给庆典活动发来贺信和贺电。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记协主席陈逸清;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现省记协名誉主席、省政协常委黄诗筠;原南平市政府市长,现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经科委主任夏玉瑚;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现省记协名誉主席王仲莘;南平市领导徐肖剑、宫维祺、翁卡、石建华、陈少妹和南平市部分离退休老领导参加了庆典仪式。各兄弟地市报的领导、同仁以及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委宣传部负责人等共300多位嘉宾参加了庆典仪式。在庆典仪式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闽北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陈育进致欢迎词;随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石建华点击开通大武夷新闻网站;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翁卡在庆典仪式上发表讲话。在全场观众的注目和喝彩声中,在主席台上就座的领导嘉宾们为报报业大楼竣工剪彩、揭牌。庆典仪式结束后,与会领导和嘉宾们还饶有兴致地观摩和参观了紫砂文化壶展和本报报史展。
  【报纸广告、发行、印务业务】 《闽北日报》广告公司在纸质媒体广告整体下滑,医疗、产品广告大幅下降的严峻形势面前,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开辟新的广告增长点,广告经营基本保持平稳。公司以新年和“十一五”规划为契机,策划“辉煌十五,展望十一五”系列专版,组织企事业单位拜年祝贺和专版,开辟新的广告增长点。并对房产广告和车市广告分别采取合作经营和分包经营的方式,通过合作有效地整合房地产广告资源,提升《房产周刊》的品牌。车市广告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高策划能力,全年汽车广告业务量较往年稳中有升。与此同时,公司积极筹划活动,以活动带动广告。特别是10月份筹划的秋季闽北大型车展,既扩大报社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又提高车市栏目的广告量。全年实现广告营业收入720多万元。年初来,报社加大推行“私订公助”订阅党报力度,扩大“党报进农户”试点成果;深入基层调研,加强与县(市)委宣传部的联系、沟通;拓展友好协作单位,争取县(市)交警协助征订本报;加强报邮联手,发动邮政员工参战本报续订工作;认真受理读者投诉、咨询,配合邮局抓好服务质量;继续借助邮政书城优势,在南平市区开展报纸零售业务,有力地促进了报纸的发行。同时通过举办第二个“读者节”活动,进一步扩大本报的社会影响力,打响《闽北日报》品牌,培育自费订阅市场,扩大自费订阅数量。经过多方努力,至12月上旬,全年平均期发4.8万份,实现稳中有升。2006年,印务中心的生产经营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在《闽北日报》印刷量略有下跌的情况下,强化内部管理,进一步严格控制原材料消耗指标,节能降耗,选用优质材料,保证印刷品质量的稳定。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对印报机进行大修改造,并针对社会业务发展的需要适当引进一批新设备。注重学习先进厂家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着手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为进一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好准备工作。对外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逐步适应新形势下与私营企业的激烈竞争态势,提高市场占有率,新增数家优质客户,提前完成全年的整体经营目标。

知识出处

南平年鉴 2007

《南平年鉴 2007》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政治、民主党派·工商联、政法、群众团体、军警、旅游·外事侨务·涉台事务、工业经济、农业·农村工作、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机构

闽北日报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