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华:缘来是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建盏百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6698
颗粒名称: 「张家华:缘来是盏」
分类号: K828
页数: 2
页码: 86-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从事建阳陶瓷艺术手艺人张家华的生平事迹和建窑建盏的历史、艺术。
关键词: 陶瓷艺术 研究 张家华

内容

窑变如梦幻、色彩如玄羽。——感言
  张家华,1986年生人,工艺师,最年轻的建盏传承人之一。说起盏,上世纪80年代,建阳池中瓷厂在当地小有名气,张家华的父母就在这个厂上班,且工厂在水吉镇,水吉镇的建窑是中国宋代名窑之一。似乎看着碗长大,从小就与泥巴打上交道,浸润在这样的氛围中,算是很早与盏结缘。
  父母下岗后,张家华跟着姨姨阙梅娇学制盏。阙梅娇烧制的兔毫建盏,纹理清晰,状如兔毛,是早年23位建盏非遗传承人中,唯一的女性大师。有这样的姨姨,张家华不可能不与盏结缘,当然,关键的是他爱盏。办厂之初,他自己搭木板,弄屋顶。那时,他租了一间屋子,房东说烧什么盏,泥巴能玩出什么名堂?后来,他的车间扩大,房东又说,早知道玩建盏能出息,当时就将不用的房子都租给他。如今,张家华的厂房有一千多平方米。
  张家华虽然年轻,烧盏有十几年,他的代表作“佛光普照”“梦幻之羽”花了三年多时间研制而成。所以,叙述的文字看似简单,然而,隐含时光沉淀多少沙粒。三年多时间,1000多个昼夜,这只是时光的流淌吗?张家华在交谈中,谈及研制出代表作,浪费了上万个盏。“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成功的背后又有多少心灵的忍痛?流釉、跳釉,这都是伤心的字眼。
  何止这些,谈及修坯,张家华说磨一个盏没什么,一天“磨盏”一百个左右,一个月呢?一年呢?这不是修剪的飞扬。修坯的工人,有时指肚头贴着邦迪,依然继续工作,这已习以为常了。冬天呢,手指常被磨出血。夏天在车间工作,又是另一番磨练,本身天气的炎热不算,炉温散发,使得车间温度五六十度,张家华有时在这样的环境下劳作二三个小时。盏的修行并非盏的修行。
  张家华成为最年轻的建盏传承人之一,与他的肯磨练分不开,从早年在建阳建窑陶瓷研究所当学徒,到姨妈阙梅娇的作坊学做建盏的烧制技艺,到创建建阳艺家建陶研究所,他是那样专心致志地研究建盏烧制技艺。他常在工作室里,一个人埋头“耕耘”,为研制一个盏上两种釉水,他不知摸索了多少个日夜,那一丝不苟、全神贯注的眼神,仿佛要把自己全部的能量,都倾注到泥坯里。盏无时不撞击内心,他视盏为生命的一部分了。
  说起盏,他说“老东西”不能丢,“老东西”就是传统,就是根。一个人没有根,就没有灵魂。他喜欢与制盏的年轻人一起交流,并且将自己的一些烧制经验传授给他们,他也从中得到启示。一个制盏人胸怀就应大度,相互学习。虽然年轻,但他的荣誉不少,2014年(油滴)荣获第七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华工艺优秀作品银奖,2016年中国国际文博会“油滴斗笠盏”荣获金奖,2017年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建阳区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油滴”被福建省福州市艺术馆收藏……
  与盏结缘,还得提及他的妻子,他妻子的表姐是一位茶艺师,茶盏不分家。
  他妻子的表姐成为红娘,因茶,更因盏。而他的妻子,对烧制新品的成功,立下不少功劳。张家华烧制盏时,怕损失盏,有时控温比较保守。记得一次,他的妻子大胆鼓励他对温度进行调整,结果令人欣喜,盏出彩了。
  坚持立足于传统,以古今中外制瓷技艺精髓为师表,探索现代建盏创作。这是张家华对自己制盏的要求。这几年,张家华热心于公益事业,获得“爱心企业家”等称号。
  作者:张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知识出处

建盏百家

《建盏百家》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从事建阳陶瓷艺术的手艺人的生平事迹,也介绍了建窑建盏的历史和艺术。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家华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