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国军:窑火一般的制盏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建盏百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6690
颗粒名称: 「暨国军:窑火一般的制盏人」
分类号: K828
页数: 2
页码: 70-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从事建阳陶瓷艺术手艺人暨国军的生平事迹和建窑建盏的历史、艺术。
关键词: 陶瓷艺术 研究 暨国军

内容

坚持秉承尊古法、循自然、出创新、续千年的思想烧制灵魂建盏。——感言
  一个盏就是一个灵魂,只有嵌入制盏人的呼吸,盏才有生命,才有光泽。
  暨国军是位80后,建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从他开的小车就能感受盏的气息,泥土的气息。他的小车不像一般做老总的,擦得鲜亮,相反,他的小车不仅外面沾着灰尘,里侧落脚之处和靠椅都沾着落尘,那是盏的颗粒吧。
  2008年他回老家池中村花500多元,买了一个建盏,作为赠送人的礼物,他没想到盏窑遗址在自己的村庄,一个小小的盏那么贵,他因此自己捣鼓起制盏。起初,自己试,他根本做不出盏。选哪里矿石,怎么做,不是靠猜测的。他想拜师,想到村庄的福建省唯一建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许家有。许家有并不轻易收徒,于是,暨国军平时串到许家有师傅作坊,与许家有师傅套近乎,在他叔叔的说情下,许家有师傅收下他这个徒弟。
  拜师成功,暨国军知道学徒的艰难。他是真想学制盏,不是来蒙师傅,他主动做事,挖土,淘洗矿石,虚心求教,这些给他打下了坚实基础。谈起建盏,他说:一窑生一窑死,一窑生不如死。他说是一位师兄脱口说出的,什么意思呢?做盏成品率很低,如果一窑的盏器都是次品,确实“一窑生不如死”。
  暨国军称窑为神,将窑以神灵敬畏,不仅看出他对盏器的痴迷,更是对盏器的敬重。每一个盏都不一样,一百个、一万个盏器的拉纹色泽都不一样。他谈到上釉,要把握好釉的厚度,他的眼神陷入一种深深的记忆,当初试验,今天8秒,明天10秒,就是让一个盏上釉的厚度稳。一个好的盏是靠磨出来的——靠时间磨、精力磨、一个人的神情磨,盏器倾注一个人生命的纹理。
  从学徒,到自己创办公司,反复研磨,他执迷于盏器。对盏器的痴迷,他的求艺之心越来越浓烈。
  最早,暨国军做兔毫盏,市场没有打开,那时玩盏的人少,他自己玩味,又觉得烧制兔毫盏不好玩,想创新烧制银毫盏。一个偶然机会,他往窑里多丢了几根松油柴,没有想到烧制出了银毫。银毫盏也有一定市场,好出售,按理暨国军的心灵安定了,可以专注于一个产品的研发。可他又反思,自己烧制的银毫不稳定,后来烧制出的银毫还不如前期的,他很郁闷,就这样不断否定,不断摸索,不断反思。暨国军总是不满足于现状,是一个不断追求、日臻完善的制盏者。最近,他获得了南平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个称号要经历多少风雨呢?
  暨国军烧制成功过一款盏,取名“霓裳羽衣”。他滔滔不绝形容“霓裳羽衣”,有如仙女翩翩起舞。他真是将盏当作生命的一部分,盏不仅仅是器物。他还尝试烧制过彩金盏,他说出了很专业的分子结构:四氧化三铁与三氧化三铁的转化关系。而介于这之间,就能烧制出彩金盏。
  谈到价值与艺术,不与市场结合,形不成匠人,只有通过市场检验,才能确认一个盏的位置。他的拳头产品“鹤君”盏也烧制出来了。他对“鹤君”盏情有独钟,从2018年就开始研制。话题展开,他说希望儿子孙子做盏,一代人一代人做盏,薪火相传。制盏行业乱相众多,他不希望真正的手艺失传。

知识出处

建盏百家

《建盏百家》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从事建阳陶瓷艺术的手艺人的生平事迹,也介绍了建窑建盏的历史和艺术。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平
责任者
暨国军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