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卢国伟:“赴泥蹈火”炼油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建盏百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6688
颗粒名称:
「卢国伟:“赴泥蹈火”炼油滴」
分类号:
K828
页数:
2
页码:
66-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从事建阳陶瓷艺术手艺人卢国伟的生平事迹和建窑建盏的历史、艺术。
关键词:
陶瓷艺术
研究
卢国伟
内容
建盏重在建,这个建字对我来说,就是创建和创新。——感言
建盏斑纹主要有兔毫、油滴、乌金釉、鹧鸪斑、曜变等,随着明代建盏断烧,这些耀眼的斑纹随之消失在历史星河中。
上世纪80年代,经专家科研组长达三年攻关,仿宋兔毫建盏再现,此乃集体智慧的结晶。仿宋油滴建盏的复活,却是卢国伟一己之力,令人赞叹。
现如今,卢国伟还是南平市陶瓷工艺美术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建阳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工美协会高级工艺美术师,作品先后荣获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优秀作品金奖、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华工艺精品奖”最佳传承奖等诸多奖项。
今年64岁的卢国伟土生土长于建阳水吉,先后在造纸厂、水泥厂、磷肥厂做过工人。磷肥厂的后门,就是建盏古窑址,茶余饭后上下班空隙,近水楼台的卢国伟经常到窑上捡一些残片把玩研究。他虽然只念到小学二年级,却有着极强的学习力,无师自通了理发、刷墙、布线和修电转盘。作为建阳最早的烧盏人之一,其烧制炉具电窑,也是自己研制的。
卢国伟开始烧的也是兔毫盏,但一直在悄悄研烧油滴盏,把做好的坯切成片,每片染上不同配方的釉水,记录在案。坯切成片是因为电窑很小,一窑只能烧六只,这么做一为降低成本,二为提高效率。
理发、刷墙、布线、修电转盘有地方可学有人可问,早期做油滴盏既没地方可学也没人可问,完全靠自己摸索。制坯相对简单,配釉难上加难。古制配方早已失传,又找不到任何文献记载,只是从没牙的老人嘴里,听说釉水全部由天然矿物质配置而成。
于是乎,卢国伟披星戴月,寻找真理般在水吉的大自然里,寻找各种各样的矿物质,开始了失败失败再失败的探索和试验。有过怀疑也曾气馁,但痴心不改决不放弃,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
“闭门造车”的卢国伟决定出去走一走,当然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到“同行”那里触类旁通。这一走走到瓷都景德镇,与烧窑师傅交谈时,卢国伟无意中问起,烧窑过程中,有没有往里面添加什么东西。答曰一般没有,有时候快烧好的时候,会添加一些油柴或者樟脑丸,产生“还原焰”。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卢国伟醍醐灌顶,回到家里立即如法炮制,往电窑投放油柴,但并没有立竿见影。卢国伟没有灰心,不断调整投放量和还原时间,经过一年的反复试验,奇迹终于出现,某日凌晨一点出窑时,有一片出现油滴斑纹,“漂亮得难以形容”。
那是1988年的一个秋夜。
卢国伟兴奋得手舞足蹈,立即从笔记本上找到这块坯片的釉水配方,连夜做了6只完整的坯胎,然后上釉。出窑后,6只皆出现油滴,4只有瑕疵,两只完美无瑕。失传600多年的油滴建盏,就这样在卢国伟手上复活,卖出了天价。
那一夜天高云淡,油滴斑重新闪现在建盏艺术的璀璨星空。
陶瓷是泥与火的结晶,为了复活仿宋油滴建盏,卢国伟可谓“赴泥蹈火”,复活油滴建盏的同时,他的艺术生命也得到升华。
知识出处
《建盏百家》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从事建阳陶瓷艺术的手艺人的生平事迹,也介绍了建窑建盏的历史和艺术。
阅读
相关人物
邱贵平
责任者
卢国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