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竹兴/吕河冬:大缸·小盏的嬗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建盏百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6669
颗粒名称: 「吕竹兴/吕河冬:大缸·小盏的嬗变」
分类号: K828
页数: 3
页码: 26-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从事建阳陶瓷艺术手艺人吕竹兴的生平事迹和建窑建盏的历史、艺术。
关键词: 陶瓷艺术 研究 吕竹兴

内容

遵循古法中,力求创新。在创新中,力求发展。——吕竹兴感言
  传承是使命。年轻人必须在传承非遗中,发挥聪明才智,让建窑建盏在瓷坛发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吕河冬感言
  30年前,母亲要自酿红酒,准备过年,叫我到城东三公里的上坡路口去买缸。酿酒必须用新缸,包括制作泡菜,都得用新缸,否则因旧缸盛过别味,极易窜味而导致酿酒变馊、变味,无以成酒。于是,记着了这地方,是全市制缸最有名的一家。
  30年后的重阳节,因要采访一对父子都在烧建盏的工匠,便来到此地。昔日,路边摆满的大缸、米罐、酒坛、茶钵不见了,只见到顺着路边的一排砖木结构的单层房屋,墙上写着的“吕记建盏工作室”十分显目。步入工作室,一位个头不高,头发花白,身穿灰色夹克的男子正认真在修坯。随着“呲呲”的声响,飞溅的泥屑落得满身皆是。
  这位年近花甲的工匠名叫吕竹兴。边修坯边接受采访的他话语不多。他说:“我是传承父亲做缸手艺的。父亲又是从我祖父传下来的。此制缸手艺少说也有百来年历史。”
  相传,吕竹兴的父亲吕阳顺生前曾是当地制缸“杠杠”的一把手。20世纪七八十年代,此地制缸颇有规模,吕阳顺是童游陶瓷厂的厂长,带领几十号人烧制大大小小酒缸、米罐、茶钵、茶壶等陶瓷器。烧制最大的制作豆酱的缸,口径大至一米左右,缸坯重达百来斤,涂上釉水后,需两人抬进柴窑,封口后烧制一两天,然后出窑。因他烧制的缸、罐、壶釉面光洁,缸体沉稳,造型美观,价格适宜,因而,“吕家缸”在当地很有名气。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变化,厚重的土缸、土钵、土罐在日常生活的需求中,逐渐被美观轻便适用的不锈钢、塑料制品所取代,制缸这手艺也被人们所忽略。在求生存过程中,恰好,毗邻不远的水吉后井、池中一带宋时烧制的建盏在传承、保护非遗建窑建盏的呼声中,浴火重生!仅仅几年时间里,烧制建盏竟成了当地一项热门产业。有些头脑灵光的工匠们除了高价卖出宋代老盏,赚得盆满钵满外,用电炉新烧制出的一件件口径只有10厘米大小的小盏卖价竟能高出口径1米的水缸几十乃至上百倍!
  看到此种行情,老实巴交的吕竹兴不能不为此心动。他反复揣度,咱就凭几辈子就有的手艺,咋能不转行烧小盏?揉泥、拉坯、上釉、装窑、烧成,这些技艺娴熟精通。
  说干就干!2005年秋,他将刚从湖北长江大学毕业的儿子吕河冬叫回来烧制建盏。吕竹兴摸索到烧制缸与烧盏的区别,感到烧缸与烧盏的工艺流程大致相同后,精心研烧建盏的烧成原理。他发现:原先烧制大缸,炉内温度只需1100-1150℃左右,而烧制建盏温度则需要达到1300℃以上。配制釉水上,基本大同小异。
  与此同时,他认为:按传统柴烧建盏,成本大,成品率低,且不利于环保。如果按多数人采用电炉烧制建盏,虽工艺较简单,操作便捷,但给人的感觉是烧制出的建盏光洁度欠理想,釉面玻化度欠温润,色彩不够丰富。于是,他大胆选用气烧工艺法。他选用液化气烧成,不必用匣钵装上盏坯烧成,而是利用炉内烈焰直接接触坯体,即所谓“裸烧”。其优点在于釉水直接在烈焰中接触,产生化学反应,析出的晶斑,色彩丰富。
  经过几年的烧成实践,吕竹兴、吕河冬父子运用气烧法烧制的产品,纹理丰富、色泽鲜明、光洁照人,很受消费者的青睐。他们父子的作品先后获得2015年“中国工艺奖”美术设计金奖、第31届中国(北京)国际礼品工艺品金奖、第三届中国(广州)国际工艺品博览会“最优工艺奖”等多项殊荣,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厦门、武夷山等地。继吕竹兴于2017年获得南平市非遗建盏烧成技艺传承人之后,其子吕河冬于2018年也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建阳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成为父子双获非遗建盏烧成技艺传承人的家族,令人钦佩!

知识出处

建盏百家

《建盏百家》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从事建阳陶瓷艺术的手艺人的生平事迹,也介绍了建窑建盏的历史和艺术。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家林
责任者
吕竹兴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