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年鉴2003》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5283
颗粒名称: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分类号: F321
页数: 2
页码: 388-3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2年政和县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途径,认真落实好“稳定菇业、优化茶业、提升竹业、发展果蔬业、壮大养殖业、开拓烟药业”的发展思路,扎实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关键词: 2002年 政和县 农业结构

内容

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途径,认真落实好“稳定菇业、优化茶业、提升竹业、发展果蔬业、壮大养殖业、开拓烟药业”的发展思路,扎实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食用菌规模达5000万袋,总量增加400万袋,优质菌的比重已达36%。新种茶叶4330亩,低改茶园7300亩,新增可采面积3000亩,全县茶叶面积已达7.5万亩,产量达8400担,产值达8535万元。政和县茶业已跨入福建省六强之列,在2002年中国(福建)国际茶、茶具、茶文化博览会上,获得一个金奖、二个银奖、一个优质奖。着力抓好茶叶精加工和有机茶生产,引进北京吴裕泰、张一元等老字号茶庄落户政和投资办厂,北京茶叶总公司在镇前、杨源等地建立有机茶基地,高山区生产的茶叶通过欧盟瑞士(IMO)国际认证。注重打造品牌,着手申报中国茉莉花之乡并通过省、市专家组鉴定。竹业着力抓好山上科学管护和山下加工增值,竹业开发热潮迭起,全县春季新种小径竹3000亩,竹林抚育25万亩,竹林低改7万亩,现有竹林面积42万亩,竹业产值突破1.5亿元,成为政和县颇具规模特色的重点产业。全县引进创办笋竹制品企业15家,其中从浙江台州引进竹地板加工项目,年产值达1100万元,成为政和县最大的竹制品加工企业。充分发挥政和县独特的高山、平原“二元”地理气候优势,采用“公司+农户”方式发展基地蔬菜1.5万亩,其中订单蔬菜1万亩。继被评为“中国锥栗之乡”后,政和县“大真王”牌锥栗又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优质产品称号,并成功地引进福建超亿贸易公司进行锥栗罐头和软包装开发。全县新种锥栗3万亩,新增投产面积7000亩,锥栗总面积达13万亩,产量达350万公斤。养殖业重点抓奶牛、肉牛、山羊和母猪基地建设,松源奶牛场、西津后备牛场建成投产,填补政和县奶牛业空白。烟叶种植规模逐步扩大,有5个乡镇发展生产,面积2000亩。以白术、杜仲、金银花等为主的中药材生产稳定发展,已建成5000亩基地,新增2750亩。二是龙头企业拉动力增强。在抓好规模化生产的同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扶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县有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县级龙头企业13家。以富士岛、鑫奎、神达、卓龙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不仅带动结构调整和订单农业的发展,而且已向周边县辐射。三是流通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注重抓好流通队伍建设,农村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组建“菇、茶、竹、果、养殖、烟药”六大产业的同业公会和行业协会,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开通政和三农网,农产品流通渠道进一步通畅。

知识出处

南平年鉴2003

《南平年鉴2003》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政治、民主党派·工商联、政法、群众团体、军警、旅游·外事侨务·涉台事务、工业经济、农业·农村工作、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2003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政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