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县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年鉴2003》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5281
颗粒名称: 政和县概况
分类号: D630.1
页数: 4
页码: 388-3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2年,政和县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创业竞赛活动为主线,围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优高农业县目标,动员和带领全县人民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关键词: 2002年 政和县 概况

内容

2002年,政和县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创业竞赛活动为主线,围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优高农业县目标,动员和带领全县人民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62亿元,比增9.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5.03亿元,比增6.0%。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完成6.43亿元,比增1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1.41亿元,比增27%。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9.78亿元,比增8.6%。财政收入完成4237万元,比增11.2%,其中县级财政收入完成2859万元,比增1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8亿元,比增12.6%。外贸自营出口408万美元,比增6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3亿元,比增8.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603元,比增6.5%。金融运行平稳,各项存款余额7.2亿元,比增14%;各项贷款余额2.47亿元,比增15.3%。外贸自营出口增幅在南平市创业竞赛绩效考评中居于前列。2002年是近五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一年,基本实现发展定位第一步“三年打基础”的目标。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途径,认真落实好“稳定菇业、优化茶业、提升竹业、发展果蔬业、壮大养殖业、开拓烟药业”的发展思路,扎实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食用菌规模达5000万袋,总量增加400万袋,优质菌的比重已达36%。新种茶叶4330亩,低改茶园7300亩,新增可采面积3000亩,全县茶叶面积已达7.5万亩,产量达8400担,产值达8535万元。政和县茶业已跨入福建省六强之列,在2002年中国(福建)国际茶、茶具、茶文化博览会上,获得一个金奖、二个银奖、一个优质奖。着力抓好茶叶精加工和有机茶生产,引进北京吴裕泰、张一元等老字号茶庄落户政和投资办厂,北京茶叶总公司在镇前、杨源等地建立有机茶基地,高山区生产的茶叶通过欧盟瑞士(IMO)国际认证。注重打造品牌,着手申报中国茉莉花之乡并通过省、市专家组鉴定。竹业着力抓好山上科学管护和山下加工增值,竹业开发热潮迭起,全县春季新种小径竹3000亩,竹林抚育25万亩,竹林低改7万亩,现有竹林面积42万亩,竹业产值突破1.5亿元,成为政和县颇具规模特色的重点产业。全县引进创办笋竹制品企业15家,其中从浙江台州引进竹地板加工项目,年产值达1100万元,成为政和县最大的竹制品加工企业。充分发挥政和县独特的高山、平原“二元”地理气候优势,采用“公司+农户”方式发展基地蔬菜1.5万亩,其中订单蔬菜1万亩。继被评为“中国锥栗之乡”后,政和县“大真王”牌锥栗又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优质产品称号,并成功地引进福建超亿贸易公司进行锥栗罐头和软包装开发。全县新种锥栗3万亩,新增投产面积7000亩,锥栗总面积达13万亩,产量达350万公斤。养殖业重点抓奶牛、肉牛、山羊和母猪基地建设,松源奶牛场、西津后备牛场建成投产,填补政和县奶牛业空白。烟叶种植规模逐步扩大,有5个乡镇发展生产,面积2000亩。以白术、杜仲、金银花等为主的中药材生产稳定发展,已建成5000亩基地,新增2750亩。二是龙头企业拉动力增强。在抓好规模化生产的同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扶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县有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县级龙头企业13家。以富士岛、鑫奎、神达、卓龙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不仅带动结构调整和订单农业的发展,而且已向周边县辐射。三是流通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注重抓好流通队伍建设,农村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组建“菇、茶、竹、果、养殖、烟药”六大产业的同业公会和行业协会,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开通政和三农网,农产品流通渠道进一步通畅。
  【工业经济亮点增多】 按照“扶强、退弱、进非”要求,抓好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国家小水电设备定点生产企业县水轮机有限公司通过内抓管理,外拓市场,实现了产值效益同步增长,全年累计完成产值1060万元,销售收入1248万元,分别增长29.6%、31.2%,上缴税利160万元,比上年翻番,承揽订单金额2500万元,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任务,县华厦水泥公司等骨干企业实施产品多元化战略,以质量求生存,以降耗增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特困企业香料厂结合县三中建设实施关闭,盘活资产,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加快国有资产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步伐,通过拍卖电力公司部分国有产权,筹措资金解结债务链,以2620万元资金赎回33家企事业单位1.17亿元债权。新纳入规模管理的神达果菜、金峰矿业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新增现价工业增加值1177万元,拉动规模企业增长7.8个百分点。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构建工业发展平台,出台《政和县县级工业园区建设若干优惠政策》,铁山周屯洋.熊山太平丘两个县级工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建立和完善多元投资体制,掀起小水电开发热潮,先后与南平亿力公司、浙江等地客商达成开发富溪、赤溪、暖溪、乐溪、龙潭溪流域意向,总装机3.76万千瓦,前期工作全面启动。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全县新发展个体私营企业361家,非公有制企业税收达1624万元,占全县工商税收的40.3%,成为政和县经济新的增长点。
  【项目开发成效显著】 项目开发呈现整体推进态势,围绕项目抓发展,通过项目促落实的工作氛围基本形成。在项目确定上,紧扣区域特色,先后四次组织相关部门及专业人士召开项目论谈会,认真筛选了11个条件成熟、前期工作深入、具有资源和区位优势的重点项目进行重新论证、包装,编印项目册,精心策划推介。在项目开发上,继续落实项目开发三级责任制,通过签订项目开发责任状、奖励招商引资直接引荐人和对重点项目实行五套班子成员分工抓落实等一系列措施,做到全年目标、时序进度、分管领导、责任人“四落实”。在筹措资金上,坚持以干得助,以诚感人,千方百计跑上头、跑外头,争取上级和金融部门支持,吸引境外资金注入。全年完成项目储备79项,占南平市下达任务112%,其中新增项目25个,占南平市下达任务100%;筛选确定对外推介项目25个,占南平市下达任务125%。列入市级考核的1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7744.8万元,占年计划128.8%;列入县内责任项目65个,累计完成投资10907万元,当年新增项目开工82个,完成投资7624万元。全县22个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动工,基本完成18个,其中锥栗开发、农副产品深加工等11个生产性项目建成投产,县医院综合大楼续建、旧城改造二期工程等7个基础性项目基本竣工。8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已完成7件。完成山海协作项目28项,其中新引进项目21项,续建项目7个,总投资13092万元,其中协作方到资3700万元,占南平市山海协作年初下达任务的123%。基本建设投资增幅较大,重点项目入闽通道政和段建设完成工程量的75.51%,完成投资9711.8万元,基本达到序时进度要求。农田水利建设累计投入859万元,建成一批冬春修水利项目,农业生产条件有一定改善。
  【各项改革纵深推进】 坚持把改革作为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激活经济细胞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面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全员身份置换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全县参与改革企业58家,改制面达100%,已完成43家,占任务的74.1%。县化工公司和县香料厂251位职工身份得到置换,县自来水公司从减员增效入手,实行竞聘上岗,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从原来的174人缩减至60人,企业效益明显提高。粮食、供销、商业、林业、物资等部门的企业,在包袱重、困难多的情况下,通过深化改革,在困境中求得了生存和发展。积极探索破解新时期“三农”难题,全县下派村支部书记、科技特派员、流通助理、金融助理、民营企业助理139名,五支队伍在基层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改善了党群干部关系,受到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欢迎。涉农收费公示和管理工作成果进一步巩固,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县级党、政机构改革阶段性任务顺利完成,行政机构由26个减少为21个,乡镇机构改革正在实施,事业单位改革前期工作基本准备就绪即将推开。加快推进以“预算统编、会计统配、国库统付、采购统办”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财政支出改革,财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平稳运行,医保扩面任务顺利完成。深入开展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全县取消审核、审批事项397项,改革面59.2%,完成省里提出的行政审批事项比原来减少50%的目标。积极开展诚信建设,评定信用村4个,发展信用户1万户,累放小额信贷1240万元。
  【发展环境得到改善】 在硬环境方面,坚持“适度超前”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集中力量解决基础设施瓶颈问题。启动建设入闽通道工程建设,完成旧回线、下浦线政和段公路改造工程可行性报告前期工作,正在争取立项建设;通讯设施不断完善,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数量不断增加,武夷通覆盖面向东平、石屯、铁山三个乡镇拓展。旧城改造持续推进,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基本完成城关至林屯的环城路沥青路面硬化,启动东大桥改造工程。城防工程完成投资1350万元,城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提高。在软环境方面,坚持以舆论为先导,鼓劲造势;以效能建设为载体,转变作风;以综合治理为手段,维护稳定,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专栏等媒介作用,组织“观念创新、争创一流”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推出了“大棚”现象、“东干、南干该怎么干”等专题报道,积极培育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整治投资环境教育活动,强化机关效能建设,出台了《机关效能建设工作考评方案》和《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实施方案》,坚决查处损害投资发展环境的人和事,提升服务质量,以治理“餐桌污染”为突破口,加大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取得阶段性成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后组织开展了“扫穴行动”、打击多发性侵财犯罪和“六合彩”非法活动等专项行动,加强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建立健全县、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一区两会”、联防组等四级基层调处网络,完善县、乡领导接待日制度,把大量矛盾解决在基层。强化安全责任制落实,先后开展了道路交通、矿山安全等专项整治活动,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
  【社会事业持续发展】 进一步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加大保险费清欠力度,提高资金征缴率,扩大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面。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扎实开展,低保人数已由493人扩大到1490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救济和社会优待工作得到加强。狠抓以特困村和基础薄弱村为重点的扶贫工作,完成扶贫项目投资2056万元,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创新科技工作机制,出台《政和县科技创业竞赛活动实施方案》,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推进产学研合作和农科教结合。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撤销学区建制,建成政和三中过渡期教学用房,启动建设三中教学综合大楼,有效缓解了城区增生扩容压力。顺利通过了省、市第五轮教育“两基”跟踪核查,高考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文化市场管理不断强化,总结推广岭腰乡“百姓知情室”等典型经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农村文化、社区文化活动,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建设得到巩固和发展,完成政和县世行贷款和英国赠款中国结核病防治项目阶段任务;“母婴平安120行动”项目顺利实施,获得了中国扶贫基金会捐助的300多万元医疗设备;整合优化卫生资源,全面实施卫生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和岗位绩效工资制,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医疗保健水平。城区和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面不断扩大,10个乡(镇)广播电视宽带干线网全部开通,有线电视用户增至1.5万户,新扩建广播电视布控中心机房投入使用。认真落实“三项基本国策”,以贯彻落实“一法两条例”为契机,加快计生“两个转变”,推进村民自治,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计生率达90.31%,人口自然增长率3.76‰。重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建立国有土地收储出让制度和地质灾害防治体系,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巩固环保“一控双达标”成果,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完成生态县规划编制。成立洞宫山旅行社,洞宫山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旅游业迈出实质性步伐。扎实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整治,突出重点,纠建并举,切实解决社会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取得一定成绩。殡葬改革进一步深化,统计基础工作不断强化,监察审计工作成效明显,政府法制工作进一步加强。
  【建立全省第一个马褂木种子园】 政和县马褂木基地建设从1995年开始引种,现基地已发展至1000多亩。政和县在原有母树林营建基础上,按照种子园营建技术要求,从亚检中心大岗山试验林场的23个种源试验林和2片示范林中,筛选7个种源18个优良无性系穗条,进行圃地和林地嫁接,共嫁接植株4503株。该项目目前属全省首建。

知识出处

南平年鉴2003

《南平年鉴2003》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政治、民主党派·工商联、政法、群众团体、军警、旅游·外事侨务·涉台事务、工业经济、农业·农村工作、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2003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政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