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市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年鉴2003》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5228
颗粒名称: 建阳市概况
分类号: D630.1
页数: 3
页码: 378-3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2年,建阳市认真贯彻落实南平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创业竞赛的一系列部署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既定的工作思路,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抓项目促发展,创新工作机制,开展创业竞赛,狠抓创业竞赛,狠抓任务落实,超额完成预期目标。
关键词: 建阳市 概况 2002年

内容

2002年,建阳市认真贯彻落实南平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创业竞赛的一系列部署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既定的工作思路,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抓项目促发展,创新工作机制,开展创业竞赛,狠抓创业竞赛,狠抓任务落实,超额完成预期目标。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围绕全年发展目标,开展了“绩效考评、行业竞赛、服务竞赛”三大系列创业竞赛活动,各级各部门抓发展的责任意识增强,以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推动工作落实,广大干部群众精神振奋,创业热情高涨,各地竞相加快发展的局面开始形成,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29亿元,增长11.1%,增幅居南平市各县市区第4位。三大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1%、24.3%和8.6%,经济结构由2001年36.9:23.9:39.2调整为34.4:27.1:38.5,产业优势开始形成。乡域经济活力增强,农村经济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12亿元,增长6.3%。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各大产业竞相发展,烟叶种植突破万亩大关,达到1.1万亩,增长53%。食用菌特别是竹荪栽培面积大幅增长,达到1亿袋,增长30%。建阳桔柚、茶叶、锥栗面积继续扩大,品质不断提升。竹业擂台赛成效显著,共完成竹林抚育30万亩,新建毛竹林丰产高效示范片53片,1.3万亩,新植小径竹5260亩。畜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莒口、水吉、徐市分别引进投资2000万元的现代化奶牛场,奶牛存栏总数达到3000头,并带动牧草种植1.7万亩;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引进美籍华人游建南创办隆圣食品有限公司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有力地加快了建阳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8.4亿元,增长25.3%,增幅居南平市第2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7.68亿元,增长45.7%,增幅居南平市首位;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综合指数达到109.6,全市产值达亿元以上的企业已有3家,基本形成了以武夷味精、三爱药业、万国电器、丽阳人造板、龙强运输机械、金石氟业等企业为主导的食品加工、制药、蓄电池、竹木加工、机械制造、化工六大产业。第三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1亿元,增长10.5%。实现旅游接待总人数增长8%,旅游直接创汇增长率达36.6%,制定并通过了《建阳市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34亿元,增长13.2%;实现地方级财政收入8146万元,增长18.3%,增幅居南平市第2位,实现当年减少年初预算赤字约200万元。
  【重点建设和城乡建设加快推进】 项目开发呈现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围绕项目抓发展,通过项目促落实的工作氛围基本形成。全年共完成项目储备90项,占年度计划的150%;新增储备项目71项,项目更新率达7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49亿元,增长38.7%,其中生产性项目投资比重达24.9%,比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重点建设力度加大,列入南平市考核的1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3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23.7%。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村镇建设势头良好,完成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845万元,改造城市道路面积2.35万平方米,建成西入城口自卸式垃圾中转站1座,开工建设市区经济适用房2200平方米,竣工4000平方米。新增城市袋装垃圾用户650户,城市公共绿地面积3600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41%。经营城市有了新的突破,经营性土地收储和招标拍卖全面推开并逐步规范,国土资源管理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全年共审批三项建设用地538宗,面积25公顷,实现土地净收益近500万元。
  【各项改革纵深推进】 落实“南平机制”,实现“重心下移”见成效,将口镇的民情夜访、莒口镇预警机制、书坊乡的一线工作法等农村一些好的方式方法不断推陈出新,科技特派员等五支下派队伍在基层相互融合,增强了农村基层活力。市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制定了乡镇最低财力保障,对乡镇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全年消化乡镇历年财政垫税总额192万元,年终对一些困难乡镇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全年消化乡镇历年财政垫税总额192万元,年终对一些困难乡镇进行了资金补助,有力地支持了乡镇发展。农村行业协会等新型流通组织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如莒口后备母鸭协会,将口鸭业协会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村生产流通组织,极大地促进了建阳市农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流通。全市农副产品产销衔接,基本没有出现“卖难”问题。出台了《加快基层供销社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基本完成集体林经营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推进,林业、商业、物资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市乡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围绕降低“经济门槛”和“行政门槛”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了建国以来制定颁发的规范性文件,出台了加快工业发展的40条优惠政策。以治理“餐桌污染”为重点,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走出了低谷,外经外贸和山海协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0项,合同利用外资2145万美元,占年计划的107%,增长71.9%,增幅居南平市第3位;实际利用外资1500万美元,增长25%,增幅居南平市第2位;外贸出口1399万美元,占年计划的156.8%,增长27.8%。山海协作实际利用市外资金9741万元,增长65%。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525元,增长16.4%,增幅居南平市第3位。农民人均纯收入3045元,增长8.5%,增幅居南平市第4位,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继续推进,已基本完成64户300人“造福工程”的搬迁任务,为将口镇山尾、麻沙镇重历等老区村铺设了水泥路、开通程控电话、安装有线电视等,漳墩镇龙安、书坊乡松坑等5个村自来水工程建设也已基本完成。社会救灾救济工作到位,优抚安置工作得到落实,全年共发放救灾救济款108万元。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共筹集资金3760余万元,实现养老保险100%的社会化发放;失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共发放失业保险金650万元,2.8万人次;享受城市“低保”人数增加到3188人,增长161%,年发放救济金98.4万元,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90%以上,高于全省、全区水平;城镇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
  【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快】 科技工作围绕纵深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取得新进展,共推广科技成果35项,推进新产品开发25项,建成重点科技示范村32个,科技示范户195户,创民营科技企业57家。教育“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素质教育进一步实施,教育质量和教师队伍建设有了新的进展,建阳一中通过省一级达标校验收,一中学生公寓、二中崇正楼等一大批教育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引入社会资金创办民办初中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社区文化、乡村文化进一步繁荣活跃,各项文体活动广泛开展,乡镇文化站、村俱乐部和“文化中心户”及“立四榜树样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首届闽台游酢文化研讨会在建阳市顺利闭幕,建阳市并被授予“游酢故里”称号。卫生工作加大了医疗市场整顿力度,疾病控制及预防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农村卫生事业、社区卫生服务有了新的进展,共实施农村改厕1007户,改水受益3500人。广播电视工作围绕十六大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同时积极推进市镇村三级光缆联网工程,新建光缆线路总长150公里,完成3个乡镇7个村入网改造工作,新增用户1200户。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出生率为9.27‰,计划生育率为92.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2‰。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深化,“一控双达标”成果得到巩固提高。
  【精神文明和民主综治建设取得新成效】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深入开展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认真贯彻《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和《福建省乡镇工作纲要》,顺利完成童游、潭城撤镇改街工作,城市社区建设试点扎实展开,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民兵预备役工作得到加强,“双拥”共建活动不断深入。认真落实《依法行政实施规划》,市政府坚持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行为,依法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加强法律宣传与服务。积极支持政协参政议政,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联系。认真办理人民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推动了政府工作。机关效能建设和政务公开工作扎实推进,机关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有明显提高。坚持不懈地抓好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切实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年初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已基本完成,还以市长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积极组织春节期间的“送温暖、解忧愁、办实事”慰问活动,保持了社会安定稳定。

知识出处

南平年鉴2003

《南平年鉴2003》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政治、民主党派·工商联、政法、群众团体、军警、旅游·外事侨务·涉台事务、工业经济、农业·农村工作、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2003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建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