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2894
颗粒名称: 经济发展概况
分类号: F127
页数: 3
页码: 392-3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5年-1997年南平市政和县经济发展的概况,包含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企业改革成效明显等。
关键词: 政和县 经济 发展

内容

1995年,政和县战胜了历史上罕见的4月16~17日雹灾和5~6月洪涝及下半年干旱等自然灾害,仍完成国民生产总值6.69亿元,国内生产总值6.6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0.27亿元,财政收入3522万元。1996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7.64亿元,增长7.1%;国内生产总值7.61亿元,增长6.4%;工农业总产值10.12亿元,增长5.4%;财政收入4047万元,增长14.91%。1997年,围绕“加快发展、项目启动、脱贫甩帽、基本小康、财政平衡、城乡文明”的工作目标。完成国民生产总值8.58亿元,增长14.0%;国内生产总值8.53亿元,增长13.7%;工农业总产值12.0亿元,增长13.7%;财政收入4700万元,增长16.1%。
  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995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扶持粮食生产若干问题的决定》等优惠政策,做到5个到位即领导、物资、资金、技术、服务到位,取得了大灾之年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好成绩,被南平市委、市政府评为农村经济综合评比第二名。农业总产值4.83亿元,增长20.2%。粮食总产量9.12万吨,增产2577吨,增长2.9%。发展食用菌6450万袋,增长21.5%,居南平市首位,产值1.3亿元,增长19.8%。基地蔬菜和常规蔬菜同步发展,种植面积扩大50%。林业“三五七”工程通过省级验收,有林地面积达171.8万亩,超过省定责任目标11.22万亩;垦复毛竹14.3万亩,创历史最高纪录,增幅居南平市第一,总量居南平市第二。茶叶年产2670吨,增长18.0%,产值3360万元。水果生产以发展锥栗、银杏等名优落叶果为主,水果产量1.11万吨,增长29.8%。全县建养鳗场3家、面积200亩,水产品产量增长33.5%;生猪、家禽持续发展,肉类总产7726吨,增长7.2%。特色养殖产值达6500万元。
  1996年,推行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战略,既抓粮食生产,又抓特色经济规模开发,并以抓扶贫和奔小康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重点抓粮、林、竹、菇、菜、茶、果、特色养殖等八大产业的巩固、发展和提高。粮食产量9.57万吨;造林面积1.2万亩,幼林抚育面积6.5万亩;竹业面积32.8万亩,竹业经济产值达1亿元以上;栽培食用菌5000万袋,其中花菇2000万袋,总产量3851吨,产值近2亿元;茶园面积6.52万亩,产量2630吨;以高山区反季节蔬菜为主的基地蔬菜达5000亩;以锥栗、银杏为主的名优果类发展到3.8万亩;水果产量1.01万吨。农业总产值4.96亿元。
  1997年,以四大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成产值达6亿元以上的全省最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坚持开展“竹业开发年”活动,建好总面积达50万亩,产值突破2亿元的竹业基地;抓好以板栗为主的名优水果开发,建成12万亩以上的闽北最大落叶果基地;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建成产值达2亿元的“菜篮子”基地。是年,农业总产值5.63亿元,增长14.87%;全县食用菌总量达1.08亿袋,产量4738吨,增长23.03%,跃居全省第二名。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全国食用菌先进县,澄源乡荣获全国食用菌先进乡的称号。巩固发展林竹茶果主导产业,垦复和改造36.5万亩竹林基地,增强竹笋制品加工企业生产能力,新种毛竹1.36万亩,小径竹开发初具规模。全县完成造林1.8万亩,幼林抚育1.20万亩;新开茶园1100亩,改造茶园0.8万亩,茶叶产量2949吨。增长12.13%;水果产量1.48万吨,增长46.36%。东平、石屯等乡镇首次种植烤烟并获得成功。反季节蔬菜以新优品种、基地示范、拓展市场为重点,发展商品蔬菜5000亩,增长38.8%。
  二、企业改革成效明显。
  1995年,工业改革坚持“抓大放小、大的搞好、小的放活”的方针,努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先后采取分块承包、整体租赁、嫁接改造、破产拍卖等改革形式,调整结构,强化管理,使企业在摆脱困境中求得发展。全县工业总产值5.45亿元,经委口预算内国有企业完成产值8300万元,增长10.8%;产销率95.5%,实现税金458.6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7.72亿元,增长36.5%,其中乡村办工业产值3.25亿元,增长19.6%。制订《关于加快个私经济发展若干规定》等有关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412户,新增私营企业31家,使全县个体工商户总数达到3887户、私营企业达到82家,缴纳税费650万元,占全县工商税总额的36.5%。
  1996年,加快企业改革和转机建制的步伐,继续推行“抓大放小”和“一厂一策”的思路。对重点国有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推行厂长、经理年薪制,使水泥厂、磷肥厂、水轮机厂、电力公司等骨干企业产值效益有所增加,对印刷厂、酿造厂等企业继续推行租赁制。坚持一手抓“月亮圆”,一手抓“满天星”,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使全县茶叶、清水笋、食用菌、木竹加工等资源转化加工渐成规模。是年全县工业基本达到预定目标,工业总产值5.16亿元,增长9.6%;经委口预算内国有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663万元,产销率95.1%.实现各种税金304万元。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2.65亿元。
  1997年,重点企业水泥厂、水轮机厂、磷肥厂、物资总公司等企业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造,按《公司法》要求规范运作;酒厂、化工厂等长期停产半停产企业按计划实施破产;特困企业县茶厂治理整顿工作有序进行,老大难企业铅锌矿等实行承包、拍卖、租赁经营、盘活部分有用资产、改变分配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增强活力,全县国有工业改制面达100%。全县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好于往年,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完成技改投资713万元,水轮机厂“三改七”项目顺利完成,磷肥厂5000吨氧化锌一期生产线完成“三通一平”工作,水泥厂完成成品车间磨机改造。全年工业总产值6.38亿元,增长12.94%。
  三、内外贸易同步发展。
  1995年,商业企业采取“以小变大增实力,以大变小添活力”的改革措施。兴建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突出菇、菜、猪、茶、竹、果、木等农副产品的销售,大力推销地产的木材、机电、化工、木制品等工业品。全年社会消费品总额2.10亿元,增长26.5%;城关集市贸易成交额增长21.3%,八大类44种商品零售物价指标比上年回落25.11个百分点。大力发展外向经济。全社会出口总值1.04亿元,新批准项目4个。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51万美元,增长50.3%。县外贸公司自营进出口经营权获国家经贸部批准。
  1996年,继续实施“以贸兴县”的战略,抓大经贸,促大流通,发挥国营主渠道优势,发展多元化流通产业大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58亿元,全年物价上涨指数控制在6.3%,涨幅明显回落。全年共引进外资8家,实际利用外资101万美元。全社会出口总值1.26亿元,增长21.2%。其中,外贸出口963万元,增长12.7%;工贸出口1.16亿元,增长22.4%。
  1997年,全年完成社会销售品零售额3.11亿元,增长20.6%。国合商业完成销售总额1.2亿元,比降3.42%,新建农副产品市场面积3500平方米,总投资315万元。物价指数持续回落,全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平均101%,其中集市贸易八大类44种商品零售价格平均102.7%,分别比年初下达控价目标任务下降4.47个百分点和4.87个百分点。积极组团参加南平市“5.18”招商贸易洽谈会和“9.8”中国投资贸易厦门洽谈会。全县征集60多个名优特新产品参展,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招商项目21个,签约水产养殖、蜜饯加工、服装加工、房地产开发等6个合同项目,总投资505万美元,签订贸易合同92.5万美元。全社会出口总值1.59亿元,增长25.8%。实际到资490万美元,增长22.2%。
  四、财税金融形势运行平稳。
  1995年,完善财税征管,着力培植财源。全县财政收入完成3522.6万元,增长26.3%,其中县级财政收入完成2711万元,增长31.3%,保证重点经济建设和正常费用。职工人均年工资从3652元提高到3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49元,比上年增加368元。年末全县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3.1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524.9万元,增长12.48%;各项贷款余额2.5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990万元,增长8.51%。保费收入967万元,超额完成计划5%。
  1996年,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积极巩固林、茶、笋、菇等基础财源,培育重点国有企业利税大户等支柱财源,开发养鳗、养鳖、土地出让、房地产等新兴财源,拓展出口创汇等外向型财源,全年完成财政收入4047万元,增长14.9%;县级收入完成3269万元,增长20.6%;财政支出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全年共支出5853万元,占年预算86.1%。金融形势平稳发展,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7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488万元,增长17.34%;各项贷款余额2.7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12万元,增长8.72%。保费收入1075万元,增长11.8%。
  1997年,以发展生产、培植财源、加强管理、控制支出为出发点,改革完善财政体制,建立“划分税种、确定基数、定率递增、收支挂钩、超收全留、短收全赔、一定三年”的新的财政体制,全县财政总收入4700万元,增长16.1%,完成年预算的101.09%。其中县级财政收入完成3840万元,增长17.5%。财政支出6367万元,完成年初预算96.67%。全县各项存款余额4.27亿元,比年初新增存款6270.7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83亿元,比年初增贷585.9万元。
  五、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
  1995年,政和县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举措,出台《关于加快个体经济发展若干规定》等有关扶持政策。年初召开民营经济总结表彰大会,表彰2位纳税状元和34位纳税大户;每季度召开个体私营企业代表座谈会,倾听意见;对守法经营、帐证健全、年纳税1万元以上的32户个体私营企业,确定为重点私营企业。组织个体私营企业参加9.8厦门外经贸洽谈会,制定鼓励政策。引导35名大中专毕业生到私营企业就业,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412户,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881户。私营企业也发展到82家,从业人员达到6937人,占农村实有劳动力的11.72%;注册资金达2822万元,比上年增加1129万元;实现产值5492万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产值上百万元的16家。个体私营工商业户的商品零售额14022万元,比上年增长71%,占全县商品零售总额的66.77%;缴纳税费650万元,增长18.2%.占全县工商税收36.5%,其中纳税10万元以上的16户;出口供货总值3000万元,占全县出口供货总值的27.3%。1996年,全县发展个体工商户650户,增长14%。1997年,个体经济发展较快,新增个体工商户353,私营企业36家。至年底,全县共有工商户4884户。民营企业政和聚脂厂进入全省百强个体私营企业行列,政和通用机械厂志超牌KZC型快速蒸饭车被评为省优质产品,熊山锅炉厂被定为福建省生活锅炉定点厂,熊山化工厂“杀蚧灵”获南平市科技成果奖,产品为国内首创。政和发展民营经济的经验得到上级好评,并在南平市推广。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政法工作、军警、侨务 涉台工作、工业经济、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1995—1997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秦跃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政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