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2893
颗粒名称: 政和县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5
页码: 390-3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5年-1997年南平市政和县的情况,包含了经济发展概况,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等。
关键词: 政和县 经济 发展

内容

【经济发展概况】 1995年,政和县战胜了历史上罕见的4月16~17日雹灾和5~6月洪涝及下半年干旱等自然灾害,仍完成国民生产总值6.69亿元,国内生产总值6.6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0.27亿元,财政收入3522万元。1996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7.64亿元,增长7.1%;国内生产总值7.61亿元,增长6.4%;工农业总产值10.12亿元,增长5.4%;财政收入4047万元,增长14.91%。1997年,围绕“加快发展、项目启动、脱贫甩帽、基本小康、财政平衡、城乡文明”的工作目标。完成国民生产总值8.58亿元,增长14.0%;国内生产总值8.53亿元,增长13.7%;工农业总产值12.0亿元,增长13.7%;财政收入4700万元,增长16.1%。
  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995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扶持粮食生产若干问题的决定》等优惠政策,做到5个到位即领导、物资、资金、技术、服务到位,取得了大灾之年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好成绩,被南平市委、市政府评为农村经济综合评比第二名。农业总产值4.83亿元,增长20.2%。粮食总产量9.12万吨,增产2577吨,增长2.9%。发展食用菌6450万袋,增长21.5%,居南平市首位,产值1.3亿元,增长19.8%。基地蔬菜和常规蔬菜同步发展,种植面积扩大50%。林业“三五七”工程通过省级验收,有林地面积达171.8万亩,超过省定责任目标11.22万亩;垦复毛竹14.3万亩,创历史最高纪录,增幅居南平市第一,总量居南平市第二。茶叶年产2670吨,增长18.0%,产值3360万元。水果生产以发展锥栗、银杏等名优落叶果为主,水果产量1.11万吨,增长29.8%。全县建养鳗场3家、面积200亩,水产品产量增长33.5%;生猪、家禽持续发展,肉类总产7726吨,增长7.2%。特色养殖产值达6500万元。
  1996年,推行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战略,既抓粮食生产,又抓特色经济规模开发,并以抓扶贫和奔小康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重点抓粮、林、竹、菇、菜、茶、果、特色养殖等八大产业的巩固、发展和提高。粮食产量9.57万吨;造林面积1.2万亩,幼林抚育面积6.5万亩;竹业面积32.8万亩,竹业经济产值达1亿元以上;栽培食用菌5000万袋,其中花菇2000万袋,总产量3851吨,产值近2亿元;茶园面积6.52万亩,产量2630吨;以高山区反季节蔬菜为主的基地蔬菜达5000亩;以锥栗、银杏为主的名优果类发展到3.8万亩;水果产量1.01万吨。农业总产值4.96亿元。
  1997年,以四大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成产值达6亿元以上的全省最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坚持开展“竹业开发年”活动,建好总面积达50万亩,产值突破2亿元的竹业基地;抓好以板栗为主的名优水果开发,建成12万亩以上的闽北最大落叶果基地;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建成产值达2亿元的“菜篮子”基地。是年,农业总产值5.63亿元,增长14.87%;全县食用菌总量达1.08亿袋,产量4738吨,增长23.03%,跃居全省第二名。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全国食用菌先进县,澄源乡荣获全国食用菌先进乡的称号。巩固发展林竹茶果主导产业,垦复和改造36.5万亩竹林基地,增强竹笋制品加工企业生产能力,新种毛竹1.36万亩,小径竹开发初具规模。全县完成造林1.8万亩,幼林抚育1.20万亩;新开茶园1100亩,改造茶园0.8万亩,茶叶产量2949吨。增长12.13%;水果产量1.48万吨,增长46.36%。东平、石屯等乡镇首次种植烤烟并获得成功。反季节蔬菜以新优品种、基地示范、拓展市场为重点,发展商品蔬菜5000亩,增长38.8%。
  二、企业改革成效明显。
  1995年,工业改革坚持“抓大放小、大的搞好、小的放活”的方针,努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先后采取分块承包、整体租赁、嫁接改造、破产拍卖等改革形式,调整结构,强化管理,使企业在摆脱困境中求得发展。全县工业总产值5.45亿元,经委口预算内国有企业完成产值8300万元,增长10.8%;产销率95.5%,实现税金458.6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7.72亿元,增长36.5%,其中乡村办工业产值3.25亿元,增长19.6%。制订《关于加快个私经济发展若干规定》等有关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412户,新增私营企业31家,使全县个体工商户总数达到3887户、私营企业达到82家,缴纳税费650万元,占全县工商税总额的36.5%。
  1996年,加快企业改革和转机建制的步伐,继续推行“抓大放小”和“一厂一策”的思路。对重点国有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推行厂长、经理年薪制,使水泥厂、磷肥厂、水轮机厂、电力公司等骨干企业产值效益有所增加,对印刷厂、酿造厂等企业继续推行租赁制。坚持一手抓“月亮圆”,一手抓“满天星”,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使全县茶叶、清水笋、食用菌、木竹加工等资源转化加工渐成规模。是年全县工业基本达到预定目标,工业总产值5.16亿元,增长9.6%;经委口预算内国有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663万元,产销率95.1%.实现各种税金304万元。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2.65亿元。
  1997年,重点企业水泥厂、水轮机厂、磷肥厂、物资总公司等企业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造,按《公司法》要求规范运作;酒厂、化工厂等长期停产半停产企业按计划实施破产;特困企业县茶厂治理整顿工作有序进行,老大难企业铅锌矿等实行承包、拍卖、租赁经营、盘活部分有用资产、改变分配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增强活力,全县国有工业改制面达100%。全县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好于往年,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完成技改投资713万元,水轮机厂“三改七”项目顺利完成,磷肥厂5000吨氧化锌一期生产线完成“三通一平”工作,水泥厂完成成品车间磨机改造。全年工业总产值6.38亿元,增长12.94%。
  三、内外贸易同步发展。
  1995年,商业企业采取“以小变大增实力,以大变小添活力”的改革措施。兴建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突出菇、菜、猪、茶、竹、果、木等农副产品的销售,大力推销地产的木材、机电、化工、木制品等工业品。全年社会消费品总额2.10亿元,增长26.5%;城关集市贸易成交额增长21.3%,八大类44种商品零售物价指标比上年回落25.11个百分点。大力发展外向经济。全社会出口总值1.04亿元,新批准项目4个。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51万美元,增长50.3%。县外贸公司自营进出口经营权获国家经贸部批准。
  1996年,继续实施“以贸兴县”的战略,抓大经贸,促大流通,发挥国营主渠道优势,发展多元化流通产业大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58亿元,全年物价上涨指数控制在6.3%,涨幅明显回落。全年共引进外资8家,实际利用外资101万美元。全社会出口总值1.26亿元,增长21.2%。其中,外贸出口963万元,增长12.7%;工贸出口1.16亿元,增长22.4%。
  1997年,全年完成社会销售品零售额3.11亿元,增长20.6%。国合商业完成销售总额1.2亿元,比降3.42%,新建农副产品市场面积3500平方米,总投资315万元。物价指数持续回落,全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平均101%,其中集市贸易八大类44种商品零售价格平均102.7%,分别比年初下达控价目标任务下降4.47个百分点和4.87个百分点。积极组团参加南平市“5.18”招商贸易洽谈会和“9.8”中国投资贸易厦门洽谈会。全县征集60多个名优特新产品参展,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招商项目21个,签约水产养殖、蜜饯加工、服装加工、房地产开发等6个合同项目,总投资505万美元,签订贸易合同92.5万美元。全社会出口总值1.59亿元,增长25.8%。实际到资490万美元,增长22.2%。
  四、财税金融形势运行平稳。
  1995年,完善财税征管,着力培植财源。全县财政收入完成3522.6万元,增长26.3%,其中县级财政收入完成2711万元,增长31.3%,保证重点经济建设和正常费用。职工人均年工资从3652元提高到3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49元,比上年增加368元。年末全县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3.1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524.9万元,增长12.48%;各项贷款余额2.5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990万元,增长8.51%。保费收入967万元,超额完成计划5%。
  1996年,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积极巩固林、茶、笋、菇等基础财源,培育重点国有企业利税大户等支柱财源,开发养鳗、养鳖、土地出让、房地产等新兴财源,拓展出口创汇等外向型财源,全年完成财政收入4047万元,增长14.9%;县级收入完成3269万元,增长20.6%;财政支出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全年共支出5853万元,占年预算86.1%。金融形势平稳发展,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7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488万元,增长17.34%;各项贷款余额2.7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12万元,增长8.72%。保费收入1075万元,增长11.8%。
  1997年,以发展生产、培植财源、加强管理、控制支出为出发点,改革完善财政体制,建立“划分税种、确定基数、定率递增、收支挂钩、超收全留、短收全赔、一定三年”的新的财政体制,全县财政总收入4700万元,增长16.1%,完成年预算的101.09%。其中县级财政收入完成3840万元,增长17.5%。财政支出6367万元,完成年初预算96.67%。全县各项存款余额4.27亿元,比年初新增存款6270.7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83亿元,比年初增贷585.9万元。
  五、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
  1995年,政和县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举措,出台《关于加快个体经济发展若干规定》等有关扶持政策。年初召开民营经济总结表彰大会,表彰2位纳税状元和34位纳税大户;每季度召开个体私营企业代表座谈会,倾听意见;对守法经营、帐证健全、年纳税1万元以上的32户个体私营企业,确定为重点私营企业。组织个体私营企业参加9.8厦门外经贸洽谈会,制定鼓励政策。引导35名大中专毕业生到私营企业就业,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412户,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881户。私营企业也发展到82家,从业人员达到6937人,占农村实有劳动力的11.72%;注册资金达2822万元,比上年增加1129万元;实现产值5492万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产值上百万元的16家。个体私营工商业户的商品零售额14022万元,比上年增长71%,占全县商品零售总额的66.77%;缴纳税费650万元,增长18.2%.占全县工商税收36.5%,其中纳税10万元以上的16户;出口供货总值3000万元,占全县出口供货总值的27.3%。1996年,全县发展个体工商户650户,增长14%。1997年,个体经济发展较快,新增个体工商户353,私营企业36家。至年底,全县共有工商户4884户。民营企业政和聚脂厂进入全省百强个体私营企业行列,政和通用机械厂志超牌KZC型快速蒸饭车被评为省优质产品,熊山锅炉厂被定为福建省生活锅炉定点厂,熊山化工厂“杀蚧灵”获南平市科技成果奖,产品为国内首创。政和发展民营经济的经验得到上级好评,并在南平市推广。
  【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 1995年,在巩固电气化县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集中全力抓紧下温洋水电站建设,自1993年7月正式动工以来,累计完成投入3750万元,占静态投资的52%,主体工程完成工程量70%,评定的单元合格率为100%、优良率71.6%,居南平市重点水电建设项目之首。新通电3个村委会,通电率达96%。“先行工程”投入750万元,其中暗桥二级路完成2.8公里30米宽的路基和1/3的主车道水泥路面;镇前至杨源和镇前至郢地2条公路完成20公里的油路铺设,修建乡村公路7条42公里。一至三期旧城改造完成拆迁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建成元峰庄一号弄排水沟等15项城建设施工程。全县开通程控自动电话15872部。七星溪流域治理进入审查立项阶段。
  1996年,继续把改善电、讯、路、市政等基础设施,作为奔小康和双文明的重要内容来抓。全年基础建设投资3038万元。下温洋电站引进香港永沛水电投资有限公司5300万元合资开发,至年底,累计完成投资6020万元,占总投资66.6%;城关至暗桥2.7公里二级路改造,累计投入资金1020万元,占总投资79.7%;镇前至屏南双溪和镇前至周宁泗桥两条公路35公里油路工程全面竣工;“平津”公路油路化路基工程全面完成,路面铺设8公里,投入资金300万元,占总投资76.6%;斜镇线油路工程省交通厅立项6公里,并动工建设;北大路改造方案已经拟定。全县继开通2万门程控电话、无线寻呼、移动电话之后,把重点转移到提高话网质量和村委会通话率上来,建成石屯移动电话中转站,新增话机1516部、寻呼机2049部。旧城改造二期工程两座大楼即将交付使用,三期工程全面封顶,四期工程已拆迁完毕,开始基础施工。南大街综合改造已经启动。
  1997年,全年基础建设投资4983万元,增长64.0%;更新改造投资2894万元,增长897.9%。装机1.5万千瓦,投资9500万元的下温洋电站两台机组顺利并网发电。该工程是政和县建县995年以来最大的工程,也是南平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主体工程有65米高的栏河坝,长1公里的引水系统工程,高分别为36米、46米的竖井、调压井,年发电4529万度的地面发电厂房,1座110千伏的升压站及11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等。城区防洪第一期第一阶段工程基本完工,完成投资385万元,建成堤坝1.01公里。城关北大路2.35公里准二级公路进展顺利,完成工程量70%,实现基本通车;完成镇前至澄源16.5公里和西津至东平18公里的柏油路铺设。新建和改造一大批市政设施,改造城区自来水主管道10765米,新建和改造公厕4座,新建垃圾中转站3座;新建和改造4个贸易市场,继续抓好东门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续建;岭腰边贸市场基本完成,建成澄源、镇前、外屯、江上等香菇市场;新南小综合楼竣工,体育场续建工程投入30万元,完成护坡和400米跑道平整工程;老干部活动中心完成框架建设;县宾馆改建工程进展顺利,完成工程量60%。高雄楼竣工投入使用,东华大厦、龙宫花园、粮食大楼启动建设。
  【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1995年,计划生育率为89.87%,人口出生率18.9‰,自然增长率14.23‰。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全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1525.7万元,全县中、小学在校生37059人,小学“四率”连续第12年保持省、部颁标准;超额完成初中招生任务,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在园幼儿8255人,幼儿入园率54.93%。全县高考上省专线121人,比上年增加12人,上线人数创历史最高纪录;农函大招生完成任务率连续3年居南平市第一位。实施科研开发33个课题、27个项目。创爱婴医院通过省市评审,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省级社会治安综治重点县顺利通过验收。
  1996年,围绕争创计划生育全国先进目标,狠抓合格村建设,计生创先通过市里验收。实施教育“普九”工程和科技“七大工程”,全县投入500多万元,兴建“普九”工程54个,新、扩、改建校舍面积8000多平方米,有4个乡(镇)通过“普九”达标验收。规划兴建的新南门小学,已完成基础部分施工。县医院开展创建二级乙等医院活动,中医院创二级甲等通过中期评估;卫生进修学校和妇幼保健综合楼主体工程基本完成;防疫部门开展了药品市场清理,保护群众用药安全。宣传文化部门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组织奔小康文艺演出队赴农村巡回演出。新建体育馆投入使用,广播、有线电视覆盖面扩大,频道增加。社会治安在继续抓好综治的基础上,开展了一场以“打现行、破积案、追外逃、摧团伙、缴黑枪”为重点的声势浩大的严打斗争。
  1997年,全县计划生育率95.72%,人口出生率为15.2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12‰。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方针,筛选确定“优质菌菇种植培育、周年高产栽培及加工技术研究”、“星溪河流域小径竹防洪护堤高产栽培研究”、“烤烟丰产栽培技术开发”等六个科研项目,并付诸实施,收到显著效果。积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实现“两基”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全县各类学校在校学生4328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56%,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80.89%,初中阶段入学率107.09%,初中毕业率达88.8%。中、小学生人均占地面积分别为20.59平方米和11.04平方米,中、小学生人均校舍面积分别为6.02平方米和4.83平方米,中小学办学条件合格和基本合格占86.36%,全县中小学人均图书、教学仪器设备等基本达到各类标准要求。“两基”、“普九”扫盲工作通过省、市考核验收。卫生初级保健达标攻坚已经启动,防疫综合楼动工兴建,卫生进修学校综合楼、妇幼保健综合楼投入使用。县医院引进大型医疗设备CT机,中医院引进体外震波碎石机等先进诊疗设备,县医院通过市级
  “二级乙等医院”评估验收。开展医疗市场整顿,规范医药经营和个体行医。29个小康村实现广播电视“三通”,增加城区电视节目3套,建成外屯乡有线电视网和9个村级有线电视网络,全县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0%和91%。认真抓好村级换届选举和抗灾救灾工作。深入殡葬改革,开展治理整顿乱建寺庙、坟墓工作,净化社会风气。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活动,把集中打击、专项斗争与经常性打击结合起来,常抓不懈,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政和县摘掉贫困帽】 政和县是典型的山区、老区县,1986年被省委、省政府定为贫困县,也是南平市唯一的省定贫困县。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十二年的艰苦卓绝的扶贫攻坚,至1997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41元,比1985年的363元增加1778元;粮食总产量92777吨,人均占有粮440公斤。如期实现1997年脱贫目标。1986~1997年,全县累计脱贫15871户(含返贫户)82094人,脱贫率98.9%,并有85%脱贫户开始走向致富道路,95%以上农户家庭有一个以上特色种养或加工流通发展项目,全县5个贫困乡全面实现贫困摘帽。12年间,建设饮水工程84处,解决1.24万人饮水问题;实施“造福工程”,搬迁330户1879人;建新村12个,建新房4.95万平方米。各类家电普遍进入百姓家,群众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提前三年实现脱贫甩帽奋斗目标。为此,省挂点领导贺国强省长专门对政和脱贫情况作重要指示“祝贺政和县经过多年努力摘掉贫困县帽子,但仍需加大力度,继续巩固扶贫成果,向小康迈进。我同意继续挂点政和”。
  【小康工程取得成效】 中共政和县委、县政府坚持以脱贫致富奔小康统揽农村工作全局,采取县、乡单位挂点包村、项目扶贫、科技下乡、硬件扶持和结穷亲戚等措施。三大历史性任务进程加快。对1996年人均收入1200元以下的1800户9573贫困人口,县里下拨扶贫贴息周转金200多万元,扶持每户发展2000袋香菇,户均增收3000元,人均纯收入可达1800元以上。造福工程完成1000人任务,比市里下达的500人任务翻一倍。新通电话17个村,共77个村实现通讯目标;全县除4个村以外,已有119个村实现通路目标;1997年解决84个自然村4943户用电问题,47个村饮水问题。全县在1996年3个乡(镇)、70个村通过小康验收的基础上,1997年确定并验收了29个小康村,使小康村总数达98个,占总村数的78%。
  【荣获全国食用菌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 政和县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重视抓住特色、发挥优势,主攻重点,提出用3年时间,把政和建成全省规模最大、质量最优、市场最广、效益最好的“中国菇县”的奋斗目标。1995年,发展食用菌6450万袋,总产量3605吨,其中香菇产量3356吨,居南平市首位。1996年,全县栽培食用菌.5000万袋,总产量3851吨,增长6.82%。其中香菇产量3717吨,增长10.76%。各类保鲜厂、脱水厂2000多家,菌业生产、加工产值达2亿元。1997年,全县食用菌1.08亿袋,总产量4738吨,增长23.03%。其中香菇4680吨,增长25.9%,跃居全省第二位。菇业新增农业特产税等税费近千万元。菇业已成为政和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香菇基地之一,是年,政和县荣获全国食用菌生产先进县的荣誉称号。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政法工作、军警、侨务 涉台工作、工业经济、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1995—1997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秦跃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政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