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2828
颗粒名称: 广播电视
分类号: G229.27
页数: 2
页码: 360-3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5年-1997年南平市广播电视方面的内容,包含了广播电视事业建设概况,南平电视台与南平有线电视台合并等。
关键词: 广播 电视 南平市

内容

【广播电视事业建设概况】 1995年,“进一步发展农村广播”被南平市委、市政府列入当年为民办16件实事之一,下达全市建30个乡(镇)调频收转站和80个行政村自动调频收转室的任务。市广播电视局统一部署,各县(市、区)积极行动,组织人员,筹措资金,全市共建乡(镇)调频广播收转室102个,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任务。有线电视网建设,通过协调,原南平市区两个有线电视网实现并网;浦城、松溪、政和县级有线电视网通过省厅验收,使全市县级有线电视网全部通过省厅验收;乡镇有线电视系统验收21个;并开始实施与省有线电视联网工作,县乡电视联网也有新的进展,南平市有线电视台铺设全市第一条约12公里的光缆。1996年,围饶市委、市政府加快农村奔小康建设,制定出“南平市农村奔小康广播电视建设任务实施计划”,采取“宣传抓重点、规划抓落实、指导抓典型、服务抓‘双优’”的“四抓”措施,先后抓了建瓯徐墩、小桥、吉阳巧溪,政和铁山,邵武拿口,建阳小湖等先进典型,推动全市农村奔小康广播电视建设,提前实现小康村村村通电视,示范村村村通广播。10县(市、区)有线电视网完成与省有线电视联网工程,于春节前为电视观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省有线电视台四套节目。县乡、乡村有线电视联网工作也有较大进展,建阳市进行县乡有线电视微波联网尝试。建瓯市小桥乡应用光缆传输,建成全市第一条乡村广播电视专用光缆。徐墩镇因地制宜,采用微波传输技术,进行乡村分片联网,实行镇(站)统一管理,采取广播电视并举的办法,较好地发挥乡镇广播电视的系统优势。南平电视台在市财政的支持下,开始实施为期三年的设备更新改造计划,同时对微波传输网进行改造,于12月全面完成,节目信号传输到各县(市、区)的可靠性和质量都有显著提高。1997年,推广建瓯徐墩“镇村分片联网,镇站统一管理,广播电视并举,服务农村小康”的经验,制定“南平市1997年农村广播电视建设实施计划”。11月中旬,计划建成的200个小康村已全部通电视,使全市通电视村数达1451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90%。县乡、乡村有线电视网建设大力推进。武夷山市投资建设一条48公里,连接市区与星村及沿途乡镇和20多家宾馆的大容量广播电视专用光纤网;完成42个乡镇有线电视工程的验收。至年底,全市共建设广播电视光缆干线131公里,市县微波干线842公里,县乡微波干线681公里,初步形成全市包括市、县、乡三级网络的广播电视专用网。南平电视台投入200多万元继续实施三年设备的更新改造;南平有线电视台对市区部分干线、支线进行更新改造,配备机房不间断电源;南平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一期改造工程,直播室及播出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新增加1000W和300W调频发射机各一部,播出质量得到改善。
  【南平电视台与南平有线电视台合并】为了更好地发展南平电视事业,南平市委、市政府决定,于1996年10月合并南平电视台与南平有线电视台,实行一套班子、一套人马、统一管理,统称南平电视台,对外仍保留南平电视台与南平有线电视台呼号。有线电视部分的主要职能仍然是接收、传送各级无线电视台的节目和播放文艺、影视节目及自办节目,负责南平市区有线电视网络的建设和管理。两台合并后,有线电视用户不断增加。
  【强化精品意识,提高节目质量】 1995~1997年,全市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坚持正确导向,加强宣传管理,为两个文明建设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确保宣传任务落实。同时,强化精品意识,举办“闽北广播奖”、“闽北广播电视奖”、“优秀乡镇站的节目奖”等活动,节目质量不断提高。1995年,对宣传工作提出量化考核评比标准。顺昌县广播电台选送全国参评的《“租”出个富裕村》荣获’94“中国广播奖”对农村广播优秀节目三等奖,是该县继《农民哥谈生意经》、《小村故事多》之后,连续三年获全国奖,也是全省唯一连续获全国奖的县级电台。南平电视台获得’94“福建电视奖”一等奖2件,二等奖4件,三等奖6件。延平区获省、市各类广播电视奖15件,是获奖最多的局。全年全市共获广播全国奖1件,全省一等奖10件,二等奖10件,三等奖17件;电视获奖20件。1996年,宣传工作着重抓“双优质量年”的“五个一工程”(一条好新闻、一篇好评论、一个好专题、一个好典型报道、一部好广播剧),注重提高节目的思想性、艺术性,激发广播电视宣传工作者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全年南平电视台稿件上中央电视台16条,上福建电视台200多条。
  全市有10件电视节目获“福建电视奖”,其中南平电视台的《以茶会友,以茶为媒》获一等奖,另有4件作品获二等奖,5件作品获三等奖;有9件作品获“福建广播奖”,其中浦城台《深山找铀人》、邵武台《今年再聘一个农技员》、武夷山台《武夷茶缘》、《含心茹苦慈母心》获二等奖,另有5件作品获三等奖。建瓯台创作的《情漫柳杉岭》、松溪台创作的《这个电话打不打》2件广播剧,在福建首届广播剧评奖中分别获二、三等奖。1997年,开展新一轮广播节目改革,创优工作达历史最好水平。有26件作品获“福建广播奖”、“福建电视奖”,其中建阳的对农村广播节目《售粮状元的情怀》、松溪的广播新闻连续报道《松溪河污染问题如何解决》、建瓯的广播剧《生命的代价》、延平区的《抠老汉的慷慨事》、南平电视台的播音作品《闽北新闻》、武夷山的播音作品《武夷风采》、建阳的播音作品《建阳新闻》等7件获全省一等奖。有3件作品被省广播电视厅推荐选送全国参评,其中《售粮状元的情怀》获全国二等奖,《松溪河污染问题如何解决》获全国三等奖。
  【音像市场管理等行政执法工作】 1995年,全市广播电视部门贯彻执行国务院《音像管理条例》,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全年共组织59次行动,出动500余人次,收缴非法音像制品4860盒(张);影视音像市场共登记发证360家单位。12月,试行对15家企事业单位广播电视设施进行年检,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法规法令宣传,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闽北大饭店、延平区樟湖镇外资企业卫星地面设施进行验收,审批发证76家卫星地面设施,制止擅自收转境外节目的违法行为和安装地面接收设施行为。贯彻广电部关于开展专项检查和对各级电台、电视台进行检查的精神,对电台、电视台及乡镇站等单位进行转播节目、自办节目,尤其是有线电视节目及录像节目进行认真检查。市广播电视局抓好直属的南平电视台、有线电视台播出节目检查,全面清理节目片库,点歌曲目单,较好地净化荧屏。1996年7月,先后在建瓯、邵武召开农村奔小康广播电视建设会议和广播电视宣传管理工作会议,传达全国、全省音像市场集中治理工作会议精神,进行音像市场集中治理。严肃处理了武夷山音像公司严重发行事故和延平区来舟镇广播电视站严重播出事故。治理期间,全市共出动243人次,收缴非法音像制品7362件,捣毁2家非法音像经营窝点;有233家音像经营单位换发了经营许可证。同时,继续加强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管理,邵武、光泽、武夷山等县(市)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管理工作有新突破,市广播电视局和顺昌县局被评为省级“卫管”先进单位。专项执法检查及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市广播电视局与市委宣传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有线电视宣传管理的通知》,对有关企事业单位及各县(市、区)主要宾馆的有线电视网转播中央、省、市电视台节目提出具体要求,组织检查,促进有关单位转播质量的提高。为贯彻省广播电视厅《关于贯彻〈广播电影电视部关于对广播电视台(站)年检的规定〉的实施意见》,市广播电视局成立“南平市广播电视年检与行政执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落实年检和行政执法工作。1997年,音像市场管理工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通过发换许可证等年度审核工作严格音像市场管理,全年共发换经营许可证244张。开展好音像市场“扫黄打非”工作,共查获各类非法影视音像制品1.14万件.有力地打击音像非法经营活动。抓好影视音像制品播出管理,有线电视播出实行节目专供。加强卫星电视管理,对552座卫星地面站进行年检换证工作,按期保质保量顺利完成。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政法工作、军警、侨务 涉台工作、工业经济、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1995—1997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詹文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