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2811
颗粒名称: 文化 体育
分类号: G127.57;G812.757
页数: 6
页码: 351-356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南平市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文化事业 体育 南平市

内容

文化
  【基层文化建设再现生机】 1997年,南平市委、市政府贯彻全省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全市实际,颁发《关于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市、区)和文化先进乡镇活动的意见》,就“双创”活动的目标、任务、步骤及具体标准,提出争取通过4年努力,到2000年有6个县(市、区)达到文化先进县的标准,有30个乡镇成为“文化先进乡镇”;到2010年实现所有县(市、区)进入“文化先进县”行列,累计80%以上的乡镇成为“文化先进乡镇”。为此,市成立“双创”活动领导小组,龚祖成副书记任组长,在文化局设立办公室。各县(市、区)、乡镇也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开展“双创”活动的规划,狠抓目标任务落实。为推动“双创”活动扎实开展,文化部门领导和有关同志深入县、乡,督促、指导基层,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提出解决薄弱环节的意见和建议,并制定《南平市创建文化先进乡镇评估细则》。到年底,文化建设基础较好、开展“双创”活动力度较大的建瓯、建阳、邵武3个市,已率先申报首批全省“文化先进县”;王台、西芹、南雅、水吉等19个乡镇,申报首批全市“文化先进乡镇”。
  “双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基层馆(站)建设。全市文化工作会议后,各县(市、区)根据“每万名人口配备一名文化专干”的要求,落实文化站的人员编制和经费,并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当年已有建阳市图书馆、邵武市民俗馆、延平区巨口乡文化站等5个基础建设项目竣工,面积达1.579万平方米,工程总造价1097.75万元。其中,新落成的建阳市图书馆占地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649平方米,设计新颖,功能齐全,是闽北富有标志性的文化设施之一。新开馆的邵武明代民俗馆与清代民俗馆连为一体,内容丰富,也颇有特色。
  在加强特色文化建设方面,组织实施“芳草计划”、“蒲公英计划”和“春风计划”,同时探索和推进“武夷文化带”建设。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一方面不断丰富完善邵武大埠岗乡“一分钱读书社”、顺昌谟武村农民文苑、建瓯少儿版画、建阳农民工笔画院等“芳草点”建设,使之进一步发挥示范点作用;另一方面总结提高并推广延平区巨口乡图书社、信息社、文学社“三社合一”文化站,王台镇姜口村“公助民办”村俱乐部、政和石屯乡农民诗文化节和外屯乡农民图书储蓄所的经验,使根植于闽北大地的“盆景”,向“绿化”方面发展,实现墙内墙外都花开花香。
  【群众性文化活动空前活跃】 1995~1997年,社会群众文化活动空前活跃。1995年,南平市举办了“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文艺系列活动,“四鹤杯”哈曼尼少儿钢琴赛;松溪县举办了第三届艺术节暨首届湛卢文化节;延平区每半月举行一次社区广场文艺晚会;邵武市举办“争创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活动;武夷山市举办第五届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展;建瓯市举办“迎世妇会文艺晚会”;建阳市举办人民路文化娱乐一条街活动;顺昌县举办大型龙灯节;政和县举办95金秋洞宫笔会;光泽县举办纪念光泽解放45周年大游园活动;浦城县举办第六届农村文艺汇演等。
  1997年,利用节庆组织一系列具有导向、示范性的大型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元旦、春节期间,市委、市政府要求各责任单位按照“市区一体,城乡同庆、部门联办、干群同乐”的原则,立足基层,面向群众举办文化下乡慰问演出,爱国主义电影公映,优秀戏剧节目展演,大型灯谜展猜等10多项重点活动,其中“同乐拜年会”和’97百名企业家新春联谊活动融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既向广大市民和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恭贺新禧,又宣传了市委、市政府新一年的奋斗目标,鼓舞干部群众的斗志。“迎回归”、庆“七一”期间,文化等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一系列隆重热烈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持续三天的“迎回归颂祖国”歌咏比赛,有机关、企业、学校组成的36支歌咏队近4000名干部群众参加;有2000多名农民组成“龙灯鼓乐庆回归”大型民俗文艺晚会暨踩街活动;有省第八届音舞节南平市选拔赛,分舞蹈、声乐、器乐三个专场,120多名演职员参加;还有汇集各县(市、区)精彩节目并特邀省专业文艺团体高水平表演的“迎七一、庆回归”大型综艺晚会。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全年共举办各类文艺活动440场,其中文艺队伍下乡演出184场,农民观众达22万人次。既丰富城区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带动农村小康文化建设。
  【农村电影工作逐步启动】 1997年,根据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出现大滑坡的局面,把突破口放在解决农民看电影的收费问题上。市政府颁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电影工作的意见》,规定农民看电影费用可从当年提取的公益金中列支,提取标准按有看电影能力的人口每人每年2~3元标准掌握,年初列入定项限额预算,由乡镇财政所统一提取,建立电影专项资金专户储存,用于支付农民看电影费用。具体由县(市、区)电影公司和乡镇文化站签订费用和放映合同。同时,对电影放映场次、组织中小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等作了具体规定,要求各级财政给予电影部门适当的购片补贴,以解决购买农村电影片经费不足的困难。市文化局通过贯彻落实,抓放映协议签订,努力筹措资金,全市新组建恢复93支农村电影队,大部分乡镇的电影市场得到启动。光泽县8个乡镇已有5个与文化部门签订电影放映协议,其中寨里镇已收取电影资金3万多元。鸾凤乡采取委托粮站代收每人每年3斤谷子作为电影经费的做法,受到群众欢迎。延平区80%乡镇恢复了电影放映活动。浦城有17个电影队在教育部门支持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放映工作。全市农村电影工作已基本走出一条适合闽北实际,以建立电影专项资金,实行统筹放映为主的路子,长期疲软的农村电影市场得到根本性好转,边远山区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一定改善。据统计,全市年内农村16毫米电影“四项指标”均比上年有大幅度提高,1~11月,16毫米电影放映场次达7100场,观众人数250多万人次,放映收入达71万元,片租收入14.2万元(每场20元)。同年10月,南平市文化局被推荐参加在太原召开的全国第6次农村电影工作会议,并在会上交流经验,受到广电部的充分肯定。
  文学艺术
  【文艺创作取得丰硕成果】 1995年,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各类报刊发表各类文艺作品。报告文学《再造一个辉煌》、《武夷之歌》、《打通弯山隧道》、《情系芦岭》、《为了明天更辉煌》,散文《雨中316》,诗歌《飞翔的歌》、《铺筑春天》,戏剧小品《情系闽北》,曲艺作品《闽北绿衣人》,摄影作品《电站新兵》,电视剧《竹乡姐妹》等,为各条战线建设鼓劲呐喊,宣传先进人物。全市举办戏剧征文评奖、笔会等活动,如延平湖笔会、万木林笔会、黄坑蛇园笔会、洞宫笔会。此外,还邀请省内外著名作家前来讲课。一批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在全国、省级获奖。戏剧方面,南平南词剧团创作的南词说唱《罢宴》和现代戏剧《古渡恋情》,分别获“第二届中国曲艺节”剧本创作、作曲、演出、伴奏四项牡丹奖(一等奖)和省现代戏剧本创作征文评选三等奖。市实验小学梁俊伟的音乐演唱获全国少儿卡拉OK赛儿童组优秀奖。南平文化馆的戏剧小品《怪谁》和顺昌县的小品《山里人》、邵武的小品《牛哈哈醉酒》,分别获省第二届戏曲小品邀请赛一、三等奖,《怪谁》和南平市文化馆创作的小品《人与人》还被选送参加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分别获一等奖和二等奖。戏剧《丹桂情》荣获省委宣传部颁发的95年文艺“百花奖”。文学方面,朱学新的电视剧本《音乐与魔棍》获省电视台与省妇联、省教委联合举办的电视剧创作征文二等奖。黄文忠的诗《线之舞》获省文学佳作奖。李龙年的诗《灿烂的记忆》获省文学优秀奖,《走向开阔带》获中国作协、地矿部第二届“宝石文学奖”。美术书画方面,黄华生的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李恒、曹贵生书法作品也双双入选中国书协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书法新人作品展》。为表彰文艺工作者的业绩,市委宣传部牵头,表彰了一批重点工程优秀文艺作品,市文化局设立了“武夷文艺奖”,市人才基金会把对文艺的表彰列入了章程。
  1997年,文学创作方面出版并获得好评的长篇小说有宋恒的《幸运》、陈旭的《梦笔江郎》、黄大铣的《刘家父子兵》、陶家明的《鱼妖》;诗集有高琴的《江蝴蝶》;散文有夏冰的《草戒子》、金文钦的《忧天集》、王耘的《潭山走笔》;短篇小说集有吴孔宜的《那山那水那人》等。戏剧、小品创作方面,吴美求、夏冰创作的小品《嫁接》,获省“开元杯”戏剧小品大赛优秀创作奖、演出二等奖和第五届华东戏剧小品大赛二等奖。郑开辉创作的《闲人》获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金圣之光’97雕牌杯百优小品电视大赛三等奖。音乐舞蹈方面,屠健美编导的少儿舞蹈《鼓仔》,获全省“爱我祖国,爱我香港”系列活动少儿音乐舞蹈类银牌奖;《闹火笼》获省第八届音舞节二等奖。还有《茶灯乐》、《斩椒女》、《绣》等10个舞蹈、声乐、器乐节目被选送省参赛。建瓯魏德泮创作的少儿歌曲《爱我中华,我爱说普通话》,获第二届中国少儿歌曲卡拉OK电视大赛优秀创作奖。美术、书法、作品方面,张自生中国画《山水》入选全国第二届山水画展,江太旺工笔画《秋凉又至》获省展金奖,江书容油画入选全国油画静物展;黄华生、余国联、曹添文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二届正书大展。摄影方面,有10件作品参加全省第16届影展,其中范崇智的《冲上火线》获金奖,并选送全国第17届影展,魏永春、吕伟民的摄影作品也获得省展优秀奖。
  图书
  【图书发行工作】 1995~1997年,全市图书发行工作贯彻执行党的出版方针,为推动闽北迅速崛起,以“团结鼓劲扎实干,开拓发展求效益”的精神,探索和发挥图书发行主渠道作用,为进一步繁荣图书市场、促进科技兴市,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抓好重点书,促一般图书发行。1995年,在重点图书的征订发行方面,继续发行《邓小平文选》1~3卷1460册;宣传征订《纲要》,共发行1.6万册;在其它政治理论书籍发行上,通过催发订单、上门征订等多种形式,计发行9884册,其中十四届五中全会文件和辅导读物3565册。此外,重视“两史一情”和青少年读物的发行,其中《两史一情》丛书发行500套,《新三字经》1.13万册,《“中华魂”我们是黄河,我们是长城》发行1550册。1996年,深入厂矿单位,广泛开展各类图书征订,其中《欢迎香港回归祖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十四届六中全会文件》、《农民思想教育读本》、《农民实用技术教育读本》等重点图书发行量都很大。通过丰富图书品种、改善服务、加强宣传、陈列和征订,一般图书全年发行307.83万册,金额336万元,扭转多年一般图书发行徘徊情况。1997年,与南平市百货公司达成协议,首创国有书店与百货联姻,投资60万元开辟四鹤新华图书城,实行规模经营,营业面积400平方米,陈列上万种品种,分设社科文艺部、文教少儿部、科技外文部、音像软件部,计102小类。同时抓好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讲”、“学法律、讲道德”、十五大政治报告、党章等11个重点图书品种的征订、发行,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加强农村图书发行工作。针对农村发行难、乱、滑的局面,1996年4月,与市供销社联合召开全市农村图书发行工作会议,统一思想认识,交流措施办法,采取以课本促一般书和成立农村批发机构的办法,开拓和培育农村图书市场。但由于大部分基层社管理经营机制、阵地设施和人员素质不适应,除课本和辅导读物的发行有较大增长外,一般图书发行仍不理想。1997年6月,与市供销社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农村图书发行工作的意见》,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明确责任,加大农村一般图书发行的份额,促进农村图书发行的开展。当年农村纯一般图书发行25万元,比1996年增长28.87%。
  三、挖掘教材发行潜力。1995~1997年,教材发行作为新华书店的工作重点,围饶“四个加强”,确保教材发行稳中有较大增长。加强联系和协调工作,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签订协议,为征订工作创造条件;加强副科及读书活动用书的征订,中小学科技活动课、寒暑假作业及读书活动用书有较大增长;加强教辅读物的征订,积极争取“附件”外用书的宣传征订;加强内部管理和服务,充实骨干人员,切实抓好征订汇总、余缺调剂、货款回笼、提高订货准确率以及热情服务,保证春、秋两季教材的顺利发行。1995年教材及课外辅导读物总发行量613万元;1996年发行量为885.2万元,比上年增长44.37%;1997年发行量比1996年增加112万元,销大于进11.6万元,保证了“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要求。
  四、“新华大厦”建设。新华大厦的建设是全市图书发行的主体形象之一,建成后将成为闽北规模最大、功能齐全的销售中心,解决长期图书发行网点不足的状况,为南平增添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线。大厦于1996年10月28日破土动工。1997年底,大楼主体15层框架结构及内、外装修工程已接近尾声。
  【南平市图书馆简介】 南平市图书馆前身系南平县图书馆,创建于1953年,是福建省首批建立的两个县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之一。著名书法家吴作人题写了馆名。1995年撤地设市后升为地级图书馆。现内设采编部、外借部、期刊部、少儿部、古籍特藏部、信息咨询研究辅导部。
  图书馆舍原为两层木质结构,面积300平方米。1990年4月新馆建成,占地面积633.6平方米。楼高五层30米,建筑面积3410平方米,藏书库设计50万册。设备齐全,设施较先进。拥有图书外借、报刊阅览厅58个座席,期刊阅览厅72个座席,古籍、文献阅览厅68个座席,计218个座席及少儿阅览厅36个座席,紫芝少儿分馆30个座席计66个座席。装备了电脑图书分类著录机、图书开架外借电子监测仪、投影录像、音像设备等。现藏书总计151146册,其中图书107980册,线装古籍5559册,少儿读物4772册。期刊合订本18744册,报纸合订本14091册。
  图书馆在日常业务之外,积极探索,发挥“终身学校”作用,服务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为党政机关提供决策信息;辅导全市城乡图书馆(室)48个,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开展图书业务培训;组织馆际协作网络,开展图书馆交流借阅工作;成立“紫丁香读者沙龙”,举办读书座谈会、演讲、科普讲座、诗歌朗诵会、音乐舞蹈、卡拉()K赛、以及时装模特展览等各种形式读书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曾被文化部命名为“一级图书馆”,并荣获文化部授予的“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单位”和“全国文明图书馆”称号。还被省文化厅评为“福建省十佳图书馆”。馆长林碧英曾被授予“全国图书馆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7年,南平市图书馆投入购书经费13万元,订阅各种报刊1015种,其中刊物907种,报纸108种,新购图书4214册。全馆共发展读者1805人,接待读者71075人次,阅览98980人次。
  档案
  【开展社会宣传,加强档案法制建设】 1995~1997年,南平市档案宣传工作,主要围绕《档案法》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系列宣传活动。1995年,市档案局与司法局联合发文,对全市“二五”档案法制宣传教育总结验收工作进行安排,评选出30个“二五”档案普法工作先进单位。同时,印制《档案法》知识试卷5000张,组织各部门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参加测试,取得较好成绩。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正案),结合举办档案业务培训,开设《档案法规概论》课程,两期组织培训96人。1997年,组织全市有关领导和专、兼职档案人员参加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举办的“超星光盘”杯《档案法》、档案工作知识竞赛活动,组织征订张贴《档案法》宣传图解。武夷山、邵武、建瓯、松溪、政和等县(市)档案局组织干部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上街开展《档案法》咨询活动,在繁华街道悬挂纪念《档案法》颁布十周年巨幅跨街标语,张贴《档案法》宣传挂图,向群众分发《档案法》,宣传档案法律知识和档案工作。并利用电视扩大宣传面,播放我党早期档案工作精神风范的八集连续剧《一号机密》,县(市、区)分管档案的领导在电视台发表纪念《档案法》颁布十周年、依法治档、做好档案工作的讲话。
  【加强业务建设,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1995~1997年,随着“八五”期间档案馆定级任务的完成,全市档案馆建设得到加强,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形成馆藏丰富、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1997年,落实档案目标管理工作,完成目标考核指标,延平、邵武、武夷山档案局总成绩名列全市前三名。加强对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开展企业档案复检,复检企业157个,复检合格112个,合格率为84.85%。加强乡镇档案工作,全市有乡镇(街道)141个,经考核档案工作合格以上的99个,占70.21%。为加快村级建档工作,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市档案局、馆领导认真部署,带领干部驻村,指导帮助开展建档工作。全市有行政村(居)1663个,完成村级建档683个,占40.7%。
  【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1995~1997年,全市各地档案馆(室)提供档案资料,不同程度地解决了机构设置、工资调整、工程技改、山林房产纠纷、落实政策、反腐倡廉等问题,为社会各界广泛服务。1995年,南平造纸厂在试验研究增白胶印新闻纸时,厂综合档案室积极提供科技档案资料,节省试验费数拾万元,生产出新闻纸印刷出版彩色报纸,填补国内空白。1996年,全市接待查档2357人次,提供档案资料4872卷(次),向社会开放档案11.67万卷,利用馆藏档案资料编辑档案史料和参考资料2种5.8万字,复印档案资料3917页。1997年,全市共有836个单位开展福建省档案系统“创优争效”活动,有5个单位申报6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果奖。南平市造纸厂综合档案室利用科技档案解决地界问题,为企业节约资金1400万元,创经济效益700多万元;南纺股份有限公司综合档案室利用科技档案,开发新型浆料在产品应用的配方,为企业节约资金50多万元,创经济效益10多万元,项目当年获南平市科技成果奖。
  方志编纂
  【《南平地区志》编修工作进入总纂】 1995~1997年,《南平地区志》编纂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省方志委指导下,克服人手少、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全体干部职工努力工作,积极完成年度各项任务,地区志编纂工作进入最后总纂。市委、市政府领导重视《南平地区志》的编纂工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宫维祺,在繁忙事务中十分关心修志工作,经常过问了解情况,采取措施解决修志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有时还亲自审阅志稿,提出修改意见。并在市直机关修志进度通报会上,强调地区志要广泛搜集资料,尊重史实,如实反映历史,切实把好质量关。修志工作老领导、市政府正厅级调研员梁书奎对修志工作也积极支持,经常到市直各修志单位检查、督促修志工作。严格把关,认真总纂,完成38部专业志总纂稿。各修志单位完成专业分志初稿后,方志委同志认真审阅,层层审改,不断提出修改、补充意见,最后由主任进行总纂。所有志稿至少都经过两次以上的审阅、修改,有的甚至达五、六次。至1997年底,已完成送审稿的有建置、自然地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人口、农业、水利、财政、税务、审计、金融、外经、供销、茶业、粮油经营、城乡建设、计划物资统计、工商物价计量、环境保护、邮电、乡镇企业、烟草、商业、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党派、政权、外事侨务、民政、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军事、旅游、科技、教育、方言、人物传等38部专业分志,占地区志总卷数的70.37%,基本做到把好政治关和史实关,突出地区地方特色和专业特点,充分反映南平地区历史发展线索和全貌。
  【《武夷山志》编纂工作】 1995年,在完成《武夷山市志》编纂出版任务之后,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开始新《武夷山志》编纂工作,记述内容包括武夷山风景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和武夷山旅游开发区三大部分。1996年5月,《武夷山志》被定为《福建省志》的一个分卷,武夷山市即成立山志总编室,共7人,其中市志办4人,景区管委会3人。山志篇目几易其稿,经省方志委审定后共设六篇:环境、风景名胜、旅游服务、文化艺文、管理保护、人物,篇首置概述,后殿附录、大事记,总字数初定为80万字,插图140余幅。至1997年底,初稿编写工作已基本完成。
  在山志编纂工作中,编写人员深入武夷山每个景区、景点核实资料,搞清诸如一线天长度、高度、狭度等向来被忽视的情况,实地考察了许多险要关寨、岩居,核实纠正了前人所忽略和讹传的材料,并补充许多新发现的自然景观和新增设的文化景观。市志办同志还积极参预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名录”的工作。
  【《建阳年鉴》出版】 1996年9月,由建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辑的《建阳年鉴》(1996)出版问世。这是建阳市第一部县市级综合性年鉴,也是市方志部门完成修志任务后开拓修志新领域的一次尝试。全书共60万字,全面、系统、翔实地反映建阳1995~1996年撤县建市以来的新情况、新进展、新成就、新问题,为了解建阳市情乡情、从实际出发进行决策和开展各项工作、提供必要的借鉴,也将为海内外各界人士了解建阳、到建阳投资兴业、推动经济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发挥有益的作用。
  【浦城等县市志获全国、省优秀奖】 1997年,已编纂完成的全市10部县(市)志在全国、全省评奖中,《浦城县志》荣获全国二等奖和福建省一等奖,《武夷山市志》、《建瓯县志》、《建阳县志》荣获福建省三等奖。
  体育
  【业余训练硕果累累】 1995年,南平市运动员代表国家队参加比赛,共获得亚洲金牌7枚,全国重大比赛金牌12枚、银牌7枚、铜牌7枚,全国少儿比赛金牌13枚,省级比赛金牌53枚、银牌12枚、铜牌29枚。有3人5次破世界举重纪录。运动员王国华、万建辉入选中国奥运军团,参加亚特兰大奥运会。南平市体育工作荣获福建省突出贡献奖第三名。市体委主任阮宝翔荣获全国业余训练突出贡献奖,徐光毅等5位同志荣获全国业余训练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7年,南平市运动员代表国家队参赛,共获洲以上比赛金牌7枚;全国第八届运动会获银牌1枚、铜牌4枚;全国少年赛获金牌30枚;省级比赛获金牌64枚、银牌27枚、铜牌11枚。有2人打破抓举世界纪录。邵武少体校被国家体委授予业余训练先进集体、邵武市体委被国家人事部、体委授予全国先进单位。南纸中学、顺昌一中推荐参加全国、省业余先进单位评选,全市有11人被国家体委授予各类体育工作先进称号,有16所学校获全省“达标”先进单位表彰。
  【业余训练网络逐步形成】 1997年,继续完善以少体校为龙头,传统校为重点,普通学校为基础的三级业余训练网络。市少体校充分发挥业余训练龙头作用,加强自身建设,完善运行激励机制,规范管理,抓规章制度建设。制定了《教练员管理规定》与《教练员岗位责任制》,要求训练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教案、有检查,建立考勤制度。训练课时每天2小时以上,每月达22天以上。学生管理中开展一提倡、二讲评、三奖励活动。一提倡即提供讲文明、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守纪律;二讲评是每周日晚召开会议,对各班队的训练、文化学习进行评讲,表扬先进,指出缺点,提出要求;三奖励是建立年度对体育训练成绩优秀,文化学习达标,生活文明守纪的学生给予通报表扬和物质奖励。省级重点传统校在健全完善,以奖代助激励机制基础上,完成对各县(市、区)传统校、训练点的全面检查、评比。完成省少儿田径、篮、排、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拳击、举重、射击、棋类等26项次的代表队选拔、组队、集训、参赛工作,举办了市少儿射击比赛,乒乓球、羽毛球等赛事。普通各级各类学校,坚持普遍开展《国家体育锻练标准》测试活动,激励中小学生和体育教师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当年,全市达标中小学生338595人,达标率94.95%,良好率以上121041人,优良率达33.94%。全市10个县(市、区),已连续七年达到省定达标先进县标准。向上一级运动单位输送8名体育后备人才,其中选调省集训6人,输送省体工大队2人。
  【全民健身有声有色】 1997年,继续把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作为工作重点,宣传党的体育方针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较大的宣传声势和良好的社会氛围。参加体育健身人数不断上升,各界办体育竞赛的投资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市、县两级体委体总主办中承办的竞赛活动共投入资金162.18万元,其中143.17万元来自社会赞助。
  在迎香港回归和中共十五大召开期间,各界举办了多种体育赛事。3月6日,南平市体委与延平区妇联举办“庆三八迎回归”巾帼拔河赛,拉开了全市迎回归的序幕。各县(市、区)也选择影响较大的项目,自办或承办各种形式的迎回归活动。浦城县体委、妇联举办“三八建设杯女子拔河赛”;建瓯市体委、妇联举办建瓯市迎回归妇女运动会,历时13天,投入8.5万元,有1300名妇女运动员参赛;武夷山市举办第一届全民健身节,设12个项目,历时一个多月,有120多个单位4000人参赛;光泽、浦城等县举办迎回归环城跑;南平市体委举办庆回归环城跑。
  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扩大参与面,全市各级体委、体总积极争取社会赞助,举办水平高、影响大的赛事。南平市体委争取赞助资金10余万元,与市直党工委联办市直机关综合性运动会,设围棋、桥牌、乒乓球、游泳、篮球、田径六个竞赛项目,参赛运动员达1000余人。南平市体委又筹集6万余元举办“农行杯”龙舟赛,武夷山市举办“九曲杯”龙舟赛,顺昌、邵武、松溪、政和联合举办全国女篮四强邀请赛。全年市、县两级体委、体总共主办、承办广播操、钓鱼、环城跑、拔河、龙舟赛及各种球类赛213次。南平市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南平市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建瓯市南雅镇、延平区樟湖镇、紫云街道办事处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
  在福建省举行首届健身节期间,全市各级体委、体总按照省体委的部署,加强声势,发动社会单位开展竞赛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共主办、承办竞赛25次,南平市体委、建瓯市妇联、浦城县教育局、武夷山市三区管委会获健身节先进单位称号,武夷山市体委获健身节先进宣传单位称号,另有11位同志被评为健身节先进个人。同时,发挥体育社团作用.在全市农村掀起全民健身热潮。市农体协在南平举办“小康杯”篮球赛。顺昌、延平、建瓯、建阳、武夷山、光泽、邵武、浦城等县(市、区)组队参赛。6月29日,延平区樟湖镇投资3万元举办龙舟邀请赛,三明、福州、宁德、南平四地市的33艘龙舟参加比赛。此外,市钓鱼协合承办了福建省第十届钓鱼赛;与有关方面合作参加省健美小组赛和残疾人田径、乒乓球赛。还测重抓成年人体质监测工作,实测样本1550个。
  【场馆建设再上台阶】 1997年,南平市委、市政府将建设市体育馆列入年内为民办实事重要项目之一。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市体委年初开始筹备工作,完成体育馆立项批复手续,办好体育馆用地规划许可证,完成建设用地与拆迁的摸底、丈量、评估等工作。并发行体育彩票二期,筹措资金84万元。邵武市投资120万元建成两个标准聚氨脂胶面网球场,武夷山市、建阳市体育馆工程已破土动工,政和筹集资金建设400米标准田径场。
  (撰稿:詹文华)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政法工作、军警、侨务 涉台工作、工业经济、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1995—1997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詹文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