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重组改革取得进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2615
颗粒名称: 企业重组改革取得进展
分类号: F762.1
页数: 2
页码: 234-2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5年-1997年南平市粮食局带领企业重组改革取得进展的情况。
关键词: 贸易 粮油 改革

内容

1995年,以企业重组改革为突破口,调整企业布局。通过调查研究和周密安排,按照“两结合、一配置”的原则,即:虚实结合、强弱结合,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原则,市粮食局于3月底顺利完成对市属六家小型企业的重新组合工作。将经营场所长期不落实、亏损严重的市粮油贸易中心,资产负债率高、管理不善的市油化厂以及政企合一的市粮油储运公司,分别划归市粮油供应公司、市粮油食品开发公司及市粮食转运站,较好地解决南平市区企业结构不合理、部分企业处境困难等问题,取得改革的初步成果。光泽县饲料公司、邵武市粮油食品厂与城关米厂合并后,进一步发挥粮食企业的整体优势,解决部分困难企业的出路问题。
  1996年,加强企业的改组改造、改制工作。市粮食局组成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市粮油机械厂股份制改革试点。在市财委、体改委的指导以及市审计、财政、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按照规范程序操作,市属财贸口首家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南平闽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于12月28日正式挂牌营运。建阳市粮油加工厂的改制工作正抓紧进行。各地还按照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精神和“一企一策”、“一企多制”的改革思路,不断深化企业改革。邵武粮油加工厂兼并该市困难企业粮油食品厂后,及时转换企业内部机制,利用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进一步拓宽生产经营门路,不仅达到以强扶弱的目的,而且保持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全市唯一获得盈利的粮油工业企业。
  1997年,在抓好全市粮食企业改革指导工作的同时,抓住南平市被列入全国“优化资本结构”改革试点城市的机遇,从市属企业的实际出发,坚持深化改革、加快调整、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拟定扶强、解困、联合、兼并、重组、股份合作制及破产等一系列改革方案,有的已付诸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
  粮办工业按照“三改一加强”的原则,从实际出发,采取“一厂一策”等形式的改革全面推开。全市5家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上报待批4家。市直重点实施对邵武面粉厂的“扶强”和南平粮油食品厂的“解困”。市局采取领导挂点,组织有关人员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帮助企业从“两个根本性转变”入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强化成本核算,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开发产品,拓宽市场领域,取得较好成效。至11月底,上述两个企业分别比上年同期减亏122万元和21.57万元。此外,山鹰饲料集团公司破产、油化厂股份合作制等改革,也都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粮食商业按照国务院“四分开一完善”的改革要求,武夷山市等地实行政策性业务代理制;农村粮站“两代一换”业务正在全市逐步展开;建阳市粮油批发市场投入试运行,累计粮食交易成交量达4300多万公斤,粮食行业协会于6月份挂牌成立,标志着闽北粮食市场体系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市属粮食商业企业全面实行政策性业务“代理制”,运行效果良好。粮油供应公司连锁经营继续向纵深发展,“金谷超市”于4月份开业,经营品种逾千种;职工家庭连锁店异军突起,发展到16家,闯出搞活粮食商业零售企业经营的新路子。此外,企业联合、兼并以及按经济区域划分,对延平区部分粮站撤并重组。有关县(市、区)局都成立扭亏增盈工作领导小组,并层层分解、下达和签订扭亏增盈责任制。市局对市属商业企业全面实行以“四代一定”为核心内容的政策性业务代理制;制订《市直粮食企业经营管理的若干规定》,在实行目标管理风险抵押办法的前提下,分别与各企业签订1997年经济效益目标考核责任书,并以此作为考核班子年度政绩的重要依据。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政法工作、军警、侨务 涉台工作、工业经济、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1995—1997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丁少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