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流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2610
颗粒名称: 粮油流通
分类号: F762.1
页数: 4
页码: 232-2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5年-1997年南平市粮油流通方面的内容,包含了稳定收购,遏制“卖粮难”问题,平抑粮价发挥主渠道作用等。
关键词: 粮油 流通 南平市

内容

【稳定收购,遏制“卖粮难”问题】 1995年是实行“米袋子”省长负总责下的县(市)长负责制的第一年。全市粮食部门把粮食定购和收购工作作为全年的中心任务一抓到底。一是落实政策,抓好协调,较好地解决粮食收购资金和价外补贴问题;二是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科室全力抓,为粮食收购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三是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强化粮食收购市场管理,有效地防止粮源的外流;四是及时处理、解决难点问题,先后拨出专款126万元,帮助市属库点搞好粮食仓库的修建,并争取省有关部门拨款50余万元,支援受灾县(市)搞好仓库维修,促进粮食入库的顺利进行。由于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全市粮食收购量在连续五年“滑坡”的情况下开始回升。到12月底止,全市完成国家定购任务31199万公斤,占任务的98.3%,比上年同期多入库1783万公斤。计划收购入库2270万公斤,占任务的34.92%,比上年同期多入库2134万公斤。邵武、武夷山、建瓯、建阳、顺昌、浦城六个县(市)全面完成定购任务。
  1996年,由于国家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尤其是本省定购价高于邻省,调动农民的卖粮积极性,但也带来调难、销难、储难、资金筹措难等一系列问题,使连续几年苦于“买粮难”的闽北地区,又面临大范围出现“卖粮难”的局面。对此,全市各级粮食主管部门及早引起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一是以解决对口调拨为突破口,变被动为主动,确保粮食收购资金的落实。首先,由市局牵头邀请省粮食厅和对口调出(调入)的县(市)代表.在南平召开对口调拨签约会。实行产销直接见面,加快落实进度,签约量占计划的90%左右。其次,以县(市)为单位,先后派出250多人次,到销区走访协商,上门推销,进一步协调产销关系。第三,加强汇报反映,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得到上级的重视支持。经多方努力,对口调拨的价外补贴资金基本到位,加上农业银行的大力支持,全市粮食收购基本上没有出现向农民“打白条”现象。立足挖潜,把“卖粮难”缩小到最小范围。面对夏、秋两季全市缺仓11000万公斤的严峻形势,各地大力克服各种消极因素,早预测、早决策、早准备,实行调运与备仓同时并举,妥善解决“卖粮难”。合理组织粮食外调,主动处理压车压船,促进货畅其流。到12月31日止,全市完成省内地(市)间对口调拨5754万公斤,占省下达年度计划的54%;因陋就简,因地制宜,深挖仓储潜力,全市通过修旧利废、腾仓并库、租借、加高等措施,增加仓容15855万公斤.有效地克服仓储能力不足的矛盾;积极参与议价经营业务,增大国有粮食部门在流通中的份额。采取议进议出、薄利多销、边收边调等办法,加快粮食流通,减轻仓容压力,缓解农民“卖粮难”。广泛开展优质服务,化解矛盾,确保收购政策的落实。当年粮食收购时间集中、高潮迭起,尤其实行早晚谷收购按6∶4比例、全部收当年新谷的规定后,收购工作难度加大。各地粮食部门迎难而上,在做好仓容准备等各项工作的同时.一方面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教育和引导农民兼顾国家利益,多做贡献;另一方面广泛开展“服务一条龙”和“满意在粮站”等活动,把温暖送给群众,把方便让给群众。许多基层收购单位职工起早摸黑,甚至通宵达旦地奋战在收购第一线,做到随到随收、优质论价、及时兑现粮款,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优质服务,化解各种矛盾,换来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1997年,全市各级粮食部门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按保护价敞开购议价粮的重大决策,顾全大局,克服库存爆满、调销不畅、亏损激增等重重困难,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国务院重大决策和省政府“三稳定、三不变”政策落到实处。一是抓好宣传发动。大张旗鼓地向广大农民宣传国务院、省政府的粮食购销政策,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坚持公开挂牌、敞开收粮,鼓励农民多卖粮、卖好粮。二是内外挖潜,千方百计缓解仓容紧张矛盾。仅夏购期间,全市即采取各种措施,增加有效仓容量1.87亿多公斤,其中腾仓并库、加高堆放增容2560多万公斤;租借社会闲置仓容7280万公斤;争取省专项拨款,各县(市)自筹资金,简易搭盖增容3295万公斤。建瓯、建阳、武夷山还向销区租借仓容5605万公斤,既有效缓解当地仓容的压力,又开辟销区的信息窗口,掌握市场主动权。三是加强产销区沟通,促进调拨进度。各县(市)局领导带队走访销区,协调调拨工作,并派专人坐镇销区调粮。仅7月底前,全市即完成1996年度省内地间对口调拨粮13215万公斤,占省定调拨计划的94.4%(不含待安排1000万公斤)。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多次向省政府反映,经省政府研究,作出1997年度晚稻对口调拨计划恢复调拨现粮的决定,使本市仓容紧张的矛盾得到缓解。四是开展优质服务。在坚持传统的便民服务措施基础上,重点开展“预约收购”活动,既方便农民售粮,又保证收购的有序进行。建阳市局坚持为政府分忧、为农民解难的原则,依托粮食批发市场,为广大粮食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信息、交易等服务,并为当地农户转化芽谷500多万公斤,直接为农户挽回经济损失200多万元。五是严格控制低价抛售。根据国家计委、国家粮食储备局关于不得降价销售粮食的联合通知精神,全市粮食系统采取统一行动,从9月1日起,除保证正常的居民口粮供应外,全面停止抛售粮食,促使市场粮价回升,维护粮食收购秩序。10月,全市粮价止跌趋稳,每50公斤早稻和晚稻价格,分别比9月上升3.5%和4%。全市各级粮食部门贯彻执行国务院和省政府的决策态度坚决,措施有力,各项服务工作到位,有力地促进粮食收购工作的开展。全市既未出现拒收、限收、停收及“打白条”现象,“卖粮难”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截止12月31日止,全市全面完成定购粮收购任务,按保护价收购议价粮食7105万公斤,同比增加3089万公斤。
  【平抑粮价发挥主渠道作用】 1995年,为稳定市场粮价,确保军需民食,一是改进供应办法。经当地政府批准,全市对城镇居民口粮供应全面实行凭证(券)限价、限量供应的办法,并以每公斤大米低于市价0.10~0.20元的价格大量抛售议价粮,使南平市区的粮价涨幅从1月的43.5%回落到12月的-1%,全年平均涨幅22%,低于市政府下达给粮食部门25%的控幅目标,促进市场粮价的相对稳定。二是抓好对口调拨。针对南平市区粮食库存锐减、粮源偏紧等状况,市局先后派出5批人员到有关县(市)协调调粮问题。至12月底,调入粮食3405.07万公斤,占计划的61.91%,缓解粮源不足的矛盾,保证正常供应。是年全市主渠道供应量占81.92%,超过市政府确定的71%的目标。1996年下半年,受省外粮食的冲击以及7月1日起粮店大米销售价格实行购销联动后,闽北粮食企业销量锐减,加工业停产严重,普遍陷入困境。从稳定大局、稳定队伍出发,全市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强化营销管理。一是停止定购粮降价抛售。实行议进议出、低进低出、分流粮源,扭转市场粮价大幅度“下滑”的趋势;二是搞好粮食扩销。把职工的经济利益同经营量挂钩,开展送货上门、预约销售、流动服务等活动,避免市场的进一步丢失;三是在粮店连锁经营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工商、商商联合,开展大连锁、大协作,搞活大流通。建瓯饲料公司、邵武粮油储运站等,通过健全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发挥跨地区的联营协作,在多渠道竞争和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南平粮食转运站积极开拓食用油市场,年销量达120多万公斤,基本占领南平市区的食用油市场,发挥国有粮食部门的主渠道作用。
  【扭亏增盈工作成效显著】 从1996年起,根据国务院、省政府关于粮食部门实行“两线运行”的要求及省财政厅、粮食厅关于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规范财务核算工作,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协助基层企业理顺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经营的贷款渠道,保证粮食收购款项的落实和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从“两线运行”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向省有关部门反映,争取到纳入总量平衡的粮油免交经营环节增值税和政策性经营免交社会事业发展税的优惠政策,给流通体制改革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同时,认真抓好资金管理,继续处理好财务亏损挂帐问题。到年底止,全市历年政策性亏损挂帐已基本消化完。
  1997年,按照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把扭亏增盈列入全市粮食工作重点来抓。市粮食局于4月和10月先后两次召开全市粮食系统扭亏增盈工作会议,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全国、全省会议精神,全面部署扭亏增盈工作。全市粮食系统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遏制亏损势头,取得一定成效。截至11月份,全市粮办工业减亏22.43万元。市属企业同比减亏211.03万元,减亏幅度达69.87%.其中,邵武、南平面粉厂、粮油食品厂分别减亏122万元、41.5万元和21.67万元;粮油机械厂、食品开发公司、延凤石板材厂实现扭亏为盈。粮食商业在调销不畅、经营维艰的困境中,千方百计挖掘潜力,积极开展对历年遗留的政策性亏损挂帐消化工作,全年实现消化挂帐2364万元。至此,1991~1995年度的老挂帐全部消化完毕,为当地财政作出应有的贡献。
  【企业重组改革取得进展】 1995年,以企业重组改革为突破口,调整企业布局。通过调查研究和周密安排,按照“两结合、一配置”的原则,即:虚实结合、强弱结合,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原则,市粮食局于3月底顺利完成对市属六家小型企业的重新组合工作。将经营场所长期不落实、亏损严重的市粮油贸易中心,资产负债率高、管理不善的市油化厂以及政企合一的市粮油储运公司,分别划归市粮油供应公司、市粮油食品开发公司及市粮食转运站,较好地解决南平市区企业结构不合理、部分企业处境困难等问题,取得改革的初步成果。光泽县饲料公司、邵武市粮油食品厂与城关米厂合并后,进一步发挥粮食企业的整体优势,解决部分困难企业的出路问题。
  1996年,加强企业的改组改造、改制工作。市粮食局组成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市粮油机械厂股份制改革试点。在市财委、体改委的指导以及市审计、财政、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按照规范程序操作,市属财贸口首家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南平闽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于12月28日正式挂牌营运。建阳市粮油加工厂的改制工作正抓紧进行。各地还按照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精神和“一企一策”、“一企多制”的改革思路,不断深化企业改革。邵武粮油加工厂兼并该市困难企业粮油食品厂后,及时转换企业内部机制,利用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进一步拓宽生产经营门路,不仅达到以强扶弱的目的,而且保持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全市唯一获得盈利的粮油工业企业。
  1997年,在抓好全市粮食企业改革指导工作的同时,抓住南平市被列入全国“优化资本结构”改革试点城市的机遇,从市属企业的实际出发,坚持深化改革、加快调整、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拟定扶强、解困、联合、兼并、重组、股份合作制及破产等一系列改革方案,有的已付诸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
  粮办工业按照“三改一加强”的原则,从实际出发,采取“一厂一策”等形式的改革全面推开。全市5家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上报待批4家。市直重点实施对邵武面粉厂的“扶强”和南平粮油食品厂的“解困”。市局采取领导挂点,组织有关人员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帮助企业从“两个根本性转变”入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强化成本核算,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开发产品,拓宽市场领域,取得较好成效。至11月底,上述两个企业分别比上年同期减亏122万元和21.57万元。此外,山鹰饲料集团公司破产、油化厂股份合作制等改革,也都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粮食商业按照国务院“四分开一完善”的改革要求,武夷山市等地实行政策性业务代理制;农村粮站“两代一换”业务正在全市逐步展开;建阳市粮油批发市场投入试运行,累计粮食交易成交量达4300多万公斤,粮食行业协会于6月份挂牌成立,标志着闽北粮食市场体系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市属粮食商业企业全面实行政策性业务“代理制”,运行效果良好。粮油供应公司连锁经营继续向纵深发展,“金谷超市”于4月份开业,经营品种逾千种;职工家庭连锁店异军突起,发展到16家,闯出搞活粮食商业零售企业经营的新路子。此外,企业联合、兼并以及按经济区域划分,对延平区部分粮站撤并重组。有关县(市、区)局都成立扭亏增盈工作领导小组,并层层分解、下达和签订扭亏增盈责任制。市局对市属商业企业全面实行以“四代一定”为核心内容的政策性业务代理制;制订《市直粮食企业经营管理的若干规定》,在实行目标管理风险抵押办法的前提下,分别与各企业签订1997年经济效益目标考核责任书,并以此作为考核班子年度政绩的重要依据。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政法工作、军警、侨务 涉台工作、工业经济、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1995—1997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丁少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