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扶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2564
颗粒名称: 扶贫扶建
分类号: F323.8
页数: 3
页码: 201-203
摘要: 本节记述了南平市农村经济的扶贫扶建的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强、特色规模经济收入稳定、基础设施、公益事业有很大改善、“造福工程”进展顺利、强化部门挂钩扶贫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南平市 农村经济 扶贫扶建

内容

1995年以来,全市扶贫扶建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重视下,在社会各界和各部门大力支持下,把扶贫攻坚列入“小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突出抓“一把手”工程,落实党政领导责任制,采取抓薄弱点、攻难点、领导挂点、部门挂村、党员干部挂户、年青干部挂职、开发项目扶贫、发展特色规模经济等措施,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形成浓厚的扶贫攻坚社会氛围;有力地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扶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贫困地区经济总量适度快速增长,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1997年,全市24个贫困乡(镇)粮食总产达2.72万吨,比增1.2%,人均占有粮食65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342元,比上年增加455元,比增24%,有星溪、外屯、上梅、南山、塔前5个贫困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600元以上,高于全市人均纯收入水平。全市2547户、10885人口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人均纯收入达1262元,部份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元,向“小康目标”迈进。
  【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强】 1995年,全市贫困地区较好地完成市委、市府年初确定的“1234”目标,据初步统计,1个贫困县、24个贫困乡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7.95亿元,比增21.25%。24个贫困乡中,有8个乡(镇)工农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其中南山镇达到2.87亿元。乡镇企业总值达24.14亿元。比增28.9%,其中突破亿元大关的有南山、塔前、水源、迪口、郑墩5个乡镇,超过全市平均数以上的有10个乡镇。粮食生产稳中有升,粮食总产量30.4万吨,比增5.66%,人均占有粮食571公斤,基本解决吃饭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66元,比增339元,24个贫困乡(镇)除浦城枫溪乡外,全部突破千元关,超过平均数1466元的有11个乡镇,最高的岚谷乡达1720元。全市有2万贫困人口消除绝对贫困。市重点扶持的4个片8个乡镇,经济总量有很大提高,工农业总产值达5.1亿元,比增69.7%;乡镇企业总产值达4.1亿元,比增30.52%;粮食总产量7.06万吨,比增1.7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55元,比上年增加338元。
  1996年,全市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明显改善,24个贫困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53元,比1995年增加387元,比增26.4%。有星溪、城东、渭田、郑墩、书坊、金坑、南山7个乡(镇)人均纯收入超2000元,5918户26074人告别绝对贫困,开始向“小康”迈进。24个贫困乡(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6.53亿元,比增12.3%,其中农业总产值10.3亿元,比增8.8%;粮食总产量26.2万吨,人均占有粮食618公斤。贫困乡(镇)企业在市场激烈竞争中,总产值与上年持平。其中建瓯等13个乡(镇)企业总产值超亿元。市重点扶持的4个片区8个乡(镇)发展步伐继续加快,经济总量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工农业总值达49851万元,比增40.1%;农业总产值达28248万元,比增18.5%;农民人均纯收入1688元,增收517元,比增44.2%,
  1997年,政和省定贫困县完成工农业总产值96610万元,比增15.8%,其中,农业总产值5.63亿元,增长14.87%;乡镇企业总产值96030万元,比增12.9%;财政收入4700万元,增长16.1%;粮食总产9.12万吨,基本持平;农民人均纯收入2140元。全市24个贫困乡(镇)完成工业总产值30.2亿元,比增13.7%,其中,农业总产值10.8亿元,比增5%。有12个乡(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亿元,其中南山、塔前突破3亿元大关。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2亿元,比增16%,星溪、镇前、郑墩、迪口、水源、塔前、南山7个乡镇成为亿元乡(镇)。出口交货总值达1.90亿元,比增10.5%,新办个体私营企业372家。村财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特困村有较大的提高。政和省定贫困县和21个省定贫困乡(镇)基本实现脱贫。
  【特色规模经济收入稳定】 1995年,全市24个贫困乡(镇)重点抓“竹、茶、果、菇、菜”为主的特色规模经济,共发展食用菌1.10亿袋,蘑菇48.65万平方米,灵芝6586平方米,实现产值1.10亿元。政和县发展食用菌6450万袋,比增1140万袋,实现产值近亿元;种植反季节蔬菜7450亩;竹、茶、果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一手抓低产改造,一手抓生产开发,垦复毛竹62万亩,新种毛竹3.5万亩,新植茶果9637亩。
  1996年,全市贫困地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效为中心,重点培育和发展粮、竹、果、菌、茶、反季节蔬菜等主导特色产业,初步形成规模效益,既壮大贫困地区集体经济。也增加农民收入。政和县澄源乡以发展菇业为脱贫致富支柱产业,全乡4800多名农民种菇。占农户87%,发展食用菌1800万袋,其中花菇1200万袋,产值7000多万元,人均增收900多元,成为本市第一一菇乡。该乡牛途村农民詹家兴既栽培花菇又制菌种,年收入达14万元,成为贫困村的“花菇大王”。政和杨源乡以菜为脱贫特色经济,根据高山区的气候特点,发动农民家家户户种植反季节蔬菜,全乡2500多农户种植反季节蔬菜1.12万亩,产值1080万元,人均增收440元。延平区南山镇形成以木、竹、矿产、冶炼、水电、特种养殖等门类较齐全的规模产业,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以竹为主的山地开发步伐继续加快,24个贫困乡(镇)完成毛竹垦复70万亩,新植4.38万亩,并对8.7万苗茶山、9.2万亩果园进行低产改造。
  1997年,全市扶贫攻坚紧紧围绕“粮食增总产、食物增总量、农民增收入、集体增财力”的增产增收路子,立足抓特色、上规模,抓好“粮、竹、烟、菌、茶、果、菜、养”八大产业开发,并选择“竹、烟、菇、菜”四大主导产业进行重点攻关,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推进资源转化、系列开发、加工增值。各地以不同的资源、气候优势,以“短、平、快”项目为突破口,解决近期收入脱贫问题。24个贫困乡(镇)共发展香菇8070万袋,其中花菇5115万袋,栽培灵芝1.17万立方米,木耳500万袋,种烤烟2.29万亩,种植蔬菜8.3万亩(其中反季节蔬菜1.3万亩),新植毛竹1.89万亩,小径竹1.88万亩,新植锥栗7350亩,改造茶、果园4.20万亩,养山羊4.1万多头,养鱼、蟹5300亩。姬松茸、竹荪及家禽家畜养殖等都有新的突破。涌现出政和半源村、大庙综合农场、松溪县西洋村、光泽县增排村等一批靠发展种、养殖业摆脱贫困,走上“小康”的典型村户。贫困地区还通过清理村财、核实山林地承包合同,落实集体提留和劳动积累制度,盘活集体资产,创办集体经济实体等措施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基础设施、公益事业有很大改善】 1995年,全市投入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卫生、教育资金达258万元,先后新建、改造公路13条,新建、改造中小水电站17座,新建中小学校舍、卫生院住宅、门诊楼12座。1996年共投入基础设施和文教卫生资金达530多万元,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1997年,全市上下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3849万元投入贫困地区,加快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24个贫困乡(镇)所在地全部实现通信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有70%的贫困乡(镇)铺通柏油路面。新增45个村通电话,11个村通公路,174个村通有线电视,有6.2万人口改善饮水条件。新建中、小学校87座,面积4.30万平方米。架设、改造输电线路334公里,新增用电人口1.13万人。修复拦河坝、防洪堤440处等。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造福工程”进展顺利】 1995年,全市把贫困地区的“造福工程”,列为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一,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省、市、县(市、区)三级补助资金118.4万元,各职能部门优惠政策兑现,“造福工程”进展顺利。至1996年,共完成221个自然村、2224户、1.05万人搬迁任务,使居住偏僻、分散,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的边远山区、老区基点村贫困群众的居住、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变,群众看病求医、儿童入学等问题也得到较好解决,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1997年,“造福工程”省补助资金100万元,市配套100万元,县(市、区)、乡(镇)配套资金28.05万元,各职能部门兑现优惠政策,到春节前计有4000人搬进新居。
  【强化部门挂钩扶贫】 1995年,市委、市政府把全市160个后进贫困村作为工作重点,落实领导挂后进贫困村责任制,并列入班子考核内容,市、县(市、区)两级领导共有196名厅、处级领导挂点160个后进村。全市与后进贫困村挂钩结对子的单位有820个,市直机关49个部门挂点扶持全市24个贫困乡(镇),落实扶持项目258个,扶持资金2659.6万元,到位资金872.5万元。14个省直机关单位扶持本市21个省定贫困乡,并派出19名干部挂职,为贫困乡(镇)办实事,向省里争取资金达170多万元。
  1996年,市委下发《关于在党政机关干部中开展深入基层了解群众,交穷朋友,结穷亲戚活动的通知》,要求党员干部与全市人均收入在800元以下的7781户贫困户认亲交友,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全市共有1287名机关党员干部与6775户农民特困户开展交结活动,其中市、县(市、区)党政班子领导每人挂钩扶持一户贫困户,市直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196人参加帮扶活动,帮助贫困户联系选择项目4760个,协调扶持资金156万元、化肥124吨、农机具230件,赠送猪苗430头,资助失学儿童245人,提供致富信息2036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320场次。全市下派工作队员997人,工作队一手抓“奔小康”,一手抓扶贫整顿。市委书记林克敏、市长夏玉瑚分别挂点吴屯乡吴边村和塔前镇棚下村,先后多次深入挂点村,开展调查研究,抓整顿转化,帮助理思路、订措施、引项目等,使两个村都有较大变化,村财收入分别由1994年的0.27万元、1.73万元,增加到1996年的10.5万元、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2175元、1580元,增加到2573元、2139元。
  1997年,全市参与挂钩扶贫的县(处)级领导有186人,科(局)级领导795人,有227名党政机关青年干部到贫困乡(镇)、村挂职扶贫,激发和形成全市各级领导抓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政和省定贫困县为确保1997年如期实现脱贫,“自加压力,负重拼搏,背水一战”,县政府与乡(镇)、部门签订年度脱贫目标责任状,乡(镇)与村签订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领导局面。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挂点9个后进贫困村,并派出经济实力较强的32个县直部门,组织55名工作队员驻点包村,帮助制定措施、落实项目、资金。经过全县上下的艰苦努力,政和县扶贫攻坚成效大、效果好。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政法工作、军警、侨务 涉台工作、工业经济、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1995—1997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丁少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