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2529
颗粒名称: 农业生产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4
页码: 190-193
摘要: 本节记述了南平市农业经济的农业生产的农业总量全面增加、粮食生产持续增长、主要经济作物增长增收、畜禽生产和水产养殖再创佳绩、稳步推进良种产业工程、开发项目和基地建设上新台阶、农业行政执法得到加强、组织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水土保持和农业区划、农业外经贸有新突破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南平市 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

内容

【农业总量全面增加】 1995年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实施“小康”工程,走好“三化”路子,达到“四富”目标的总体要求,以“奔小康”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增粮增收保供给,脱贫致富奔小康”为主线,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农业产值与农民收入增加。199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53.22亿元,增长14.0%,其中农牧渔业产值34.57亿元,增长16%;农业与林牧渔业产值结构由46:54提高到42:58,粮食与经济作物产值亦由55:45调为52:48。农民人均纯收入1808元,增加388元,增长27.3%。1996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57.02亿元(农业普查后调整的数据),比增13.49%;农民人均纯收入2315元,比增26.64%。199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64.21亿元,其中农牧渔业产值46.15亿元,分别增长12.8%和12.7%;农民人均纯收入2563元,增收252元。
  【粮食生产持续增长】 1995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树立全局观念,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农村支柱产业来抓,为提高全省粮食自给率,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在连续四年总产超历史的基础上,依靠“扩面积增总量,兴科技攻单产,抗灾害保丰收,增投入促发展”,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46.76万亩,实际总产172.47万吨,面积比上年增7.33万亩;产量增4.92万吨,增长2.9%。全市8个商品粮基地县产粮150.6万吨,增产4.48万吨,增长3.07%,超过省定计划的要求。
  1996年,全市上下形成“农为首,粮为先”的粮食增产增收良好氛围。尽管遇到“倒春寒”、连续干旱和“秋寒”提前等多种自然灾害,及时组织抗灾保丰收,积极抓好各项增产增收措施的落实。重点实施关键技术措施,推广再生稻18万亩、早中稻60万亩、旱育稀植84万亩,全层基施245万亩,配方施肥253万亩,并组装配套水旱轮作,中低产田改造,病虫综合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措施,促使粮食生产持续增长,全年总产量178.47万吨,比增6万吨,增长3.48%。
  1997年,通过稳定554.43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建设8个商品粮基地县,实施“十大”粮食增产措施,连续11年获得增产。全年粮食总产达182.02万吨,比增3.55万吨;亩产328公斤,亩增4公斤。市农业局和邵武、建阳、建瓯、武夷山市及浦城县荣获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主要经济作物增长增收】 1995年,全市农村以蔬菜、果用瓜、油菜籽、莲子、烤烟等为主的大田经济作物,形成一定的种植特色规模,种植面积133.21万亩,比上年扩大8.46万亩;食用菌总产2.33万吨,茶叶总产1.85万吨,水果总产28.78万吨,分别增长31.6%、6.3%和23.8%。
  1996年,全市新植茶果8.68万亩,增加3.97万亩;低改茶果园44.28万亩,占计划的147.6%;种植经济作物、蔬菜面积147.09万亩,增13.88万亩,其中蔬菜88.61万亩,扩大7.41万亩。
  1997年,全市在“稳粮增效”的前提下,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发展以食用菌、蔬菜、烤烟、油料、莲子、果用瓜等为主的多种经济作物。全市蔬菜、经济作物面积160.57万亩,其中蔬菜93.01万亩,分别增13.48万亩和4.4万亩;稳定135万亩茶果面积,通过调品种、攻单产和增效益,茶叶总产2.14万吨,水果总产48.2万吨,分别增长9.7%和40.9%。食用菌开发在稳定“两菇一耳”的同时,加大中、高档食用菌开发力度,总产3.05万吨,增长12.5%。松溪、政和、顺昌3县,分获省食用菌和水果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畜禽生产和水产养殖再创佳绩】 1995年,全市生猪存栏数增加,出栏率提高。年底存栏生猪144.06万头,出栏生猪150.02万头,分别增长1%和9.4%。草食牲畜和家禽发展快,存栏牛8.80万头、羊13.53万头、家禽1353.18万头,分别增长2.2%、57.58%和10%。畜产品产量增加,肉类总产14.62万吨、奶类产量0.2万吨、禽蛋产量3.17万吨,分别增长12.4%、26.1%和5.3%。水产养殖转向特色规模发展,全年养殖面积14.78万亩,比增1.38万亩;水产品总产4.92万吨,增1.2万吨,增长32.3%;以鳗鱼、甲鱼、珍珠等为主的特种养殖0.87万亩,比增0.35万亩,产鳗鱼4452吨、甲鱼613吨、珍珠502公斤、牛蛙和毛蟹69吨。淡水养殖位居全省第三位和本省内陆地(市)第一位。
  1996年,存栏生猪97.90万头、牛羊17.50万头、家禽1021.58万头;出栏生猪98.38万头,家禽1457.13万头。全年肉类总产量10.40万吨,奶类0.20万吨,禽蛋3.18万吨。水产品总产5.99万吨。
  1997年,全市实施“稳猪增禽攻出栏”发展战略,走规模发展、产业开发的路子,形成存栏生猪109.24万头、牛羊19.20万头、家禽1151.09万头,出栏生猪110.08万头、家禽1725.97万只的生产规模;全年肉类总产11.69万吨、奶类0.29万吨、禽蛋3.81万吨,分别增长24.36%、42.14%和19.94%;水产品总产6.91万吨,比增15.32%。是年,延平区荣获省畜牧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稳步推进良种产业工程】 1995年,全市良种产业坚持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民服务。狠抓良种繁育供应,引进水稻新品种、新组合30多个;蔬菜、经济作物、瓜果新品种20多个;调供杂交水稻种子280万公斤。培育优质杂果苗8360万株,引进推广良种猪5761头,良种羊、兔6.09万只,良种禽664万只;生产鳖鱼138万只、水花3.67亿尾,投放鱼种0.7亿尾、鳖苗313万只、鳗鱼0.34亿尾、罗氏沼虾200多万尾。同年还开发推广鳜鱼、大口鲶、澎泽鲫、淡水石斑、高背鲫等名优水产良种。
  1997年,水稻良种以精选、统供和加工包装为突破口,实行繁育一体化,建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1.17万亩,引试水稻品种(组合)30多个,汕优77、福优77、汕优多系1号、汕优397、冈优22、汕优669等新组合,逐步取代威优64、汕优63、汕优桂33等老组合,推广杂交水稻面积320万亩。杂优良种统供率达85.1%,加工精选率达100%。茶果良种以调整结构为突破口,主抓“明前茶”、武夷岩茶、蒸青绿茶、闽北水仙等名优茶开发,名优茶产量达4800多吨;采取高接换种发展落叶果,调整果树树种和品种结构,柑桔和温州蜜柑缩减至占水果和柑桔面积44%和80%。食用菌良种重点发展花菇、姬松茸、灰树花、竹荪、灵芝等中高档种菌类。畜禽良种加大三元母猪、南江黄羊、闽北白鹅、土种鸡、土番鸭繁育力度。水产良种以名优养殖为取向,稳定甲鱼、鳗鱼、珍珠,突破沼虾、鳜鱼、毛蟹、叉尾,引进示范胭脂鱼、美国红鱼等良种。全市名优水产养殖场达278家,面积1.05万亩,甲鱼、鳗鱼总产突破万吨大关。是年,依照种子管理条例,取缔非法制种1052亩,查处非法经营案件329件,净化种子生产经营市场,稳步推进良种产业化工程的发展。
  【开发项目和基地建设上新台阶】 1995年起实施的8个省级商品粮基地县,至1997年共完成总投资5679万元,其中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293万元,新技术推广1238万元,农业技术体系建设801万元,其他1347万元。累计改善农田条件7.77万亩,推广良种773.23万亩,新技术15项1774万亩。8个商品粮基地县增产粮食11.05万吨,比1994年增9.6%,调出粮食50.96万吨。
  1996年,市农委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办的指示精神,组织实施6个县(市)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指导思想上有较大突破,转变观念,注意从原来单项零散开发转为综合立体开发,从原来一般开发转为样板开发,真正体现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使整体工作从单纯的救济、救急、救灾转到规范、示范、综合上来,促使项目实施顺利进展。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13个土地治理项目片、8个多种经营及龙头企业项目,总投资为2800万元,其中中央和省投资889万元,县(市、区)配套519万元,群众自筹1392万元。土地治理项目任务为改造中低产田9.37万亩,开荒造田0.2万亩,造林0.72万亩。
  1997年,按照省级要求,规范项目申报程序,除争取本级项目外,还与县(市、区)共同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向农业部、省农业厅和水产厅申报畜牧、水产产业化项目28项,争取到母猪示范基地、淡水养殖等重点项目和一批子项目,全市共争取到项目资金25项710.3万元,其中市级106.1万元。全市共形成粮食、经济作物、蔬菜、茶叶、水果、食用菌、畜禽、淡水养殖八大农业产业基地,创产值46.8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72.5%,比增15.6%。
  【农业行政执法得到加强】 1995年,全市依照农业“两法”和有关条例法规,一抓依法稳定农技推广机构队伍,巩固农业执法大检查成果,保证推广机构和队伍的相对稳定,全市共有乡镇“三站”机构308个,专业技术人员1382人。二抓种子的生产经营和市场管理,强化种子“三证一照”的管理,核发种子生产许可证1712份,经营许可证44份。当年处理赔偿13个种子组合8.61万公斤,依法赔偿农户160.7万元,并与工商、司法等部门严厉打击经营伪劣种子行为。三抓动植物的检疫检验,办理兽医卫生合格证866份.“双检”人员检疫检验牲畜70.25万头、家禽263.77万只,处理病畜1473头。组织植检人员在搞好稻水象甲、美洲斑潜蝇和产地检疫的同时,重点抓调运检疫,共检疫7743批次、果苗54.38万株、水稻种子72.2万公斤、各种农副产品4567万公斤。四抓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共清理涉及农民负担文件1936份2407个项目,各种达标升级活动57个,废止涉农负担文件718份,取消项目1003个,为农民减轻负担7674万元。是年,农民平均承担村提留、乡统筹26.7元,负担“两工”7个左右,控制在《条例》规定限额之内。印发农民负担监督手册19.92万册,接待来访人员527人次,查处涉农违纪事件172起、金额453.8万元。
  1997年,农业行政执法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法制基础建设,利用机构改革的契机,市农业局增设政策法规科,成立10多人的行政执法队伍,首期培训60多人的政策法规骨干力量,并与省农业厅联合汇编《农业政策法规选编》,收集农业及涉农的政策法规170多件,下发《农业政策法规选编》1000多套,邵武、顺昌、建阳、浦城、松溪、武夷山均成立政策法规机构,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一手抓农业行政执法,加强“五大执法”力度:一是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采取“一个漏斗向下”的监督办法,通过健全“三项制度”,开展“十个一”专项治理,坚持“四按”原则,严格控制村提留、乡统筹及“两工”的“收、管、用”。二是加强种子生产经营管理。依照种子管理条例,取缔非法制种1052亩,查处非法经营案件329件,净化种生产经营市场。三是动植物检疫检验。组织“双检”人员检疫检验牲畜219.69万头,家禽1206万只,处理违章事件125起;组织植检人员,检疫杂交水稻制种1.55万亩,检疫水稻种子和农产品8068批次45.3万吨,果苗19批次300万株,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四是农资市场和质量管理。根据国务院、省政府关于改革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的通知精神,落实农资经营“一主两辅”政策,清理整顿农资经营实体,加强化肥、农药、兽药的经营与质量管理,抽样监测化肥样品15个(次),检查兽药经营店123家,查处违章事件31起。五是农村财务监督管理。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村财管理规定.在1061个村级单位开展村财审计,审计金额5.23亿元,查出违纪单位102个、金额186万元。
  【组织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1995年,全市科技培训围绕6大种养新技术,开展大规模科普宣传活动,实施“百千万”培训计划,培训农户2.55万人;市、县(市、区)、乡(镇)举办6大类型培训班831期,培训8万多人次,“农广校”招生429人,居全省第一位。发行《福建农业》、《兴农信息》0.8万份,印发《闽北农业科技》2万份、《农业简报》17期。在信息服务上,加强农业信息、农业调查和综合汇报,完成部、省农业调查任务,市政府《闽北要讯》利用信息63篇,名列市直机关总分第二名,撰写综述汇报和调研文章109篇。
  1996年,一是抓好农科教结合试点工作。对试点建阳市进行阶段性验收,7月中旬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复查。建阳市通过三年农科教结合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推广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135项,建立粮食高产示范片14万亩,毛竹高产示范片4.7万亩,食用菌、蛋品产量居全市之首,三年累增农业产值3.78亿元,增长72.7%。二是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建立以普通教育为基础,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为阵地,农函大、农广校、农机校、乡村文化技术学校等为主渠道,农村乡村干部、科技示范户、专业户为主要对象的农村科技培训网络,培训农民技术员2.6万人,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培训任务。三是实施好农业科技推广项目。1996年省农办下达本市科技推广项目6个,补助项目经费47万元,经验收全部达到设计要求。在建阳等4个县(市)组织实施玉米新品种及栽培技术推广,完成种植6.12万亩,超任务22.5%。经测产验收,亩均700多公斤,高的达845.79公斤。
  1997年3月,市委、市政府颁发《关于开展“科教兴农年”活动的决定》,在全市农村掀起开展“科教兴农”宣传月活动,市、县(市、区)两级共组织专业科技人员2473人,组成110个宣传组,进村入户。开展“十个十”活动,即组织10个宣讲组,开展10个专题宣传,放映10部科教录像片,印发10个宣讲材料,进行10场技术操作规范,创建10个科技示范乡镇。联系10个龙头产业项目等。先后在全市108个乡镇、1079个村开展科技宣讲。听讲人数达23.87万人。发放科技宣传材料8.38万份。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80项。同年。科教结合工作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抓好示范乡镇网络建设。按照省、市两级抓建阳示范市,市、县(市、区)两级抓试点乡(镇)的工作格局,试点乡镇由9个扩大到15个,并结合实际确定实施步骤与落实措施。二抓好科教结合联系共建工作。做好省林业厅、省农科院、省林学院等科研院校与建阳示范市的共建活动,借助科技力量和科研技术优势。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三抓评选表彰“十佳农民科技示范户”活动,市、县(市、区)、乡(镇)三级都树立一批依靠科技勤劳致富的典型。促进和带动群众性学科技、用科技活动的深入开展。四抓把科技成果推广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作为科教结合重点和“切入点”。
  1997年,省农办下达本市科技推广项目7个。补助项目经费45万元,项目进展顺利,并取得一定成效。同年,培训工作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法,努力做到培训与实施“绿色证书”相结合,培训与推广实用技术相结合,培训与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相结合。全年培训农民技术员2.35万人,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培训任务,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吸收运用科技的能力。
  【水土保持和农业区划】 1995年,全市加强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进一步健全水土保持监督体系,强化监督执法职能。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一靠政策调动群众积极参与,二靠部门配合,三靠水土保持科研技术,推动全区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发展。是年,全市审批动土项目水土保持方案372项,其中基建项目1项,开采沙石料项目371项,发放水土保持许可证347本,初步实行水土保持许可证制度。共查处违章案件42件,收取水土保持防治费4.65万元,收取罚款0.67万元、补偿费2.76万元。初步遏制违反水土保持法、破坏水土资源的现象,扭转新的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的势头,全市新增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2.9万亩,比“七·五”期间的年均6.6万亩,减少3.7万亩,下降56%。全市共配备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人员456人,其中专职干部77人,兼职水土保持检查员379人,持有省政府(或水利部)统一颁发的检查证上岗,使全市水土保持条件和水平,比“七五”期间有很大改善和提高。
  1996年,全市共投入宣传专项经费18.7万元,举办各类技术讲座36次,街头咨询服务12次、印发宣传材料1100份。加强项目审批管理,依法查处违章案件。全市共审批水土保持方案392项,年检232项,立案查处10件,结案9件,收取补偿费1.45万元、防治费4.3万元。同年,抓好项目实施,确保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和第二期“绿麻竹”工程规划实施的完成。是年省水土办下达重点治理项目6个,治理任务1.18万亩,实施面积1.67万亩,占任务141%。组织力量,深入乡村实地勘察设计,编制“南平市第二期绿竹(小径竹)工程规划”,为实施第二期“绿麻竹”工程提供依据。
  继续抓好农业区划实验区建设,全市建成武夷山市下梅、建阳市赤岸、建瓯市马汶三片农业区划实验区,总面积190亩,开始投产后,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效”兼优的目的。开展持续农业发展研究,南平市和延平区区划办联合在延平区大横镇常坑村建立持续农业发展实验区。完成1995年农业资源综合分析和农用土地资源调查工作,提出有益的建议和对策,为当地经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抓好浦城、邵武两县(市)国家级的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工作。
  1997年,全市投入《水土保持法》专项宣传经费15.70万元,举办水土保持咨询活动6次,广播电视宣传200小时,张贴标语、墙报等400多条(期)。市政府颁发《关于切实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促进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全市各县(市、区)全部办理行政事业收费许可证,加强审批管理,依法合理收费,共审批生产建设水土保持方案509项,收取水土保持补偿费45.3万元。全面完成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任务。是年,省下达本市重点小流域治理项目4个,治理面积18万亩,实际完成21.6万亩。占任务的127%。同年,认真开展全市农业区域性开发治理实验区情况的调查,全市有7个县(市、区)先后投入475.87万元(其中区划部门64.03万元).建立各种类型的农业区域开发治理区14个,总面积达1.27万亩。邵武、浦城、建瓯三个县(市)分别在沿山、吕处坞、后塘三个村,建立省级农业资源监测网点。在这些网点的带动下,其余县(市、区)也相继建立起监测网络。同时,还完成“闽北地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一九九八年南平市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区”项目的申报工作。
  【农业外经贸有新突破】 1996年,根据市政府关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若干规定,从实际出发,形成一个完整、全面的农业对外开放政策,弥补本市农业外经政策零星、分散、无系统的不足.加大对农业外资的吸引力.对农业招商引资工作起到推动作用。市农委积极组织力量,深入各县(市、区)筛选、评估、论证项目,与海内外客户取得联系,进行“直销式”招商。共协助地方洽谈客商近百户,签订农业项目49项,总投资12963万美元,其中引进外资金额7324万美元。在是年“9.8厦洽会”期间,与台湾农友集团大陆分公司厦门太阳种苗有限公司商谈取得协议,双方共同建立闽北良种培育基地,由太阳种苗有限公司提供原种。委托市农科所繁育,并逐步扩大合作改良新品种和实验新品种等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在省农口协作联席会议上。市农委提出五地(市)农口联合。开发武夷山“农业大观园返朴归真旅游”项目,得到本省五地(市)农口领导的一致赞同,表示愿意投资、共同开发。
  1997年,市农委牵头组建农业对外开放领导小组,做好项目开发前期工作,制定编印中英文版“南平市农村经济投资指南”画册,编写“南平市适宜开发的农业项目清单”、“农业项目一览表”、“重点农业项目建议书”等资料,计8大类234个项目,总投资为86.3亿元,其中市直农口项目22个,总投资24.87亿元。市农委还牵头组织五批60余人次,到闽东南和沪、浙、鲁开展“直销式”招商活动,拜访100余家客户。并先后参加福建省农村名、优、新、特产品展销会,南平市“5·18首届投资贸易洽谈会”及中国’97(厦门)投资贸易洽谈会三次大型涉外投资会议,同时还长年与海内外客商联络,积极寻求伙伴,全市共正式签约农业、水电项目24项,总投资12727万美元,利用外资11334万美元。其中市直农口单位签约项目3项,总投资4500万美元,利用外资4458万美元。在南平市“5.18首届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市直农口荣获参展一等奖。项目签约二等奖,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南平市年鉴(1995—1997)》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纪要、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政法工作、军警、侨务 涉台工作、工业经济、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等类目,主要记载了南平市1995—1997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阅读

相关人物

丁少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