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年鉴2012》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1348
颗粒名称: 综述
分类号: F427.57
页数: 3
页码: 207-2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11年南平市工业综述情况,其中包括了安全生产、重点项目建设、招商项目落地建设、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品牌和创新等。
关键词: 工业 南平市 工业经济

内容

【概况】 2011年,全市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005.88亿元,实现历史性突破,比增18.3%(原口径比增23.2%),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79.57亿元,比增19%,规模工业产值、增加值增幅分别列全省第6位和8位;产值超亿元企业198家,超5亿元企业31家,超20亿元企业6家,分别新增53家、4家、1家;二产比重达42.7%,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工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到50.03%,拉动GDP增长6.19个百分点;全市城镇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202.5亿元(按新的统计口径),净增10.89亿元,工业投资占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5.1%;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4.4亿元,比增9.3%,税收总额21.82亿元,比增16.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5.12%,同比提高17.62个百分点;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率等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96亿元,增长16.9%,超年初计划1.6个百分点。
  【安全生产】 加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管理,分解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指标,针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时段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督查。全市工矿商贸企业共发生安全生产伤亡事故31起,死亡32人、重伤8人。其中:工矿业商贸事故死亡23人、重伤1人,建筑事故死亡2人、重伤2人,水利事故死亡2人、重伤1人,高速公路施工死亡5人,其中工矿、商贸业事故数和伤亡人数控制在年度指标内。推进、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工作,全市经贸系统共完成安全生产级别评定1413家,占应参评总数1424家的99.23%,占应参评企业总数的99.23%,其中,煤矿、危险化学品、民爆器材、冶金、电力、商场超市等6个重点行业共有616家企业参评。
  【重点项目建设】 对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商贸项目实行滚动式、表格化管理,每月在闽北报上通报进展情况,强化督查,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全市实施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在建项目134个,总投资171.80亿元,2011年计划投资47.86亿元,实际完成投资56.10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7.19%,其中,47个项目的竣工投产。实施年计划新增产值1000亿元以上新增长点项目138项,计划新增产值95亿元,累计新增产值114.52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20.67%。
  【招商项目落地建设】 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创业竞赛考核考评办法,分解落实招商引资任务,强化工作督查落实,重点促进项目落地、开工、建成。全市投资千万以上工业项目竣工391项,占全年任务数1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2亿元,注册资金54.7亿元,其中,总投资五千万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113项,占年任务数154%,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94亿元,注册资金27.2亿元。推动全市民企产业项目对接工作,全市对接民企产业项目117个,总投资502.9亿元,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34.65%,其中:合同项目88个,总投资344亿元,洽谈项目29个,总投资158.9亿元,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30个,总投资489亿元。至年底,已有52个项目开工建设。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组织、编制完成机械(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纺织服装、节能与循环经济、创意、物流等“十二五”专项规划以及电线电缆、肉联加工、铝加工等百亿产业链规划,完成机械(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纺织服装、创意等产业梳理报告;围绕培育龙头、延伸链条,加快集群化发展的思路,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产业调整振兴项目,其中,22个项目列入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项目计划,总投资26.71亿元,获省上资金扶持1345万元。机械(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林产加工五个重点扶持的传统产业实现产值809.13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80.44%。
  【品牌和创新】 全市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2件、福建著名商标37件,申报福建名牌产品50个,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总数分别达到14件、183件。一批品牌产品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进一步提升质量、扩大产能、拓展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标准制修订、产学研联合开发等,圣农发展、金月合成革等2家企业获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闽城光学眼镜等5家企业获得南平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华银铝业L888系列高密封节能推拉窗和建阳龙翔LC-Y5763全钢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成型机获2011年福建省优秀新产品奖二等奖,南纸股份预水解硫酸盐法漂白竹浆粕和建阳龙翔LC-G25指型正包胶囊反包工程轮胎成型机获2011年福建省优秀新产品奖三等奖,南铝公司荣获福建省政府质量奖、源光亚明荣获福建省标准贡献三等奖。通过“6.18”项目对接平台,征集企业技术需求51项,项目成果和需求对接项目55项,现场对接成功4项。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福建华泰汽车零部件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19个项目列入省经贸委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获省专项资金扶持756万元。
  【推进产业集中集聚】 市经贸委认真落实、对接省政府《关于促进武夷新区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武夷新区电价和工业各项资金扶持政策落实到位。牵头做好武夷新区厦门、泉州产业转移园前期洽谈工作,起草、制定南平市与厦门市、泉州市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园合作框架协议,积极参与、推动三市前期商洽工作。组织、牵头台湾统一企业集团高层考察武夷新区相关事宜,并统一集团就投资武夷新区,参与武夷新区规划建设进行前期商讨。积极支持市级三大产业组团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产业集聚功能,市级三大组团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亿元,新引进企业55家,新增工业产值29亿元。支持、推动工业园区扩区升级,松溪经济开发区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政和、顺昌、延平工业园区申报省级园区工作积极有效推进。
  【节能降耗和结构调整】 进一步健全节能工作目标责任制、“一票否决”制、重点耗能企业“三色管理”、节能财政奖励等节能工作机制、体制。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指标在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完成省下达任务。针对重点耗能行业、重点耗能企业,组织、实施52项重点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项目,其中,17项列入省财政奖励项目。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工作继续推进,邵武金塘精细化工园区、建瓯(中国)笋竹城工业园2个工业园区,南纸股份等23家企业列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福建青松等16家企业列入省级清洁生产企业名单;清理、整合“两高一低”产业和淘汰落后产能。年底,延平区、松溪县、建阳市先后完成落后产能淘汰任务,武夷山市和顺昌县已关闭列入淘汰相关企业。建筑饰面石材整治和萤石及氟化工产业整合调整工作继续推进。推进散装和新材的发展,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170万吨,比增4%;散装水泥使用量达到282万吨,比增29%;混凝土供应量64.94万立方,比增54%,全市使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陶粒混凝土砖、混凝土多孔砖、煤矸石烧结砖和建筑垃圾混凝土多孔砖等新型墙体材料产量10亿标块。
  【中小企业融资服务】 促进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融资机构发展,鼓励其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业务。全市融资性担保公司数量达到72家,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额33.6亿元,小额贷款公司数量达到5家,全年营业额20.7亿元,典当行数量21家,典当总额23.7亿元。鼓励、支持创业投资发展,重点跟踪、落实52项股权融资项目,长富乳业、建瓯居怡实业、邵武远翔化工等3家企业股权融资额达6995万元,建瓯青然食品正式登陆天津股权交易所,建瓯昌隆竹业已签订融资意向3800万元,邵武鑫森炭业与福建华兴创投达成投资意向。与省工行投行部、市人行协调配合,启动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工作,首批拟发行4家企业已完成初评工作。
  【企业管理培训工作】 贴近企业需求和发展实际,选择确定企业精细化管理培训课题。共举办《孙子兵法》与企业战略等10个专题12个班次的培训班,培训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经贸系统工作人员近1442人次。与用友软件南平公司和厦门国贸期货公司合作举办“企业信息化管理”、“农产品企业风险防控”两个培训班。开展企业管理咨询诊断,组织专家到企业实地“义诊”,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优化审核审批流程】 立足服务企业、服务发展,坚持“跟踪督办、限时快办、主动协办、预约办理、上门服务”五项制度,构建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要事先办的工作机制,着力简化程序、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对国家、省重点投资项目,实行绿色通道办理程序,专项收件、专项流转、专项管理。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根据省上要求,将内资企业及外商投资项目核准的初审下放到项目所在县(市、区)经贸部门初审,省经贸委委托市经贸委备案的由项目所在县(市、区)经贸部门备案,将煤炭经营许可证换证现场核查委托县(市、区)经贸核查。推行网上审批工作,基本上实现30项审核审批事项在互联网上的网上查询、网上咨询答疑、网上申报、网上审批。全年共办结审核审批事项865件,其中危化品类事项329件,工业类事项170件,商贸类事项370件,提前办结率为100%,平均每件事项缩短10个工作日。此外,进一步落实企业减负工作,全市延长减半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共10项,减轻企业负担8000多万元。
  【“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速度持续加快】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2005年增加641家,全社会工业产值、增加值分别是2005年的2.49倍和3.12倍,规模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是2005年的3.09倍和2.82倍,年均递增22.3%和19.4%;二产比重43.2%,比2005年提高7.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48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国民经济、财政收入、劳动就业贡献率持续提升。
  【“十一五”期间工业龙头企业加快培育】 至2010年底,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145家,比2005年增加104家;超5亿元“新五南”式企业27家,比2005年增加19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8家,比2005年增加5家,产值超20亿元企业从无到有,2010年底达到5家。一批龙头企业通过技改扩建、资本运作,结构优化、实力增强,产业带动力提升,太阳电缆、圣农发展、建阳青松先后上市,在境内上市企业数量已达到7家。
  【“十一五”期间规模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2010年,10县(市、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607亿元,是2005年的3.9倍,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78.2%,比2005年提高15.1个百分点;规模企业数位1268家,比2005年多了639家,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数的95%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0.9亿元,实现税收18.8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7.87倍和1.91倍;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207.5%,比2005年提高81.5个百分点。南孚电池、太阳电缆、光泽圣农、顺昌富宝、圣达食品利润总额突破亿元;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效益提升明显,实现利润30.8亿元,是2005年的8.1倍;实现税收15.2亿元,是2005年2.8倍。
  【“十一五”节能目标情况完成良好】 单位GDP能耗从1.45吨标煤/万元下降到1.184吨标煤/万元,下降率达18.06%,年均降幅3.4%,完成省上下达的节能目标;单位GDP电耗为1335.59千瓦时/万元,下降率达13.7%,年均降幅2.6%。各县(市、区)均完成节能目标任务,其中:邵武、顺昌和延平分别下降22.48%、21.92%和20.73%,降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有力支撑了全市节能目标的顺利完成。另外,建阳下降11.29%、光泽下降10.18%、建瓯下降7.79%、浦城下降7.77%、政和下降6.65%、武夷山下降4.81%、松溪下降4.65%。

知识出处

南平年鉴2012

《南平年鉴2012》

出版者: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本年鉴记载了南平市2011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设特载、大事记、市情概貌、中共南平市委、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南平市人民政府、政协南平市委员会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