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水利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年鉴2012》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1333
颗粒名称: “十一五”期间水利建设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1
页码: 2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11年南平市“十一五”期间水利建设的情况。
关键词: 水利建设 水利工作 南平市

内容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稳步发展。完成浦城、建阳、武夷山、光泽四个县(市)的初级水利化县建设的工作,并通过省上验收,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向前发展。全市建成各类水库346座,总蓄水能力7.59亿立方米,全市农村水利灌溉面积277.44万亩,较“十五”期末提高了9.3%;累计建成节水灌溉面积123.68万亩;全市的乡镇及行政村人饮自来水通水率百分百,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85.85%;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4.6亿元,一批历年水毁的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修复和改造。
  防洪抗灾能力不断增强。新增各类堤防73.79千米,其中三级以上堤防42.2千米。完成富屯溪二期防洪工程堤长9.34千米和南平市城区的昼锦、延福排涝站及高水高排工程的建设,市区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逐步形成;完成总库容1670万方的政和宝岭、长际两座防洪水库建设,防洪水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增加34个乡镇、18座大、中型水库及17座小型水库的洪水预警报站点建设;升级改造了市防汛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实现视频会议视听到镇、预警到村;全市10个县(市)城区建成洪水视频实时监控系统,及时了解各地汛情,确保防汛指挥的快捷有效;建瓯市率先完成小流域的山洪预警体系建设,通过省上验收,为小流域山洪预警建设打开局面。
  小流域治理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共治理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下小流域15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6.15万亩;在试点的基础上,200平方千米以上中小河流治理工作逐步推开,共治理23条中小流域,建设堤防护岸56.72千米,疏竣河段长50千米,改善河道的行洪能力,有效保护了村庄和农田。
  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加快。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全面铺开,共争取到资金1.4395亿元,完成148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其中浦城东风、东坑、龙岭下,政和界溪、建瓯小赤院、洋后6座中型水库,57座小<1>型和85座小<2>型水库),占全市水库总数的42.8%,水库的自身保安水平和水库功能的发挥得到了提高。
  水电建设在调整中壮大。小水电建设主要进行挖潜改造和以电代燃建设,全市有小水电装机109.03万千瓦,年发电量31.62亿千瓦时,分别是“十五”期间的1.36倍和1.51倍。
  依法治水的力度加大。按照新《水法》、《防洪法》和《水土保持法》的要求,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南平市城市饮用水备用水源保护的若干意见》,《南平关于加强河道管理工作的意见》、《南平市水库调度管理暂行规定》、《南平市河岸生态地保护与管理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有效地改善依法治水、管水的环境,加大了依法治水的力度。

知识出处

南平年鉴2012

《南平年鉴2012》

出版者: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本年鉴记载了南平市2011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设特载、大事记、市情概貌、中共南平市委、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南平市人民政府、政协南平市委员会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