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年鉴2012》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1283
颗粒名称: 农村工作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3
页码: 1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11年南平市农村工作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新农村建设、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扶贫开发、第一轮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农科教工作等。
关键词: 农村工作 南平市

内容

【概况】 2011年,市委农办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中央和省上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以及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的落实,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全力推进“三化同步”建设,争取到上级各项补助资金1.1亿元,有力地促进和保持了农业农村持续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1.76亿元,比增6.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861元,现价比增16.2%。
  【新农村建设】 市政府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村建设的意见》。全市对原定313个中心村先确认180个村为首批中心村,集中有限资金,分期分批实施。继续将中心村建设工作纳入创业竞赛考评,作为县(市、区)绩效管理工作专项督查内容之一,进行单列考评。12月,由市农办、财政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建设局、规划局、国土局等部门联合组成3个核查验收组,对116个中心村开展核查验收工作,兑现补助经费500万元,进一步促进中心村镇建设。抓好24个省级新农村“百村示范”联系点的建设,获得省上以奖代补资金72万元。推荐仙阳镇、水吉镇、徐墩镇、和平镇等4个省级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上报省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亚行贷款示范开发的备选项目。推进“绿色村庄”建设,创建绿色村庄280个,新增公园238个,新增公园绿化面积726.5亩,植树397.4万株,完成投资5754.7万。
  【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 重点围绕笋竹、茶果、畜禽三大主导产业,实施“强龙带动”战略,用工业化理念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龙头企业逐步向产业化发展,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收益不断增加。预计全年食品加工产业完成总产值161亿元、比增27%;林产加工产业完成总产值225万元、比增19%。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18家、新增61家,实现工业产值287亿元、现价增长25%,上缴税收4.5亿元、增长14%。积极对接省政府对山区农产品深加工固定资产投资补助政策,有21家企业获得补助资金1310万元。开展第五批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和第七批省级龙头企业申报工作,对符合申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条件的,不限名额组织申报,全市共申报44家。对符合条件的41家企业,组织财政、林业、农业、工商、质监、国税、地税等单位对企业申报的材料进行审核,按企业所属行业进行打分,并将初定和确定的28家企业在闽北日报、闽北互动论坛进行两次公示,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获省上确认国家级4家、新增1家,省级28家、新增8家。申报省级龙头企业自建基地贴息项目10个,获得补助185万元。积极争取中央扶贫贷款贴息资金项目,有6家涉农龙头企业享受到扶贫贷款贴息130万元,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20.6万亩,带动农户2.3万多户。“6·18”期间,组织6个企业10多个产品参展,同时有18个企业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与有关科研单位进行了对接。“11·18”期间,组织14家企业进行参展,产品种类达50多种。8月,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在邵武召开了台湾农民创业园研讨会,研究争创省级或国家级的台湾农民创业园,组织人员赴台考察和招商,引进一批台湾农产品加工企业,目前以邵武市大埠岗、和平、肖家坊为重点,按照“一园三区五基地”思路,规划建设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园。
  【扶贫开发】 实施造福工程,省农办安排造福工程指标任务28518人,用于2010年灾后集中重建安置点受灾户搬迁,于2011年春节前完成了建房。省财政补助金资金7579.5万元(人口补助资金7129.5万元、计生户补助资金450万元),全部下达到项目县。做好“十二五”造福工程搬迁对象摸底工作,10个县(市、区)有38805户157877人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实施造福工程,其中偏僻自然村25136户103001人、地质灾害点9926户40492人、旧村庄复垦3074户11819人、贫困残疾人669户2565人。加快整村推进步伐,月底39个省派驻村干部全部到位,专门举办村级发展规划培训班,39个村全部完成村级三年发展规划,共落实各类资金6476.69万元,其中省级捆绑资金739.8万元,挂钩和选派单位帮扶资金1132.46万元,政策性配套和扶持资金3455.94万元,社会帮扶资金1148.49万元。实施改善生产生活设施项目280个,促进社会事业进步项目73个。13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通过“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机制,积极主动争取挂点单位扶持资金31.6万元,挂点单位为挂钩村协调项目资金309万元,帮扶项目50个。此外,市农办与市民革、九三学社、农工党等民主党派在政和、光泽、建瓯、武夷山等贫困地区开展医疗扶贫义诊活动,为2000多名患者进行诊治,免收诊费、药费5.4万元。协助省农办、省移动公司联合在农村开展援建移动三农书屋活动,30个村获得配备书籍价值33万元,约3.6万册图书。
  【第一轮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从2001年至2010年实施第一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采取农村开发式扶贫,到2010年底全面解决12.19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农民年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2735元提高到6759元,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贫困线上人口持续减少。二是完成113个村整村推进工作,帮扶资金2.49亿元,帮扶项目1086个,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三是投入造福工程建设经费1.19亿元,完成偏远自然村搬迁584个,惠及5.78万。四是全市2.38万贫困农户享受小额信贷贴息713.45万元,主要用于发展烤烟、毛竹、茶叶、食用菌等,每户年可增收3000—5000元。五是举办各类培训班272个,受训贫困农户2.6万多人次,有13.18万人次实现非农就业。
  【农科教工作】 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加强农民工就业动态监测,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实现用工单位和农民工培训有效对接,做到送岗位、送信息、送服务、送培训。全市农办系统举办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141期,培训9488人,超额培训188人。根据企业用工和农民工就业需求,配合市劳动保障部门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开展农民工定向就业“订单”培训,举办农村劳动力就业供需见面会128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6万人,举办农民工岗位技能培训班223期,培训农民工1.5万人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发动基层农民群众、农技干部通过政务网系统、党员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参加12期远程视频培训,受训农民106261人次。组织发动农民提出56个疑难问题向省上专家咨询,其中有38个问题在视频互动中得到解答。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大专班、阳光工程培训、核心农户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村青年人才、妇女人才专题培训等10余个重点培训项目,对农民技术员、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开展培训,全市共举办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865期,培训5.36万人次。初步建立了20个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基地信息库,涵盖了茶叶、畜牧、葡萄、优质稻等重点产业,带动农户1600户以上。9月,对第一批5家示范基地进行了授牌,并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扶持。
  【山海协作】 浦城、光泽、松溪、政和四大山海协作示范园区继续扩容,规划面积7.55万亩,实际开发1.21万亩,新开发1686亩,新入驻企业16家,新增投资3.36亿元;新签约合同项目33个,新签约合同总投资4.88亿元。申报省山海协作贷款贴息重点项目12个,项目总投资2.24亿元,年总产值10.56亿元,年税收1502万元,安置劳动力3753人。第五届茶博会期间,由省农办主办,南平市和武夷山市承办的山海协作农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实现茶叶、农业投资等签约项目68个,投资总额55.25亿元。在邵武、浦城、顺昌、建瓯等8个县(市)联合举办8场大型山海劳务协作招聘会,组织901家用工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74085个,参加招聘会劳务人员86630人,现场签订用工意向合同30573人,实际招收20881人。在武夷山旅游职业中专举办茶艺师和评茶师培训班,办班6期,培训人员200多名。申报了武夷山五夫、邵武和平、建阳水吉、建瓯徐墩、浦城仙阳的土壤改良与农田保护项目,以及邵武、武夷山的有机茶、良种茶基地项目为世行贷款福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增强了发展后劲。
  【农村工作机制】 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下派第八批科技特派员586名,进驻605个村(基地、合作社),为驻点村、企业引进农业新品种626个,推广新技术316项,引进新设备936台,推广新农药、新肥料5.2万吨,实施农业科技示范项目716项,举办科技特派员培训班和各种实用技术培训2038场(次),培训和服务12万人次。顺昌县科技特派员高允旺带动辐射周边推广竹荪栽培技术,种植面积3万亩以上,为菇农增收1500万元,被省科协授予“十佳农村科普带头人”。出台《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创新了公开、公平、公正、透明集中安排的机制,安排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项目50个,扶持补助经费150万元。对“南平市科技特派员之窗”网站进行了改版,增设科特派微博、QQ群音视频互动和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等。继续完善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联系农户服务卡制度、工作例会制度等工作制度,完善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创新“六大员”农村社区化管理办法。全市选聘农村“六大员”15756人,为5830多户农户提供项目、资金等各类信息,发展种养殖、小加工厂等项目2062个,举办各类培训班1119期,培训示范户4.5万户。建阳市黄坑镇推行人民调解“以奖代补”机制和武夷山市推行的计生员职业化管理制度,被作为“六大员”创新示范典型在全省推广。强化“挂钩帮扶、互动联动”工作,牵头组织146个市直单位挂钩帮扶137个村,推进挂钩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好省级“三农”服务中心试点建设,结合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重点抓好武夷山兴田镇、建瓯徐墩镇、建阳将口镇、浦城仙阳镇、光泽李坊乡、松溪茶平乡、政和石屯镇等28个省级“三农”服务中心建设试点,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
  【调查研究】 配合省委、省政府、省农办做好专题调研和重点课题调研。开展加快推进新农村中心村镇建设、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制定“十二五”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推进农业产业规模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等重点课题的调研活动,撰写调研材料24篇。加强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分析,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经济形势运行分析会议制度,每季度一次深入分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特点与存在问题,并提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建议。
  【邵武市拟设立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 已完成创业园整体规划、申报。创业园以建设绿色生态农业产业为核心,总规划面积25万亩,涉及10万人,分三区建设。一是核心区。以大埠岗镇为主,规划面积1万亩,前期建设6000亩,建设以台资企业嘉德观光休闲农场为中心,台湾水果、花卉、管理服务、优良品种繁育、精品农业展示等五个小区为辅的核心园区;二是覆盖区。覆盖全市城郊、肖家坊、和平等15个乡镇,建立农产品加工、生态茶、绿色蔬菜、生态中药材、食用菌、淡水特种养殖、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等7个产业示范区。三是辐射区。通过产业区的建立,形成各自主导产品与品牌,辐射全市,带动周边县市。到2015年,创业园项目将达50个以上,产值达20亿元。

知识出处

南平年鉴2012

《南平年鉴2012》

出版者: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本年鉴记载了南平市2011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设特载、大事记、市情概貌、中共南平市委、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南平市人民政府、政协南平市委员会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