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县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8》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0681
颗粒名称: 政和县概况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2
页码: 360-361
摘要: 本节记述了南平市1998年,政和县认真贯彻中共十五大精神,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综合经济实力增强,改革向给纵深推进,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政和县 概况

内容

【经济发展概况】 1998年,政和县认真贯彻中共十五大精神,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综合经济实力增强,改革向给纵深推进,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199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8.42亿元,增长1.8%;工农业总产值11.31亿元,增长0.1%;财政总收入4520万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亿元,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增长18.4%。全县有9个乡镇、106个行政村基本实现小康,85%的脱贫户开始走上致富道路,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1998年,政和县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突出稳粮增收,调整优化结构,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产业化迈出坚实步伐。全县农业总产值5.59亿元,增长0.3%,粮食、食用菌、林竹、茶果、蔬菜、畜牧水产等九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粮食总产稳中有升,1998年虽遭受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总产仍达8.77万吨;“中国菇县”建设成绩显著,总量突破1亿袋,税费征收近千万元,规模、品种、质量与效益全省第一。全年人工造林1323亩,迹地更新面积10353亩,幼林抚育面积30052亩,森林覆盖率78.8%;竹林面积发展到38万亩,竹业产值达1.5亿元;果园9万亩,优质果比重逐年提高,红系黄花梨获全省鉴评第一名;特色养殖从无到有,毛蟹种苗培育和稻田饲养获得成功,并逐步推广;茶叶低改列入全省20个低改县盘子,茶叶产量3110吨,增长5.46%,其中绿毛茶3088吨,居南平市首位;反季节蔬菜、澳州肉兔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猪、羊、家禽及水产养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烟叶、药材、花卉等产业开始起步。农业商品率达58%,农业劳动力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9.47亿元,增长26.1%。
  二、工业经济有新的提高。
  政和县强化工业富县意识,推行合力扶工政策措施,创造发展大工业的良好环境。贯彻“三改一加强”和“抓大放小”的方针,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全面搞活国有企业。全县工业总产值5.72亿元。水泥厂、水轮机厂、磷肥厂等重点骨干企业完成改制后,效益逐年提高;电力企业从公办逐步向股份合作制过渡,增强了活力;困难企业茶厂、化工厂“退二进三”,铅锌矿租赁经营;特困企业针织厂、苧麻厂依法实施破产;微小企业印刷厂等全面放开搞活,企业改制面100%,盘活存量资产780万元。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加大“两金”征缴力度,建立再就业中心,多渠道安置下岗职工。放手发展民营经济,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全县个体工商户和经营企业分别达3898户和206家,从事民营经济人员7670人。全县城乡集体和城乡私有企业总产值3.49亿元,增长6.9%,个私经济上缴的工商税收775万元,占工商税收的36.9%。
  三、实施项目开发,拓展内外经贸。
  政和县积极组织开展“项目开发年”活动,建立项目储备库。全县已储备各类项目166个,总投资额7.9亿元,全部通过可行性论证,其中1998年筛选推出54个重点项目,动工48个,累计完成投资1.22亿元,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启动民力,多元投入,兴建了东门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及各类专业批发市场15个,商业、物资、供销等部门积极推行“四放开”改革和国有民营等承包形式,转换经营机制初见成效,促进了商贸流通的繁荣活跃,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粮食部门实行了“两线运行”体制,稳定了粮食市场。餐饮业、营运业、娱乐业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积极组团参加“广交会”、“厦洽会”等各类招商活动,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的领域进一步拓宽。1998年,全社会出口供货总值1.97亿元,增长23.9%,新批“三资”企业9家,合同利用外资1149万美元,外贸自营出口实现“零”的突破;全力组织政和名茶、清水笋、干鲜香菇、木竹制品等大宗产品出口,外贸出口继续扩大。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998年,政和县继续扩大投资规模,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缓解。针对本县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状况,实行“公办民助、民办公助、以干得助”等政策措施,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加快了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步伐。1998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0.96亿元。铺设油路79.1公里,实现县乡干道油路化目标。新修乡村公路13条94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邮电新增交换机容量1.75万门,实现乡(镇)电话自动化、程控化和传输数字化,无线传呼、移动通信覆盖全县;加快城乡电网改造,着手翠溪流域电站开发前期规划和初设工作。市政建设日新月异,城市规划区面积由原来的6.9平方公里扩大为16.2平方公里,累计投资1亿元,拆迁城区旧房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并先后完成或基本完成南凤楼、西洋楼、建设大厦、粮食综合大楼、法院审判大楼、新南门小学、西门环岛等10多个重点项目。新建、改建城区主街和居民小区路网8400米。完成珠山万吨水厂建设和城区1.3万米供水管理改造,城区供水覆盖率达98%。新建九龟垅垃圾处理场,改造、新建城区公厕12座,加紧建设九龟垅公墓。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制定并完善加速科技进步政策,至1998年共投入科技经费453.6万元,完成省、市、县重点科技项目159项,推广应用新技术成果131项,多项实用新技术获省市科技进步、科技成果推广奖,其中黄花梨品质全省综合评比第一名,13项发明获国家实用新型技术系列,1998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1993—1998年共投入建校资金2138万元,实施教育工程178项,建筑校舍面积4.5万平方米,新建、改建中小学78所,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培养输送大中专学生2360人,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扎实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事业迈上了新台阶。加大计划生育工作力度,1998年计划生育率达94.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全社会环保意识增强,在环境监督、城区整治、水源保护、污染治理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利用制度改革,规范建设用地,做活以地生财文章。认真开展民政赈灾救济活动,完成政松段、政庆段边界勘界的阶段目标,建立并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农村改水改厕、妇幼、防疫等工作扎实推进,1998年通过省政府初级卫生保健合格县验收。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全县99个行政村实现广播电视“双通”,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0%和93%,建成县级高质量18套闭路电视网络。体育、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建成室内体育馆,完成田径场护坡和400米跑道土地平整,老干部活动中心建成开放,第一部《政和年鉴》编纂出版。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 1998年,政和县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按照县委统一部署,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学习邓小平理论,扎实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奋斗教育,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创建、共建、联建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广泛开展“二五”、“三五”普法活动,制定依法治县方案,严格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职能作用。认真开展国防教育和拥军优属活动,抓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完成上级下达征兵任务。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出台公款消费、公车使用、公物移交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全面开展公费安装住宅电话、移动电话、无线寻呼机及干部违反住房规定的清理工作。认真治理公路“三乱”,加强乡财、村财管理,执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严肃查处少数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违法违纪案件。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适时开展“严打”斗争,扫黄打非等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成效,全县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政通人和。
  【抗灾抢险全面胜利】 1998年“6.12—6.22”特大洪涝地质灾害,使政和县倒塌房屋3975幢4.28万间;全县直接经济损失5.78亿元。面对自然灾害的挑战,全县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与洪魔展开殊死搏斗,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农业生产迅速抢收、抢种、抢管,以秋补夏、以丰补欠,秋粮喜获丰收。工业生产争分夺秒抢修厂房设备,500多家遭灾企业在一个月内全部恢复生产。水、电、路、讯全面抢通,为重建复兴争取了主动权。灾后两个月时间内全县经济止落回升。1998年11月18日全省灾后第一村--西津新村建成乔迁。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特大山体滑坡老碓厂自然村以及沈屯、范屯、河山等一批灾后新村也相继落成。至1999年春节前,全县25个灾后集中重建的新村基本建成,5156户3万多灾民全部搬进新居。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8

《南平市年鉴1998》

本年鉴主要收集和记载南平市1997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全书设特载、大事记要、政治、群众团体、工业经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社会生活等类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