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县经济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8》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0679
颗粒名称: 政和县经济发展概况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1
页码: 360
摘要: 本节记述了南平市1998年,政和县认真贯彻中共十五大精神,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政和县 概况 经济发展

内容

1998年,政和县认真贯彻中共十五大精神,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综合经济实力增强,改革向给纵深推进,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199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8.42亿元,增长1.8%;工农业总产值11.31亿元,增长0.1%;财政总收入4520万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亿元,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增长18.4%。全县有9个乡镇、106个行政村基本实现小康,85%的脱贫户开始走上致富道路,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1998年,政和县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突出稳粮增收,调整优化结构,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产业化迈出坚实步伐。全县农业总产值5.59亿元,增长0.3%,粮食、食用菌、林竹、茶果、蔬菜、畜牧水产等九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粮食总产稳中有升,1998年虽遭受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总产仍达8.77万吨;“中国菇县”建设成绩显著,总量突破1亿袋,税费征收近千万元,规模、品种、质量与效益全省第一。全年人工造林1323亩,迹地更新面积10353亩,幼林抚育面积30052亩,森林覆盖率78.8%;竹林面积发展到38万亩,竹业产值达1.5亿元;果园9万亩,优质果比重逐年提高,红系黄花梨获全省鉴评第一名;特色养殖从无到有,毛蟹种苗培育和稻田饲养获得成功,并逐步推广;茶叶低改列入全省20个低改县盘子,茶叶产量3110吨,增长5.46%,其中绿毛茶3088吨,居南平市首位;反季节蔬菜、澳州肉兔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猪、羊、家禽及水产养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烟叶、药材、花卉等产业开始起步。农业商品率达58%,农业劳动力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9.47亿元,增长26.1%。
  二、工业经济有新的提高。
  政和县强化工业富县意识,推行合力扶工政策措施,创造发展大工业的良好环境。贯彻“三改一加强”和“抓大放小”的方针,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全面搞活国有企业。全县工业总产值5.72亿元。水泥厂、水轮机厂、磷肥厂等重点骨干企业完成改制后,效益逐年提高;电力企业从公办逐步向股份合作制过渡,增强了活力;困难企业茶厂、化工厂“退二进三”,铅锌矿租赁经营;特困企业针织厂、苧麻厂依法实施破产;微小企业印刷厂等全面放开搞活,企业改制面100%,盘活存量资产780万元。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加大“两金”征缴力度,建立再就业中心,多渠道安置下岗职工。放手发展民营经济,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全县个体工商户和经营企业分别达3898户和206家,从事民营经济人员7670人。全县城乡集体和城乡私有企业总产值3.49亿元,增长6.9%,个私经济上缴的工商税收775万元,占工商税收的36.9%。
  三、实施项目开发,拓展内外经贸。
  政和县积极组织开展“项目开发年”活动,建立项目储备库。全县已储备各类项目166个,总投资额7.9亿元,全部通过可行性论证,其中1998年筛选推出54个重点项目,动工48个,累计完成投资1.22亿元,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启动民力,多元投入,兴建了东门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及各类专业批发市场15个,商业、物资、供销等部门积极推行“四放开”改革和国有民营等承包形式,转换经营机制初见成效,促进了商贸流通的繁荣活跃,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粮食部门实行了“两线运行”体制,稳定了粮食市场。餐饮业、营运业、娱乐业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积极组团参加“广交会”、“厦洽会”等各类招商活动,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的领域进一步拓宽。1998年,全社会出口供货总值1.97亿元,增长23.9%,新批“三资”企业9家,合同利用外资1149万美元,外贸自营出口实现“零”的突破;全力组织政和名茶、清水笋、干鲜香菇、木竹制品等大宗产品出口,外贸出口继续扩大。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8

《南平市年鉴1998》

本年鉴主要收集和记载南平市1997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全书设特载、大事记要、政治、群众团体、工业经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社会生活等类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