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邵武市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8》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0643
颗粒名称:
邵武市概况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3
页码:
343-345
摘要:
本节记述了南平市1998年,邵武市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解放思想,开拓进取,铁心拼搏,争创一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邵武市
概况
内容
【经济发展概况】 1998年,邵武市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解放思想,开拓进取,铁心拼搏,争创一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全市抵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战胜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民生活水平“三增长”。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8.45亿元,增长1.2%;第一产业增加值5.0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9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5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5.88亿元;财政总收入2.05亿元,增长2.46%,连续十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金融形势持续平稳;非公有制经济上缴财税占市财政四分之一。
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引进先进技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开发绿色食品,实施“种子工程”,努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农村十大支柱产业不断发展。烟叶种植面积扩大到29171亩,总产量8.67万担,总收入3711.8万元,实现税金1052万元,增长12.54%,被列入国家烟叶综合标准示范县。粮食生产由于受“6·22”特大洪灾影响,夏粮比97年减产40%,但秋粮丰收,增产0.5万吨,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被列入第二期省级商品粮基地。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2万亩,生产优质稻谷600多万公斤。食用菌总产2683吨,增长6.13%。茶叶产量2215吨,增长26%。销售肉鹅1.6万只,鹅业产业化初具雏型。绿色食品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守信牌”优质米、大乾水蜜桃、“和健牌”清水笋、美味笋丝取得中国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完成迹地更新造林面积34247亩。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16.25亿元,增长7.3%。199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1.15亿元。
二、深化改革,促进工业快速增长。
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大工业管理体制,打破行业、所有制和部门分割,把全社会工业纳入统筹管理范围。坚持“抓大放小”,继续搞好企业改制,强化管理、结构调整、扭亏增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加快项目开发和新产品开发步伐。主要工业产品棉纱、灯蕊绒坯布、碳铵、氟化工系列产品、PU革基布、瓷砖、农用车等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福莲”洗洁巾获98年省地产最畅销商品称号。199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4.73亿元,增长0.3%。邵武轮胎厂实现年产值10477万元,增长41%,实现利润500万元。全市城乡集体和城乡私有工业总产值8.37亿元,增长9.8%。
三、对外开放继续扩大。
邵武市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强产品竞争力。全市新批准项目12个,合同利用外资2895万美元,增长14.3%;实际利用外资2805万美元,增长7.1%。完成全社会出口总值5亿元,其中外贸自营出口46万美元。邵武轮胎厂、灯蕊绒厂、福莲企业总公司3家企业取得了外贸出口权,实现外贸出口值800万元。外派劳务260人。有6位为邵武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外商被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各项改革顺利推进】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围绕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目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行了联合兼并、承包租赁、股份合作、股份制、人员分流、分离企业办社会等改革,市属国有企业改革面达90%。分离了3所企业办学校,62%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流通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商业局、物资局分别改为商业集团公司和物资公司。粮食流通改革成立了粮食收储总公司。林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配套改革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实施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社会保障面不断扩大;顺利完成集体企业82户4014人养老保险由人保向社保过渡。
【重点建设成效显著】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7亿元,比1997年增长3.3%。加大项目开发力度,全市储备项目118个,总投资达20多亿元,项目更新率达48%。其中,1998年生产性建设项目19项,投资8.56亿元的竹浆厂、10.4亿元的邵武电厂二期扩建等重点工程相继竣工。金豆饲料、八一路等城市建设重点项目顺利完成。投资8288万元,建设白诸桥、迎宾大道、溪北防洪堤、人民广场、烟叶储备库、电讯智能大楼、中央粮库、京福高速公路等8个项目取得较大进展。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建设主攻造湖工程,道路及旧区改造工程、大厦工程,城市变得更新、更亮、更绿、更洁。城区面积从4.2平方公里扩大到8.4平方公里;日供水能力7万吨,供水普及率95.8%;万人拥有公交车辆5.56标台,城市出租车达126辆;城市气化率57%;人均道路拥有面积8.08平方米。组织实施“大树文化工程”,150多棵名贵大树移植到市区主街道,新增园林公共绿地5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36%,人均拥有公共绿地5.6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垃圾清扫率、清运率、公厕水冲率均达100%。1998年,邵武市再次被省人大环境委评为“环境最佳县(市)”。全市实现电话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城乡电话总容量达5万门,无线寻呼覆盖面达100%。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市推广应用科技成果30项,开发新产品25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7.67%,被国家科委授予“全国科技先进县(市)”。不断提高和巩固教育“两基”成果,并通过省、南平市三次跟踪复查,被评为“全国扫盲先进县(市)”,教育质量和办学效果居南平市前列,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高考报考上线率40.5%。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7‰,计生率为98.15%,“百人一户”计生中心户经验在全省推广。中医院被评为二甲医院,防疫站跻身县二级达标站,妇幼保健院通过省一甲医院评审。邵武市成为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县(市),被省授予“灭蟑先进城区”称号。邵武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通过验收,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市。邵武籍运动员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牌65枚。其中,国际、世界赛金牌10枚,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0%、96%,市乡广播电视微波联网工程全面完成。
【人民生活稳步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10元,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2711元,增长0.3%。全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5.35亿元,比年初增加21466万元。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8%和56.8%,降低了7.8和7.48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17.5平方米,增长11.4%,居全省前列,住房成套率达65%,“新苑工程”新建住宅68万平方米。4555户重灾户于1999年春节前全部搬进新居。市场繁荣,物价稳定,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亿元,增长9.0%,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以提高文化品位为龙头,以优化服务为重点,以创建活动为载体,以美化城市为基础,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全市上下形成了奋力拼搏,开拓进取,争创一流业绩的良好氛围。突出抓好机关作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市政府分别与人大、政协、总工会建立了每月一次集体调研制度。市委、市政府为民办10件实事已基本完成。全市有省级文明单位19个,地级文明单位52个,市级文明单位312个。有12个窗口单位被确定为省级示范窗口,居全省县级市之首。其中,有3个示范窗口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满意服务先进单位”。五一九路商业街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创建文明安全片区活动先进片区。西门片区被确定为省创建文明安全片区活动示范点。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建立110社会联动网络,通过信访渠道化解社会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取得明显成效,保持了社会治安形势的持续稳定。
【个私经济迅速发展】 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优惠政策,出台了《邵武市加快发展个私经济的若干意见》,积极实施“抓大户、上规模、出效益”发展战略,个私经济总量逐步增长,生产型、科技型和外向型并举的个私企业不断涌现。全市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218户、私营企业66家,新增注册资金5080万元。至年底,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8910户,从业人员15830人;私营企业319家,从业人员3838人;个私企业登记注册资金总额达19866万元,实现2.6亿元,年销售额6.7亿元,上缴财税4800万元。私营企业中注册资金超百万元的有26家,年产值或营业额达百万元以上的有43家,其中500—1000万元以上的有2家,1000万元以上的1家。
【群策群力重建家园】 1998年6月22日特大洪灾使邵武市直接经济损失15.64亿元,房屋倒塌4.2万间,2.6万人无家可归。灾情发生后,邵武市委、市政府把抗洪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采取超常措施,迅速组织动员各级各部门和全市人民同心同德,迎难而上,积极投入灾后自救。7月初,邵武市委、市政府就对灾民重建家园作出全面规划,出台了“新苑工程”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各项工程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相对集中”的原则,把农民新村建设与实施“造福工程”和乡村建设相结合,对重建家园给予最优惠政策。凡涉及市财政收入的建设、土地所有税费全免,市政府拨出专款300余万元,按每户500元标准用于灾民新村和安居楼内外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部分由乡镇、街道统筹安排解决。市、乡两级及市直有关部门成立了领导小组,采取市领导挂点乡镇,与乡镇签订责任状,对建设进度快的给予奖励。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级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广大灾民的共同努力,实现所有灾民搬入新居。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8》
本年鉴主要收集和记载南平市1997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全书设特载、大事记要、政治、群众团体、工业经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社会生活等类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