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8》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0577
颗粒名称: 科学技术
分类号: G322.7
页数: 6
页码: 324-3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8年南平市科技工作的具体情况,内容主要介绍了科技工作统筹调控力度加大、科技宣传工作、南平市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初具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救灾工作、活跃技术市场,促进成果转化、星火计划实施取得新进展、科技体制改革等。
关键词: 南平市 科学技术 教育

内容

【科技工作统筹调控力度加大】 1998年3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科技工作会议,提出“科技兴,闽北兴,要兴闽北,先兴科技”的新思路,确定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4月,市委、市政府决定,由李川市长兼任科委主任。各县(市、区)也充实加强了科技领导小组,由县(市、区)委书记或县长担任组长。同时,全面实行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把科技进步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日程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范畴,确立了闽北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自觉依靠科技、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的指导思想。加强对全社会科技力量的统筹,进一步完善市、县、乡三级科技领导和工作机构,配齐科技副县(市、区)长、副乡(镇)长,全方位开展科技工作,密切和建立与工业、农业、人事部门定期联系制度,把方方面面的科技力量有效地组织起来,推动全市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科技宣传工作】 全市科技宣传工作围绕科技进步的主题,突出先进典型,分层次推进科技宣传,取得阶段性进展。《人民日报》报道了李川市长兼任科委主任的消息。《经济日报》对南平市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并签订一批科技合作项目作了宣传报道。《科技日报》头版头条刊登记者专访《我是市长兼科委主任》,同时刊发“一个伟大的创举”的短评,在全国各地引起很大反响。山东、江苏等省科技系统极为关注,给予高度评价,许多专家学者纷纷来电来信,为有这么重视科技的市长,自愿为推进闽北科技与经济结合作贡献。合肥工业大学福建籍教授张统潮亲自带同在合肥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工作的妻子陈碧英教授前来南平,将合工大最新科研成果向南平推广,深受有关企业的欢迎。借助新闻媒体,与《闽北日报》联合协办“科技之窗”38期,刊登科技政策、科技动态、实用农技等信息300余条;与南平人民广播电台合办“科技大观园”栏目,播出科技信息216条;与南平电视台共同制作16个科技专题片,其中南平大横优高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专题片被福建电视台选取播。科普宣传方面,以一年一度的科技宣传月和宣传周为契机,共组织科技人员5000多人次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展出各类科技图片近千幅,赠送科技资料34种4050册,举办各种科技讲座、研讨会200多场。在科技宣传周期间,还专门邀请省社科院副院长、《福建论坛》杂志社总编林其屏研究员为市直机关领导干部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专题讲座。
  【南平市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 市科委根据市政府决定,筹备成立了“南平市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初步形成全市科学决策的咨询体系。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国家级专家组成,下设农业、林业、工业、水利、财政金融旅游、社科等七个专家小组。
  【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初具规模】 市科委着重抓好大横高新农业示范园区、武夷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瓯小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延平炉下母猪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区和邵武拿口星火密集区等园区的起步建设工作,促使全市科技示范工程上新水平。大横高新农业示范园区以引进国内外农业优良品种为核心,将国内外农业高新科技成果,通过试验、示范,广泛应用于闽北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全市优高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被省、市科委列入98年重中之重科技项目分别投入科研经费110万元,加上延平区的配套及各有关部门的支持,该园全年共投入290多万元,已完成园区规划以及水、电、路、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引种国内外农业优良品种近百个,还建成休闲农业的一些配套设施。邵武拿口星火密集区是全市第一个星火密集区,经省科委组织专家考评和论证,于4月正式批准,进入组织实施阶段。市科委还积极组织实施“建立闽北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园区”项目,建立起四大示范推广基地。粮食基地在延平、邵武、建瓯、建阳、浦城,建立粮食高产优质示范片10个各1000亩,良种基地5个各100亩;水果基地以建阳、建瓯为重点,建立柑桔高接换种示范片各500亩,浦城建立油柰品质改造示范片300亩,建瓯建立锥栗低改示范片100亩;食用菌基地在松溪、政和各建立示范基地5万袋;水产基地在延平、建瓯、邵武、建阳、政和建立名优鱼种育苗基地100亩,毛蟹种苗基地20亩。
  【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 为促进全市唯一省级高新区——南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市委、市政府修订《南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把高新区作为实行特殊优惠政策的科技与经济特区,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力度。新规定高新区内生产性企业,属市里的各项收费均按标准的60%收取;从当年起,高新区收取的各项税费五年内全留高新区;五年内,每年从市财政安排周转金200万元,用于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每年从市财政拨款30万元,作为高新区建设贷款的利息补贴;每年从城市维护费中安排200万元用于高新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促使高新区加快建设步伐。首先,继续扩大“三通一平”成果。以邮电局二级分检中心及邮电局鸿大科技园两个项目用地为重点,平整用地140亩,完成土方工程35万立方米;搬迁房屋村民30户,拆迁房屋面积6104平方米,并进行水、电、路等配套建设,总投资605万元。全年高新区累计2463万元用于园区前期398亩的“三通一平”工程。其次,启动二期开发征地工作,高新区已步入“二次创业”阶段。为形成高新区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模,按照市政府的批示精神,在前期398亩用地的开发工作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又征地1425亩,开辟生物工程园,绿色产业园,工业科技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民营科技园。其中1075亩用地的征地手续已经完毕,另350亩用地已上报待批。再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新一轮开发热潮。高新区组织招商工作小组分别参加了福州’98国际招商月活动、“9.8”厦洽会和’98昆明双新展示洽谈会,新引进电子和生化工程两个入园项目,并与部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广泛的联系,为下一步开展多渠道招商引资历工作奠定基础。全年引入高新技术企业4家,其中烤鳗厂全部投入运行生产,当年产值近亿元,创税310多万元。在加快发展高新区的同时,着眼全市高新技术的整体发展,扶持电缆、南孚、闽航、德赛等高新技术企业的一批高新技术项目。闽航公司研制的“D16双列直插大腔黑瓷外壳“产品,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摄像技术上,填补了国内空白,主要技术性能指标接近美国同类产品的水平,年产量20万套,产值500万元,创税利140万元。南平工艺厂”烙纹花瓶“工艺产品属国内首创,产品有广阔的国内市场。
  【科技交流与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市科委以项目为载体,通过科农携手、科工结合、科科协等方式,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5月,在福州举办南平市科技兴市恳谈会,与福州大学、省农科院、福建农大签订建立更加紧密的长期全面友好合作协议,与23个科研单位签订62项科技合作项目。在’98昆明新技术、新成果展示洽谈会上,共签订意向投资项目56项,总投资2786万元。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带动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在国家科技部、省科委的支持下,立足现有基础,发挥资源潜力,先后与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南孚电池有限公司与美国ERC公司就新能源开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西班牙诺瓦萨恩集团中国项目部总经理到南平考察,就协助城市污水处理厂项目利用西班牙政府科技贷款达成意向。大横高级农业示范园区引进日本、德国等国家优良蔬菜、花卉品种,与澳大利亚农业食品系统技术工程公司就共建花卉农场达成意向,与新加坡新志众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就共同开发休闲农业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组织了41个科技招商项目,第一次参加’98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签订4个科技项目,总投资3200多万美元,走在山区地市的前列。巴西旱稻引种和蛇毒综合利用两个项目被列入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已引进巴西旱稻种子1000公斤,在延平、建阳、浦城等地设立示范片4个。蛇毒合作利用研究项目,科技部资助20万元用于支持市科技人员到巴西布坦坦研究院研究考察。南平电缆厂承担的“智能数据传输用第五类局用对称电缆开发”项目,被省科委列入年度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投入科研经费35万元。
  【科技救灾工作】 “6.22”特大洪灾后,全市科委系统积极组织科技救灾队伍,深入洪灾一线,实施科技救灾。在省地震局支持下,带领地震台的技术人员深入政和、松溪、武夷山、建阳、建瓯等县市,对山体大面积滑坡、地裂缝、地下冒黑水、老鼠乱蹦窜等一系列洪灾区与地震前兆相似的现象及时、全面地进行实地勘察,得出灾区部分山体滑坡是由连降暴雨,地表水大量渗透引起,而不是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结论,为市委、市政府领导抗洪救灾提供可靠的依据,解除灾区干部群众对地震的恐惧和疑虑。灾后,根据宏观考察和微观监测,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居民点的后山坡应退耕还林,种植阔叶林,不宜种竹林和经济作物,以利水土保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森林植被保护,有效防止和减轻山地灾害等保护性对策和建议。
  【活跃技术市场,促进成果转化】 依靠农科教、产学研、科工贸结合,进一步活跃了技术市场,大批科研机构通过有偿转让、技术服务,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据统计,全市共认定登记各类技术合同560项,总成效金额1812万元;推广应用科技成果230项,开发新产品226项,总投资4.02亿元,创产值8.66亿元,税利2.06亿元;上报登记科技成果56项,其中国内领先2项、国内先进19项、省内领先7项、省内先进28项;推荐19项成果参加省科技进步奖评审,获奖4项。根据市政府《关于开展科技成果推广奖励暂行规定》,开展首届成果推广奖评奖工作,申报94-97年度市科技成果推广奖项目共73项,有35项成果获奖,其中“闽北水稻旱育衡植栽培技术推广”、“代料香菇241-4新菌株中间试验及推广”、“PU革基布系列产品开发”3个项目获一等奖。在为厂矿、企事业科技人员申请专利、引进技术、开发技术、提供咨询、专利文献检索服务的同时,组织专利项目参加技术交易会,为发明人、专利权人牵线搭桥,筛选一批专利项目参加’98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和第六届中国专利技术博览会。全市共申请专利53件,咨询300多次,授权46件,其中专利实施12项,占申请量的22%。
  【星火计划实施取得新进展】 市科委下达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共74荐,拨出科技项目费用733.3万元,其中省项目36项,拨出经费507.8万元;市项目36项拨出250万元。省、市科技三项费用比上年增长9.6%,共下达科技开发贷款1100万元。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福建北部丘陵山地油茶技术开发”、“竹类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省级“库湾淡水养殖”、“锥栗低改”等项目的实施收到明显成效。实施“竹类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全市竹山面积已达460万亩,比立项前392万亩增长17%,竹业总产值达到18.1亿元。该项目通过省科委的中期评审,国家科技部正式对项目给以授牌,确认产业建设资格。此外,注重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共培训竹业技术人员5320人次,锥栗高产栽培技术500人次,淡水养殖技术384人次,油茶低改技术128人次,培养了一批星火标兵和星火带头人。
  【科技体制改革】 首先,加大科研开发机构改革力度。对市科技情报所、市科技开发中心主要领导实行面向市直机关、事业单位,采取竞争上岗的办法选聘。其次,改革科技计划管理方式。改变以往“单打一”立项目的做法,对一批农林项目进行筛选、有机组装,提高资金使用率,扩大科技项目的辐射面。对有助于提高农业十大主导产业科技含量,能形成新增长点的科研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再次,探索科研开发服务机构管理改革。打破职称和原任职务的限制,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选拔事业心和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机构和科研开发项目负责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技术服务体系。第四,改革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办法。在贯彻《南平市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暂行规定》的同时,改进科研立项、成果奖励、职称评审、科技贷款的一些传统做法,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到年底,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237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30%以上。全年民营科技企业总产值达6亿元,有66家民营科技企业被认定省级科技型企业。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8

《南平市年鉴1998》

本年鉴主要收集和记载南平市1997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全书设特载、大事记要、政治、群众团体、工业经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社会生活等类目。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