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8》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20000297
颗粒名称: 综述
分类号: F427.57
页数: 3
页码: 227-229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南平市工业生产基本情况、主要措施和成效。
关键词: 工业经济 概况 南平市

内容

【工业生产概述】 1998年,南平市工业经受了百年不遇的洪灾和亚洲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工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发扬伟大的抗洪精神,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大力培植新经济增长点,较好地完成了全年任务,实现“三个增长”的目标,为闽北经济发展和新一轮创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工业生产平稳增长。1998年,全市工业完成总产值209.44亿元,比上年增长3.45%。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81.15亿元,同比下降3.21%,其中,中央、省属企业完成产值20.94亿元,比增4.66%;地(市)属企业完成产值23.01亿元,比增4.85%;县(市、区)属企业完成产值37.21亿元,比增-11.48%,除浦城、建阳、武夷山三个县(市)为正增长外,其余县(市、区)均为负增长。市工业办直属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21.48亿元,比增4.37%,南孚、南纺、南缆等重点骨干企业仍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产销基本平衡。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81.15亿元,实现销售产值77.28亿元,产销率达95.23%,比上年下降1.43个百分点。其中,中央、省属企业产销率96.01%,比上年下降2.24个百分点;地(市)属企业产销率95.77%,比上年下降1.31个百分点;县(市、区)属企业产销率94.46%,比上年下降1.15个百分点。市工业办直属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5.98%,比上年下降1.05个百分点。
  三、市属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1998年总体效益不理想,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税利39666万元,比增-41.07%。其中,中央、省属企业和县(市、区)属企业效益大幅下滑,分别实现税利1639万元、13665万元,分别比增-93.57%和-30.44%。市工业办直属工业企业实现税利24039万元,完成市政府年初下达任务的98.93%,比1997年实际完成数(19645万元)净增加4394万元,增幅达22.4%。其中,实现利润10059万元,比增45.8%;入库税利16513万元,占市本级各主管部门入库税利总额的81.68%,比上年净增加2533万元,比增18.1%,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16354万元)的101%。其中,入库所得税2523万元,比上年净增加795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26.49%;累计亏损4617万元,比上年减亏116万元,降幅为2.45%,占全年控亏目标(3780万元)的122.14%。国投公司入库税利447万元,比任务数增加2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4.68%。
  四、扭亏增盈任务基本完成。按省定的扭亏增盈考核范围统计,全市参加汇编的纯国有工业企业135家中有亏损企业80家,全年累计亏损7741万元,比上年上升7.05%,比省定9970万元的控亏目标减亏2229万元;亏损额占实现税利的比重为96.75%,比省定68.81%的目标高27.95个百分点。市直属纯国有工业企业累计亏损2113万元,比上年增亏1167万元。五、外向经济不断拓展。全市工业办系统签约外引内联、山海协作项目53项,总投资535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36万美元;市直属企业签约项目12项,总投资3185万美元,利用外资1050万美元。
  【主要措施及成效】 首先,狠抓项目开发,努力培植新经济增长点。南平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五新”项目开发,将其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来抓。成立市工业发展项目组,由市工业办负责具体运作,项目组内设综合、产学研、轻纺、机电、冶金化工、建材六个行业小组,并抽调市国投公司及重点企业有关人员20多人,加强项目组力量。精心组织参加福建省首届“五新”项目推介洽谈会。全市共落实“五新”项目110个,与高校、科研单位签约联合开发8个,其中合同项目53个,在全省九地市中名列第二。这些项目中有13个达到国际水平,23个为国内首创,58个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6个项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若全部项目达产,年可新增产值21.3亿元、税利4.05亿元。合同项目中有41项已进入实施阶段,另12项正在进行市场调研、产品检测、项目任务编制等前期工作。有30个高技术含量项目得到了省上的资金扶持,其中南纺、南泥、邵武刨花板厂的三个项目被列为全省重点“五新”项目予以重点扶持。1998年建成投产的项目中有7项投资千万元以上,总投资3.04亿元,当年新增产值1.82亿元、税利3000万元。市直属工业企业中,有4项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总投资2.3亿元,当年新增产值1.4亿元、税利2900万元。
  其次,优化资本结构,增强企业活力。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重点破产、适度兼并”的要求,紧紧抓住作为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机遇,用活用足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协调银企关系,努力做好资产变现、职工分流安置等善后工作,全年共实施破产企业5家(邵武木工机床厂、邵武铜冶炼厂、建阳蓄电池厂、省机械配件有限公司、光泽联合造纸厂),兼并2家(福建九州综合商社兼并邵武轮胎厂,福建水泥兼并顺昌水泥厂),结转1997年度兼并、减员增效项目15项,盘活存量资产6.8亿元,分流安置职工5230人,上报各商业银行总行核销银行呆坏帐3.12亿元,超过国家下达核销规模(2.53亿元)的23.3%。突出做到“三到位”:一是组织力量到位。年初,由工业办牵头组织财政、国资、劳动、审计、土地等有关部门干部60余人,组成6个工作组,分别进驻各破产企业,开展前期工作。3月下旬,市委组织部又从1997年报考处级干部入围人员中选调了12名精干人员,充实到各破产工作组,进一步加强试点工作的力量。二是政策到位。在参照福州、厦门等地做法的基础上,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调整市属公有制企业改革中有关规费缴交标准的通知》,进一步降低资产评估费、产权过户变更费、工商注册登记或变更费、企业破产诉讼费等多项费用,适当延长资产评估的有效期,为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工作到位。各破产工作组严格依法办事,积极开展债权债务清理、职工状况调查、资产变现的招标拍卖工作。市优化资本结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工作会议,认真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把握工作进度。对于破产企业,本着“死后再生”的思路,进行存量资产的盘活和重组。通过两年来优化资本结构战略的实施,市直属工业结构在六个方面得到优化调整:一是所有制结构。市属企业中纯国有企业的比例从50%降低到29.4%。二是产业结构。如机械行业7家企业进行了调小调了、破产兼并的调整,使机械行业战线收缩集中。三是负债结构。两年来共核销银行呆坏帐4.06亿元,盘活存量资产10多亿元,市属企业资产负债率从80%下降到62.6%,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四是产品结构调整。一些传统、低档次的产品逐步由竞争力强、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所取代。如曙光针纺公司破产后,由南纺公司收购,引进世界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开发年产2000吨的针刺无纺布;建阳蓄电池厂破产后,由中银公司收购,该公司加大科技投入,开发新技术产品(不间断电源、全封闭电池)投放市场。五是轻、重工业比例结构。市属工业轻重比例由试点前的1:1.8调整到1:1.06,工业轻、重比例日趋合理。六是职工身份结构通过破产、经济性裁员、一次性辞退等办法,共有4187名职工解除了国有职工身份,其中2000多名年富力强、有技术的职工以新身份、新观念,重新受聘于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全市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工作受到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走在全省的前列。
  第三,全面实施配套改革,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一是剥离企业自办学校。1998年,全市已剥离企业自办子弟学校42所,共移交学生10854名、教师及后勤人员911名,每年减轻企业负担1138万元。二是推进医疗制度改革。1998年10月,市政府出台了《南平市破产企业医疗保险暂行规定》,将列入优化资本结构试点的8家破产企业近2000名离退休人员纳入首批医改统筹范围。为全市全面实施职工医疗制度改革打下良好基础。三是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南平市是全省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试点城市之一,在南平城区建立了市、区、街道三级离退休人员社区管理网络,落实了机构、人员和活动场所,首批3个破产企业(南平印机厂、曙光针纺公司、南平机械配件公司)704名离退休职工已移交街道退管站管理。
  第四,积极扶持优势企业,推进国企战略性重组。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4大企业、20家“小巨人”企业的培植发展规划,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扶优扶强,努力扶持一批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的重点企业,充分发挥它们在国民经济中骨干作用,带动一批国企的改组和发展。南纺、南缆在与天成、中盛集团进行资产重组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投票上市,南缆公司的股票已被列入上市盘子,南纺公司股票上市的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南孚公司也在着手外资股的上市工作。这三家公司1998年的产值、税利已分别占市工业办直属工业企业总量的49.47%和80.27%。
  第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领导班子队伍。对市属企业班子加大调整力度,充分发扬民主推荐、组织考核的办法,将8家企业原36名班子成员调整为33名,其中调上10名,调下10名,职务变动8名,调整后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下降4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比例增加10%,有力地保证了国企改革与发展。
  第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一是建立大工业管理体制。年初,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两线三层”大工业管理体制的部署,工业部门行动迅速,在原市经委、机化局、轻纺局的基础上,组建了“市工业发展办公室”和“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市工业办实行大工业管理运作,打破行业、所有制和部分分割,把国有、集体、商办、森工企业等全社会工业纳入统筹管理的范围。减少了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自成体系的现象,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统一协调的环境,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二是优化机构、人员配置。根据大工业管理体制的要求,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将原“一委两局”的机构、职能进行优化重组,重新设置处室,确定职能,使机构、职能由经济主管部门向宏观调控部门转变。同时对原“一委两局”人员进行重组,使各处室的人员配置得到优化。三是推进办公自动化建设。7月,构建了工业办计算机局域网,安装内部电子邮件系统,实现方便快捷的内部通讯和信息共享,实现与十个县(市、区)经(贸)委的联网。从1999年1月1日起,发往各县(市、区)的通知、信息和一般的文件均通过电子邮件发送,不再以传统信件的方式寄发。
  【存在问题】 南平市工业运行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有些还相当突出。如工业经济总量偏小,整体素质偏低,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效益不理想,结构调整的步伐太慢,市场开拓力度不大,非公有制经济不够发达,新经济增长点匮乏。从1998年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来看:利税总额大幅下滑,累计实现3.97亿元,比降41.07%;工业增加值20.90亿元,比降11.66%;产品销售率偏低,为95.2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64.84%,比上年同期下降22.67个百分点。以上四个指标均居于全省九地市的后列。主要原因有:一是“6·22”洪灾的沉重打击。全市80%的企业停产近一个月,有的甚至长达两个月,减少产值15亿元左右。其中,市直属工业企业减少产值近2亿元、税利近2000万元。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出口严重受阻。全市国有及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5.25亿元,比降41.51%;工业产品出口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6%下降到6.4%,工业外向度减少9.6个百分点,与全省其他地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全国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40%,福建省达65%,而南平市仅占工业总产值的10%,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乏力,而传统产业(如机械行业等)已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工业传统产品居多,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少,多数产品缺乏竞争力;轻、重工业比例结构不合理,全省轻、重工业比例为1.8:1,闽北山区本应着重发展轻工业,但比例为1:1.8,恰与全省比例相反;福建省工业平均外向度为31%,而南平市工业外向度仅为6.4%,企业负债率高。缺乏新增项目,难以支撑经济的快速增长。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银行、企业、民间四者对戒严项目投资不足,从而导致工业企业投资主体缺位的局面。1998年全市金融机构新增技改贷款16873万元,除延平、顺昌、浦城三县(区)上千万元外,其余均寥寥无几。从全社会技改投入看,项目数量不多,每个项目投资规模不大,各地的总投资额也很有限,多数为千万元,而光泽、松溪则只有261万元和980万元,工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知识出处

南平市年鉴1998

《南平市年鉴1998》

本年鉴主要收集和记载南平市1997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全书设特载、大事记要、政治、群众团体、工业经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社会生活等类目。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