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辑卷下一零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读书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6583
颗粒名称: 荟辑卷下一零五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1
页码: 445
摘要: 先生因而谈及读书的方法,说:“暂且先通读十几遍,就已经对文章的意思理解了四五分;之后看注解,又理解了三两分,然后再回头研读正文,又能理解一两分。先前没有理解领会《孟子》,因为他的文章都很长,所以这样读。后来发现他的文章虽然长,但主体意旨却首尾贯穿。”又有学生问读书时心散乱怎么办。先生回答说:“这就是心神难以把握的地方了。但能意识到这样的问题,还算很及时。过去总举《中庸》中‘诚,贯穿在万事万物的始终,没有诚心就什么都做不成’的例子说给直卿听:‘比如读十句书,前九句用心能记下,心不分神,那是心在这九句里下了功夫,这就是诚,是心里有这件事,所以始终都能运用这九句。如果读下一句的时候心不在焉,便是没有了诚心,心中没有这件事啊。’”(周明作)(以下论看注解)
关键词: 朱熹 读书 方法

内容

论看注解。因言读书法,曰:“且先读十数过,已得文义四五分;然后看解,又得三二分;又却读正文,又得一二分。〔1〕向时不理会得《孟子》,以其章长故也,因如此读。元来他章虽长,意味却自首末相贯。”〔2〕又问读书心多散乱。曰:“便是心难把捉处。知得此病者,亦早少了。向时举《中庸》‘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说与直卿云:‘且如读十句书,上九句有心记得,心不走作,则是心在此九句内,是诚,是有其物,故终始得此九句用。若下一句心不在焉,便是不诚,便无物也。’”〔3〕(明作①)(以下论看注解)

附注

[注释] ①明作:即周明作。参看4.2.87条注释。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朱熹是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他一生持教五十多年,对读书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体会。后学对他的读书思想提炼总结,形成了不同内容和版本的《朱子读书法》。本书按照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将各个版本的《朱子读书法》汇为一编,为今人学习《朱子读书法》提供了一个内容全面、考述精详、解说通俗的版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