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居敬持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读书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6349
颗粒名称: 3.7 居敬持志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15
页码: 331-345
摘要: 本文收录了辅广所编部分和张洪、齐熙续编部分的朱子读书法研究。
关键词: 朱熹 读书方法 研究

内容

◆辅广初编部分
  3.7.1 廖晋卿①请读何书。先生曰:“公放心②久矣,精神收拾未定,无非走作之时。不若且收敛精神,方好商量③读书。”继又谓之曰:“《玉藻》九容④处,且去子细体认,待有意思,却好读书。〔1〕
  [注释]
  ①廖晋卿:朱子门人,参《儒林宗派》。②放心:放纵肆意,放纵心志。③商量:讨论。④九容:指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
  [译文]
  廖晋卿请教先生应该读什么书。先生回答: “你已经放纵肆意很久了,心思还没收拾好,随时随地都可能游走。不如先收收心,再来讨论读书的问题。”然后又对他说:“你姑且先去仔细体会认识《礼记·玉藻》中‘九容’的内容,等你做到这些,就可以好好读书了。”
  3.7.2 先生云:“诸公固皆有志于学,然持敬①工夫大段欠在。若不如此,何以为进学之本?程先生②云:‘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此最精要。”和之③问: “不知敬如何地持?”先生曰:“只是要收敛此心,莫令走作而已。今人精神自不曾定,读书安得精专?凡看山看水,风吹草动,此心便自走失,视听便自眩惑,此何以为学?诸公切宜勉此。”〔1〕
  [注释]
  ①持敬:坚持恭敬的学习态度。②程先生:即程颐。参看2.6.1条注释。③和之:即游倪,字和之,福建建宁人,朱熹门人。
  [译文]
  先生说:“你们大家固然都有志于做学问,然而坚持恭敬的功夫还非常欠缺。如果不坚持这样的态度,拿什么来当做学问的根本呢?程颐先生说:‘涵养性情一定要用恭敬的学习态度,而学习进步的基础则在于达到完善的理解。’这一句最精辟重要。”和之又问:“不知道恭敬的学习态度应当如何坚持?”先生回答:“就是要收心,不能让它任意游走。现在的人精神上都不安定,读书怎么还能精纯专注呢?一旦看山看水,风吹草动,心思就完全跟着跑了,看到的、听到的都来迷惑心性,这样怎么还能做学问呢?你们各位一定要以此勉励自己。”
  3.7.3 心不定,故见理不得。今未要读书,且先定其心。屏去许多闲思乱想,使心如止水、如明镜。〔2〕
  [译文]
  心思没能定下来,所以无法认清道理。现在先不要读书,姑且先定下心思。做到不要胡思乱想,使得心如静水、如明镜一般透彻清明。
  3.7.4 读书闲时,且静坐,教他心平气定,见得道理渐次分明,这个却是一身总会①处。且如看《大学》“在明明德”一句,须常常提省②在这里,他日长进亦在此。一心做本,须存得在这里,识他条理络脉,自有贯通处。〔1〕
  [注释]
  ①总会:聚集会合。②提省:提醒。
  [译文]
  读书闲下来的时候,暂且静坐,让自己心态平静神气安定,这样道理也就逐渐清楚明白了。这是全身精神会聚的关键之处。比如看《大学》中“在明明德”一句,就要常常提醒自己把心放在这里,以后的长进也就在这里。人只有一个心做根本,一定要把它存在这里,了解书中的条理脉络,自然能融会贯通。
  3.7.5 问:“方读书时,觉得无静底工夫。须是有读书时,有虚静时。”先生曰:“某旧见李先生①尝教令静坐,后来看得不然。只是一个‘敬’字好。方无事时,敬以自持,凡心不可放入无何有之乡②,须是收敛在此。及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于读书。便自然该贯③动静,心无时不在。”〔2〕
  [注释]
  ①李先生:即李侗。参看3.3.25条注释。②无何有之乡:出自庄子《逍遥游》,指空无所有的地方。多用来比喻空洞而虚幻的境界或梦境,也用于形容逍遥自得的状态。③该贯:贯通。
  [译文]
  有人问:“刚开始读书的时候,觉得没办法静下心来。是不是得有用功读书的时候,也得有虚心静心读书的时候?”先生回答:“以前我去见李先生他也曾要求我静坐,后来才知道并非如此。先生只是要我们把握好一个‘敬’字。在没事的时候,恭敬地坚持操守,心思不要放飞到空洞虚无的境界,必须把心集中到这里。等到应对事情时,恭敬地做事;读书时,则恭敬地读书。这样便能动静贯通起来,心思时刻都在。”
  3.7.6 “学者说书,多只是捻合①来说,都不详密活熟②。此病不是说书上病,乃是心上病。盖心不专静纯一,故思虑不精明,要须养得此心虚明专静,使道理从里面流出方好。”张仁叟问:“何以能如此?莫只在静坐否?”先生曰:“自去检点时,且一日之间,试看此心几个时在内,几个时在外。小说中载赵康靖公③以白黑豆记善恶念之起。善念起则投白豆,恶念起则投黑豆。初时黑多白少,已而白多黑少,久之则白亦少矣。此是古人做工夫处。如此检点,则自见矣。”〔1〕
  [注释]
  ①捻合:拈取拼合,胡乱凑合。②详密活熟:详尽细密、活络熟悉。③赵康靖公:即赵概(996-1083),字叔平,应天虞城(今属河南)人。北宋名臣,官至参知政事,谥“康靖”。
  [译文]
  “求学者讲书,大多都是胡乱捻来张口就说,做不到详尽细密、活络熟悉。这个问题不是说书里的内容有问题,而是指读书人的心思有问题。因为不专心致志,所以考虑得也不精细明白,必须要养得心思虚空、清明、专一、平静,使得道理从中自然流露才好。”张仁叟问道:“怎么做才能这样呢?难道只在静坐吗?”先生说:“你自己去反省一下,且在一天之内,看看自己的心有几个小时在书内,几个小时又游走在外?小说记载,赵康靖公用白豆、黑豆来标记善念和恶念在心里生起,善念起就投白豆,恶念起则投黑豆。刚开始的时候黑豆多白豆少,后来白豆多黑豆少,久而久之白豆也少了。这是古人下功夫的地方。这样来反省自己,就能自己明白。”
  3.7.7 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字看得,各有着落,方好商量。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都在不驰走散乱,方看得文字精审,如此方是有本领①。〔1〕
  [注释]
  ①本领:根源,来源。
  [译文]
  读书应该将心贴在书本上,一个字一个字都认真看,个个都理解得清清楚楚,才好深入探讨。需要坚守本心,使得专一、安静、纯粹,日常应用无论动静,心都不会任意游走散乱,如此才能看得文字精细详尽,如此才算是有本事。
  3.7.8 “凡看文字,非是要理会文字,正要理会自家性分上事。学者须要主一。一是常要心存在这里,乃可做工夫。如人先须寻个屋子住,至于为农工商贾,方任其所之。若无个屋子,如小人趁得①百钱,亦无归宿。”又云:“无事时,须要知得此心。不知此心,恰似困睡②相似,都不济事。今看文字义理不出,亦只缘主一工夫欠阙。”〔2〕
  [注释]
  ①趁得:拥有。②困睡:睡觉。
  [译文]
  “凡是看文字,并不是要理解字面上的意思,而是要弄清楚自己本分上的事。求学者应该专心。专一就是经常要把心思放在书上,才能下功夫。就好比人要先找个屋子居住,至于是做农民、工人还是商人,有了房子才能任由他努力。假如没有个房子,就像卑浅的人即使手里有钱,却没有归宿的地方。”先生又说: “闲暇无事的时候,也要去了解自己的心。不明白自己的心思,恰恰就好像睡着了似的,起不到任何作用。现在读书得不出其中的义理,也正是因为专心的功夫欠缺。”
  3.7.9 学者多不肯用心,且莫说收敛个心在身上,而今要得收拾个心在书帙上,亦无。
  [译文]
  求学之人大多不肯用心,别说要把心收在身上,现在就算把心思收在书本上,也做不到。
  3.7.10 周元卿①问:“着心读书,有时半板②前心在书上,半板后忽然思量他事。口虽读,心自在别处。如何得心只在书上?”先生曰:“此最不可。所谓‘不诚无物’③,虽读犹不读也。”〔1〕
  [注释]
  ①周元卿:字景仁,浙江遂昌人,南宋名臣周绾之子。②板:量词,书画的计数单位,半板指半页。③不诚无物:一切事物的存在皆依赖于“诚”。做不到真诚,做事便无法成功。
  [译文]
  周元卿请教:“用心读书时,有时这半页的时候心思还在书上,下半页忽然就开始思考其他的事。嘴巴虽然在读书,心思却在别的地方。怎么才能把心思放在书上呢?”先生回答: “这样最不可取。所谓‘不诚无物’,即使当时在读书,也和不读没什么区别。”
  3.7.11 前辈云:“读书不可不敬。”敬便精专,不走了这心。〔1〕
  [译文]
  前辈们说:“读书不可以不尊敬。”恭敬便能做到精诚专一,心思才不至于散漫走失。
  3.7.12 看文字,须此心在上面。若心不在,便是不曾看相似。所谓“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2〕
  [译文]
  看文字,必须把心定在书上。如果心思不在书上,就和没有看一样。正所谓“看却没有看见,听却没有听到”。
  3.7.13 读书闲暇,宜于静室安坐,庶几心平气和,可以思索义理。
  [译文]
  读书闲暇的时候,适合到安静的室中安然静坐,这样才能做到心平气和,可以思考求索书中的义理。
  3.7.14 杨至之①患读史无记性,须三四遍方记得,而久后又忘了。先生曰:“只第一遍读时,须用功,作相别计。止此更不再读,便记得。有一士人,读《周礼疏》。读第一板讫则焚了,读第二板讫则又焚了,是亦作焚舟计。若初且草草读一遍,准拟三四遍,便记不牢。”又曰:“读书须是有精神。”至之曰:“亦须是聪明。”先生曰:“虽有聪明,亦须是静,方运得精神。昔见延平②说:‘罗先生③解《春秋》也浅,不似胡文定④。后来随人入广,至罗浮山住两三年,去那里心静,须看得较透。’某初疑道解《春秋》,干心静甚么事?后来方晓。盖静则心虚,道理方看得出。”
  [注释]
  ①杨至之:即杨至。参看3.3.62条注释。②延平:延平先生,即李侗。参看3.3.25条注释。③罗先生:罗从彦(1072-1135),字仲素,号“豫章先生”,福建南平人,谥“文质”。宋朝经学家、诗人,豫章学派创始人。李侗曾从其受业。有著作《中庸说》《豫章文集》。④胡文定:胡安国(1074-1138),又名胡迪,字康侯,号青山,谥“文定”,学者称“武夷先生”,后世称“胡文定公”。建宁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学者。两宋之际名儒,所著《春秋传》为后世科举士人必读的教科书。
  [译文]
  杨至之的问题是读史书的时候没记性,得读三四遍才能记得,而后不久又忘了。先生说:“只是读第一遍时,就要用功,要当最后一次读,读完了这一回不再读了,这样便能记住。从前有个读书人,读《周礼疏》,读完第一页就把这一页烧了,读完第二页又把第二页烧了,这就好比渡河烧船而不留退路。如果在刚开始就只是草草读一遍,计划后面再读上三四遍,肯定记不牢。”又说:“读书一定要有精神。”至之说:“也得聪明才行。”先生说: “就算聪明,也得静下心来,才能调动精神。以前见到延平先生说:‘罗先生解读《春秋》比较粗浅,不像胡文定解读得精湛。后来同别人一道去广东,在罗浮山住了两三年,在那里把心静了下来,就看得比较通透了。’我当初很疑惑地问解读《春秋》,关静心什么事?后来才明白各种原由。只有静下心来才能虚心,道理也就从中看出来了。”
  ◆张洪、齐熙续编部分
  3.7.15 若不能敬,则讲学无安顿处。〔1〕
  [译文]
  如果做不到恭敬,讲习学问就没有稳定的根基。
  3.7.16看文字,却是索居独处好用工夫,方专精,看得透彻。〔2〕
  [译文]
  读书,却是孤身独居的时候才好用功,这样才能做到精纯专一,才能看得透彻明白。
  3.7.17 人之为学,千头万绪,岂可无本领?此程先生①所以有持敬②之语。敬,只是提撕此心,教他光明,则于事无不见,久之自然刚健有力。〔3〕
  [注释]
  ①程先生:即程颐。参看2.6.1条注释。②持敬:持守恭敬之心。
  [译文]
  人要做学问,千头万绪,怎么可以没有根本和纲领?这正是程颐先生教诲世人“保持恭敬之心”的原因所在。恭敬,就是提醒自己的心,让它光明,所有的事理无不照亮,时间久了自然会刚健有力。
  3.7.18 不持敬,看道理便都散,不聚在这里。〔1〕
  [译文]
  做不到持守恭敬之心,看道理都是散的,不能集中到这里。
  3.7.19 心不定,故见理不得。今且未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2〕
  [译文]
  定不下心来,所以理解不了道理。现在暂且不要读书,而要先把心定下来,使它静如止水,明亮如镜。昏暗的镜子怎么照得清东西呢?
  3.7.20 问:“读书心多散乱。”曰:“便是心难把捉处。向时举《中庸》‘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说与直卿①云:‘且如读十句书,上九句有心记得,心不走作,则是心在此九句内,是诚,是有其物,故终始得此九句用。若下一句心不在焉,便是不诚,便无物也。’”〔3〕
  [注释]
  ①直卿:即黄榦。参看3.2.9条注释。
  [译文]
  有学生问:“读书时心思散乱,怎么办?”先生说:“这就是心神难以把握的地方了。过去把《中庸》中‘诚,贯穿在万事万物的始终,没有诚心就什么都做不成’说给直卿听: ‘比如读十句书,前九句用心能记下,心不分神,那是心在这九句里下了功夫,这就是诚,是心里有这件事,所以始终都能运用这九句。如果读下一句的时候心不在焉,便是没有诚心,就是心中没有这件事啊。’”
  3.7.21 因论读《大学》,答以“每为念虑①搅扰,颇妨工夫”。曰:“只是〔1〕敬。敬是常惺惺②底法。以敬为主,则百事皆从此做去。今人都不理会我底,自不知心所在,却要理会他事,又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心者,身之主也。撑船须用篙,吃饭须用匙,不理会心是不用篙、不使匙也。摄心只是敬,才敬看做甚么事。登山固只这个心,入水亦只这个心。”〔2〕
  [注释]
  ①念虑:思虑,挂念。②惺惺:清醒,警醒。
  [译文]
  先生因为讲论读《大学》,而回答“思虑经常被打乱,很耽误工夫”这个问题。他说:“只需要把‘恭敬’的功夫做足就行。恭敬是保持时刻清醒的好方法。怀恭敬之心,什么事都能做下去。现在的人都不理解自己的想法,也不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却要领会别的事情,还想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心,是身体的主宰。撑船要用竹篙,吃饭要用汤匙,不用心就好像撑船不用竹篙,吃饭不用汤匙一样。收敛心神的唯一办法就是恭敬,有了恭敬心再谈做什么事。登山固然要有恭敬之心,入水当然也要有恭敬之心。”
  3.7.22 先生问汪长孺①(名德辅)所读何书。长孺诵《大学》所疑。曰:“只是轻率。公不惟读圣贤之书如此,凡说话及论人物亦如此,只是不敬后如此。”〔1〕
  [注释]
  ①汪长孺:汪德辅,字长孺,江西鄱阳人,朱熹门人。
  [译文]
  先生问汪长孺(名德辅)在读什么书,汪长孺把读《大学》中的一些疑问讲给先生听。先生说:“只是因为你轻率造成的。你不只读圣贤书是这样,说话和评论人物也是这样,如果没有恭敬之心,都会如此。”
  3.7.23看文字理会不出,只缘主一工夫欠阙。〔2〕
  [译文]
  读书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只是因为专一的功夫欠缺。
  3.7.24 先生答陈肤仲①书曰:“读书,固收心之一助,然今只读书时收得心,不读书时便为事所夺,而是心之存也常少,而其放也常多矣。胡为②不移此读书工夫?向不读书处用力,使动静两得,而此心无时不存乎?”〔3〕
  [注释]
  ①陈肤仲:即陈孔硕。参看3.3.108条注释。②胡为:为什么。
  [译文]
  先生在答复陈肤仲的书信中说:“读书,固然能帮助人收摄心志,然而现在的人都是读书的时候才能收心,不读书的时候就被其他事转移了注意力,那么心思凝聚的时候就比较少,心思放逸的时候会比较多。为什么不把读书时约束心神的做法应用在其他地方?让自己无论动静都能做到心无旁骛,而这颗心不就可以每时每刻都收束在自己身上了吗?”
  3.7.25 答郑仲礼①书曰:“读书固不可废,然亦须以主敬为先,方可。就此田地上推寻义理,见诸行事,若平居②泛然,略无存养之功,又无实践之志,而但欲晓解文义说得分明,则虽尽通诸经不错一字,亦何所益?况未必能通而不误乎?近觉朋友读书讲论,多不得力,其病皆出于此。不可不深戒也。”〔1〕
  [注释]
  (①郑仲礼:名不详,湘中(今湖南长沙一带)人。②平居:平日,平素。
  [译文]
  先生在答复郑仲礼的书信中说:“读书固然不能废弃,但首先也要保持敬畏之心才行。在此基础上推求圣贤之道,继而付诸实践,如果平时漫不经心,没有保存本心功夫,又没有努力践行的志向,只想把书中的道理讲清楚,这样即使把所有经书一字不差地通读下来,又有什么好处?更何况未必能做到通读所有经书而没有失误呢?最近觉得朋友们在读书讨论时大多不得要领,问题的根源就在这里。不能不引以为戒。”
  3.7.26 答李晦叔①书曰:“持敬、读书,是一事,而表里各用力耳。若有所偏,便疑都不曾做工夫。今且逐日着实做将去,未须比量难易,计较得失,徒然纷扰,不济事。要令日用之间,只见本心义理,都不见有他物,方有得力处耳。”〔1〕
  [注释]
  ①李晦叔:即李煇。参看3.4.145条注释。
  [译文]
  先生在答复李晦叔的书信中说:“保持恭敬之心和读书,是一回事,只是从表面和内在两个不同角度讲而已。如果有所偏重,那就要怀疑二者都没有下功夫。现在只要一天天地踏实去做,不需要比较难易,计较得失,那样只会徒增烦恼,没什么用处。要使得日常应用时,只照应心中所学的道理,眼中完全没有别的东西,才有可能做得好。”
  3.7.27 答詹元善①书曰:“君子之为学,庄敬养以立其本,而讲于义理以发明之,则其口之所诵也有正业,而心之所处也有常分矣。至于希世②取宠之事,不惟有所愧而不敢,实亦有所急而不暇焉。”〔2〕
  [注释]
  ①詹元善:即詹体仁。参看3.5.44条注释。②希世:迎合世俗。
  [译文]
  先生在答复詹元善的书信中说:“君子做学问,用庄重恭敬之心来打下根基,然后用讲解义理来阐述学问,因此他口中诵读的就都是正业,他的内心就能够长久地保持安分。至于迎合世俗、哗众取宠的事,不只是因为他心里有愧而不敢做,实在是因为他有更急切的事而顾不上啊。”
  3.7.28 答罗县尉①书曰:“古人之学,以庄敬持守为先,而读书穷理以发其趣。”〔1〕
  [注释]
  ①县尉:官名,位在县令之下,主管治安。
  [译文]
  先生在答复罗县尉的书信中说:“古人做学问,首先把保持虔敬、坚持操守放在第一位,然后再通过读书穷究其中的道理,来启发个人的志趣。”

附注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一、本书“荟辑”部分4.2.12条,文字稍有出入。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一、本书“荟辑”部分4.2.19条,文字稍有出入。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文字稍有出入。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一、本书“荟辑”部分4.2.8条,文字稍有出入。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1.52条。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六、一百一十九。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零四。 〔3〕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二。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九。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一、本书“荟辑”部分4.2.12条。 〔3〕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一、本书“荟辑”部分4.2.105条,文字稍有出入。 〔1〕据《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八,此处脱“不”字。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八。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九。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一二十一。 〔3〕即《答陈肤仲·来书云今日》,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九。 〔1〕即《答郑仲礼·示喻为学之意》,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 〔1〕即《答李晦叔·持敬读书只是》,见〔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二。 〔2〕即《答詹元善·昨至书后宋臣》,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六。 〔1〕即《答罗县尉·读书治病之说》,见《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三。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朱熹是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他一生持教五十多年,对读书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体会。后学对他的读书思想提炼总结,形成了不同内容和版本的《朱子读书法》。本书按照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将各个版本的《朱子读书法》汇为一编,为今人学习《朱子读书法》提供了一个内容全面、考述精详、解说通俗的版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