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着紧用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读书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6310
颗粒名称: 3.6 着紧用力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1
页码: 310-330
摘要: 本文收录了辅广所编部分和张洪、齐熙续编部分的朱子读书法研究。
关键词: 朱熹 读书方法 研究

内容

辅广初编部分
  3.6.1 先生谕①学者曰:“老苏②自言其初学为文时,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贤之文,而兀然③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以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1〕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予谓老苏但为欲学古人说话声响,极为细事,乃肯用功如此,故其所就亦非常人所及。如韩退之④、柳子厚⑤辈,亦是如此。其答李翊、韦中立之书,可见其用力处矣。然皆只是要作好文章,令人称赏而已,究竟何预己事?却用了许多岁月、许多精神,其可惜也。今人说要学道,乃是天下第一至大至难之事,却全然不曾着力,盖未有能用旬月工夫熟读一卷书者。及至见人泛然发问,临时凑合,不曾举得一两行经传成文,不曾照得一两处首尾相贯。其能言者,不过以己私意敷演立说,与圣贤本意了无干涉。何况望其更能反求诸己,真实见得,真实行得耶?如此求师,徒费脚力,不如归家杜门,依老苏法以二三年为期,正襟危坐,将《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及《诗》、《书》、《礼记》、程、张诸书分明易晓处反复读之,更就己身心上存养玩索,着实行履,有个入处,方可求师,证其所得,而订其谬误。是乃所谓‘就有道而正焉’,而学之成也可冀矣。如其不然,未见其可。故书其说,以示来者云。”〔1〕
  [注释]
  ①谕:告知,使知道,一般用于上对下。②老苏:即苏洵。参看
  3.3.10条注释。③兀然:突兀的样子。④韩退之:即韩愈。参看3.3.18条注释。⑤柳子厚:即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译文]
  先生告诉求学之人说:“苏洵先生说他刚开始学习写文章的时候,取来《论语》《孟子》《韩子》以及其他圣贤的文章,正襟危坐,终日读书持续了七八年。他刚开始时,入乎其内就内心惶然而广泛博览,出乎其外也常常为之骇然而心有惊讶。等到时间长了,读得越来越精而心中豁然开明,仿佛作者的话理应如此,然而还是不敢动笔写出来。时间过得更久,心里想说的话也日渐增多,已经不能控制自己,便尝试写下,到这时再反复读书,浑然不觉文章写起来容易多了。我认为苏洵先生只是想学习古人说话的方式,这本是非常细微的事情,但他肯用功到这个地步,所以他的成就也并非平常人能轻易达到。如韩退之、柳子厚等,也是如此。从韩退之的《答李翊书》、柳子厚的《答韦中立书》中,可以看出他们平时下功夫的地方。这也只是想写好文章,让世人称赞欣赏而已,究竟和自己的修养又有什么关系呢?还花费这么多时间、浪费这么多精力,的确可惜啊。现在的人说要学习圣贤之道,实在是天底下最大、最难的事,却一点也不下功夫,甚至不愿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熟读一卷书。遇到有人泛泛而谈地提问,则临时应付几句,举不出经传现成的一两个句子,也顾不上首尾是否能有一两处贯通。其中有能言善辩者,也不过是用自己私人的见解,铺陈敷衍以确立说法,跟圣贤本意一点关系都没有。哪里还指望他能反过来对自己省察体悟,提出真实见地,真正地进行实践呢?以这样的态度求学,只能白白浪费脚力,还不如回家关门按照苏洵先生的方法,以二三年时间为期,正襟危坐,将《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以及程颐、张载等先生书中容易明白的地方反复诵读,再联系自身实际保持本心反复玩味探索、踏实践行,等找到入处再来求学,以验明心得体会,修订错误谬论。这就是所谓的‘到有道之人那里去修正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话,学有所成还是可以期待的。如果不这样做,无法见到相应成效。因此记录这些说辞,为以后的求学者做个提示。”
  3.6.2 先生诲郭元德①云:“读书时,当将此心葬②在此书中。行住坐卧,念念在此,誓以必晓彻为期,外面有甚事我也不管,只一心在书上,方谓之善读书。若但欲求某面前说得,不求自熟,如此济甚事?须是着精神,字字看过,不惟念得正文,注字亦须记得方可。今人于正文犹记不得,如何会晓?”〔1〕
  [注释]
  ①郭元德:名里不详。②葬:埋葬,这里指沉浸其中。
  [译文]
  先生教诲郭元德时说:“读书时,要将整颗心沉浸在这本书中。行住坐卧,每时每刻念念不忘书中的内容,发誓一定要将里面的道理弄得明白透彻为止,外面有什么事我也不管,只一心扑在书上,才称得上善于读书。如果只是想求得在我面前显摆几句,不求自己熟悉书中原委,这样又有什么作用呢?必须是专心致志,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过,不只是要读得懂原文,注释也必须记得才行。现在的求学者连正文都记不清,又怎会明白书中真正的义理呢?”
  3.6.3 欧公①言:“作文有三处好思量:枕上、马上、厕上。” 他只是做文章尚如此,况求道乎?而今人只对着册子便思量,册子不在,心便不在,如此济得甚事
  [注释]
  ①欧公:即欧阳修。参见3.3.18条。
  [译文]
  欧阳修先生说:“写文章有地方便于思考:枕头上、马背上和厕所里。”他只是为了写文章就要这样,更何况是为了探求道理呢?现在人们对着书本时还稍加思考,书不在手上,心也不在了,这样能成什么事呢?
  3.6.4 先生痛言诸生工夫悠悠①,云:“今人做一件没紧要底 事,也须着心去做,方始会成。如何悠悠会做得事?且如好学写字 底人,念念在此,则所见之物,无非是写字底道理。又如贾岛②作诗,只思’推’’敲'两字,在驴上坐,只把手作推敲势,大尹③ 是许多车马人从〔2〕,渠④更不见,不觉犯了〔3〕。只此二字,何有利害?他直得用力恁地,所以做得诗精。今吾人学问,是个大事,却 全悠悠,若存若亡,更不着紧用力,反不如他人做没要紧底事,可谓倒置。”〔4〕
  [注释]
  ①悠悠:悠闲、自在、闲适的状态。②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闻仙,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作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而被称“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有诗文集《长江集》。(③大尹:春秋战国时宋国的官名,后来引申为对府县行政长官的称呼,这里特指韩愈。④渠:他。
  [译文]
  先生心痛地斥责诸位学生悠闲散漫的学习态度,他说:“现在的人即便做一件不重要的事,也必须专心去做,才会有所成就。这样优哉游哉怎么会做得好事情呢?就如同好学写字的人,心心念念都想着写字,则看见的东西都是写字的道理。又好像贾岛写诗,心里只思索‘推’‘敲’两个字,坐在驴上,也在用手做推敲的样子。高官带着大队人马从他旁边经过,他也没看见,还不自觉地冒犯了对方。就这么两个字,有什么要紧的?正是因为他一直秉承这样的心力,所以写的诗才特别精。现在我们做学问,是个大事,却全都优哉游哉,时有时无,更不抓紧下功夫,反而不如他人做不重要的事努力,真可谓是本末倒置啊。”
  3.6.5 先生曰:“熹自十六七时,下工夫读书。彼时四畔皆无津涯①,只是恁地着力去做。至今虽不足道,但当时也吃了多少辛苦,读了多少书。今日猝乍②便要读到某这田地,也是难。要须积累着力方可。某今老而将死,所愿望者,诸友勉力学问而已。”〔1〕
  [注释]
  ①津涯:水边,海岸,这里指边际。②猝乍:突然,仓促。
  [译文]
  先生说:“我从十六七岁时开始下功夫读书。那个时候望之书海四畔都无边无涯,也只是这样用心努力地去做。现在来看成效虽然微不足道,但实际上也吃了很多苦头,读了很多书。现在的求学者要读到我这个地步,确实也很难。必须是步步积累不断用功才行。现在我老了,是个将死之人,心中的愿望,就是诸位学友能尽力做学问罢了。”
  3.6.6 某少时读四书,甚辛苦。今人读时,又较易做工夫耳。〔1〕
  [译文]
  我年轻的时候读四书,特别辛苦,现在的求学者读这些书,相对来说更容易下功夫。
  3.6.7 “学者悠悠,最是大病。今觉得诸公尽是进寸退尺,每日理会些少文义,都轻轻拂过了,不曾动得皮毛上。这个道理规模大、体面阔,须是去四面包括,方是无走处。今只说一面去,又不深用力,如何会得?且如曾点①、漆雕开②两处:漆雕开事言语少,难理会;曾点底,须子细看他是乐个甚底、是如何地乐?不只是圣人说这个可乐便信着他,须是自见得可乐底,依人口说不得。”又曰:“而今持守,便要打迭③教洁净;看文字须着意思索,应事接物都要是2〕四面去讨他,须有一个通处。”又曰:“如见阵厮杀,擂着鼓,只是向前去,有死无二,莫要回头,始得。”〔3〕
  [注释]
  ①曾点:曾点,字晳,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临沂市平邑县南武城)人,儒家“宗圣”曾参之父,比孔子小6岁,是孔子30多岁第一批授徒时收的弟子。与其子曾参同师孔子,曾自言其志,孔子颇叹赏。②漆雕开(前540-前489):字子开,又字子若,又说作子修。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漆雕氏之儒的创始人,著有《漆雕子》十三篇。③打迭:收拾,安排。
  [译文]
  “求学之人优哉游哉,这是最大的毛病。现在觉得诸位读书都是进一寸退一尺,每天只理会一点点文义还都在表面轻轻拂过,不曾有一点深入。这个道理规模很大,体面也很开阔,需要方方面面考虑周到,才不会有遗漏的地方。现在只谈及一个方面,又不深入用功,怎么会有收获呢?比如曾点、漆雕开两人,漆雕开做事很少发言,他的想法难以理解。而曾点的,就要仔细看他究竟是为什么欢乐,怎么欢乐?不是孔子说这个欢乐便一味相信,必须是自己体会到欢乐了才行,只听从别人说的不行。”又说:“现在坚持操守,就应该将事情打理得整洁齐整;读书要用心思索体会;接应事务都要巨细考虑周全,找到一个相通的地方。”又说道:“好比阵前厮杀,擂着战鼓,只管勇往直前,舍生忘死,千万不要回头,才能成功。”
  3.6.8 为学须是痛切恳恻去做工夫,使饥忘食,渴忘饮,方得。〔1〕
  [译文]
  做学问的态度应当是沉痛、恳切、努力地去下功夫,饿了忘记吃饭、渴了忘记喝水,才能有所收获。
  3.6.9学者最怕因循。悠悠于学者最有病。〔2〕
  [译文]
  求学之人最怕因循守旧。悠闲散漫对求学者来说是最大的毛病。
  3.6.10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骨筋!今之学者,全不曾发愤。〔1〕
  [译文]
  做学问要刚毅果决,悠闲散漫成不了大事。比如孔子发愤到废寝忘食、快乐到忘记忧虑,这是什么精神?什么筋骨?现在的求学者一点都不努力发愤。
  3.6.11 直要抖擞精神,莫要昏钝,如救火治病然,岂可悠悠岁月?〔2〕
  [译文]
  一定要抖擞精神,不要昏沉迟钝,就好比救火与治病一样急切,怎么可以悠闲散漫虚度岁月?
  3.6.12 为学正如撑上水①船,一篙不可放缓。时乎时乎,不再来,如何可失?
  [注释]
  ①撑上水船:向上游行船,即“逆水行舟”之意。
  [译文]
  做学问正如逆水行舟,每一篙都不可以缓慢。时间啊,悄悄流逝不会重来,怎么能任由它白白流失呢?
  3.6.13 先生答滕德粹①书曰:“官闲颇得读书,不知做得何工夫?岁月如流,易得空过。彼中朋友,书来多称德粹之贤,然鄙意②所望者则不止此,愿更勉力,益加探讨之功,勿令异时相见,无疑可问,乃所望尔。”又曰:“切宜痛加矫厉③,专一用工,庶几不至悠悠虚度时日也。”又曰:“大抵学问以变化气质为功,不知向年迟缓悠悠意思,颇能有所改革否?若犹未也,更须痛自鞭策,乃副所望耳。”又曰:“暇日读何书?作何事业?学问别无他巧,只要持守纯固④,讲诵精熟耳,两事皆以专一悠久为功。二三间断为败,不可不深念也。”〔1〕
  [注释]
  ①滕德粹:即滕璘。参见3.2.46条注释。②鄙意:谦辞,我的意思。③矫厉:勉力磨炼。④纯固:纯粹坚定。
  [译文]
  先生在答复滕璘的书信中说:“官事清闲时可以多读些书,不知道最近下的功夫怎样?岁月流逝,容易浪费。你们那里的朋友,来信都称赞德粹你贤明,然而我的期望并不仅限于此,希望你能更加勉力,进一步对书中的义理探讨下功夫,不要在我们相见的时候,没有疑惑可以询问,这就是我的期望。”又说:“现在务必痛下决心磨砺自己,专心用功,如此才不至于悠闲散漫,虚度光阴。”又说:“大概做学问以能够改变自己的气质为功效,不知道你前些年迟缓散漫、悠闲自在的毛病现在是不是有所改变?如果还没什么变化,要更加痛心地鞭策自己,才能不负众望。”又说:“闲暇时日读的什么书?做的什么事呢?做学问没有别的技巧,只要专注纯粹地坚持操守、精练纯熟地讲诵经书,这两件事都需要专心致志长久坚持才能看到成效。三天两头地间断肯定会失败,这一点不能不牢牢记心头啊。”
  3.6.14 先生答程正思①书曰:“大抵近日朋友,例皆昏弱无志,散漫无主,鞭策不前。独正思笃志勤恳,一有见闻便肯穷究,此为甚不易得。常与朋友言之,以为为学正须如此,方有可望耳。”〔1〕
  [注释]
  ①程正思:即程端蒙。参看3.1.16条注释。
  [译文]
  先生在答复程端蒙的书信中说:“大致上近来的朋友,个个都昏弱没有志向,散漫没有主见,不时鞭策也停滞不前。只有正思你意志坚定治学勤恳,一有什么见闻便下功夫穷究,这个非常不易。你应该告诉朋友们,因为做学问就应该这样,方才能有希望。”
  ◆张洪、齐熙续编部分
  3.6.15 凡事不可着个且字,其病甚多。〔2〕
  [译文]
  凡事不能说“暂且”,它会带来很多问题。
  3.6.16或言在家衮衮①,但不敢忘书册,亦觉未免间断。先生曰:“只是无志。若说家事,又如何汩没②得自家?公今三五年不相见,又只恁地悠悠,人生有几个三五年耶?”〔3〕
  [注释]
  ①衮衮:相继不绝,如大水奔流一样。②汩没:埋没。
  [译文]
  有人说在家事情繁多,但也不敢忘了读书,但觉得未免有所间断。先生说:“你这是没有志气的话。说到家事,又怎么可以把自己淹没在其中?现在三五年都没见到你了,你还这么悠闲,人生能有几个三五年呢?”
  3.6.17 孔门答问,曾子闻得底话,颜子未必与闻;颜子闻得底话,子贡未必与闻。今却合在《论语》一书,后世学者岂不幸事?但患自家不去用心。〔1〕
  [译文]
  孔子与弟子间的对话,曾子听过的,颜回未必听过;颜回听过的,子贡又未必听过。现在把它们都一起合在了《论语》这本书里,后世的·求学之人是多么的幸运啊!只怕自己不去用心读书啊。
  3.6.18 人若办得十年来,世间甚书读不了?〔2〕
  [译文]
  人如果真的能拿出十年的工夫来,世上有什么书读不了呢?
  3.6.19 横渠①教人道:“夜间自不合睡。只为无可应接,他人皆睡了,己不得不睡。”他做《正蒙》②时,或夜里默坐彻晓,他直是恁地勇,方做得。〔3〕
  [注释]
  ①横渠:即张载。参看2.2.1条注释。②《正蒙》:又名《张子正蒙》,张载著。《蒙》是《周易》的一个卦名,该卦彖辞中有“蒙以养正”一语。“蒙”,即蒙昧未明。“正”,即订正蒙昧。《正蒙》书名之意,概取诸此。
  [译文]
  张载先生教导人们说:“夜深了我还不想睡。只是因为没人跟我探讨学问,别人都睡了,我不得不睡。”他写《正蒙》时,夜里有时会静坐冥思到天亮。他是这样的勇猛精进,所以学问才做得好。
  3.6.20 读书须要耐烦,努力翻了巢穴。譬如煎药,初煎时须着猛火,待滚了却退着,以慢火养之。读书亦如此。〔1〕
  [译文]
  读书必须有耐心,要努力把书吃透。就如同煎药一样,刚开始煎时需要用猛火,等水开了就要用慢火慢慢煎熬。读书也是这样。
  3.6.21 须磨厉精神去理会天下事,非燕安暇豫①之可得。〔2〕
  [注释]
  ①燕安暇豫:燕安,安宁太平;暇豫,悠闲逸乐。
  [译文]
  要磨砺志气去领会天下诸事,绝对不可能在安宁太平、悠闲逸乐的状态下就能有所收获。
  3.6.22 诸友只有个学之意,都散漫。不恁地勇猛,恐虚〔1〕度了日子。须着火急痛切意思,严了期限,趱了工夫,办个月日气力去攻破一过,便就里面旋旋涵养。如攻寨,须出万死一生之计,攻破了关限始得。而今都打寨未破,只循寨外走,道理都咬不断,何时得透?〔2〕
  [译文]
  诸位朋友都只有向学的念头,但都心思散漫。不勇猛精进,恐怕这样会虚度时光。一定要像着火了那样急迫,严格定下期限,铆足劲头,花上一段时间下功夫把它攻读一遍,然后在里面慢慢涵养。就像攻城拔寨,须得拿出万死一生的计策,攻下关隘险阻才行。你们现在连寨门都没攻破,只是在寨外打转,连基本道理都吃不准,什么时候才能通透?
  3.6.23 古人谓“心坚石穿”,盖未尝有做不得底事。如公几年读书不长进时,皆缘自恁地搭滞了。
  [译文]
  古人说“心够坚定,滴水也能够穿石”,大意是说世上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好比你读书几年无法长进,都是由于自己肆意拖沓造成的。
  3.6.24 今学者不见有奋发底意思,只是如此悠悠地过。今日见他是如此,明日见他亦是如此。〔3〕
  [译文]
  现在的求学之人身上都看不到奋发上进的精神,都只是悠闲自在地混日子。今天看他是这个样子,明天看他还是这个样子。
  3.6.25 某今见得这物事了,觉得与人学射剧①相似。旧时未理会得,是下多少工夫!而今学者却恁地泛泛然,都没紧要,不把当事,只是谩学②。理会得时也好,理会不得时也不妨,恁地如何得?须是如射箭相似,把着弓,须是射得中,方得。〔1〕
  [注释]
  ①剧:极。②谩学:徒学。谩,同“漫”。
  [译文]
  我今天想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觉得它和人学习射箭特别相似。过去如果没有理解领会,不知要下多少苦功!现在的求学之人却这样随意,认为不要紧,不当回事,只是随便学学而已。能理解的时候也好,理解不对也无所谓,这样怎么行?必须是像射箭一样,手拉着弓不放松,直到射中了,才行。
  3.6.26 答陈肤仲①书曰:“近觉朋友读书多是苟简,未曾晓会得便,只如此打过。何况更要他将已晓会得处反复玩味,言外别见新意,决是有所不能矣。以此理会文字,只是备礼,无一字做得到底。悠悠泛泛,半明半暗,都不成次第,如何得有一个半个发愤忘食,索性理会教十分透彻,少慰衰朽之望乎!”〔2〕
  [注释]
  ①陈肤仲:即陈孔硕。参看3.3.108条注释。
  [译文]
  先生在答复陈肤仲的书信中说:“近来觉得朋友读书大多草率简略,还没理解明白透彻,就这样草草略过。更别说让他把已经明白的地方再反复琢磨,直到体悟出言外之意,这更是不可能的。这样去理解文字,只是礼节上的功夫,没有一个字能落到实处。都是悠闲自在地泛泛而读,有的明白有的不明白,学问没个章法次序,怎么才能有一个半个发愤图强、废寝忘食,从而把学问掌握得非常透彻的人,来稍微安慰一下我这老朽之人的期望呢!”
  3.6.27 答刘季章①书曰:“懒惰一病,无药可医。人之所以懒惰,只缘见此道理不透,所以一向提掇②不起。若见得道理分明,自住不得,岂容更有懒惰时节耶?”〔1〕
  [注释]
  ①刘季章:参看3.4.118条注释。②提掇:提起,提携,振作。
  [译文]
  先生在答复刘季章的书信中说:“懒惰这个病,无药可医。人之所以会懒惰,是因为看不透道理,所以才一直无法振作。如果能够把道理看得清楚明白,自己要停都停不住,哪里还有容忍自己懒惰的时间呢?”
  3.6.28 答胡季随①书曰:“吕伯恭②尝谓:‘道理无穷,学者先要不得有自足之心。’此至论也。”〔2〕
  [注释]
  ①胡季随:即胡大时。参看3.2.86条注释。②吕伯恭:即吕祖谦。
  参看3.2.38条注释。
  [译文]
  先生在答复胡季随的书信中说:“吕伯恭曾说:‘道理是无穷的,求学之人先要有不自满的心。’这确实是精辟的观点。”
  3.6.29 答李守约①书曰:“直须痛自循省②,勇猛奋发,方有下工夫处。若只如此悠悠,恐无入德之期也。”〔1〕
  [注释]
  ①李守约:即李闳祖。参看3.4.129条注释。②循省:省察,检查。
  [译文]
  先生在答复李守约的书信中说:“一定要痛下决心自我省察,勇猛精进奋发图强,这样才有地方下功夫。如果只像这样地悠闲自在,恐怕永远没有进入道德修养之门的日子了。”
  3.6.30 答陈超宗①书曰:“为学虽有阶渐②,然合下立志,亦须略见义理大概规模。于自己方寸间若有个惕然愧惧、奋然勇决之意,然后可以加讨论玩索之功,存养省察之力,而期于有得。夫子所谓‘志学’,所谓‘发愤’,正为此也。若但悠悠泛泛,无个发端下手处,而便谓可以如此平做将去,则恐所谓‘庄敬持养,必有事焉③’者,亦且若存若亡,徒劳把捉,而无精明的确、亲切至到之效也。”〔2〕
  [注释]
  ①陈超宗:名里不详。②阶渐:循序渐进的次第。③必有事焉:指有各种各样的事情等待着去做。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译文]
  先生在答复陈超宗的书信中说:“做学问虽然有循序渐进的次第,但要立下志向,也该粗略地了解圣贤之道的大致规模。在自己内心如果有个警觉醒悟、惭愧惶恐、奋勇向上的念头,然后再讨论探索的功夫,自我省察的力气,就有了学有所成的期望。孔子所讲的专心求学,发愤图强,说的就是这个。如果只是悠闲自在随波逐流,找不到用功的地方,便认为可以这样平平淡淡做下去,那恐怕所谓的‘一定要庄严恭敬持守修养,一定要有所作为’的志向,也只能是若有若无,白费心力,发挥不了精诚确实、真切至极的功效。”
  3.6.31 答郭希吕①书曰:“大抵学者,不可有放过底事。久之不已,虽无紧要工夫,亦有得力处也。”〔1〕
  [注释]
  ①郭希吕:郭津。参看3.2.88条注释。
  [译文]
  先生在答复郭津的书信中说:“大体上求学之人,对什么事都不可以轻松放过。坚持久了,虽然未必能发挥关键作用,也必然会有发挥的地方。”
  3.6.32 答陈肤仲①书曰:“闲隙时不可闲坐说话,过了时日。须偷些小工夫,看些小文字,穷究圣贤所说底道理,乃可以培植本原,庶几枝叶自然张旺耳。”〔2〕
  [注释]
  ①陈肤仲:陈孔硕。参看3.3.108条注释。
  [译文]
  先生在答复陈肤仲的书信中说:“读书的间隙也不能坐着讲闲话,白白浪费了时间。必须争取一点一滴的时间,看些小文章,深入钻研圣人所说的道理,这样便可以培养根基,枝叶将来自然会壮大。”
  3.6.33 答许顺之①书曰:“天下事无不可为,但在人自强如何耳。”〔1〕
  [注释]
  ①许顺之:参看3.4.89条注释。
  [译文]
  先生在答复许顺之的书信中说:“天下的事情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只看人自强到什么程度。”
  3.6.34 答黄嵩老①书曰:“大抵人情,苦于犹豫,多致因循,一向懒废。今但心所欲为向前,便做,不要迟疑等待。即只此目下顷刻之间,亦须渐见功效矣。年运易往,时不待人,况中岁以后,尤宜汲汲也。”〔2〕
  [注释]
  ①黄嵩老:即黄景申,字嵩老。其余不详。
  [译文]
  先生在答复黄嵩老的书信中说:“大体上人都会为犹豫不决困苦,从而导致因循守旧,一直以来懒惰颓废。现在你只要心里想进步,那就去做,不要迟疑等待。即使只是眼下顷刻的工夫,积淀多了也能慢慢见到效果。岁月容易逝去,时间不等人,何况人已到中年之后,尤其应该孜孜不休啊。”
  3.6.35 答陈才卿①书曰:“人生虚浮,朝不保夕,深可警惧。真当勇猛精进,庶几不虚作一世人也。”〔1〕
  [注释]
  ①陈才卿:即陈文蔚。参看3.4.141条注释。
  [译文]
  先生在答复陈才卿的书信中说:“人生虚浮如梦、朝不保夕,应当深以为惧。现在要做的就是勇猛精进、锐意进取,这样才不至于虚度一生。”
  3.6.36 答周南仲①书曰:“圣贤遗训,具在方策,何用迟疑等待?何用准拟安排?只从今日为始,随处提撕,随处收拾,随时体究,随时讨论,但使一日之间整顿得三五次,理会得三五事,则日积月累,自然纯熟,自然光明。若只如此立得个题目,顿在面前又却低徊前却,不肯果决向前,真实下手,则悠悠岁月,岂肯待人?恐不免但为自欺自诬之流,而终无得力可恃之地也。”〔2〕
  [注释]
  ①周南仲:即周南,字南仲,湖南平江人,朱熹的友人黄度的女婿。
  [译文]
  先生在答复周南仲的书信中说: “圣贤留下的训诫,都记载在书册上,何必迟疑等待,何须准备安排?就从今日开始,随处提醒,随时整顿,随时体会,只需一天之内能整理三五次、体会三五事,那么日积月累,自然精纯熟悉、前景光明。如果只是将一个题目,放在面前却又徘徊不前,不肯果断行进、落到实处,那么悠悠岁月,怎肯待人?恐怕不免会沦为自欺欺人之辈,到了最后也没什么踏实的地方可以仰仗啊。”
  3.6.37 答度周卿①书曰:“读书探道,有新功否?岁月易失,义理难明,但于日用之间,随时随处提撕此心,勿令放逸。而于其中随事观理,讲求思索,沉潜反复,庶于圣贤之教渐有密相契处,则自然见得天道性命真不外乎此身,而吾之所谓学者,舍是无有别用力处矣。”〔1〕
  [注释]
  ①度周卿:即度正(1166-1235),字周卿,合州巴川县乐活镇(今重庆市铜梁区少云镇龙归村)人。少从朱熹学,淳熙元年(1174)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著述有《周子年谱》《性善堂文集》《太极图说》《性理纂》以及《周濂溪年表》等,曾参修国史。
  [译文]
  先生在答复度周卿的书信中说:“最近读书做学问,有什么新的进展吗?时间容易流逝,大道难以通晓,只能在日常应用中,随时随地提醒自己,千万不能放逸。而且要在日常生活中根据身边既有的事物观察体悟,努力思考,反复琢磨,如此方可和圣贤的教诲紧密契合,也自然能领会到天道、性命都不外乎自己一身,我们这些所谓的学者,舍弃这一点也就再没有其他努力用功的地方了。”
  3.6.38 先生同安①谕学者曰:“夫学者,所以为己。而士有或患贫贱,势不得学与无所从学,而已得学又不为,无所从学而犹不勉,是亦未尝有志于学而已。”〔1〕
  [注释]
  ①同安:地名,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朱熹曾在此地为官四年。
  [译文]
  先生在同安告诫求学之人时说:“做学问,都是为了自己修身。而有的读书人因为身处贫贱,形势所迫而没办法追求学问、没有老师可以跟随,但如果有条件向学而不去做,没有合适的老师还不努力,这不过是未曾树立学习的志向罢了。”

附注

〔1〕据《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此处有“历”字。 〔1〕此即《沧州精舍谕学者》,见《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六。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1.71条,文字稍有出入。 〔2〕《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作“大尹出,有许多车马人从”。 〔3〕据《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此处脱“节”字。 〔4〕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二一,文字稍有出入。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零四。 〔1〕《朱子语类》卷一百零四此条作:“某自总角读四书,甚辛苦。诸公今读时文,较易做工夫了。” 〔2〕据《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此处脱-“当”字。 〔3〕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八。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三。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三十四。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九。 〔1〕即《答滕德粹·知官贤颇得读书》,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九。 〔1〕即《答程正思·所喻数说皆善》,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 〔3〕即《答蔡季通·邑中水祸》,见《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二。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九。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一、本书“荟辑”部分4.2.146条,文字稍有出入。 〔3〕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九十九。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五。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八。 〔1〕《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此处脱“虚”字。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 〔3〕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九十八。 〔2〕即《答陈肤仲·讲说次第》,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九。 〔1〕即《答刘季章·熹再启熹病愈》,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三。 〔2〕即《答胡季随·熹杜门衰病》,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三。 〔1〕即《答李守约·示喻为学之病》,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五。 〔2〕即《答陈超宗·示喻向来鄙论》,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五,文中“正为此也”,《朱文公文集》作“政为此也”。 〔1〕即《答郭希吕·来喻缕缕》,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四。 〔2〕即《答陈肤仲·承以家务丛》,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九。 〔1〕即《答许顺之·尤川学政甚肃》,见《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 〔2〕即《答黄嵩老·大抵人情苦于》,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 〔1〕即《答陈才卿·正叔遽至于此》,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 〔2〕即《答周南仲·承喻教学相长》,见《朱文公文集》卷六十。 〔1〕即《答度周卿·比来为况如何》,见《朱文公文集》卷六十。 〔1〕即《同安县谕学者》,见《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朱熹是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他一生持教五十多年,对读书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体会。后学对他的读书思想提炼总结,形成了不同内容和版本的《朱子读书法》。本书按照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将各个版本的《朱子读书法》汇为一编,为今人学习《朱子读书法》提供了一个内容全面、考述精详、解说通俗的版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