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切己体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读书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6257
颗粒名称: 3.5 切己体察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5
页码: 285-309
摘要: 本文收录了辅广所编部分和张洪、齐熙续编部分的朱子读书法切己体察研究。
关键词: 朱熹 读书方法 研究

内容

◆辅广初编部分
  3.5.1 书有合讲处,有不必讲处。且如一处,定如此了,则更不用讲。只是便去下工夫,不要缓慢。〔1〕
  [译文]
  书里有需要讲解的地方,有不需要讲解的地方。如果某处意思定下就是这样,就更不需要讲解了。只需结合自身下功夫努力就行了,不要迟疑。
  3.5.2 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主一,便是敬。圣贤说话,千方百面,虽是如此说,亦须逐一去做,然后到极处,不过如此。〔2〕
  [译文]
  整齐严肃,就是专心。专心就是恭敬。圣贤讲的话,囊括万千,即便这样说,也需要一件一件去落实,然后理解到极致,会发现不过如此。
  3.5.3 诸生说书毕。先生曰:“诸公看道理,寻得一线子①路脉②着了,说时也得知,恁地说过去,则不济事。”周贵卿③曰:“非不欲常常持守,但志不能帅气,后临事又变迁了。”先生曰:“只是乱道。岂可由他自去?正要待他去时拨转来,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止吾止也,往吾往也。”〔1〕
  [注释]
  ①一线子:只有一条线,形容极其细微。②路脉:脉络。③周贵卿:即周良,字贵卿,江西南城人,朱熹门人。
  [译文]
  学生们把书都讲完了。先生说:“诸位看书中的道理,只是寻得极细微的脉络罢了,说的时候也知道是这样,只这样说却起不到什么作用。”周贵卿说:“并不是不想常常坚持操守,但是,达不到以心志来统领气欲,一遇事情就又改变了。”先生说:“这简直是乱说。怎么能任由它改变呢?等它改变时要拨转回来,能不能成仁全靠自己,哪里能依赖别人?停,要停在我想停的地方;去,要走向我想去的地方。”
  3.5.4 为学就其偏处着工夫,亦是其平正道理自在。若一向矫枉过直,又成偏去。学须要致知①,然不可徒知。《书》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工夫全在行上。〔2〕
  [注释]
  ①致知:穷尽事物的道理,达到完善的理解。语出《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注:“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及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译文]
  做学问要从偏僻处下功夫,因为其道理自然存于其中。如果一向都是矫枉过正,就又有了偏差。学习需要理解,但也不能仅限于理解。《尚书》中说:“知道并不艰难,要真正做到才艰难。”功夫全在行动上。
  3.5.5看道理,须要就那大处看。须要面前开阔,不要就那壁角里面去。而今看天理人欲、义利公私,分别得明白,将自家日用底与他勘验,须渐有见处。若不去那大坛场上行,理会得一句透,只是一句道理耳。〔1〕
  [译文]
  理解书中的道理,要往大方向着手。必须眼前开阔,不要只局限于墙角的地方。现在来看天下正理与人之欲望、道义与利益、公正与徇私等,都要分辨得清楚明白,将道理放到日常应用里去检验,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如果不把道理带到大场合中去检验,就算这句话理解得非常透彻,也不过只是一句道理罢了。
  3.5.6 傅诚至叔①请教。先生曰:“圣贤教人甚分晓,但人自不将来②做切己看,故觉得读所做时文之书与这个异。要之,只是这个书。今人但见口头道得、笔下去得、纸上写得,遂以为如此便了,殊不知圣贤教人,初不如是。而今所读,亦自与自家不相干也。”〔2〕
  [注释]
  ①傅诚至叔:即傅诚,字至叔,福建仙游人,朱熹门人。②将来:拿来。
  [译文]
  傅诚来向先生请教。先生说:“圣贤教导世人道理非常分明,但世人却并不将它结合自身实际来看,所以觉得读书与写时文的观点与此不同。总而言之,只是这一本书,但现在的人只看见口头上能说出来、笔上会写下去、纸上能写出来,就认为做学问只是如此,殊不知圣贤教化世人,从一开始时不是这样。而现在读到的,也同自身根本不相关了。”
  3.5.7 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秦汉以后无人说到此,亦只是一向去书册上求,不就自家身上理会。自家见未到,圣人先说在那里,自家只借他言语来就身上推究,始得。〔1〕
  [译文]
  读书,不能只是专门在书本里探求义理,而是需要反过来往自己身上推寻研究。秦汉以后再没人说及此道理,读书人也只是一味去书本上探求,不结合自身理解领会。自己没能理解到,而圣人其实早就说过了,自己只需借助圣人的言语,来在自己身上推寻探究,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3.5.8 入道之门,是将自己个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而今人,道理在这里,自家身在外面,元不曾相干涉。〔2〕
  [译文]
  进入理解圣贤道理的门径,是将自己整个身心,都融入那道理中去,渐渐与它相亲,和自己融为一体。但如今的读书人,道理在这里,自己却在外不加以实践体会,二者本来就没有联系起来。
  3.5.9 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如“克己复礼”①,如“出门如见大宾”②等事,须就自家身上体看,我实能克己复礼、主敬行恕否?件件如此,方有益。〔1〕
  [注释]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己,做每件事都符合周礼。②出门如见大宾:只要出门见人,就要像见到贵宾一样,谦恭地对待遇到的每个人。
  [译文]
  求学之人读书,必须将圣贤的言语,落实到自己身心上。比如“克己复礼”“出门如见大宾”等事情,就需要结合自身体会加以理解,我能不能做到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礼仪?能不能做到尊敬别人宽恕别人?只有每件事情这样做,才能真正受益。
  3.5.10 读一句书,须体察此一句,我将来甚处用得。
  [译文]
  读书里的每一句话,都需要切己思考这句话对我而言将来能在什么地方用得上。
  3.5.11 人之为学,也是难。若不从读书上做工夫,又茫然不知下手处;若字字求、句句论,而不于身上着工夫体认,则又无所益。且如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然亦未尝许弟子以仁。虽颜子①之贤,亦以为不能不违于三月之后,何也?学者盍②亦于日用间体验,我若欲仁,其心如何?仁之至不至,其意又如何?又如圣人说非礼勿视听言动,盍②于每事省察何者为非礼,而吾又何以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若能如此,读书庶几有得。〔1〕
  [注释]
  ①颜子:即颜回(前521-前481),名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华夏文明道统复圣。《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②盍:何不。
  [译文]
  读书人做学问,确实很难。如果不从读书上下功夫,还茫然不知入手;如果每个字都去探求、每句话都去辩论,而不从自身实践去下功夫体会认知,那也不会有什么收获。就像孔子所说:“我想要为仁行善,那我就自然达到仁的境界。”然而孔子却从来没有认为哪个弟子达到了仁的境界。即使是像颜回那样贤明的弟子,也只认为他三个月后可能会违于仁道,为什么呢?求学者为什么不去日常应用中体验,我如果想要求得仁,我的心态应该怎么样?仁的境界能不能达到,它的关键又是什么?又如圣人说不合乎礼节的行为,就不要去看、听、言、动,为何不在每件事上都省察如何做不合礼节,而我怎样才能不看、不听、不言、不动?如果求学能这样,读书差不多也就有收获了。
  3.5.12 先生答曾无择①书曰:“所示疑义,悉已散〔2〕去。但觉得多是在外边看,未有个入头②处。须更虚心静虑,将圣贤言语从里面亲切处看出来,庶几见得意味,不为空言。不然,似此泛滥含糊,无益于事,终久不得力也。”〔3〕
  [注释]
  ①曾无择:名里不详,疑为朱熹弟子临江军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曾三异的兄弟。②入头:入门。
  [译文]
  先生在答复曾无择的信中说道:“你在信中提到的疑问,都已解决。但是感觉到你读书大都是在外面看,还没有找到入门的地方。需要更加虚下心来,平静思考,将圣贤的言论结合自身体会去理解,这样才差不多能理解其中意味,不会只说空话。如果不这样,像你这般读书也只能是泛泛而谈含混糊涂,对事情不仅没有益处,而且始终也不会有得力的用处。”
  3.5.13 读六经①,只就自家身上讨道理,便易晓。〔1〕
  [注释]
  ①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部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儒家经典的合称。
  [译文]
  阅读《六经》,只有结合自身实际去探讨道理,才能容易明白。
  3.5.14 《尚书》初读甚难,似见于己不相干。后来熟读,见尧、舜、禹、汤、文、武之事,皆是切己。
  [译文]
  《尚书》刚读的时候特别难,仿佛与自己没有什么联系。后来读熟了,见到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等圣人的事,才知道都与自身息息相关。
  3.5.15 问:“体道是如何?”先生曰:“体犹体究①之体。言以自家己身,体那道也。盖圣贤所说,无非道者。只要自家以此身〔1〕此条亦见《朱子语类》卷十一、本书“荟辑”部分4.2.88条,但文字差异较大。
  去休他,令此道为我有也。如克己,便是体道工夫。”先生云:“诸公数日看文字,但就文字上理会,不曾切己。凡看文字,非是要理会字,正要理会自家性分②上事。”
  [注释]
  ①体究:体察考究,体会思考。②性分:天性,本性。
  [译文]
  有人问:“‘体道’是怎样的?”先生说:“‘体’犹如体究的体,‘体道’说的就是以自己的身心去体悟那道理啊。因为圣贤所说的无非都是大道义理。只要自己用这个身心去体会它,就能让这个道理变成我拥有的东西。比如克制自己的私欲,便是‘体道’的功夫。”先生说:“诸位这几天读书,只是在文字上加以理解,却没有切身体会。但凡读书,不是仅仅要理解文字,而是要理解体会自己本性本分上的事。”
  3.5.16 “龟山〔1〕①云:‘读书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容自尽于燕闲静一之中。’李先生②学于龟山,其源是如此?”曰:“龟山只是要闲散,然却读书。”〔2〕
  [注释]
  ①龟山:即杨时。参看3.3.37条注释。②李先生:即李侗。参看
  3.3.25 条注释。
  [译文]
  有人问:“杨时先生说过: ‘读书要切身体会、用心验证,以从容的态度处身于安宁闲静、专一不变中。’李侗先生跟随杨先生求学,他的思想根源就在这个地方吗?”先生回答说: “龟山先生虽然希望安闲形散,然而却一直用心读书。”
  3.5.17 圣人语言甚实,即吾身日用常行之间可见。〔1〕
  [译文]
  圣人语言特别平实,在我们切身的日常应用、普通行为中随处可见。
  3.5.18 读书,须将圣贤言语,就自家身上做工夫。〔2〕
  [译文]
  读书,必须把圣贤书中所说的话,结合自身去深入体会。
  3.5.19 大抵读书,须要看那道理是作何用,若只读过便休,何必读?〔3〕
  [译文]
  大体上说,读书要考虑书中的道理有什么用。如果只是读过就算了,那又何必读呢?
  3.5.20 圣人说话,岂可以言语解过一遍便休了?须是实体于身,灼然①行得,方是读书。〔4〕
  [注释]
  ①灼然:焦急的状态,形容立刻、马上。
  [译文]
  圣人说过的话,怎么能只就文字解读一遍就停了?必须是切实地结合自身深入体验,然后马上付诸实践,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3.5.21 《论语要义》甚便学者观览,然向上尽费眼力在。若本领①处见不透彻,则虽至言妙论日陈于前,只是闲言语也。学者读书,先要理会自己本分上事。〔1〕
  [注释]
  ①本领:主旨,要领。
  [译文]
  《论语要义》非常便于求学之人观看浏览,但想再深入却很费眼力。如果对于其中的主旨理解不透彻,即便是至理名言放在面前,也只是些闲话。求学之人读书,首先要理解体会自己本分上的事情。
  3.5.22 大凡读书,须是要自家日用躬行处着力,方可。
  [译文]
  凡是读书,一定要在自己日常应用中可以亲身实践的地方下工夫,才算可以。
  3.5.23 先生答吴伯丰①书曰:“伯丰明敏②有余,讲学之际,不患所见之不精。区区属望③之意,盖非他人之比,但愿更于所闻身体而力行之,使俯仰之间无所愧怍④,而胸中浩然者真足以配义与道,不但为诵说之空言而已,则区区之愿也。”〔2〕
  [注释]
  ①吴伯丰:即吴必大。参看3.2.47条注释。②明敏:聪明机敏。③属望:期望,期待。④愧怍:惭愧,羞辱。
  [译文]
  先生在答复吴伯丰的信中写道:“伯丰你非常聪明机敏,讲论学问我不必担心你见解不精。我对你所寄予的厚望,绝非他人可比。希望你能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俯仰之间无愧于心,那胸中的浩然正气就得能匹配大义与天道,而不只是说出一些空头大话,这就是我对你的愿望啊。”
  3.5.24 或问:“读《大学章句》《或问》,虽大义明白,然不似听先生之教亲切。”曰:“既晓得此意思,须持守相称,方有益。‘诚’‘敬’二字,是涵养他底。”〔1〕
  [译文]
  有学者向先生请教:“读了《大学章句》《或问》,虽然明白其中的大义,却不如听从先生的教导亲切。”先生说:“既然已经明白了这个意思,就要坚持相应的操守,才有益。 ‘诚’ ‘敬’二字,是用来涵养个人操守的。”
  ◆张洪、齐熙续编部分
  3.5.25 《大学》一书如行程。识得行程,便须行,始得。若只读得空壳子,亦无益也。〔2〕
  [译文]
  《大学》一书,如同行路指南。认清了要走的路,就去走,这样才会有收获。如果只是把心思用在文字上而不去行动,就没什么益处。
  3.5.26 先生尝举程子①读《论》《孟》切己之说:“且如‘学而时习之’,切己看,当时曾时习否?句句如此求之,则有益矣。”〔1〕
  [注释]
  ①程子:即程颐。参看2.6.1条注释。
  [译文]
  先生曾经举例说程颐先生读《论语》 《孟子》时如何联系自身的:“比如读‘学而时习之’,要问问自己,是不是时常温习呢?每一句都如此探求,才能有所获益。”
  3.5.27 切己工夫要得不差,先须辨义利所在。〔2〕
  [译文]
  想结合自身、努力实践而不出差错,首先要认清道义和利益的差别在哪里。
  3.5.28 为学须是己分上做工夫,有本领,方不作言语说。若无存养,尽说得明,自成两片,亦不济事,况未必说得明乎!要须发愤忘食,痛切去做身分上工夫,莫荏苒①岁月,可惜也。〔3〕
  [注释]
  ①荏苒:渐渐过去,常形容时光易逝。
  [译文]
  做学问必须从自己身上下功夫,有了真本事,才不会把它只当做说话。假如没有做到保存本心守持涵养,即使讲得很明白,那和行为也是两回事,也不会有什么用,更何况未必能讲得明白!所以废寝忘食,切切实实地在自己身上下功夫,不要浪费了光阴,那实在太可惜了。
  3.5.29 王子充①问:“读书未见得切,见之事方切?”先生曰:“不然。《论语》第一教人学,便是孝弟、求仁,便戒人巧言令色,便是三省,可谓甚切。〔1〕学须做自家底看〔2〕,便见切己。今人读书,只要科举用,己〔3〕第②则为杂文用,其高者则为古文③用,皆做外面看。”〔4〕
  [注释]
  ①王子充:名里不详。②第:科举榜上的次第,指科举高中。③古文:指散体文言文,相对于六朝骈文而言。
  [译文]
  王子充问:“读书未必能理解得贴切,只有在具体的事情上才觉得贴切,怎么办?”先生说:“不是这样的。《论语》首先教诲世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追求仁义,告诫世人不要用花言巧语和媚颜丑态取悦他人,进而要求世人做到每日三省自身,就说得很贴切。做学问要把学得的道理当做自己的看,这样才能切合自己的实际。如今的人读书,只是为应付科举考试而用,中举后也就是当写写闲杂文章用,层次稍高一些的也不过是写古文时用,这都是做表面工夫给别人看。”
  3.5.30 先生语周谟①曰:“凡读《易》,而能句句体验,每存兢栗戒慎之意,则于己为有益,不然亦空言耳。”〔1〕
  [注释]
  ①周谟:字舜弼,即下文中的舜弼。
  [译文]
  先生对周谟说:“凡是读《易经》,能够做到对每一句话都认真体验,常常保持战栗恐惧警醒审慎的态度,就会对自己有所帮助,不然也只是空说而已。”
  3.5.31 又曰:“舜弼①讲论多是不切己,而止于文字上捏合,所以无意味,不得力。须更就此斡转,方有实地工夫也。”〔2〕
  [注释]
  ①舜弼:即周谟,字舜弼。
  [译文]
  又说道:“舜弼你讲谈讨论的内容大多不能联系自身,只不过是把文字捏合在一起,所以没有多大意味,也没有实际用处。需要在这一方面有所改变,方才能有实在的修养功夫。”
  3.5.32 又曰:“读书则实究其理,行己则实践其迹。念念乡前,不轻自恕,则在我者虽甚孤高,然与他人元无干预,亦何必私忧过计,而陷于同流合污之地乎?”〔1〕
  [译文]
  又说:“读书就是踏踏实实地探究道理,自己躬行就是实实在在地践履圣人的事迹。时刻想着上进,不轻易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这样虽然看上去孤独清高,但跟别人并没有关系,又何必过于担忧,而陷入与无知者同流合污的境地呢?”
  3.5.33 识得圣人言语,便晓得天下道理。晓得理,便能切己用功。〔2〕
  [译文]
  理解了圣人的言语,便通晓了天下的道理。明白了相应的道理,就能密切联系自身,实实在在地下功夫。
  3.5.34 看文字须是切己,则自体认得出。今人讲明制度名器,皆是当然,非不是学,但是于自己身上大处却不曾会,何贵干学?〔3〕
  [译文]
  读书必须密切联系自身,那样自然就能体会和通晓书中的道理。现在的人喜欢讨论过去的制度、名号与车服仪制,这是应该的,我也并不是说这不算学问,但对于自身修养这样的大事都不去理会,这样的学习又有什么可贵之处呢?
  3.5.35 先生书谓林充之①曰:“近读何书?恐更当于日用之间,深加省察,而去其害此者为佳。不然诵读虽精,而不践其实,君子盖深耻之。”〔1〕
  [注释]
  ①林充之:即林允中,字扩之,“充之”为避宋宁宗讳改之。福州古田(今属福建)人,林用中之弟,朱熹弟子。朱熹称其“外晦内明,外朴内敏”。
  [译文]
  先生在给林充之的书信中说:“近来在读什么书?恐怕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反省,去除有害身心的思想为好。要不然诵读得固然精熟,但不去实践,君子都会深以为耻。”
  3.5.36 答欧阳庆似①书曰:“今之学者,不知古人为己之意,不以读书治己为先,而急于闻道,是以文胜其质,言浮于行,而终不知所底止。”〔2〕
  [注释]
  ①欧阳庆似:即欧阳光祖,字庆似,一作庆嗣,福建崇安人,欧阳光祖曾从朱熹讲学,朱熹亦曾遣子从学于欧阳光祖。②底止:终止,目标。
  [译文]
  先生在答复欧阳庆似的书信中说:“现在的求学之人,不明白古人做学问首先是为了修正自己行为的本意,不把通过读书修正自身言行作为第一要务,而是急于领会某种道理,所以表面现象胜过实质内容,言语不能落实到行动上,从而最终也不知道自己的目标。”
  3.5.37 答董叔仲①书曰:“读书先看大指,却就诸说一一就自己分上体当出来,庶几得力耳。”〔1〕
  [注释]
  ①董叔仲:即董铢,字叔仲,防虎乡(今合肥市肥西县)人,朱熹门人。
  [译文]
  先生在答复董叔仲的书信中说:“读书要先看大的方面,并把各种解读都一一放到自己身上体会,差不多就能有所收获了。”
  3.5.38 答黄子耕①书曰:“日用之间,更看自己分内许多道理,甚底是欠阙处。随处操存,随处玩索,不妨自有余乐,何至于焦躁耶?”〔2〕
  [注释]
  ①黄子耕:黄庭坚的孙子。参见3.2.85条。
  [译文]
  先生在答复黄子耕的书信中说:“在日常生活中,更能看出自己在众多道理中,还有什么地方有所欠缺。要随时随地持守心志,时时处处都要体会探究,又不妨碍自身的其他乐趣,怎么能这样焦躁呢?”
  3.5.39 答刘仲升①书曰:“所喻玩味见成②义理,甚善。然亦须就自己分上体当,方见真实意味也。”〔3〕
  [注释]
  ①刘仲升:名里不详。②见成:现成。
  [译文]
  先生在答复刘仲升的书信中说:“来信说你能认真体会现成的道理,非常好。但也需要结合自身进行实践和体会,才能理解圣贤之道的真实意义和个中情趣。”
  3.5.40 答曾泰之①书曰:“疑义且当阙之,却于分明易晓切于日用治心修己处,深自省察。有不合处,却痛加矫革,如此方是为己工夫。不可只于文字语言上着力也。”〔1〕
  [注释]
  ①曾泰之:即曾秘,字泰之,福建同安人,朱熹之友。
  [译文]
  先生在答复曾泰之的书信中说:“有疑义的地方应当暂且放下,姑且就清楚明白而且切合自身日常应用修养身心的地方,深入反省自察。有不合道理的地方,就彻底矫正改变,这样才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不能只在文字语言上费力气。”
  3.5.41 答方宾王①书曰:“《大学》之本末始终,无非己事。但须实进得一等,方有立脚处。做得后段工夫,真有效验耳。非谓前段工夫未到,即都不照管后段,而听其自尔也。”〔2〕
  [注释]
  ①方宾王:即方谊。参看3.2.34条注释。
  [译文]
  先生在答复方谊的书信中说:“《大学》由本至末、自始至终,无非都是在讲与自身修养密切相关的事情。不过需要真正向实践迈进一层,道理才能落到实处。能通过实践修正自己的行为,才能真正对自己产生作用。并不是说前面的功夫还没完成,就可以不做后面的实践,而听其自便了。”
  3.5.42 答俞寿翁①书曰:“捐去浮华,还就自己分上切近着实处用功,庶几自有欲罢不能,积累贯通之效。若未得下手处,恐未免于臆度虚谈之弊也。”〔1〕
  [注释]
  ①俞寿翁:即俞庭椿,字寿翁,江西临川人,陆九渊的弟子。
  [译文]
  先生在答复俞寿翁的书信中说:“舍弃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在贴近自身的地方踏实用功,差不多就会有欲罢不能、积累贯通的效果。如果还没找到下手的地方,恐怕还是难以克服主观推测、夸夸其谈的毛病啊。”
  3.5.43 答李伯谏①书曰:“学者之病,在于为人而不为己。若实有为己之心,但于此显然处,严立规程,力加持守,日就月将,不令退转,则便是孟子所谓‘深造以道’者。盖其所谓‘深’者,乃工夫积累之深,而所谓‘道’者,则不外乎日用显然之事。及其真积力久,内外如一,则心性之妙无不存,而气质之偏无不化,所谓自得之而居安资深②也。岂离外而内,恶浅而深,舍学问思辨力行之实,而别有从事心性之妙哉?”〔2〕
  [注释]
  ①李伯谏:即李宗思,字伯谏,福建建宁人,朱熹门人。②居安资深:形容安心读书,造诣很深,源出《孟子》。
  [译文]
  先生在答复李伯谏的书信中说:“求学之人的通病,在于只考虑读书对别人的作用而不考虑修正自己的行为。如果真有读书是为了修正自己的想法,就需要在显而易见的地方,严格制定规矩,努力坚持,日积月累,绝不退步,这就是孟子所说的‘遵照圣贤之道而行,以达到精深的境地’。这里所说的‘精深’,是功夫积累的精深;所说的‘圣贤之道’,不外乎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等到认真实践并坚持了很长时间,内外如一,心性的妙用就会无处不在,气质上的偏差也没什么不能化解,自己有所收获而且能安心读书。如果脱离环境仅修内心,厌恶浅显专务高深,舍弃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实际功夫,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修养心性的好办法呢?”
  3.5.44 答詹体仁①书曰:“为学是分内事。才见高自标致②,便是不务实了,更说甚底?今日正当反躬下学,读书则以谨训说为先,修身则以循规矩为要,除却许多悬空闲说,庶几平稳耳。”〔1〕
  [注释]
  ①詹体仁(1143-1206):字元善,福建浦城人,朱熹弟子。南宋大臣,理学家。朱熹成书于乾道八年(1172)的《资治通鉴纲目》一书,其中有部分即出自詹体仁之手。淳熙二年(1175),朱熹、吕祖谦由寒泉精舍赴鹅湖之会,詹体仁也是随从之一。②标致:标榜,炫耀。
  [译文]
  先生在答复詹体仁的书信中说:“把学问当成自己分内的事去做。稍有自以为是、自我标榜,就是不务实,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今天正应该反躬自省,谦虚求教,读书要以谨慎训释为先,修身则以循守规矩为要,戒除许多不着边际的空话闲话,学问大致也可以做得稳稳当当了。”
  3.5.45 答胡平一①书曰:“日用切己之功,圣贤之言详矣。其在《大学》《论》《孟》《中庸》者,文义分明,指意平实,读之晓然。如见父兄说门内事,无片言半词之可疑者,什八九也。”〔1〕
  [注释]
  ①胡平一:即胡元衡,字平一,江西武宁人,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曾任吉州知事,官声甚佳。
  [译文]
  先生在答复胡平一的书信中说: “在日常应用中密切联系自身的作用,圣贤已经讲得很详细了。在《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中,主旨清楚,意思平实,读起来很容易明白,就像听父亲兄长讲家里的事情一样,没有一句话、一个字值得怀疑的地方,大致能占到十之八九。”
  3.5.46 先生跋胡澹庵①《论语说》,序曰:“通经之士,固当终身践言,乃为不负所学。斯言之要,所以警乎学者,可谓至深切矣。然士之必欲通经,正为讲明圣贤之训,以为终身践履之资耳。非直以分章析句为通经,然后乃求践言以实之也。”〔2〕
  [注释]
  ①胡澹庵:即胡铨(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江西吉安人,南宋名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朱熹甚为推重,曾有“澹庵奏疏为中兴第一,可与日月争光矣”的评论。
  [译文]
  先生为胡澹庵的《论语说》题跋,其中说:“通晓经书的人,自然应当终身去践行其中的道理,这样才不会辜负自己的所学。这句话的要点,在于警示求学之人,可以说非常深刻。读书人一定要通晓经书,正是为了讲明白圣贤的训诫,将之作为终身履行实践的依据啊。而不能把解读词句当成通晓经书,然后才去落实践行书中的训诫。”
  3.5.47 先生跋洪刍①《靖节祠记》后,曰: “读洪刍所撰《靖节祠记》,其于君臣大义,不可谓懵然无所知者。而靖康之祸,刍乃纵欲忘君,所谓悖逆秽恶有不可言者。送学榜示讲堂一日,使诸生知学之道,非知之难,而行之艰也。”〔1〕
  [注释]
  ①洪刍:字驹父,江西南昌人,黄庭坚的外甥。有《香谱》传世。
  [译文]
  先生为洪刍的《靖节祠记》题跋,其中说:“读洪刍撰写的《靖节祠记》,可知他对于君臣大义,不能说完全懵然无知。但是靖康之乱时,洪刍却放纵欲望忘了君王,真可谓大逆不道肮脏污秽得没法说了。我把这篇文章张贴在示讲堂一天,就是要让学子们明白,所谓求学之道,明白道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去实践。”
  3.5.48 开卷便有与圣贤不相似处,岂可不自鞭策!〔2〕
  [译文]
  一打开书便发现自己与圣贤之道有不相符合的地方,怎么能不自我鞭策呢!
  3.5.49 先生答林伯和①书曰:“大抵见善必为,闻恶必去,不使有顷刻悠悠意态,则为学之本立矣。异时渐有余力,然后以次渐读诸书,旁通当世之务,盖亦未晚。若不务此,而但欲为依本分无过恶人,则不惟无以自进于日新,正恐无本可据,亦未必果能依本分无过恶也。”〔1〕
  [注释]
  ①林伯和:即林鼐。参看3.3.58条注释。
  [译文]
  先生在答复林伯和的书信中说:“大体而言,看到善事就一定去做,听到恶行就一定远离,不能有片刻的松散缓慢,如此做学问的根本才能确立。他日学有余力,再按照次序去读各种书,广泛通晓世上的事务,也不算晚。如果不致力于此,只想做一个本分上没有过错的人,那么不仅做不到每日有所进步,恐怕还会失去立身之本,也未必能做到本分上没有过错啊。”
  3.5.50 先生曰:“某之讲学,所以异于科举之文,正是要切己行之。若只恁地说过,依旧不济事。若实是把做工夫,只是‘敬以直内,义以方外’①八字,一生用之不尽。”〔2〕
  [注释]
  ①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以恭敬之心矫正内在思想,以仁德道义规范外在行为,出自《周易·系辞》:“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译文]
  先生说:“我所讲的学问,之所以与科举文章不同,正在于要求大家密切联系自身努力实践。如果只是这样说说,终究没什么用。如果真的下苦功去践行,只是‘敬心矫正内在的思想,以德义规范外在的行为’这八个字,就一生受用不尽。”
  3.5.51 又曰:“某近觉得学者所以不成个头项①者,只缘圣贤说得多了,既欲为此,又欲为彼,如说‘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若实下工夫,见得真个是敬立则内直,义形而外方,这终身可以受用。今人却似见得这两句好,又见说‘克己复礼’也好,又见说‘出门如见大宾’也好,空多了,少间却不把捉得一项周全。”〔1〕(李贯之②曰:“敬能集义③,义不离敬。敬不容不义,义不容不敬。敬义夹持,则心常存,心存则心熟而智益明。‘敬’ ‘义’二字,该尽六经、《语》、《孟》中所言之理。)
  [注释]
  ①头项:纲领,主脑。②李贯之:李道传,字贯之,四川井研人。他推崇朱熹的学问,虽不及登朱熹之门,而访求所尝从学者相与讲习,尽得遗书读之。③集义:积善。
  [译文]
  又说道:“我最近发觉求学的人之所以抓不住重点,只因为圣贤说得多了,他既想要做这个,又想做那个。比如‘以敬心矫正内在的思想,以德义规范外在的行为’,只要能把它落到实处,真的树立起恭敬之心来端正思想,培养礼义以端正行为,便终身可以受用。现在的人好像觉得这两句好,但听到别人说‘克己复礼’也很好,听到别人说‘出门如见大宾’也不错,空读这么多道理,却没有时间把一条落实周全。” (李贯之说:“保持恭敬之心行事,才能符合道义,道义也离不开恭敬。恭敬不允许不义,义也不允许不敬。恭敬和道义互为补充,善心就能常存,善心常存则内心成熟而愈发明智。‘恭敬’和‘道义’这两个词,完全涵盖了六经、《论语》、《孟子》中所讲的道理。”)
  3.5.52 先生答蔡季通①书曰:“文字之外,要当有用心处,乃为究竟耳。〔1〕(论看《二程语录》而及此。)
  [注释]
  ①蔡季通:即蔡元定。参看3.4.136条注释。
  [译文]
  先生在答复蔡季通的书信中说:“在文字之外,需要找到用心实践的地方,这样才称得上真正的探究学问。(先生讨论看程颢、程颐先生的语录谈到了这点)。

附注

〔1〕《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六此条作:“书有合讲处,有不必讲处。如主一处,定是如此了,不用讲。只是便去下工夫,不要放肆。” 〔2〕《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六此条作:“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圣贤说话,多方百面,须是如此说。但是我恁地说他个无形无状,去何处验证?只去切己理会,此等事久自会得。” 〔1〕《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此条作:“诸生说书毕。先生曰:‘诸公看道理,寻得一线子脉络着了,说时也只是恁地,但于持守处更须加工夫,须是著实于行己上做得三两分始得,只恁说过不济事。’”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三。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三。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一、本书“荟辑”部分4.2.39条。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四十二。 〔1〕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九,文字稍有出入。 〔2〕据《朱文公文集》卷六十,当为“报”字。 〔3〕此条亦见于《朱文公文集》卷六十《答曾无择·所示疑义》。 〔1〕据《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三,此处脱“之学”二字。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三。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三。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三十四。 〔3〕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一、本书“荟辑”部分4.2.87条,文字稍有出入。 〔4〕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二十六。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四十《答何叔京·昨承不鄙惠然》。 〔2〕此条即《答吴伯丰·编礼有绪》,亦见于《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二。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四。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四。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九。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三。 〔3〕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四。 〔1〕《朱子语类》卷十九作:“王子充问:‘……读书未见得切,须见之行事方切?’曰:‘不然。且如《论语》,第一便教人学,便是孝弟、求仁,便戒人巧言令色,便是三省也,可谓甚切。’” 〔2〕据《朱子语类》卷十一,作“著”字。 〔3〕据《朱子语类》卷十一,此处脱“及”字。 〔4〕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一、本书‘荟辑’部分4.2.42条,文字稍有出入。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七十五。 〔2〕即《答周舜弼·所论仁字》,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 〔1〕即《答周舜弼·来喻所云》,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二十一。 〔3〕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三十五。 〔1〕即《答林充之·充之近读何书》,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三。 〔2〕即《答欧阳庆似·顷在里中》,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五。 〔1〕即《答董叔仲·示喻日用工夫》,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一。 〔2〕即《答黄子耕·两书皆领》,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一。 〔3〕即《答刘仲升·所喻玩味》,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三。 〔1〕即《答曾泰之·所喻乡党卒章》,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 〔2〕即《答方宾王·前书所论》,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 〔1〕即《答俞寿翁·太极之书》,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四。 〔2〕即《答李伯谏·承喻及从事》,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三。 〔1〕即《答詹体仁·湘中学者之病》,见《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 〔1〕即《答胡平一·白鹿极闻》,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 〔2〕即《跋胡澹庵所作李承之<论语说>序》,见《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二。 〔1〕即《跋洪刍所作<靖节祠记>》,见《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一。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1.10条。 〔1〕即《答林伯和·示喻见此》,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九。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六十九。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 〔1〕即《答蔡季通·邑中水祸》,见《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二。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朱熹是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他一生持教五十多年,对读书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体会。后学对他的读书思想提炼总结,形成了不同内容和版本的《朱子读书法》。本书按照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将各个版本的《朱子读书法》汇为一编,为今人学习《朱子读书法》提供了一个内容全面、考述精详、解说通俗的版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