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广初编部分四十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读书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6023
颗粒名称: 辅广初编部分四十四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167-169
摘要: 学者用恭敬之心读书,首先要诵读熟悉正文,也能记得注解,能精准、熟练背诵下来。对于注释中解释文章意义、解释文中所涉及的事物和名词典故的地方,以及语义相互贯穿承接的地方,都能够记得清楚,就像是自己写出来的一样,只有这样才能反复玩味,才能在理解和领悟上达到通达、透彻。如果不是这样,只是凭空发一通议论,好像做科举文章一样,并非与自己紧密相关的学问。我曾经见过有人讲解《诗经》,便问他《关雎》篇怎么理解。没想到他对相关训诂、个中名物全都不知道,只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个字。所以我对他说:“你解读《诗经》,只用八个字,如果再加上‘思无邪’三个字,共十一字,足以顶得上一部《毛诗》了。《诗经》中的其他三百篇,都成了渣滓了。”因此想起前几年遇到汪应辰长辈的时候,他说:“沈晦曾经问和靖先生:‘程颐先生的《易传》哪些话最重要?’和靖先生说:‘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这句话最重要。’”后来我把这话转述给我的老师李侗先生,老师说:“和靖说得固然没错。但必须建立在把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理解透彻的基础上,才有资格说这句话。如果求学之人还没弄清楚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就告诉他这句话,那只会误导他!”我听后不禁感到后怕。这才知道先前空谈不实在,完全无济于事。从此之后读书时愈发仔细了。(这段话是朱熹先生亲自书写,挂在书塾里警示学生的。)
关键词: 辅广 读书方法 研究

内容

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①,发明②经旨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1〕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如举业③一般,非为己之学也。曾见有人说《诗》,问《关雎》篇。于其训诂名物全未晓,便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④”,某因说与他道:“公而今说《诗》,只消这八字,更添‘思无邪’⑤三字,共成十一字,便是一部《毛诗》了。其他三百篇,皆成渣滓矣。”因忆顷年汪端明⑥说:“沈元用⑦问和靖⑧:‘伊川⑨《易传》何处是切要?’尹云:‘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此是切要处。”后举似李先生⑩,先生曰:‘尹说得〔2〕好。然须是看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有下落,方始说得此话。若学者未曾子细理会,便与他如此说,却是误他!’”予闻之悚然。始知前日空言无实,不济事。自此读书益加详细。(此一段先生亲书,示书堂学者。)〔3〕

附注

[注释] ①名件:名目。②发明:创造性地阐发,发挥。③举业:为应科举考试而准备的学业。④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并非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分悲伤。引语见《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⑤思无邪:心无邪意,心归纯正。引语见《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⑥汪端明:汪应辰(1118—1176),初名洋,字圣锡,江西玉山人,朱熹表叔,曾任端明殿学士,所以称“汪端明”,学者称“玉山先生”。⑦沈元用:沈晦(1084—1149),字元用,号胥山,两宋之交名臣,浙江钱塘人。⑧和靖:此处的“和靖”及下文的“尹”都指尹焞(1071—1142),字彦明,一字德充,河南洛阳人。程颐弟子,两宋之交名儒。靖康初召至京师,不欲留,赐号“和靖处士”。有《和靖先生集》及《论语解》传世。⑨伊川:伊川先生,即程颐。参看2.6.1条注释。⑩李先生:指朱熹的老师李侗先生。参看3.3.25条注释。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朱熹是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他一生持教五十多年,对读书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体会。后学对他的读书思想提炼总结,形成了不同内容和版本的《朱子读书法》。本书按照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将各个版本的《朱子读书法》汇为一编,为今人学习《朱子读书法》提供了一个内容全面、考述精详、解说通俗的版本。

阅读

相关地名

辅广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