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广初编部分十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读书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997
颗粒名称: 辅广初编部分十八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153-154
摘要: 因而谈到读书用功的难处。诸位觉得大部分书都浅显易懂,不肯用心。我过去曾经下过不少苦功,反复思考其中的道理,就像走在危险的独木桥上,差别只在毫厘间,一脚踩不稳就会跌到桥下,所以非常用心。五十岁以后渐渐觉得心思和精力不足了,虽然看见道理仍然在细微的差别上钻研,但心思和精力却跟不上了。所以《大学》《论语》《孟子》,都是五十岁以前做的,此后长进就不是很多了。而现在的人读书都很粗心。前辈先贤也是花费了很多功夫才做成的,如果把功夫用在研读道理上,又有什么做不来?比如韩愈的《答李翊书》和苏洵的《上欧阳书》,都是花了很多功夫,没有随随便便就能做成的。欧阳修喜欢在写作时不断修改,反复打磨,一步步改过去,时间久了渐渐就能打磨出光亮来。苏洵则是直到心里都透彻纯熟了才写下来,看他所下的功夫就更难了。前辈都是非常聪敏的人,却都愿意做最笨的功夫。现在的人只有愚笨的才质,却想做聪明人的功夫,所以程颐先生告诫说:“曾参,就是因为愚笨而有所得。”(本条解释“精思”,下面的相同。)
关键词: 辅广 读书方法 研究

内容

因言读书用功之难。诸公觉大段浅近,不曾着心。某旧时用心甚苦,思量这道理,如遇危木桥子,相去只在毫发,才失脚便跌落桥下。用心极苦,五十岁后觉得心力短,看见道理只争毫发间,只是心力也不上。所以《大学》《语》《孟》,皆是五十岁以前做得了,自后长进甚不多。而今人看文字全心粗。前辈文士,亦用几多工夫方做得成。若用之道理上,那里得来?如韩文公①《答李翊》一书与老苏②《上欧阳③书》,直如此用工夫,未有苟然而成者。欧阳则就作文上改换,只管揩摩,逐旋捱将去,久久渐渐揩摩得光。老苏直是心中都透熟了,方出之书,看他所用工夫更难。前辈以至敏之才,而做至钝工夫。今人以至钝之才,而欲为至敏之工夫,所以程子④曰:“参⑤也,竟以鲁得之。”(“精思”,下同。)〔2〕

附注

[注释] ①韩文公:韩愈(768—824),字退之,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②老苏:即苏洵。参看3.3.10条注释。③欧阳: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世称“欧阳文忠公”。④程子:即程颐。参看2.6.1条注释。⑤参:即曾参,孔子的高足。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朱熹是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他一生持教五十多年,对读书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体会。后学对他的读书思想提炼总结,形成了不同内容和版本的《朱子读书法》。本书按照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将各个版本的《朱子读书法》汇为一编,为今人学习《朱子读书法》提供了一个内容全面、考述精详、解说通俗的版本。

阅读

相关地名

辅广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