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熟读精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读书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979
颗粒名称: 3.3 熟读精思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58
页码: 143-200
摘要: 本文收录了辅广所编部分和张洪、齐熙续编部分的朱子读书法熟读精思研究。
关键词: 朱熹 读书方法 研究

内容

◆辅广初编部分
  3.3.1 问:“看先生所解文字,略通大义,只是意味①不如此浃洽。”先生云:“只要熟看。”又云:“且将正本文字熟看,自然意义日生。有所不解,因而记录,他日却有反复。”
  [注释]
  ①意味:意境趣味,意义情趣。
  [译文]
  有人问:“看先生的注解,能大体上读懂原文的意思,但做不到完全理解。”先生说:“只要继续看得熟悉。”又说:“要把经典原文看得滚瓜烂熟,其中的意思自然一天天理解了。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就把它记下来,过段时间再拿出来看。”
  3.3.2 《论语》,愈看愈见得滋味出。若欲草草看去,尽说得通,恐未能有益。凡看文字,须看古人下字意思是如何,且如前辈作文,一篇中须看他意在那里。子美①诗云:“更觉良工心独苦。”一般人看画只见是画一般,识底人看便见他精神好处,知得他用心〔2〕也。〔3〕
  [注释]
  ①子美:即杜甫(712—770),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引诗见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
  [译文]
  《论语》这本书,越看越觉得有滋味。如果泛泛去读,虽然也能说得过去,但恐怕谈不上有益身心。凡是读文字,要了解古人用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比如前辈写文章,一篇之中需要看他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杜甫诗中说:“更觉良工心独苦。”绘画也如此,一般人看画只看画的表面,懂画的人则看画的精气神,了解画家的用意是什么。
  3.3.3 向时①不理会得《孟子》,以其章长故也,因如此读。元来他章虽长,意味却自首末相贯,熟读滋味自出。〔1〕
  [注释]
  ①向时:先前。
  [译文]
  先前没有理解领会《孟子》,是因为它每一章都很长,所以这样读。后来才发现,它的每一章虽然都很长,但主体意旨首尾贯穿,熟读之后其中滋味自然就显示出来。
  3.3.4 今学者看文字,往往不曾熟,何缘贯通?横渠①云:“书须成诵。精神都是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2〕
  [注释]①横渠:即张载。参见2.2.1条注释。
  [译文]
  现在的学者看文字,往往不熟练,又怎么能做到贯通?张载先生说:“读书一定要能背诵。精神集中的时候通常发生在半夜,或静坐的时候。不记住,就谈不上思考。”
  3.3.5 时举①云:“某缘资质鲁钝,全记不起。”先生曰:“只是贪多,故记不得。福州陈晋之②极鲁钝,读书只五十字,必三百遍而后能熟。积累读去,后来却应贤良③。要之,人只是不会耐苦耳。凡学者,要须是做得人难做底,方好。若见做不得,便不去做,任其自然,何缘做得事成?切宜勉之!”〔1〕
  [注释]
  ①时举:即潘时举,浙江临海人,朱熹门人。见3.2.8条注释。②陈晋之:即陈旸(1064—1128),字晋之,福建闽清人,北宋著名音乐理论家,经学家陈祥道的弟弟。③贤良:古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由文学之士充选。
  [译文]
  潘时举说:“我因为资质鲁钝,所以根本记不住。”先生说:“你只是贪多,所以才记不住。福州的陈晋之非常鲁钝,让他读五十个字,也要读三百遍才能记熟。但他日积月累地读,后来居然成了有身份的大学者。概括起来,只是人能不能忍耐吃苦。求学之人,首先要做人难做的,才好。如果一看做不成,就不去做了,这样任其自然不做努力,又能做成什么事?应该好好努力!”
  3.3.6 问:“读书求意义,虽知烂熟之为美,而习气已惯,惟恐不多之念未能顿忘。”先生曰:“既知其非,便当改之。不须更加支蔓。”〔1〕
  [译文]
  有人问:“读书探求义理,虽然知道烂熟于心最好,但以往的习惯已经养成了,贪多求快的念头一时之间不能放下。”先生说:“既然你知道以往的习惯不好,那就应该改正。不要拿其他的理由东拉西扯。”
  3.3.7 又曰:“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数。‘贯’字训‘熟’,如‘习贯如自然’。又训‘通’。诵得熟,方能得通晓。若不熟,亦无可思索。(“熟读”,下同。)
  [译文]
  又说:“荀子说过:‘要反复诵读,以求融会贯通’。可见古人读书,也注重遍数。‘贯’字可解释为‘熟练’,如‘熟练到习惯的程度,自然就懂了’。‘贯’字又可解释为通晓,读得熟了,自然能够通晓。如果不熟,也谈不上更深层次的理解。(解释“熟读”,下面的也相同。)
  3.3.8 “凡读书,且要熟读。不可只管思。口中读,则心中闲,而义理自出。某之始学,亦如是尔,更无别法。”又曰:“读得通贯,后义理自出。”〔2〕
  [译文]
  “大凡读书,先要熟读。不要只是思考。口中诵读,则心中安闲,而道理自然会出来。我刚开始学习也这样,没有其他办法。”又说:“把书读得首尾贯通,而后道理自然会出来。”
  3.3.9 “凡看文字,端坐熟读,久之于大字边自有细字迸出来,方是自家见得。若自家果是着心①,见他道理不得,则圣贤为欺我矣?而今公门②只于外面捉摸个影子说将去,这个不唤做学圣人之言。熟读玩味,道理自见。”说了,又喟然③叹曰:“是有这个道理,说与人不信,奈何?”〔1〕
  [注释]
  ①着心:用心,心思放在这里。②公门:官署,此处代指官方。③喟然:叹气的样子,尤指因感慨而深深叹气。
  [译文]
  “凡是读书,需要坐端正,反复熟读,时间久了大字旁边自然会有小字迸出来,这便是自己的见地。如果自己确实用心了,但体会不出道理,那岂不是圣贤在欺骗我辈吗?现在只是在外面捉摸着解说,这个不叫学习圣人的言论。反复熟读深思体会,道理自然显现。”说完之后,先生又长叹:“是有这个道理,但是说与人听,别人又不信,又有什么办法呢?”
  3.3.10 或问:“吾与回言”①一章。先生曰:“便是许多紧要底言语,都不会说得〔2〕。且说《精义》②有许多言语?而《集注》③能有几多字?是一字当百十字,公都把作等闲看了。圣人言语,本自明白,不须解说。只为学者看不见,所以做出批注。解尚看不出,如何看得圣人意出?圣人言语,只熟读玩味,自不难见。若果曾着心,而看他道理不出,则圣贤为欺我矣?且如老苏④辈,只读《孟子》《韩子》,便翻得许多文字出来。譬如攻城,四面牢壮,任是铜墙铁壁,如今但只消攻得他一面破时,则这城便是自家底了,自然不待更去攻那三面矣。”〔1〕
  [注释]
  ①“吾与回言”:引语见《论语·为政》。②《精义》:指朱熹所著《论孟精义》中的《论语精义》。该书为朱熹所辑录的《论语》《孟子》十二家解说,共三十四卷,其中《论语》二十卷,《孟子》十四卷。③《集注》:指朱熹所著《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集注》。《四书章句集注》是《四书》的重要注本,注重义理的解释与发挥,对文字训诂也字斟句酌。其内容分为《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以及《孟子集注》(十四卷)。④老苏:指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著有《嘉祐集》二十卷,《谥法》三卷,均传于世。
  [译文]
  有人请教《论语》中的“吾与回言”一章。先生说:“很多紧要的话,圣人都没有说出来。再说《论语精义》里有多少话?《论语集注》能有多少字?我是一个字当百十个字用,你们却把它看得太一般了。圣人的话,本来很明白,不需要解说。只是因为学者看不明白,所以要做注解。注解还看不明白,又怎么理解圣人的本意呢?圣人的话,只需反复熟读仔细体会,自然不难理解。如果真的用心了,还看不出其中的道理,难道是圣人欺骗我辈不成?以苏洵先生为例,他只读了《孟子》与《韩子》,就能阐释出那么多的文字。就好比攻城,四面城墙都很坚固,但即便是铜墙铁壁,如果集中攻一面,这座城迟早会被攻破,被我们占领,何须再去攻其他三面?”
  3.3.11 又曰:“初学固是要先看《大学》《语》《孟》。若先看得《大学》一书透彻,他书都不费力,触类便见。”
  [译文]
  又说:“开始学习首先要看《大学》《论语》与《孟子》。如果能先把《大学》一书读透,读其他书就不会费力了,见到同类的书都很容易理解。”
  3.3.12 与张元德①书〔1〕曰:“旧与朋友说话,每怪其不解人意,而不知所以然者。近乃觉学者读了书、听了话后,元不曾著心记当,紬绎②玩味。至有两年看一部《易传》都不记得紧要处者,虽其根钝使然,亦是不肯用力。乃知横渠③教人读书,必欲成诵,真学道者第一义。须是如此,已上方有着力处也。”
  [注释]
  ①张元德:即张洽。参看3.2.6条注释。②紬绎:理出头绪。③横渠:即张载。参见2.2.1条注释。
  [译文]
  先生在给张洽的书信中说:“过去和朋友交谈,每每怪别人不理解我的意思,但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最近才体悟到,很多人读书也罢,听别人讲话也罢,根本不曾用心去记,也不思考体会,以至于有人花了两年时间读《易传》,却连其中要紧的地方还记不住,这虽然可能是他比较愚钝,但主要还是不肯用功。从中可知张载先生教人读书,必须要背诵下来,这真的是读书求学的第一法则啊。只有这样,才能在向上努力处有下功夫的地方啊。”
  3.3.13 又曰:“近与学者讲论,尤觉横渠①成诵之说,是为径捷。盖未论义理如何,且是收得此心有归处,不至走作。然亦须是精专精研,使一书通透烂熟,都无记不得处,方别换一书,乃为有益。若但轮流通念而核之不精,则亦未免枉费工夫也。须是都通透后,又却如此温习,乃为佳耳。欧、严、谭君近来看得又如何?更望以此相勉。但于所读书经之注脚,记得首尾贯通浃洽,乃有玩味思绎处。如其不然,泛观杂说,毫无精实工夫,则徒费日月,终归无益也。”〔1〕
  [注释]
  ①横渠:即张载。参见2.2.1条注释。
  [译文]
  又说道:“最近与学者讨论,越发觉得张载先生读书必须背下来的说法,真是读书的捷径。先不论讨论的道理是什么,首先是能借此把心收回来有个归宿,不至于放纵。但是还需要精心专一钻研,把一本书全部理解透彻烂熟于胸,到完全没有不记得的地步时,方才去读另一本书,这样才能有所助益。如果只是把一些书从头到尾地轮流读一遍,但不仔细推敲考证,那也难免要白费精力。必须是研习通透,又按照这个方法不时温习,才是更好的办法。欧、严、谭三位近来读书怎么样?希望你们能互相劝勉。对于你们所读经书的注解,都要记得首尾贯通,这样才有可以玩味思考的地方。如果不这样,只是去广泛地阅读各种杂乱的说法,一点没有精心实在的功夫,那除了浪费时间,最终还是没有什么收益。”
  3.3.14 又曰:“书只是熟读,常常记在心头始得。孔子教人,也是‘学而时习之’。若不去时习,则人都不奈何这是。孔子弟子编集,只把这个作第一件,若能时习,将次自晓得。若十分难晓底,也自晓得。”〔1〕
  [译文]
  又说道:“书只是要熟读,常常记在心头才有收获。孔子教人,强调的也是‘学而时习之’。如果不去时时温习,那任何人也没有办法。所以孔门弟子编撰《论语》,也把它这个放在第一条,如果能时时温习,将会逐渐明白。即使是非常难理解的,也一定会理解。”
  3.3.15 读书须是成诵,方精熟。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若晓得义理,又皆记得,固是好。若晓文义不得,只背得,少间不知不觉,自然相触发,晓得这道理。盖这一段文义横在心下,自然放不得,必晓而后已。若晓不得,又记不得,更不消读书矣。横渠①云:“读书须是成诵。”云今人所以不及古人处,只争这些子。古人记得,故晓得。今人卤莽,记不得,故晓不得。不论紧急处,皆须成诵,自然晓得也。今学者若已晓得大义,但有一两处阻碍说不去,某这里略似数句拨动,自然晓得。诸公尽不曾晓得,纵某多说,何益?无他,只要熟读而已,别无方法也。”〔2〕
  [注释]
  ①横渠:即张载。参见2.2.1条注释。
  [译文]
  读书必须要能背诵,方才算是精熟。现在所以记不住、讲不出,心里好像记住又未记住,都是不够精通不够纯熟带来的病患。如果懂得书中的意思,又都能记得,那当然很好。如果书中的意思没搞明白,只是能背诵,不久在不知不觉中,也能自然而然地相互触发,明白了这个道理。因为这一段意思放在心里,根本放不下,一定要弄懂才行。如果不明白道理,又记不住内容,那更不用说读书了。张载先生说“读书必须能够背诵”,又说现在的人所以不如古人,就是差这一点。古人能记住,所以能理解。今人粗疏,懒得记忆,所以无法理解。且不说要紧的段落,全文都需要背诵,自然也就能理解。当今的学者如果懂得整体的含义,只差一两处不能理解说不清楚,我在这里略微用几句话点拨一下,他就能融会贯通。如果各位一点都不能理解,那纵使我说得再多,又有什么好处?没有其他原因,只是要熟读而已,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3.3.16 先生答吴伯丰①书〔1〕曰:“此间亦有十数朋友往来讲学。前此多是看得文字不子细,往往都不曾入心记得,所以不见曲折意味,久之遂至一时忘却。今不免且熟看,若得一一记得牢固分明,则反复诵数之间,已粗得其意味矣。”
  [注释]
  ①吴伯丰:即吴必大。参看3.2.47条注释。
  [译文]
  先生在答复吴必大的书信中说:“这里也有十几个朋友经常相互讨论学问。此前大多读书不仔细,往往都没有用心去记,所以也难以理解其中的深层次含义,时间久了就都忘了。现在少不了从头熟读,如果能一遍遍记得牢固清楚,那么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也已经粗略地掌握了书中的道理了。”
  3.3.17 又书〔1〕曰:“此亦有十数朋友,然极少得善看文字者,不免令熟看批注,以通念为先,而徐思其义。只寻正意,毋得支蔓,似此方略有头绪。然却恐变秀才为学究,又不济事耳。
  [译文]
  又写信说:“这里有十几个朋友,但很少有善于读书的,只能先让他们熟看注解,先从头到尾通读,再慢慢思考其中的含义。读书只需要抓住本来的意思,不要东拉西扯,像这样才能慢慢读出些头绪。不过我也担心这样会把小秀才变成老学究,又办不成什么事。”
  3.3.18 因言读书用功之难。诸公觉大段浅近,不曾着心。某旧时用心甚苦,思量这道理,如遇危木桥子,相去只在毫发,才失脚便跌落桥下。用心极苦,五十岁后觉得心力短,看见道理只争毫发间,只是心力也不上。所以《大学》《语》《孟》,皆是五十岁以前做得了,自后长进甚不多。而今人看文字全心粗。前辈文士,亦用几多工夫方做得成。若用之道理上,那里得来?如韩文公①《答李翊》一书与老苏②《上欧阳③书》,直如此用工夫,未有苟然而成者。欧阳则就作文上改换,只管揩摩,逐旋捱将去,久久渐渐揩摩得光。老苏直是心中都透熟了,方出之书,看他所用工夫更难。前辈以至敏之才,而做至钝工夫。今人以至钝之才,而欲为至敏之工夫,所以程子④曰:“参⑤也,竟以鲁得之。”(“精思”,下同。)〔2〕
  [注释]
  ①韩文公:韩愈(768—824),字退之,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②老苏:即苏洵。参看3.3.10条注释。③欧阳: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世称“欧阳文忠公”。④程子:即程颐。参看2.6.1条注释。⑤参:即曾参,孔子的高足。
  [译文]
  因而谈到读书用功的难处。诸位觉得大部分书都浅显易懂,不肯用心。我过去曾经下过不少苦功,反复思考其中的道理,就像走在危险的独木桥上,差别只在毫厘间,一脚踩不稳就会跌到桥下,所以非常用心。五十岁以后渐渐觉得心思和精力不足了,虽然看见道理仍然在细微的差别上钻研,但心思和精力却跟不上了。所以《大学》《论语》《孟子》,都是五十岁以前做的,此后长进就不是很多了。而现在的人读书都很粗心。前辈先贤也是花费了很多功夫才做成的,如果把功夫用在研读道理上,又有什么做不来?比如韩愈的《答李翊书》和苏洵的《上欧阳书》,都是花了很多功夫,没有随随便便就能做成的。欧阳修喜欢在写作时不断修改,反复打磨,一步步改过去,时间久了渐渐就能打磨出光亮来。苏洵则是直到心里都透彻纯熟了才写下来,看他所下的功夫就更难了。前辈都是非常聪敏的人,却都愿意做最笨的功夫。现在的人只有愚笨的才质,却想做聪明人的功夫,所以程颐先生告诫说:“曾参,就是因为愚笨而有所得。”(本条解释“精思”,下面的相同。)
  3.3.19 看文字,须入里面猛滚一番。要透彻,方能得脱离。若只略略地看过,恐终久不能得脱离,此心又自不能放下也。〔1〕
  [译文]
  看文字,一定要进入到里面用心思考一番。只有理解透彻了,才能脱离开书本。如果只是大略地看过,恐怕终究也离不开书本,自己内心又不能放下啊!
  3.3.20 凡看文字,初看时心尚走作,道理尚见得未定。到看定后,方入规矩。须是反复玩味得熟便,方是活受用,不尽看文字。正如酷吏之用法深刻①,都没人情,直要做到底。若只恁地等闲看过了,有甚滋味?〔1〕
  [注释]
  ①深刻:严峻苛刻。语出《汉书·食货志上》:“刑罚深刻,它政悖乱。”
  [译文]
  凡是看文字,刚开始看时心思游走不定,对义理的理解也不确定。直到对道理看定之后,才算入门。必须反复体会到烂熟于心,才可以灵活运用,不只是看文字。这就像残酷的官吏执行严刑峻法,没有一点人情,一直要执行到底。如果只是这样随随便便地看完,又有什么滋味?
  3.3.21 又曰:“某尝说,看文字须似法家深刻,方穷究得尽。某直是拌得下工去。”〔2〕
  [译文]
  又说:“我曾经说过,看文字要像法家一样严苛,才能把道理领会到尽头。我也只是下得了苦功。”
  3.3.22 “大凡看文字,若有晓不得处,须着下死工夫。直要见得道理是自家底,方住。”先生言此以告学者,其辞甚厉。〔1〕
  [译文]
  “大致上读书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下死功夫。直到悟出道理是自己的,才能停下来。”先生讲这些话来告诫学者,言辞非常严厉。
  3.3.23 看文字如捉贼,须于盗发处自一文以上赃罪情节,都要勘出,莫只描摸个大纲。纵使知道此人是贼,却不知他在何处做贼,亦不得。读时要体认得亲切,解时别白①得分晓,如此读书方为有益。〔2〕
  [注释]
  ①别白:分辨明白。
  [译文]
  看书就像捉贼,要知道案发的地方。一文钱以上的赃物、罪行具体情节,都要细细地勘查出来,不要只捉摸一个大概。就算知道这个人是贼,却不知道他是怎么作案的,也不行。读书要体会到亲切的地步,理解要分辨得清楚明白,这样读书才能使自己真正受益。
  3.3.24 大率吾曹之病,皆有浅急处。于道理上才有一说似打得过,便谓之打得过。以故为说不难,而造理①日浅,今方欲痛自惩革②〔3〕
  [注释]
  ①造理:发明事理,有进一步的认识。②惩革:吸取教训,自我革新。
  [译文]
  大体上我们读书的毛病,都是过于浮浅急躁。在道理上刚刚有点见解,就自以为说得通。所以有个说法并不困难,而在认识上却日渐浮浅,现在就要痛下决心,严格戒除。
  3.3.25 看道理,若只恁他说过一遍便了,则都不济事,须是常常把来思量始得。看过了后,无时无候又把起来思量一遍,十分思量不透,又且放下,待意思好时又把起来看。恁地将久,自然透彻。延平先生①尝言:“道理须是日中理会,夜里却去静处坐底思量,方始有得。”某依此说去做,真个不同。〔1〕
  [注释]
  ①延平先生:即李侗(1093—1163),字愿中,世称“延平先生”。南剑州剑浦(属今福建南平)人,南宋学者。为程颐的二传弟子,年轻时拜杨时、罗从彦为师,得授《春秋》《中庸》《论语》《孟子》。朱熹曾从游其门,并将其语录编为《延平答问》。有《李延平集》。
  [译文]
  探究义理,如果只是说过一遍了事,那就办不成事,必须是常常拿来认真思考道理才能有所收获。道理看过后,要时不时再拿出来思考一遍,下功夫思考后还想不通,就暂时放下,等思路清晰时再拿起来。这样久而久之,理解自然通透。延平先生曾说:“道理必须是白天领会,夜里去安静的地方坐下仔细思考,才能有所收获。”我照此方法去做,果真不同。
  3.3.26 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若曰自有个捷径法,便是误人底深坑也。未见得道理时,似数重物包裹在里许,无缘可以便见。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使粗心大气不得。〔1〕
  [译文]
  读书做学问必须不怕麻烦,细心去理解领会,切不可粗心。如果说自己有捷径,那必然是误人的大深坑。还不明白道理的时候,就像东西被重重包在里面,没法一下子见到。必须是今天去掉一层,又见到新的一层;明天去掉一层,又见到新的一层。去掉了皮才能见到里面的肉,去掉了肉才能看到里面的骨头,去掉了骨头才能看到里面的骨髓,粗心大意是要不得的。
  3.3.27 吴伯英①讲书。先生因曰:“凡人读书,须虚心入里,玩味道理。不可只说得皮肤上。”〔2〕
  [注释]
  ①吴伯英:即吴雄,字伯英,湖南平江人,朱熹弟子。晚年创办阳坪书院,人称“阳坪先生”。
  [译文]
  吴伯英讲解书中的内容。先生借机说:“一般人读书,一定要谦虚深入其中,反复体会其中道理。不能只在字面意思上解说。”
  3.3.28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贯会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大疑则大进。”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译文]
  读书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有什么疑问,接着才慢慢有些疑问,再深入则处处是疑问。过了这个阶段,疑问渐渐消除,最后融会贯通,再无疑问,这才是真正的学问。又说:“有大的疑问才会有大的收获。”又说:“没有疑问要发现疑问,有了疑问要解决疑问。”
  3.3.29 关了门,闭了户,把断了四路头,此正读书时也。〔1〕
  [译文]
  关上大门,闭上窗户,隔断了四面的路口,这正是读书的好时候啊。
  3.3.30 群疑并兴,寝食俱废,始划然①而有见也。〔2〕
  [注释]
  ①划然:豁然开朗。
  [译文]
  所有疑问一并产生,睡觉吃饭全都忘掉,这是才开始豁然开朗而有见地啊。
  3.3.31 若有疑处,且须自去商量,不要倚靠人。人若除得个倚靠人底心,学也须会进。〔1〕
  [译文]
  如果有疑问,就先去自己思考,不能指望别人指点。人如果断了依赖别人的心,学习也一定会取得进步。
  3.3.32 有疑,须〔2〕当识以俟问,然不可不时时提起闲看,倘或相值,殊胜问而后通也。〔3〕
  [译文]
  有疑问,必须对相关疑问有清楚的认识以便找机会向人请教,但依然不能不常常拿出来思考,如果能够解决掉,远远胜过问别人而后获得理解。
  3.3.33 凡人读书,若穷得到通透处,心中也潜地〔4〕快活。若疑处,须是参诸家解熟看,看得又差互①时,此一段终是不稳在心头,不要放过。〔5〕
  [注释]
  ①差互:出差错,不确定。
  [译文]
  凡是读书,如果考察到彻底明白时,心里也会暗暗地高兴。如果有疑问,就必须多方参考各家的注解详细地看,看到不确定的地方时,这一段在心里终究不安稳,不要轻易放过。
  3.3.34 读书,须痛下工夫,须要细看。心粗性急,终不济事。如看《论语》〔1〕,且将诸家相比并看,自然比得正道理出来。如识高者,初见一条,便能判其是非。如未能,且细看。如看疑案相似,虽未能便判他案,然已是经心,尽知其情矣。只管如此,将来粗急之心,亦磨礲①得细密了。横渠②云:“文要密察,心要宏放。”若不痛做工夫,终是难入。〔2〕
  [注释〕
  ①磨礲:磨炼,磨治。切磋琢磨,反复研讨。②横渠:即张载。参见2.2.1条注释。
  [译文]
  读书,必须要下苦功夫,必须要看得仔细。粗心大意性子急,最终办不成事。比如看《论语》,只要将各家注释对比着看,自然能对比出正确的道理出来。如果见识高明,看到一条,就能判断出其中的是非。如果做不到,那就仔细看。这就和审查疑难案件类似,虽然还不能对案子有所判定,但已经用心了,能全部知道其中的情形了。只要坚持这样做,粗心大意性子急,将来也会磨炼得心思缜密。张载先生讲过:“做学问要尽可能仔细,修心则要尽可能宏放。”如果不下一番苦功夫,最终还是难以进入。
  3.3.35 看得一件是,未可便以为是,且顿放一所,又穷他语,相次看得多,相比并,自然透得。且如圣贤,千言万语虽不同,都只是说这道理。且将圣贤说底看,一句如此说,一句如彼说,逐句把来凑看,次第合得都是这道理。
  [译文]
  看到一处是这样的,不能就认定是这样,暂且先把它放放,先去研究其他地方的话,相互看得多了,再相互参照,自然能够理解通透。比如圣贤,他说的千言万语,虽然不同,但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暂且将圣贤说的话拿来看,这句是这么说的,那句又是那样说的,把每一句都拿来放在一起看,次序相合的就是这个道理。
  3.3.36 凡看文字,诸家说有异同〔1〕,最可观。谓如甲说如此,且挦扯①住甲,穷尽其辞;乙说如此,且挦扯住乙,穷尽其辞。两家之说既尽,又参考而穷究之,必有一真是者出矣。〔2〕
  [注释]
  ①挦扯:生拉硬扯。挦,撕,取,拔,拉。
  [译文]
  凡是看文字,各家说法有不同的地方,最值得看。比如说甲是这么说的,那就拉住甲,让他说个清楚明白;知果乙是那么讲的,也把他拉住,让他把所有的想法都说出来。了解完两家的观点,再参照对应深入研究,必定有一正确的从中出来。
  3.3.37 凡看文字,诸家说有异同处,最可观。某旧来看文字,专看异同处。如谢上蔡①之说如彼,杨龟山②之说如此,何者为得?何者为失?所以为得者是如何?所以为失者是如何?〔3〕
  [注释]
  ①谢上蔡:即谢良佐。参看3.2.55条注释。②杨龟山:即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福建将乐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
  [译文]
  凡是看文字,各家说法有不同的地方,最值得看。我过去看文字时,专门看这些不同的地方。比如谢良佐先生的说法可能是那样的,而杨时先生的说法则是这样的,到底谁说的有见地?谁说的有失误?有见地的原因是什么?有失误的原因又是什么?
  3.3.38 “读《论语》须将《精义》看。先看一段,〔1〕看第二段,将两段比较,孰得孰失,孰是孰非。又将第三段比较如前。又总一章之说而尽比较之。其间须有一家说合圣人之意,或有两说,有三说,有四、五说皆是,又就其中比较疏密,如此便是格物。及看得此一章透彻,则知便至。或自未有见识,只得就这里挨。一章之中,程子之说本是,门人之说多失,然初看时,不可先萌此心,门人所说,亦多有好处。”
  蜚卿①因言:“若只将程子之说为主,如何?”曰:“不可。只得以理为主,然后看他底。得一章直是透彻了,然后看第二章,亦如此法。若只看得三四篇,此心便熟,数篇之后,迎刃而解矣。尝苦与学者言,说得口破,少有依某去着力做工夫者。且如‘格物’‘致知’之章,程子与门人之说,其初读之,皆不敢疑。后来编出细看,见得程子诸说虽不同,意未尝不贯。其门人之说与先生之说,则有大不同者矣。”〔1〕
  [注释]
  ①程子:即程颐。参看2.6.1条注释。②蜚卿:即童伯羽(1144—?),字蜚卿,福建瓯宁人。世人称“敬义先生”,朱熹弟子。
  [译文]
  “读《论语》时必须结合着《论语精义》来看。先看一段,再看第二段,然后将两段比较,看谁得谁失,谁对谁错。再用前面的方法拿第三段来比较。然后再综合这一章的解说全部进行比较。其中必有一家的解说符合圣贤本意,或者有两种说法,有三种说法,甚至四种、五种说法都符合圣贤本意,那就比较它们之间粗疏与细密的区别,这就是所谓的‘格物’。等到把这一章内容都理解通透了,那认知也就达到了。如果自己还没有见识,那就继续在这里探究。一章的内容里边,程颐先生的说法固然是对的,他的弟子们的说法往往有失误,但刚开始看时,不能先有这样的想法,程先生的门人的说法也有很多好的地方。”
  童伯羽就此问:“那我就以程先生的说法为主,可以吗?”朱熹先生说:“不可以。只能以道理为主,然后看程颐先生的说法。一章理解透彻了,然后再看第二章,也按照这个办法。如此接连看三四篇,心里也就熟悉了,看过数篇之后,所有的疑问都可迎刃而解。这些话我曾经苦口婆心地对学者们讲,说得嘴皮都要磨破了,但很少有人按我说的去真正下功夫。比如‘格物’‘致知’之章,对于程颐先生及其弟子的解说,刚开始读的时候,我也不敢去质疑,后来才发现程颐先生的一些说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意思却未尝不连贯。他的门人的观点就与先生的观点有很大不同。”
  3.3.39 文字大题目,痛理会三五处,后当迎刃而解。
  [译文]
  文章中的重要问题,能痛下功夫深入理解三五处后,疑虑必然能迎刃而解。
  3.3.40 “此义理尽广大无穷,须是把来横看直看,子细穷究。”又云:“道理在人如何看。直看是一般,横看又是一般。”又曰:“凡看文字,不可落于偏僻,须是周匝。四通八达,无些窒碍,方有进益。”又云:“观书不可只观紧要处,闲慢处却要周匝。”
  [译文]
  “这里的义理都是广大无穷的,需要拿出来横看竖看,仔细探究。”又说:“道理关键在于人如何看。竖看是一种状态,横看又是另外一种状态。”又说:“凡是看文字,不能只关注偏颇生僻的地方,必须全面周密研读。读到理解上四通八达没有阻碍,才能有进步收益。”又说:“读书不能只看当中紧要的地方,看似无关紧要处也要周密详尽地阅读。”
  3.3.41 “看文字,专看细密而遗却缓急之间,固不可。专看缓急之间而遗却细密,亦不可。须是切己用工,将来自得之于心,则视言语,诚如糟粕矣。然今不可便视为糟粕也,但当自期向到彼田地耳。”又云:“看文字,专看四边而遗却紧要处,固不可。专看紧要而遗却四边,亦不可。”
  [译文]
  “读书的时候,专门看精微细密的地方而舍弃转折变化的地方,固然不可以。但专门看转折变化的地方而舍弃精微细密的地方,也不可取。必须是结合自己来下功夫,等到心里有了收获,再来看书中的言语,真的就是糟粕了。但刚开始不能就把它们看作糟粕,只能期望自己将来能达到那样的田地才行。”又说:“看书专看边角却不看紧要的内容,固然不可以;
  但专看紧要的内容而完全不理会边角的内容,也不可取。”
  3.3.42 看《集注》①,不可遗了紧要字。盖中有极散缓者,有缓急之间者,有极紧要者。某释经时,每下一字,直是秤轻等重,然后写出。〔1〕
  [注释]
  ①《集注》:即朱熹所著《四书章句集注》。
  [译文]
  看《四书章句集注》时,不能漏掉紧要的字眼。因为其中的注解有平铺直叙的,有转折变化的,也有至关紧要的。我解注经书时,每一个字,都要反复权衡,然后才敢写出。
  3.3.43 黄勉斋①著《论语通释》,至“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章而曰:“先师之用意于《集注》一书,愚尝亲见之。一字未安,一语未顺,覃思静虑,更易不置,或一二日而未已,夜坐或至三四更。如此章,乃亲见其更改之劳,对坐至四鼓。先生曰:‘此心已孤,且休矣。’退而就寝,目未交睫,复见遣小吏持版牌改数字以见示,则是退而未寐也,未几而天明矣。用心之苦如此,而学者顾以易心②读之,安能得圣贤之意哉!追念往事,著之于此,以为世戒。”
  [注释]
  ①黄勉斋:即黄榦。参看3.2.9条注释。②易心:轻慢之心。
  [译文]
  黄榦编著《论语通释》一书,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一章时,记述说:“我的老师朱熹先生专心撰写《四书章句集注》的情景,我曾经亲眼目睹。有一个字用得不准确,有一句话讲得不流畅,他都会反复深思,不断更改,有时候一两天也休息不了,经常夜里静坐到三四更天。比如说这一章,我就曾经见过先师改动它的辛苦,那天我们相对静坐到了四更天。先生才说:‘我已经心思枯竭了,暂且休息吧。’于是我退下去休息,还没等我合眼,下人就拿着改动了数字的书版跑过来让我看,可见我退下后先生根本没睡,不一会儿天就亮了。先生用心如此之苦,但求学之人反而以轻慢之心看待它,这怎么可能理解圣贤的真意?追思往事,并记录在书上,希望世人引以为鉴。”
  3.3.44 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①,发明②经旨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1〕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如举业③一般,非为己之学也。曾见有人说《诗》,问《关雎》篇。于其训诂名物全未晓,便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④”,某因说与他道:“公而今说《诗》,只消这八字,更添‘思无邪’⑤三字,共成十一字,便是一部《毛诗》了。其他三百篇,皆成渣滓矣。”因忆顷年汪端明⑥说:“沈元用⑦问和靖⑧:‘伊川⑨《易传》何处是切要?’尹云:‘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此是切要处。”后举似李先生⑩,先生曰:‘尹说得〔2〕好。然须是看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有下落,方始说得此话。若学者未曾子细理会,便与他如此说,却是误他!’”予闻之悚然。始知前日空言无实,不济事。自此读书益加详细。(此一段先生亲书,示书堂学者。)〔3〕
  [注释]
  ①名件:名目。②发明:创造性地阐发,发挥。③举业:为应科举考试而准备的学业。④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并非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分悲伤。引语见《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⑤思无邪:心无邪意,心归纯正。引语见《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⑥汪端明:汪应辰(1118—1176),初名洋,字圣锡,江西玉山人,朱熹表叔,曾任端明殿学士,所以称“汪端明”,学者称“玉山先生”。⑦沈元用:沈晦(1084—1149),字元用,号胥山,两宋之交名臣,浙江钱塘人。⑧和靖:此处的“和靖”及下文的“尹”都指尹焞(1071—1142),字彦明,一字德充,河南洛阳人。程颐弟子,两宋之交名儒。靖康初召至京师,不欲留,赐号“和靖处士”。有《和靖先生集》及《论语解》传世。⑨伊川:伊川先生,即程颐。参看2.6.1条注释。⑩李先生:指朱熹的老师李侗先生。参看3.3.25条注释。
  [译文]
  学者用恭敬之心读书,首先要诵读熟悉正文,也能记得注解,能精准、熟练背诵下来。对于注释中解释文章意义、解释文中所涉及的事物和名词典故的地方,以及语义相互贯穿承接的地方,都能够记得清楚,就像是自己写出来的一样,只有这样才能反复玩味,才能在理解和领悟上达到通达、透彻。如果不是这样,只是凭空发一通议论,好像做科举文章一样,并非与自己紧密相关的学问。我曾经见过有人讲解《诗经》,便问他《关雎》篇怎么理解。没想到他对相关训诂、个中名物全都不知道,只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个字。所以我对他说:“你解读《诗经》,只用八个字,如果再加上‘思无邪’三个字,共十一字,足以顶得上一部《毛诗》了。《诗经》中的其他三百篇,都成了渣滓了。”因此想起前几年遇到汪应辰长辈的时候,他说:“沈晦曾经问和靖先生:‘程颐先生的《易传》哪些话最重要?’和靖先生说:‘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这句话最重要。’”后来我把这话转述给我的老师李侗先生,老师说:“和靖说得固然没错。但必须建立在把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理解透彻的基础上,才有资格说这句话。如果求学之人还没弄清楚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就告诉他这句话,那只会误导他!”我听后不禁感到后怕。这才知道先前空谈不实在,完全无济于事。从此之后读书时愈发仔细了。(这段话是朱熹先生亲自书写,挂在书塾里警示学生的。)
  3.3.45 或云:“而今每日只优游和缓。”曰:“而今便说优游和缓,只是泛泛而已。这个工夫须是从大火中锻炼,〔1〕教他通红,镕成汁,泻成铤,方得。只今是火面上炮熟,全然生硬,不属自家使在,济得甚事!须是纵横舒卷皆由自家,搦成团,捺成匾,放得去,收得来,方可。某尝思之,今之学者所以多不得力,正缘不熟耳。〔2〕吕居仁①记老苏②说平日因闻‘升里转,斗里量’,遂悟作文处。这个须是烂泥熟之,纵横妙用,皆由自家,方济得事也。(“精熟”,下同。)〔3〕
  [注释]
  ①吕居仁:即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祖籍莱州,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世称“东莱先生”,吕祖谦的伯祖。两宋之交诗人、词人、道学家。②老苏:即苏洵。参看3.3.10条注释。
  [译文]
  有人说:“现在每天都是悠闲自在。”先生说:“现在就说悠闲自在,心态平和,那也只是轻浮泛泛。这个功夫需要在大火中炼,把它炼得通红,融成针汁,再浇铸成铁块,才行。现在只是表面锻烧了一会儿,里面还全然生硬,不听自己使唤,能有什么用?必须达到想让它模样、形状全由自己拿捏,能握成团,能摁得扁,能放得出去,能收得回来才行。我曾经想过,现在的求学之人之所以多不得力,正是因为没有经过这样的锤炼。吕本中记载苏洵先生曾经说过:‘因为平时听到“升里转、斗里量”这句话,所以领悟到了写文章的关键。’平时就是要烂熟如泥,不管它纵横来去皆在自己掌控,才谈得上能做成事。”(解释“熟读精思”,下面的条目相同。)
  3.3.46 学者看文字,不必自立说,只记得前贤与诸家说,便得。而今看自家如何1〕,终是不如前贤。须是尽意记得诸家说,方有个衬簟①处,这里义理根脚方牢,这心也有杀泊②处。心终只在这上走,久久自然晓得透熟。今公辈看是2〕,大概都有个生之病,所以说得来不透彻。只欲去包笼巴揽③他,无实见处。某旧看文字极难,诸家说尽用记。且如《毛诗》,那时未似如今说得如此条畅。古今诸家说,尽用记取。闲时将起思量:这一家说得那字是,那字不是;那一家说得那字是,那字不是;那家说得全是,那家说得全非;所以是者是如何,所以非者是如何。只管思量,少间这正当道理,自然光明灿烂,存心目间,如指诸掌④。公辈只是扭捻⑤巴揽来说,都不曾熟,所以这道理收拾他不住,自家也使他不动,他也不伏自家使。相聚得一朝半日便散去了,只是不熟。这个道理,古今圣贤也如此说,做得大概一般。然今人说终是不似,所争熟不熟耳。纵使说得十分全似,犹不自在,况和那十分似底,也不曾看得出。〔3〕
  [注释]
  ①衬簟(diàn):依托,依据。②杀泊:停泊。③包笼巴揽:包含容纳。④如指诸掌:比喻事情很容易办到。出自《论语·八佾》:“或问褅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⑤扭捻:生拉硬扯地编造。
  [译文]
  学者读书,不一定非要自己立论,能记住前贤与各家的解说,也可以。现在看自己的见解,终究还是不如前贤。一定要尽量记住各家解说,才有个依托处,这样义理才记得牢固,内心也能安顿下来。心始终放在上面,时间长了自然能了解得透彻熟悉。现在各位看起来还好,实际上大概都有生分的毛病,所以说起来不够通透彻底。只是想把它笼统地记住,但并没有真正的见解。我过去读书很辛苦,各家的解说都要记牢固。比如《毛诗》,那个时候并不像今天这样讲得流畅。古今各家的讲解,都要用心记住。有时间便思考:这一家哪个字解得好,哪个字解得不好;那一家哪个字讲得对,哪个字讲得不对;哪一家说得全都对,哪一家说得全都不对;说得对的为什么会对,说得不对的为什么不对。只管思考,不久这正确的见解,就自然而然地光明灿烂,就在眼前心头,如同置于掌上。各位只是生硬笼统地说,却一点都不熟练,所以就掌握不住这些道理,要灵活运用也不行,它也不听你的使唤。如同不熟悉的人相聚一时就都散去了,终究还是不熟。这个道理,古今圣贤都是这么讲的,也都是这么做的。但今天的人说出来总觉得不像,其实差别就在于熟不熟。即使说得完全相似,还是不自在,更何况能说得十分相似的,也不曾见到过。
  3.3.47 刘晏①见钱流地上,想见得熟了如此。某而今看圣贤说话,见圣人之心,成片从面前过。
  [注释]
  ①刘晏(718—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人,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专家。
  [译文]
  唐代的理财专家刘晏到处都能看到商机,就好像能看到钱在地上流动,可以想象他对理财之道有多么熟悉。我现在看圣贤的言语也是这样,仿佛能看到圣人的心思,一片片地从我眼前飘过。
  3.3.48 读书之道,用力愈多,收功愈远。先难而后获,先事而后得,皆是此理。〔1〕
  [译文]
  读书的道理,是下功夫越多,收效就越大。先前艰难而后才会有收获,先前付出而后才会有所得,都是这个道理。
  3.3.49 读书,须得个说处,方进。
  [译文]
  读书,必须有自己的见解,才能不断进步。
  3.3.50 看文字,须要得言外之意。
  [译文]
  读书,必须能读出圣人的言外之意。
  3.3.51 便是看义理难:又要宽着心,又要紧着心。不宽,不足以见其规模之大;不紧,不足以见其文理之细密。荀、杨①晓文义,又不见他大规模处。〔2〕
  [注释]
  ①荀、杨:荀,指荀子;杨,指扬雄。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孟子之后最重要的代表。扬雄(前53—18),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在辞赋、散文、儒学等方面都颇有成就。
  [译文]
  研究义理有困难,既要把心放宽,又要把心收紧。不放宽,就不能看到义理的宏大雄浑;不收紧,就不能看出义理的细致周密。荀子、扬雄能通晓文章大意,却无法看出他们在义理上的宏大雄浑。
  3.3.52 看书,非止看一处便见道理。如服药相似,一服岂能得病便好?须服了又服,服之多后,药力自行。〔1〕
  [译文]
  看书,不是看一处就能明白道理的。就跟吃药相似,只吃一服药哪能把病治好?必须是一服一服地吃,吃多了之后,药力自然就发挥出来了。
  3.3.53 “圣人之言,大小精粗,无有欠阙。”又曰:“圣人之言,自是精粗轻重得宜。”
  [译文]
  “圣人的话,无论大处小处,或精辟或粗疏,都没有什么缺陷。”又说:“圣人的话,自然是粗细、轻重都安排得当。”
  ◆张洪、齐熙续编部分
  3.3.54 先生答沈叔晦①书曰:“务为学而不观书,此固一偏之论,然中年精力有限,与其泛观而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得尺吾尺,得寸吾寸,始为不枉用工耳。”〔1〕
  [注释]
  ①沈叔晦:即沈焕(1139—1191),字叔晦,浙江定海人。继承陆九渊心学,学者称“定川先生”。与杨简、袁燮、舒璘同创南宋四明学派,称“淳熙四先生”。著有《定川言行编》《定川遗书》等。沈叔晦与朱熹常有书信往来,但质疑其说。
  [译文]
  先生在答复沈叔晦的书信中说:“做学问而不读书,这固然是带有偏见的论断,然而中年精力有限,与其广泛浏览而宽博摄取,不如纯熟读书而精进深思。进步一尺我就得到一尺,进步一寸我就得到一寸,这样才不枉费功夫啊。”
  3.3.55 为学之道,更无他法。但能熟读精思,久之自有见处。尊所闻,行所知,久之自有至处。〔2〕
  [译文]
  做学问只有一个途径,再没有别的方法。只要纯熟读书且精进深思,久而久之自然有见地。重视自己听到的,践行自己知道的,时间长了自然有进步。
  3.3.56 熟读精思。既晓得,又须疑。不止如此,庶几有进。若以为止如此矣,则终不复有进也。〔1〕
  [译文]
  纯熟读书且精进深思。既然已经知道书的内容,还要不断提出疑问。这样努力不止,才可能有所进步。如果自以为这样就行了,那么最终也不会进步。
  3.3.57 《论语》首章,便是读书玩理之样辙①,更无别涂。请只如此用功,不必切切论功计获也。〔2〕
  [注释]
  ①样辙:样板。
  [译文]
  《论语》首篇,就是读书并玩味道理的样板,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途径。请务必像这样用功,不必过分计较功夫与收获。
  3.3.58 答林伯和①书曰:“讲学莫先于《语》《孟》。而读《语》《孟》者,又须逐章熟读精思。不通,然后考诸先儒之说,以发明之。如二程先生②说得亲切处,直须看得烂熟,与经文一般,成诵在心,乃可。”〔3〕
  [注释]
  ①林伯和:即林鼐,字伯和,浙江黄岩人,朱熹门人。②二程先生:指程颢、程颐。参看3.2.15条注释。
  [译文]
  先生在答复林伯和的书信中说:“讲习学问没有不把《论语》和《孟子》放在第一位的。而读《论语》和《孟子》,又必须一章一章反复熟读、精心思考。想不通时,再参考各位前辈的解说,以激发自己的智慧与见解。像程颐、程颢两位先生讲得非常贴切的地方,也要读得烂熟,就像经书正文一样,完全记在心里,才行。”
  3.3.59 答余占之①书曰:“读书之法,熟读精思,此外更无别巧。”〔1〕
  [注释]
  ①余占之:即余隅,字占之,福建古田人,朱熹门人。
  [译文]
  先生在答复余隅的书信中说:“读书的方法,就是反复诵读精心思考,此外再也没有什么机巧可言。
  3.3.60 答胡季随①书曰:“读书不务精熟,则久远无入头处,必为浮说②所动。”〔2〕
  [注释]
  ①胡季随:即胡大时。参看3.2.86条注释。②浮说:浮夸不实的言论。
  [译文]
  先生在答复胡季随的书信中说:“读书如果不能做到精湛纯熟,那么很长时间也难以入门,必然会受一些浮夸言论的影响。”
  3.3.61 答路季章①书曰:“将《语》《孟》正文,端坐熟读,口诵心惟②。虽已晓得文义,亦须逐字忖过,洗涤心肝五脏许多忿憾③之气〔1〕,管取④后日须有进步处,不但如今日而已。”又曰:“读书须随章逐句,子细研穷,方见意味。若只用粗心,但求快意,恐无以荡涤尘埃,划除鳞甲也。”〔2〕
  [注释]
  ①路季章:即路芾,字德章。吕祖谦门人,尝官襄阳司理参军。②口诵心惟:口中朗诵,心中思考。语出唐代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③忿憾:怨恨。④管取:包管。
  [译文]
  先生在答复路季章的书信中说:“读《论语》《孟子》正文时,要坐得端正且诵读纯熟,口中诵读且心里思考。虽然已经知晓文意,也须一个字一个字地思量一番,洗涤五脏六腑中的愤恨之气,保管以后有进步的地方,不会只停留在今天这个水平而已。”又说:“读书需要对每一章每一句,仔细认真研读穷究,这样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意味。如果只是粗心,只求一时畅快,恐怕很难涤荡内心的尘埃,破除固有的成见。”
  3.3.62 答杨至之①书曰:“熟读一经,子细理会,有疑则思,不通方问,庶有进处。若只如此泛泛揭过,便容易生说。虽说得是,亦不济事,况全未有交涉②乎?”〔3〕
  [注释]
  ①杨至之:即杨至,字至之,福建晋江人,朱熹门人。②交涉:关联。
  [译文]
  先生在答复杨至之的书信中说:“熟读一部经书,仔细理解领会,有疑问就思考,不明白就请教,这样差不多才有进步。如果只是这样泛泛地翻书,就难免强行解说。即使说得对,也没什么用,况且说得没有丝毫联系呢?”
  3.3.63 答赵履常①书曰:“读书遗忘,此亦士友之通患,无药可医。只有少读深思,令其意味浃洽,当稍见功耳。”〔1〕(又,答陈明仲②亦同此。)
  [注释]
  ①赵履常:即赵崇宪(1160—1219),字履常,余干县城西街(今江西余干)人。年轻时曾就学于东山书院朱熹门下。②陈明仲:即陈旦。参看3.1.27条注释。
  [译文]
  先生在答复赵履常的书信中说:“读书容易忘记,这是读书人的通病,无药可治。只有少读一点,深入思考,做到文义贯通,或许能起点儿作用。”(另外,先生答复陈旦的书信内容也与此类似。)
  3.3.64 答廖子晦①书曰:“近时朋友谩说②为学,然读书尚不能记得本文,讲说尚不能通得训诂③,因循苟且,一暴十寒④,日往月来,渐次老大⑤,则遂漠然忘之,更无头绪可以接续,良可叹也。”〔2〕
  [注释]
  ①廖子晦:即廖德明。参看3.2.94条注释。②谩说:轻慢随意解说。
  [译文]
  先生在答复廖子晦的书信中说:“最近有些朋友随意解说做学问的方法,然而读书尚且记不住正文,讲解时不懂文字的解释方法,沿袭陈旧的方法敷衍应付,时冷时热没有恒心,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年龄一年一年老去,学到的东西都忘光了,又没头绪可以延续下去,实在是可叹。”
  3.3.65 答许生①书曰:“夫道之体用,盈于天地之间。古先圣人既深得之,而虑后世不能以达乎此,于是立言垂教,自本至末,所以提撕诲诱于后人者,无所不备。学者正当熟读其书,精求其意,考之吾心,以求其实,参之事物,以验其归,则日用之间,讽诵思存②,应务接物,无一事之不切于己矣。”〔1〕
  [注释]
  ①许生:即许中应,浙江东阳人,朱熹同时期学者。②思存:念念不忘,铭记于心。出自《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译文]
  先生在答复许生的书信中说:“圣贤之道的本体与应用,充盈于天地之间。古代的先辈圣人既然已经深有所得,又担心后世子孙不能达到这个境界,于是著书立言垂范后世,从大根大本到细枝末节,提携教诲后人没有不完备的。学者应当熟读圣贤之书,精心探求本意,以我之心来考量,探求其中的实际用意,再以事物来参照,验证义理的归趣,如此在日常之间,时时诵读,念念不忘,处理政务待人接物,没有一件事不切合于自身啊。”
  3.3.66 答张元德①书曰:“读书切忌贪多,惟少则易以精熟。而学问得力处,正在于此。苟为不熟,不如稊稗②,非虚语也。”〔1〕
  [注释]
  ①张元德:即张洽。参看3.2.6条注释。②不如稊稗:比喻条件素质再好,如果最后不能有所成就,还不如素质条件差的。梯,稗子一类的草;稗,稗子,像稻子的一种杂草。
  [译文]
  先生在答复张元德的书信中说:“读书切忌贪多,只有少读才容易精湛纯熟。而做学问能够下力气的地方正在这一点。如果做不到纯熟,资质再好也比不上那些资质稍差但读书得法的人,这绝对不是空话。”
  3.3.67 读书,须是将本文熟读,且嚼咀其味。若有理会不得处,然后将注解看,方是有益。〔2〕
  [译文]
  读书,一定要先将正文读熟,而且反复咀嚼其中的意味。如果有理解不了的,再去看注解,这样才是有益。
  3.3.68 读书法:且先读数十过,已得文义四五分;然后看解,又得二三分;又却读正文,又得一二分。〔1〕
  [译文]
  读书的方法:暂且先通读十几遍,就已经对文章的意思理解到了四五分了;然后再看注解,又理解了二三分;然后再回头研读正文,又能理解一二分。
  3.3.69 读书不贵多,只贵熟。〔2〕
  [译文]
  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纯熟。
  3.3.70 今人读书伤快,须是熟读方得。〔3〕
  [译文]
  现在的人读书都太快,一定要熟读才能有所收获。
  3.3.71 《孟子》大致分晓,也不用解,但熟读。
  [译文]
  《孟子》的文字比较浅显,也不用解读,只需要熟读就能理解。
  3.3.72 当时解《诗》时,且读本文四五十遍,已得六七分。却看诸人说与我意思如何,大纲都得之。又读三四十遍,如此则义理流通,自得矣。〔1〕
  [译文]
  当初理解《诗经》的时候,先把正文读四五十遍,基本上就能掌握十之六七了。然后再看各家的解说与自己的见解有什么异同,大体上就能掌握其主旨。然后再读它三四十遍,就能做到义理融会贯通,自然会有所收获。
  3.3.73 看《诗》,须是讽咏,教浃洽骨髓,方得。今都未曾看他皮毛,在某已前是看了多少诗说。今只有一本解了,不劳讨别解看,省了多少事,如何更不去熟读?
  [译文]
  读《诗经》,一定要朗读背诵,直到和谐融洽深入骨髓,才会有所收获。而你现在连它的皮毛都没触及,我以前读书时不知看过多少关于《诗经》的解读。如今你只需要读一本,不需要再看别的,能省去很多功夫,为什么还不愿意用心熟读呢?
  3.3.7 4须是先将那《诗》来吟咏四五十遍了,方可看注。看了又吟咏三四十遍,便意思自然融液①浃洽,方有见处。
  [注释]
  ①融液:融为一体。
  [译文]
  必须先把《诗经》吟咏四五十遍了,才可以去看注解。看完之后又吟咏三四十遍,意思自然融会贯通,才会有自己的见解。
  3.3.75 “《诗》可以兴”,须是反复熟读,便书与心相入,自然有感发处。〔1〕
  [译文]
  “《诗经》可以抒发性情志趣”,一定要反复熟读,才能使书的内容进入心里,自然有感而发。
  3.3.76 读《易》到精熟后,颠倒说来皆合。不然则是死说耳。〔2〕
  [译文]
  《易经》读到精湛纯熟之后,颠来倒去地解说都是合理的。不然就讲说得死板无味。
  3.3.77 熟读六十四卦,则觉得《系辞》之语,直为精密,是《易》之括例。〔3〕
  [译文]
  熟读六十四卦,就会觉得《系辞》的语言,非常精湛详密,是《易经》的大纲。
  3.3.78 问:“性钝,读书多记不得。”“但须少看熟复,子细推求,义理自有得处。”
  [译文]
  有人问:“我性格愚钝,读完书常常记不住。”先生回答说:“只要少看但能反复熟读,仔细推求其中的道理,自然能有所收获。”
  3.3.79 五峰①旧见龟山②,问为学之方。龟山云:“且看《论语》。”五峰问:“《论语》中何者为切要?”龟山不对。久之曰:“熟读。”先生因谓直卿③曰:“如今且只得挨将去。”〔1〕
  [注释]
  ①五峰:胡宏(1102—1161),字仁仲,号五峰,世人称“五峰先生”,崇安(今福建崇安)人。湖湘学派创立者。主要著作有《知言》《皇王大纪》和《易外传》等。②龟山:即杨时。参看3.3.37条注释。③直卿:即黄榦。参看3.2.9条注释。
  [译文]
  以前五峰先生见到龟山先生,请教做学问的方法。龟山先生说:“先看《论语》。”五峰先生问:“《论语》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龟山先生默不作声。过了很久,才说:“熟读。”先生借这个事例对黄榦说:“现在只要坚持熟读就可以了。”
  3.3.80 读书理会义理,须是勇猛,径直理会将去。如关羽擒颜良,只知有此人,更不知有别人,直取其头而归,若使既要斫此人,又要斫那人,非惟一力不给,而其所欲得者,不可得矣。又如行路,欲往〔2〕处所,却在道边闲处留滞,则所欲到处何缘达?看此一章,便须反复读诵,逐句逐节,互相发明,如此三二十过,而曰不晓其义者,吾不信也。
  [译文]
  读书体会义理,一定要勇猛刚劲,直接理解领会下去。就好像关羽擒拿颜良,只有知道有颜良,再不知道有其他的人,直接砍下他的头颅回去,如果又要砍这个人,又要砍别的人,不但一己之力不够,而且本来想得到的也无法得到。又好像走路,想要到达某个地方,却在路边无关的地方停留下来,那要到的地方怎么能到达呢?看这一章,就要反复诵读,逐句逐节,互相启发。这样读上二三十遍,还说不能明白其中的义理,我根本不相信。
  3.3.81 学者只是要熟,功夫纯一而已。读时熟,看时熟,玩味时熟。如《孟子》《诗》《书》,全在读时工夫。《孟子》每章说了,又自解了,盖他直要说得尽方住。其言成一大片,故后来老苏①亦拖他来做文章。说须熟读之,便得其味。〔1〕
  [注释]
  ①老苏:即苏洵。参看3.3.10条注释。
  [译文]
  求学之人只是要把书读得纯熟,做到功夫纯粹专一而已。读熟了,看熟了,探求意味也就熟了。好比《孟子》《诗经》《尚书》,全都在读的时候下功夫。《孟子》每章说完之后,又自己解说,因为它要说得详尽才算完。它一说就是一大段,所以后来老苏也用它来做文章。这就是说一定要熟读,才能体会其中的意味。
  3.3.82 先生谓陈淳①曰:“《大学》已是读过书,宜朝夕常常温诵,勿忘。”〔2〕
  [注释]
  ①陈淳(1483—1544):字安卿,号北溪,世称“北溪先生”,龙溪县游仙乡龙州里人。朱熹弟子,有《北溪字义》传世。
  [译文]
  先生对陈淳说:“《大学》已经是读过的书,应该早晚常常温习,不要忘记。”
  3.3.83 读书,小作课程,大施功力。如合读得二百字,只读得一百字,却于百字中,猛施工夫,理会子细,读诵教熟。如此,不会记性人自记得,无识性①人亦理会得。若泛泛然念多,只是皆无益耳。读书,不可兼看未读者,却当兼看已读者。〔1〕
  [注释]
  ①识性:审察事物、判断是非的禀性。
  [译文]
  读书时,课程要尽量制订得小些,功夫要尽量下得大点儿。如果觉得自己能读两百个字,那就只读一百个字,但在其中狠下功夫,仔细理解,阅读背诵都非常纯熟。这样,没记性的人也能记得住,理解能力差的人也能理解。如果只是泛泛地读很多文章,这样完全没有收益。读书时,不能同时看此前没有读过的,但却应该时时温习已经读过的。
  3.3.84 凡人读书,若读十遍不会,则又读二十遍。又不会,则读三十遍。至五十遍,必有见处。到五十遍,〔2〕暝然①不晓,便是气质不好。今人未尝读得十遍,便道不可晓。〔1〕
  [注释]
  ①瞑然:模模糊糊的样子。
  [译文]
  大体上说,一个人读书,如果读了十遍还不懂,那就再读二十遍。还是不懂,那就继续读三十遍。读到五十遍时,必然会有所见解。如果读到五十遍,仍然迷迷糊糊毫无头绪,那才是真的天生愚笨。现在的人却没读到十遍,就推说自己理解不了。
  3.3.85 孟子之书,明白亲切,无甚可疑。只要日日熟读,须教他在吾肚中千百转,便自然纯熟。〔2〕
  [译文]
  《孟子》这本书,明白易懂又贴近生活,没有什么可疑的。只要每天坚持熟读,让它在自己的肚子里转上个千百回,自然能够纯熟。
  3.3.86 读一件书,须心心念念只在这书上,令彻头彻尾,读教精熟。这说是如何,那说是如何,这说同处是如何,不同处是如何,安有不长进!而今人只办得十日读书,下着头不与闲事,管取便别,莫说十日,只读得一日,便有功验。〔3〕
  [译文]
  读一本书,必须心心念念都在这本书上,把它从头到尾都读得精湛纯熟。这里说的是什么,那里说的是什么,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又怎么可能不长进!现在的人只要能坚持读十天书,每天埋头攻读不理其他闲事,包管会有不同。别说十天,就算这样读一天,也有效果。
  3.3.87 读书不可记数,数足则止矣。〔1〕
  [译文]
  读书不能心里暗记遍数,遍数够了就停下来。
  3.3.88 后生辈诵书,只是量力,不要贪多。仍须反复熟读,时时温习,是要法耳。〔2〕
  [译文]
  后生晚辈们读书,只是要量力而行,不要贪多。但是仍然需要反复熟读、时时加以温习,这是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
  3.3.89 《诗》且逐篇旋读①,方且旋通训诂,岂有不读而自能尽通训诂之理乎?读之多,玩之久,方能渐有感发,岂有读一二遍而便有感发之理乎?古之学《诗》者,固有待于声音之助,然今已无之。无可奈何,只得熟读而从容讽咏之耳。〔3〕
  [注释]
  ①旋读:绕来绕去,反复地读。
  [译文]
  《诗经》要一篇篇反复诵读,这样才可以掌握字词的意义。哪有不读就通晓字词解释的道理呢?读得多,玩味得久,才能渐渐有所感悟,哪里有读上一两遍便能有感而发的道理呢?古时候学习《诗经》的人,固然依赖乐之声调的帮助,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了。无可奈何,只能熟读而从容地朗诵吟咏啊。
  3.3.90 答罗参议①书曰:“《论》《孟》《中庸》《大学》之书,不可不熟读而详味。章句之间,虽若浅近不足用心,然圣贤之言,无不造极。学之不博,则约不可守。今于六经未能遍考,而止以《论》《孟》《中庸》《大学》为务,则已未为博矣。况又从而忽略之,无乃太约乎?”〔1〕
  [注释]
  ①罗参议:即罗博文(1116—1168),字宗约,一字宗礼,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人。荫补将仕郎,授福州司户参军,再调静江府观察支使,改知赣州瑞金县事。后入张浚幕府,张浚再入相,得知和州,未上,而为四川制置使汪应辰奏辟为参议官以行。累迁承议郎,秩满,自请奉祠,得主管台州崇道观,随汪应辰东归,卒于嘉州。事迹见朱熹《晦庵文集》卷九七《罗公行状》。
  [译文]
  先生在答复罗参议的书信中说:“《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书,不能不诵读纯熟且要详加体会。它们的篇章字句,虽然看似浅近,不必用心理解,然而圣贤说的话,没有不达到极致的。学问不广博,想简约也没法守持。现在对“六经”并未全部学习,而只把《论语》《孟子》《中庸》和《大学》当作学习任务,所以也算不上广博。如果还要简略从事,这未免太简约了吧?”
  3.3.91 所有书,于理会得底更看过,尤好。
  [译文]
  所有的书,通晓了之后再加以温习,效果就特别好。
  3.3.92 先生云:“旧年思量义理未透,直是不能睡。初看‘子夏先传后倦’①一章,凡三四夜穷究,是时彻夜闻鹃声。”〔1〕
  [注释]
  ①子夏先传后倦:出自《论语·子张》:“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如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译文]
  先生说:“过去我只要思考书中的道理不透彻,就会睡不着觉。起初看‘子夏先传后倦’一章时,连续三四个晚上我都在研读思考,整个夜晚都能听到杜鹃的叫声。”
  3.3.93 读书须教首尾贯穿,若一番只草草看过,不济事。〔2〕
  [译文]
  读书必须做到从头到尾、融会贯通,如果只是一遍草草地看完,没有什么作用。
  3.3.94 先生问黄直卿①:“《论语》近读得如何?”曰:“尚看,未熟。”先生曰:“这也使急不得,也不可慢。功效不可急,工夫不可慢。”〔1〕
  [注释]
  ①黄直卿:即黄榦。参看3.2.9条注释。
  [译文]
  先生问黄直卿:“最近《论语》读得怎么样?”黄直卿回答:“正在看,但是还不太熟。”先生说:“这个也急不得,但是也不能太慢。功效无法速成,用功不能懈怠。”
  3.3.95 书无难易,须使许多心力,反复去看。
  [译文]
  书没有难易之别,都需要花费很多心思和精力,反复去看。
  3.3.96 问黄㽦①:“常读何书?”曰:“读《语》《孟》。”曰:“如今看一件书,须是着力至诚去看一番,将圣贤说底一句一字都理会过。直要见圣贤语脉所在,这一句一字是如何道理,及看圣贤因何如此说。直是用力,与他理会。如做冤仇②相似,理会教分晓,然后将来玩味,方尽见得意思出来。若是泛滥看过,今次又见是好,明次又见是好,终是无工夫,不得力。”〔2〕
  [注释]
  ①黄㽦:即黄子耕。参看3.2.85条注释。②冤仇:有宿怨的仇敌。
  [译文]
  先生问黄㽦:“经常读什么书?”黄㽦说:“《论语》和《孟子》。”先生说:“如今看一本书,一定要下力气真心实意努力地看一番,将圣贤说的一字一句都理解领会了。直到能看出圣贤语言中的脉络在哪里,这一字一句是什么道理,以及理解圣贤为什么这样说。一定要下大力气深刻理解。就像和它是仇人一样,理解得清楚明白。等将来再来玩味时,方能看得义理出来。如果只是草草看完,这次觉得好,下次又觉得好,最终还是没下功夫,徒劳无功。”
  3.3.97 凡看文字,且就本文上看,看一段,须反复,看来看去。”〔1〕
  [译文]
  凡是看文字,要在正文上看。看一段内容时,要反复地看,看来看去。
  3.3.98 要烂熟,方见意味快活,令人都不欲看别段,始得。〔2〕
  [译文]
  书要读得烂熟于心,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意义和快乐,以至于让人都不想去看别的段落了,这样才算有收获。
  3.3.99 看文字,须大段着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却看注时便忘了正文,看正文又忘了注。须这一段透了,方看后段。〔1〕
  [译文]
  看文字,应该努力下功夫看上一大段才精彩。要抖擞精神、端正筋骨、不要犯困,如同刀剑在后背顶着一般!读这一段文字,就一定要理解透彻。击打它的头那尾巴就要反应,击打它的尾巴那头就要反应,如此这样才行。不能打开书本什么都知道,合上书本就全都忘了;看注解时忘了正文,看正文时又忘了注解。一定要将这一段弄得透彻明白了,才可看下一段。
  3.3.100 圣人言语如千花,远望都见好。须端的①真见妙处,始得。须着力子细看。工夫只在子细上,别无他术。〔2〕
  [注释]
  ①端的:果真,确实。
  [译文]
  圣人的话就像一片花海,远远望去都很美。但要能真正看出其中的妙处,才行。要下力气仔细去看。功夫只在仔细上,没有其他办法。
  3.3.101 书宜少看,要极熟。小儿读书记得,而大人多记不得者,只为小儿心专。一日授一百字则只是一百字,二百字则只是二百字,大人一日或〔1〕百板,不恁精专。人多看一分之十,今且看十分之二。宽着期限,紧着课程。〔2〕
  [译文]
  书要少看,但要熟读。小孩子读书都能记住,大人却往往记不住,那是因为小孩子心思专一。一天教给他一百个字,他就只记这一百个字,一天教给他二百个字,他就只记这二百个字,大人却一天读上百页书,不怎么精心专一。人往往能看一分却看十分,如今要求自己只看能力之内的十分之二。放宽读书期限,抓紧课程内容。
  3.3.102 读书便是学,须缓缓精思其中义理,方得。只如此做此事。〔3〕
  [译文]
  读书就是学习,一定要慢慢地精心思考其中的道理,才行。只能按这个办法来读书。
  3.3.103 读书之法,须是用工去看。先一书许多工夫,后则无许多工夫矣。始初一书费十分工夫,后一书则费八九分,其后则费六七分,又其后则四五分矣。〔4〕
  [译文]
  读书的方法,必须是下功夫去看。前面一本书要花费很多功夫,后面就不用花那么多功夫了。刚开始时读一本书要花费十分的精力,读下一本书时只需要花费八九分的精力,再后面则只需要花费六七分,再往后则只需花费四五分了。
  3.3.104 范伯崇①云:“温故而不知新,虽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足以为史,而不足以为师矣。”先生答曰:“此论甚佳。”〔1〕
  [注释]
  ①范伯崇:即范念德,字伯崇,福建建安人,朱熹姻弟,曾追随朱熹学习。②《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泛指中国最早的一批典籍。
  [译文]
  范念德说:“温习过去的知识却不能产生新的见解,就算能读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足以做做史官,但也不足以当别人的老师。”先生答复道:“这个观点非常好。”
  3.3.105 吕子约①云:“学原于思。不致其思绎以通之,则无自而进;苟苦思力索,则浅迫无味。惟学焉而时复思绎,勿忘勿助,积累停蓄,浃洽涵养。杜元凯②所谓‘如江海之浸,膏泽③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此即‘时习而悦之’注释也。”先生答曰:“此说甚佳。”〔2〕
  [注释]
  ①吕子约:即吕祖俭。参看3.1.28条注释。②杜元凯:即杜预(222—285),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被誉为“杜武库”,杜甫的远祖。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③膏泽:滋润作物的雨水。
  [译文]
  吕子约说:“学习的本原在于思考。如果不思索寻求贯通,那就无法入门;但如果苦苦思考,却又粗浅急迫没有味道。只有学习之后再反复思索,不忘记也不助长,积累留蓄,才能使之和谐融洽滋润培育。杜元凯所说的‘像江海被水浸润,土壤被雨浸润一般,寒冰遇上炎热一样完全消融,恰然自得而义理和顺,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这就是‘时习而悦之’的注释。”先生答道:“这个说法很好。”
  3.3.106 先生答连嵩卿①曰:“熟看上下文,子细思索,不可草草说过。”〔1〕
  [注释]
  ①连嵩卿:即连崧,字嵩卿,福建邵武人,朱熹门人。
  [译文]
  先生回答连嵩卿说:“熟读上下文,仔细思考穷究,不能草草说过了事。”
  3.3.107 答杨子直①书曰:“一生辛苦读书,微细揣摩,零碎刮剔。及此暮年,略见从上圣贤所以垂世立教之意,枝枝相对,叶叶相当,无一字无下落处。”〔2〕
  [注释]
  ①杨子直:即杨方,字子直,湖南长沙人,学者称“澹轩先生”,朱熹门人。
  [译文]
  先生在回复杨子直的书信中说:“我一生辛苦读书,微细之处都详加揣摩,零碎的地方都刮剔干净。等到了晚年,才大概明白了圣贤垂范后世、树立教化的本意,枝枝相对,叶叶相当,没有一个字没有用处。”
  3.3.108 答陈肤仲①书曰:“读书别无法,只要耐子细〔1〕,是第一义也。”〔2〕
  [注释]
  ①陈肤仲:即陈孔硕,字肤仲,福建侯官人,一字崇清,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初从张栻、吕祖谦游,后师事朱熹。
  [译文]
  先生在答复陈肤仲的书信中说:“读书没有别的办法,只是要有耐心、仔细,这是最重要的。”
  3.3.109 玩味得熟,道理自然出。〔3〕
  [译文]
  探究玩味得纯熟了,道理自然就出来了。
  3.3.110 先生与张敬夫①书曰:“圣贤之言,都只忙中草率看过,不曾子细玩味,则见处全不精明,岂不可戒!”〔4〕
  [注释]
  ①张敬夫:即张栻(1133—1180),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
  [译文]
  先生在给张敬夫的书信中说:“对于圣贤的言语,如果都只在匆忙中草率地读过,没有仔细体会,那么得出的见解就都不会精细明察,这怎么能不警惕呢!”
  3.3.111 答邱子野①书曰:“‘观’者,一见而决;‘玩’者,反复而不能舍之辞。”〔1〕
  [注释]
  ①邱子野:朱熹的表哥。
  [译文]
  先生在答复邱子野的书信中说:“‘观’的意思,是指看到后马上下结论;‘玩’的意思,是反复思考以至于舍不得放下。”
  3.3.112 答黄子耕①书曰:“于经史中求简易用工处。此亦别无他巧,只是且将所以学者反复玩味,不厌重复。久之当自觉意味愈深远,理致②愈明白耳。此外昔所未学,亦有切于修己治人之实者,更以暇时量力探讨,使其表里精粗通贯浃洽,则于本原之地亦将打成一片,无处不得力矣。”〔2〕
  [注释]
  ①黄子耕:即黄庭坚之孙。参看3.2.85条注释。②理致:义理情致。
  [译文]
  先生在答复黄子耕的书信中说:“在经史中找简单容易下手的地方。这个没技巧,只是把已经学过的反复加以体会,不厌其烦地重复。久而久之就会觉得意义和味道越来越深远,义理和情致也越来越明白。此外以前没有学到过的,也有与自我修养、对待他人相互贴切的实际内容,在空暇时更要量力而行地加以探讨,使得从表面到内在、由粗浅到精密都融会贯通,这样就可以把学问的本原打成一片,没有一处不发挥它的功效。”
  3.3.113 答宋深之①书曰:“读书要须辨得精粗得失,乃于己分有益。若但泛然看过,即枉费工力矣。”〔1〕
  [注释]
  ①宋深之:即宋之源,字深之,四川双流人,朱熹门人。
  [译文]
  先生在回复宋深之的书信中说:“读书一定要能分辨精细粗略和收获缺失,这才对自己有益。如果只是泛泛而读,不过是枉费精力罢了。”
  3.3.114 先生语王过①曰:“为学须要专一用工,不可杂乱。”因举异教②数语云:“‘用志不分,乃凝于神’③,‘置之一处,无事不办’④。”〔2〕
  [注释]
  ①王过:字幼观,号拙斋,江西鄱阳人,朱熹门人。②异教:指有别于儒家学说的道教、佛教言语等。③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运用心思,专一而不分散。语出《庄子·达生》:“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④置之一处,无事不办:出自《佛遗教经》。意思是当一个人把精力、智慧、决心、毅力投放到某一事业上,就没有不成功的。
  [译文]
  先生对王过说:“做学问必须专一下功夫,精力不可太过于分散。”还列举出儒家之外的几句话说:“‘运用心志专一不分散,从而达到心神凝合’,‘心力集中在一处,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3.3.115 读书不精深,只是不专一。〔1〕
  [译文]
  读书做不到精细深入,只是因为不够专心。

附注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十三。 〔2〕据《朱子语类》卷十九,此处脱一“苦”字。 〔3〕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九。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一,本书“荟辑”部分4.2.105条,文字稍有出入。 〔2〕《朱子语类》卷八十此条作:“横渠云:‘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今学者看文字,若记不得,则何缘贯通!” 〔1〕《朱子语类》卷八十此条作:“时举曰:‘缘资性鲁钝,全记不起。’曰:‘只是贪多,故记不得。福州陈晋之极鲁钝,每读书,只读五十字,必三二百遍而后能熟。积习读去,后来却赴贤良。要知人只是不会耐苦耳。凡学者,要须做得人难做底事,方好。若见做不得便不去做,要任其自然,何缘做得事成?切宜勉之。’” 〔1〕此条亦见于《朱文公文集》卷六十四。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一、本书“荟辑”部分4.2.20条。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九,文字稍有出入。 〔2〕《朱子语类》卷十九此处有“出”字,为是。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九,文字稍有出入。 〔1〕即《答张元德·旧与朋友说话》,见《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二。 〔1〕即《答张元德·衡阳之讣想已闻之》,见《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二。 〔1〕《朱子语类》卷二十此条作:“若不去时习,则人都不奈尔何。只是孔门弟子编集,把这个作第一件。若能时习,将次自晓得。十分难晓底,也解晓得。”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 〔1〕即《答吴伯丰·熹恳避经年》,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二。 〔1〕即《答吴伯丰·长沙除命再辞不获》,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二。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零四,但文字稍有出入,当以《朱子语类》为正。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1.22条。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2.17条,文字差异较大,此处为节略。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零一。 〔1〕此条所引朱子语,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1.26条,文字稍有出入。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1.27条。 〔3〕此条亦见于《朱文公文集》卷四十《答何叔京·示喻温习之益》。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零四。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1.80条,文字稍有出入。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1.18条。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1.20条,文字稍有出入。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三,辅广录。 〔2〕《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五《答李守约·所示课程》,“须”作“虽”,为是。 〔3〕此条亦见于《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五《答李守约·所示课程》。 〔4〕《朱子语类》卷十一“潜地”作“替他”,为是。 〔5〕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一、本书“荟辑”部分4.2.108条。 〔1〕《朱子语类》卷十九此句以下有“精义”二字,为是。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九。 〔1〕据《朱子语类》卷十一此处脱一“处”字。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一、本书“荟辑”部分4.2.109条,文字稍有出入。 〔3〕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零四。 〔1〕据《朱子语类》卷十九,此处脱一“次”字。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九。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一、本书“荟辑”部分4.2.112条,文字稍有出入。 〔1〕此句亦见于陈弘谋《养正遗规》本《朱子读书法》六条第二条“熟读精思”,文字稍有出入。 〔2〕据《朱子语类》卷十一,此处“得”字作“固”字。 〔3〕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一、本书“荟辑”部分4.2.107条。 〔1〕据《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此处脱“锻”字。 〔2〕据《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此处有脱文。 〔3〕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文字稍有出入。 〔1〕据《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此处脱“说”字。 〔2〕据《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是”字作“文”字。 〔3〕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1.50条。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九。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1.84条。 〔1〕即《答沈叔晦·帅幕非所以处》,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五。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1.55条,文字稍有出入。 〔2〕即《答吕子约·所喻日用工夫》,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七。 〔3〕即《答林伯和·示喻前此》,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九。 〔1〕即《答余占之·试期不远》,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 〔2〕即《答胡季随·前书诸喻》,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三。 〔1〕《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四作“洗涤了心肝五脏里许多忿憾怨毒之气”。 〔2〕即《答路德章·示喻缕缕备悉》,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四。 〔3〕即《答杨至之·所喻诗序》,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五。 〔1〕即《答赵履常·示喻读书遗忘》,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 〔2〕即《答廖子晦·德明向者侍坐》,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五。 谩,轻慢,蒙蔽。③训诂:指解释古代汉语中字词的意义。④一暴十寒:原指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后用于比喻学习或工作没有恒心,用功少,荒废多。暴,晒。出自《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⑤老大:年纪大。 〔1〕即《答许生·去岁陆》,见《朱文公文集》卷六十。 〔1〕即《答张元德·细读来书洽》,见《朱文公文集》卷六十。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一、本书“荟辑”部分4.2.106条,文字出入较大。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一、本书“荟辑”部分4.2.105条,文字稍有出入。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1.48条。 〔3〕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九。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八十。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八十,文字稍有出入。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七十二。 〔3〕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六十六。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九。 〔2〕据《朱子语类》,此处脱“一”字。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一、本书“荟辑”部分4.2.93条。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七。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1.39条,文字稍有出入。 〔2〕《朱子语类》卷十作“必有见到处,五十遍”,误。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1.57条,文字稍有出入。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九。 〔3〕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一、本书“荟辑”部分4.2.146条,文字稍有出入。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1.59条。 〔2〕即《答胡宽夫·示喻疑义数条》,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五。 〔3〕即《答朱飞卿·某承先生诲》,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 〔1〕即《答罗参议·时得钦夫书》,见《朱文公文集》续集三。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零四。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1.96条。 〔1〕《朱子语类》卷十九此条作:“问:‘《论语》近读得如何?’榦曰:“尚看,未熟。”曰:“这也使急不得,也不可慢。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七。 〔1〕此条亦见于本书“类编”部分3.4.75条。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三十六。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1.21条,文字稍有出入。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1.75条,文字稍有出入。 〔1〕据《朱子语类》卷十,此处脱“看”字。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1.37条。 〔3〕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二十四。 〔4〕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1.50条,文字稍有出入。 〔1〕即《答范伯崇·易变易也》,见《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 〔2〕即《答吕子约·时习之义》,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七。 〔1〕即《答连嵩卿·为其多闻也》,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一,原文作:“更熟看上下文,子细思索,不可只如此草草说过。” 〔2〕《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四作“答项平父·熹一病四五十日”。 〔1〕《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九作:“读书别无法,只要所烦子细,是第一义也。” 〔2〕即《答陈肤仲·老老长长恤孤》,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九。 〔3〕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九。 〔4〕即《答张敬夫·伯恭想时时》,见《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一。 〔1〕即《答邱子野·示喻观玩之别》,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五。 〔2〕即《答黄子耕·知赴官有期》,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一。 〔1〕即《答宋深之·示喻为学之意》,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八。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1.78条,文字稍有出入。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朱熹是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他一生持教五十多年,对读书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体会。后学对他的读书思想提炼总结,形成了不同内容和版本的《朱子读书法》。本书按照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将各个版本的《朱子读书法》汇为一编,为今人学习《朱子读书法》提供了一个内容全面、考述精详、解说通俗的版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