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循序渐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读书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864
颗粒名称: 3.2 循序渐进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68
页码: 75-142
摘要: 书的次序分为两种:一种是多种书之间的先后缓急次序,另一种是一本书的记诵钻研次序。多种书是有先后缓急的次序的,如果乱了次序,就会来回反复、备加艰辛,但于自身却不能切合;一本书也是有诵读钻研次序的,如果乱了次序,就会仓促匆忙、备加紧迫,但在内心没有所得。这两者都不是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次序有两样,不能把它们只当做一个来看。但朱熹先生的本意,则是侧重于读一本书时的记诵钻研次序,这是突破增长知识这一关的绝妙办法。朱熹先生最有心得的地方也在这里,所以他在光宗五年(1194)面圣时所上的奏疏中,反复强调的就是“按照次序逐步提升,以达到精湛境界”这一句话,这也正是读一本书时的次序,诸位读者请详加体会。
关键词: 朱熹 读书方法 次序

内容

序有二:一是群书先后缓急之序,一是每书诵读考索①之序。群书先后缓急,失其序则迂回艰苦,而不切于其身;每书诵读考索,失其序则匆遽②急迫,而无得于其心。皆非读书之法也。序有两样,不可只作一般看。然朱子本意,则主在于每书诵读考索之序。此最为透过致知一关之妙法。朱子所自得处专在此,所以甲寅奏疏,拳拳于“循序致精”之一言,正此之所谓序也,读者详之。
  [注释]
  ①考索:探索研求。②匆遽:匆忙急促。
  [译文]
  书的次序分为两种:一种是多种书之间的先后缓急次序,另一种是一本书的记诵钻研次序。多种书是有先后缓急的次序的,如果乱了次序,就会来回反复、备加艰辛,但于自身却不能切合;一本书也是有诵读钻研次序的,如果乱了次序,就会仓促匆忙、备加紧迫,但在内心没有所得。这两者都不是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次序有两样,不能把它们只当做一个来看。但朱熹先生的本意,则是侧重于读一本书时的记诵钻研次序,这是突破增长知识这一关的绝妙办法。朱熹先生最有心得的地方也在这里,所以他在光宗五年(1194)面圣时所上的奏疏中,反复强调的就是“按照次序逐步提升,以达到精湛境界”这一句话,这也正是读一本书时的次序,诸位读者请详加体会。
  ◆辅广初编部分
  3.2.1 群书先后缓急之序。或曰:“程子①之先《大学》而后《论》《孟》,且又不及乎《中庸》,何也?”先生曰:“《大学》,垂世立教之大典,通为天下后世而言者也。《论》《孟》,应机接物之微言,或因一时一事而发者也。是以《大学》之规模虽大,然其首尾该备而纲领可寻,节目分明而工夫有序,无非切于学者之日用。《论》《孟》之为人虽切,然而问者非一人,记者非一端,或前后浅深之无序,或抑扬进退之不齐,其间盖有非初学日用之所及者。此程子所以先《大学》而后《论》《孟》,盖以其难易缓急言之,而非以圣人之言为有优劣也。至于《中庸》,则又圣门传授极致之言,尤非后学之所易得而闻者,故程子之书未遽及之,岂不又以为《论》《孟》既通,然后可以及此乎?盖不先乎《大学》,无以提挈纲领而尽《论》《孟》之精微;不参之《论》《孟》,无以融贯会通而极《中庸》之归趣;然不会其极于《中庸》,则又何以建立大本、经纶②大经③,而读天下之书、论天下之事哉?以是观之,则务讲学者,固不可不急于四书;而读四书者,又不可不先于《大学》,亦已明矣。今之教者,乃或弃此不务,而反以他说先焉,其不溺于虚空,流于功利,而得罪于圣门者,几希矣!”〔1〕
  [注释]
  ①程子:即程颐。参看2.6.1条注释。②经纶:原指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后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③大经:常道、常规。语出《左传·昭公十五年》:“礼,王之大经也。”
  [译文]
  博览群书先后缓急的顺序。有人问:“程颐先生提出攻读经典要先读《大学》,然后读《论语》与《孟子》,但并没有提到《中庸》,这是为什么?”先生回答说:“《大学》,是垂范后世、确立教化的根本经典,是对天下后世所有人的通论性文字。《论语》与《孟子》,是随机应变、待人接物的具体言语,或者因为一时某事阐释抒发。所以《大学》的规模虽然宏大,但首尾兼备而且纲领清晰可寻,条目分明而且在指导人下功夫修习时井然有序,归根结底无非切合于学者的日常生活。《论语》和《孟子》虽然也与人事相切,但提问的不止一人,所载事项也不止一面,或者前后、深浅没有一定次序,或者贬低赞扬、推崇排斥没有统一的说法,其中有与初学之人日常生活关系不大的内容。这是程颐先生之所以强调读书要先读《大学》而后再读《论语》与《孟子》的原因,这基本上是从书的难易、缓急来说的,并非是说圣人的言论有高低优劣之分。至于《中庸》,则是圣人之门传道授业的极致言论,更不是学者能够轻易理解的,所以程颐先生没有急于提及,难道不是在指读通了《论语》《孟子》之后,才能去读它吗?如果不先读《大学》,便不能提纲挈领地去体会《论语》《孟子》中的精微奥妙;如果不参研《论语》《孟子》,便不能融会贯通而体悟《中庸》的归旨宗趣;然而如果不能汇通它们而达到《中庸》的极高境界,又怎么能确立根本,筹备常道,进而畅读天下书,谈论天下事呢?由此观之,致力于做学问,固然不可不先读这四部书;而要读这四部书,又不能不先读《大学》,这道理非常清楚明白。如今的教育,居然舍弃这个不做,反而去强调其他说法,这样做而能不沉溺于虚空、流弊于功利,进而不得罪于圣人之门,那几乎没有啊!”
  3.2.2 先生跋临漳四经四书〔1〕①(《易》《书》《诗》《春秋》《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有曰:“圣人作经以诏后世,将使读者诵其文、思其义,有以知事理之当然,见道义之全体,而身体力行之,以入圣贤之域也。其言虽约,而天下之故,幽明巨细,靡不该焉。欲求道以入德者,舍是无所用其心矣。然去圣既远,讲诵失传,自其象数②、名物③、训诂④、凡例⑤之间,老师宿儒,尚有不能知者,况于初学小生,骤而语之,是亦安能遽有以得其大指要归也哉?故河南程夫子⑥之教人,必先使之用力于《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之书,然后及乎六经。盖其难易远近大小之序,固如此而不可乱也。故今刻四古经而遂及乎四书者,以先后之文悉著。凡程子之言及于此者,附于其后,以见读之之法,学者得以观览焉。抑尝妄谓《中庸》虽七篇之所自出,然读者不先于《孟子》而遽及之,则亦非所以为入道之渐也,因窃并记于此云。”
  [注释]
  ①临漳四经四书: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朱熹六十一岁出任福建漳州知州时,先后刊刻了“四经”与“四书”两套书,因此称“临漳四经四书”。②象数:易学术语,《周易》的组成要素。在《周易》中“象”指卦象、爻象,即卦爻所象之事物及其时位关系;“数”指阴阳数、爻数,是占筮求卦的基础。③名物:事物的名称、特征等。④训诂: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⑤凡例:书首说明著书内容、主旨与编辑体例的文字。⑥河南程夫子:指程颐,参见2.6.1条注释。
  [译文]
  先生为临漳所刊刻四经与四书(即《易经》《尚书》《诗经》《春秋》与《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题跋中,有这样的说法:“圣人创作典籍用来昭明后世,为的是让读书人诵读他们的文章,思考他们的用意,借此明白道理的正当规则,掌握圣贤之道的整体风貌,然后切身体验、努力笃行,以此达到圣贤的境界。圣人的言语虽然简约,然而天下的道理,无论幽暗昏明、巨大细微,无不包括啊。要想求得途径以修养徳行,舍弃圣人之书也就无地方用其心思了。但是今天圣贤已经远去,对经典的讲诵也失传很久,对于经典中的象数、名物、训诂、凡例等,即便是博学多识的先生也有不知道的,更何况那些刚刚开始求学的年轻人?马上给他们讲这些,他们又怎么能了解其中的宗旨和归趣呢?所以河南的程颐先生教育人,必然是先让他在《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上下功夫,然后再进一步学习六经。因为这些书的难易程度以及与日常生活的距离远近、作用大小都有次序,只能如此而不可混乱。因此今天刊刻四经并及四书,是为了让读书的先后次序显明,又把程颐先生言论中谈及这些的附录在书后,来体现他的读书方法,学者可据此读书。我自己也曾妄言《中庸》一书是《孟子》七篇的源头,但读者若不先读《孟子》而急于去看它,那也并非是进入道德的渐进次序,所以也将它一并记录在这里。”
  3.2.3 《大学》是为学纲目。先通《大学》,立定纲领,其他经书,杂放在里。〔1〕
  [译文]
  《大学》是做学问的纲领和目录。先读通《大学》,掌握了这个纲领和目录,那其他经书的内容,也就自然地体现在其中了。
  3.2.4 今人读书,且从易解处去。读如《大学》《中庸》《论》《孟》四书,道理粲然,人只是不去看。若理会得此四书,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处也?
  [译文]
  今天的人读书,应该从容易理解的地方开始。比如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其中的道理都写得明白晓畅,但人却不去看。如果能理解领会这四部书,又有什么书不能读,什么道理穷究不了,什么事情不能处理呢?
  3.2.5 看文字,且要看其平易正当处。孔子教人,句句是朴实头①。
  [注释]
  ①头:句末语气助词。朱熹等南宋大儒多用之以加强语气。
  [译文]
  看文字,要先看那些浅显易懂、道理正当的地方。孔子教育人,每一句话都是朴实的。
  3.2.6 张元德①问《春秋》《周礼》疑难。先生曰:“此等皆无证佐,强说不得。若穿凿出来,便侮圣言。不如且研穷义理,义理明则皆可通矣。”因曰:“看文字且先看明白易晓者。此语是某②发出来,诸公可记取。”
  [注释]
  ①张元德:即张洽(1160—1237),字元德,号主一,朱熹弟子。江西清江人。南宋嘉定元年(1208)进士,南宋著名理学家。尤以专治《春秋》而名噪一时。②某:自称之词,指代“我”或本名,旧时谦虚的用法。
  [译文]
  张元德向先生请教《春秋》《周礼》疑难之处。先生说:“这些都没法佐证,牵强解说是不行的。如果穿凿附会地解说出来,便是侮辱圣贤言论。不如先去深入穷究书中义理,义理明白则一切都可以通达明白了。”因此说:“看文字,要先看清楚明白、容易理解的地方。这话是我提出来的,诸位可以记下来并借鉴之。”
  3.2.7 人自有合读底书,如《大学》《语》《孟》《中庸》,读此便知人不可不学底道理与为学之次第。然后更看《诗》《书》《礼》《乐》。某才见人说看《易》,便知他错了,未尝知为学之序。《易》自别是个道理,不是教人底书。故《记》中只说先王“崇四术①,顺《诗》《书》《礼》《乐》以造士”,不说《易》也。《论语》中亦不说,《左传》《国语》方说,然亦是卜筮②耳。盖《易》本为卜筮作。熹尝语学者,欲看《易》时,且将孔子所作《十翼》③分明易晓者看。如《文言》④中“元者,善之长”之类,如《中孚》⑤“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亦不必理会鹤如何在阴?其子又如何和,且将《系辞》⑥中所说言行处看。此虽是浅,然却不差了。盖为学,只要理会自己胸中事耳。熹尝谓上古之书莫尊于《易》,中古后书莫大于《春秋》,此两书皆未易看。今人才理会,便入于凿。若要读此二书,且理会他大义。《易》则是个尊阳抑阴,进君子退小人,明消息盈虚之道。《春秋》则是个尊王贱霸,内中国外夷狄,明君臣上下之分。〔1〕
  [注释]
  ①四术:即《诗》《书》《礼》《乐》。“术”即经术,就是经学。《礼记》原文为“乐正崇四术”,此处为“先王崇四术”。②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③《十翼》:旧传为孔子所作,是对《易经》及其卦辞和爻辞的注释和解读的十篇文章,因其具有对《易经》的解释功能而如同《易经》的羽翼,故称《十翼》,也称《易传》。这十篇文章分别为《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④《文言》:《十翼》中的一篇,主要解释乾卦和坤卦。⑤《中孚》:《易经》中的《中孚》卦。⑥《系辞》:《十翼》中的两篇,主要通论《易经》的思想,并解释卦爻辞的意义及卦象爻位。
  [译文]
  人人都有适合自己读的书,比如《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读这些书便可知道人不能不学的道理以及学习的次序。然后,再来看《诗经》《尚书》《礼记》《乐记》。我一见有人说要看《易经》,便知道他错了,因为他并不知道学习的次序。《易经》自然有它的道理,但它不是教化人的书籍。所以《礼记》当中只说先王“推崇四部经学,按照《诗经》《尚书》《礼记》《乐记》来塑造人才”,并没有提到《易经》。《论语》里也没有说,《左传》《国语》方才说,但也不过是就卜筮而言。这是因为《易经》本身就是为卜筮而作。我曾经告诉求学者,想读《易经》,就先把孔子所作《十翼》中清楚明白、容易知晓的地方好好看一下。比如《文言》中的“元者,善之长”之类。再比如《中孚》卦九二爻的“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并不需要先去明白鹤是怎样在阴,鹤子又怎么去和它,而是先要去看《系辞》中解说言行的地方。这样读书虽然粗浅,但却不会出现差错。因为做学问,只是要理会自己心中的事情罢了。我曾经说过,上古时期的书中没有比《易经》更尊贵的,中古时期的书中没有比《春秋》更尊贵的了,但这两本书都不太容易看。今天的人刚接触,便容易穿凿附会。如果读这两本书,就先要领会其中的大义。《易经》的大义是尊阳抑阴,进君子退小人,阐明事物满盈亏虚的道理。《春秋》的大义则是尊君王贬霸主,崇尚中原排斥夷狄,阐明君臣上下本分的义理。
  3.2.8 学《礼》之意甚善,然此事头绪多,恐精力短,包罗不得。今且读《诗》,俟所编书成,读之未晚。书虽读了,亦更宜温习。如《大学》《语》《孟》《中庸》,则须循环不住温习,令其烂熟。《春秋》从前不敢容易令学者看,今恐不可断读正经,且读三传①。当看史,工夫未可,便穿凿说褒贬道理,久之却别商量,亦是一事也。(按《文集》,此条系《答潘子善②书》。)〔1〕
  [注释]
  ①三传:指《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部解释《春秋》的著作。②潘子善:即潘时举,浙江临海人,朱熹门人。
  [译文]
  学习《礼记》的想法很好,但这件事(指编书一事)纷繁复杂,头绪太多,恐怕你的精力不够,无法兼顾。现在还是应该先读《诗经》,等正在编的书完成了,再读《礼记》也不晚。一本书读完了,还要时常温习。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些书,都需要反复温习,使之能够烂熟于心。《春秋》这本书先前我从不敢轻易让人去读,现在也还是担心不可读经文,而只是先读《左传》《公羊传》《穀梁传》。权当是读史,功夫不到不可穿凿附会、议论其中的褒贬和道理。时间久了再来讨论,这也算是留给你的一项课业。(按《朱文公文集》,这一条是《答潘子善书》。)
  3.2.9 先生书谓黄直卿①曰:“《春秋》难看,尤非病后所宜。且读他经《论》《孟》之属,如‘不食马肝②,未为不知味也’。(‘食马肝’,出《汉书·儒林传》。)名数制度之类,略知之便得,不必大段深泥③,以妨学问。
  [注释]
  ①黄直卿:即黄榦(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宋福州闽县(福建福州)人,朱熹四大弟子之一。少年时从朱熹学,后成为朱熹女婿,并被朱熹视为道统继承人。著有《朱熹行状》《孝经本旨》《四书通释》等。②不食马肝:相传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于死。比喻不应研讨的事不去研讨。语出《汉书·儒林传·辕固传》:“上曰: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③深泥:过于拘泥。
  [译文]
  先生写信给黄榦说:“《春秋》很难读,尤其不适合生病了去看。姑且先读别的经典,比如《论语》和《孟子》之类。这就好比不吃马肝不算不知道肉的滋味(古人认为马肝有毒。相应典故出自《汉书·儒林传》)。至于名位、礼数、体制、度量等,稍微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不必过于拘泥深究,以免妨碍真正的学问。”
  3.2.10 先生答梁文叔①书〔1〕曰:“略于制度之说,不知谓何。往往都是考得繁碎,非学者所先。或是从来剖判不得,如《论语》‘道千乘之国’②,注家自是两说,此等如何强通?况又舍去所急义理而从事于此,纵得其说,亦何用乎?昨有问看史之法,某告之当且治经,求圣贤修己治人之要,然后可以求此。想见传闻又说不教人看史矣。”
  [注释]
  ①梁文叔:即梁琢,字文叔,福建邵武人,朱熹门人。②道千乘(shèng)之国:语出《论语》:“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要恭敬对待工作,讲求诚信,节省用度,仁爱他人,在农闲时间役使老百姓。
  [译文]
  先生在答复梁文叔的信中说:“讨论制度简略的说法,不知说的是什么?此类考证往往过于繁琐零碎,不是求学者首先要做的,抑或从来都难以辨别,如《论语》中‘道千乘之国’,后人作注形成两种说法,这又如何强求贯通?更何况又舍弃所应先研习的义理而做这个,即使理解其中的说法,又有什么用呢?昨日有人来问读史的方法,我告诉他首先应当研习经书,探求圣贤修养自身对待他人的要领,然后才能读史。想来又有传闻说我不让人读史了。”
  3.2.11 先生答赵佐卿①书〔1〕曰:“大抵圣经惟《论》《孟》文词平易而切于日用,读之疑少而益多。若《易》《春秋》,则尤为隐奥而难知者,是以平日畏之而不敢轻读也。”
  [注释]
  ①赵佐卿:即赵善佐(1134—1185),字左卿,一曰佐卿,南宋宗室,受学张栻、朱熹。
  [译文]
  先生在答复赵佐卿的书信中说:“通常来说,圣人的经典中只有《论语》和《孟子》用词平实易懂,而且和日常生活相贴切,读起来疑惑很少而获益很多。但《易经》和《春秋》,则是经典中特别隐晦而且难懂的,所以平日里心有敬畏而不敢轻易去读。”
  3.2.12 今人读书未多,义理未至融会,〔2〕便去看史〔3〕,考古今治乱,理会制度典章。譬如作陂塘①以溉田,须是陂塘中水已满,然后决之,则可以流注滋植田中禾稼。若是陂塘中水方有一勺之多,遽决之以灌田,则非徒无益于田,而一勺之水亦无矣。读书既多,融会胸中,尺度已分明,而不看史,考古今治乱,理会制度典章,则是陂塘之水已满矣,而不决以溉田也。〔4〕
  [注释]
  ①陂(bēi)塘:池塘。
  [译文]
  今天的人读书还不多,义理还没能融会贯通,就要去读史书,考查古今的兴衰成败,研究各朝的典章制度。这就像挖个池塘来灌溉农田,必须等到池塘的水满了,然后挖堤放水,这样水才可以流进农田灌溉庄稼。如果池塘里的水只有一勺子那么多,就急于挖堤灌溉田地,那么非但对农田无益,就连那一勺子水也没有了。书读得多了,义理自然融会贯通心中,对事物判断的法度了然分明,这时如果不读史书,考察古今的兴衰成败,研究各朝的典章制度,就好比池塘里的水已经满了,却又不挖堤去灌溉农田啊。
  3.2.13 看史先看《史记》及左氏①,却看《西汉》《东汉》②及《三国志》,次看《通鉴》③。
  [注释]
  ①《左氏》:指《左传》。②《西汉》《东汉》:指《汉书》和《后汉书》。③《通鉴》:即《资治通鉴》,常简称《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译文]
  看史书要先《史记》和《左传》,再看《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之后再看《资治通鉴》。
  3.2.14 《通鉴》却是连记去,一事只一处说,别无互见,散在编年。虽是大事,其初却小,后来渐渐做得大,故人初看时不曾着精神,只管看,后却记不得,不若先草草看正史一过。正史各有传可见,始末又有他传可互考,所以易记。每看一代正史记,却去看《通鉴》。
  [译文]
  《资治通鉴》按照年代顺序记事,一件史事只在一处讲,不会在其他地方相互参照,相关事件散在不同年份中。即使是大事件,刚萌芽时也不起眼,直到后来才逐渐发展壮大。所以人刚开始看的时候会不用心,只是粗略一过,等到看到后面时却已经记不得了。不如先粗略地把正史看一遍。正史中有传记可以看,整个事件的始末又有其他传记相互参照,所以更容易记住。每当看完一个朝代的正史记下了,再去看《资治通鉴》。
  3.2.15先生答陈福公①书〔1〕曰:“伊洛②文字亦多,恐难遍览。只前此所禀《近思录》③,乃其要领。只此一书,尚恐理会未彻,不在多看也。”
  [注释]
  ①陈福公:即陈俊卿。参看3.1.13条注释。②伊洛:北宋程颢、程颐的合称。二程为洛阳人,长期在洛阳讲学,后来程颐又居临伊川,二人讲学于伊河、洛水之间,因合称为“伊洛”。③《近思录》:该书是朱熹和吕祖谦为初学者把握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的思想理论而编辑的理学基础读本。
  [译文]
  先生在答复陈俊卿的书信中说:“程颢、程颐两位先生的文字也很多,恐怕难以全部读完。此前我给你说的《近思录》,是两位先生文字中最重要的要害和纲领。但是就这一本书尚且担心不能理解透彻,并不在于读的书多啊。”
  ◆张洪、齐熙所编部分
  3.2.16 问:“初学当读何书?”曰:“六经、《论》、《孟》,皆圣贤遗书,皆当读。但初学须知缓急。《大学》《语》《孟》,是圣人为人切要处。惟《大学》一书,说古人为学大方①,玩味此书,却读《论语》。”〔1〕
  [注释]
  ①大方:大道理,根本道理。
  [译文]
  有人问:“刚开始学习应该读什么书?”先生说:“六经、《论语》、《孟子》,都是圣贤留下来的经典,都应该研读。但刚开始学习必须知道轻重缓急的顺序。《大学》《论语》和《孟子》,是圣人讲的做人贴切紧要的地方,而其中只有《大学》这本书,讲的是古人做学问的根本方法,应该首先体会玩味这本书,然后再去读《论语》。”
  3.2.17 学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中庸》工夫密,规模大。〔2〕
  [译文]
  做学问必须先读《大学》,再读《论语》,然后读《孟子》,最后读《中庸》。《中庸》功夫周密、规模宏大。
  3.2.18 《论》《孟》《中庸》,待《大学》通贯浃洽,无可得看,后方看,乃佳。〔1〕
  [译文]
  《论语》《孟子》《中庸》,要等《大学》融会贯通,再也不需要看了,再去看它,效果才好。
  3.2.19 先看《大学》,次《语》《孟》,次《中庸》。果然下工夫,句句字字,涵泳切己,看得透彻,一生受用不尽。〔2〕
  [译文]
  先看《大学》,再看《论语》和《孟子》,再读《中庸》。如果真的能下一番苦功,对其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反复体会切合自身,看得通透明白,那一生都会受用无穷。
  3.2.20 人自有合读底书,如《大学》《语》《孟》《中庸》等书,岂可不读?读此四书,然后看《诗》《书》《礼》《乐》。上古之书,莫尊于《易》;中古后书,莫大于《春秋》。然此两书皆未易看。〔3〕
  [译文]
  每个人都有适合他读的书,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经典,怎么能不读?读完这四本书,再去读《诗经》《尚书》《礼记》和《乐记》。上古时候的书中,地位最尊贵的是《易经》;中古以后的书中,地位最崇高的是《春秋》。然而这两本书都不容易看懂。
  3.2.21 先生问刚中①平时读何书。刚中说:“看《语》、《孟》、荀、杨、庄、老、王通②诸书。”先生云:“须看《语》《孟》。若荀、杨,乃误人之书;庄、老,乃坏人之书。”
  [注释]
  ①刚中:即刘刚中(1165—1233),字德言,南宋福建建宁客坊龙溪村人。理学家,朱熹门人。②王通(584—617):字仲淹,道号文中子,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万荣县通化镇)人,隋朝著名儒家、教育家、思想家。
  [译文]
  先生问刘刚中平时都读什么书。刚中说:“读《论语》《孟子》,以及荀子、扬雄、庄子、老子、王通等人写的书。”先生说:“一定要读《论语》《孟子》。至于荀子、扬雄写的,是误人子弟的书;至于庄子、老子写的,是坏人心志的书。”
  3.2.22 问:“看书以何为先?”曰:“先读《大学》,可见古今为学首末次第。”
  [译文]
  有人问:“应该先读什么书?”先生说:“先读《大学》,可以从中看出古今做学问的先后顺序。”
  3.2.23 又曰:“致知、格物,是穷此理;诚意、正心、修身,是体此理;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推此理。要做三节看。”〔1〕
  [译文]
  又说:“致知、格物,是探究这个道理;诚意、正心、修身,是体验这个道理;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推行这个道理。要将此当做三个阶段来看。”
  3.2.24 《大学》,是圣门最初用工处。“格物”,又是《大学》最初用工处。〔1〕“致知”一章,此是《大学》最初下手处,若理会得透彻,后面便容易。〔2〕
  [译文]
  《大学》是进入圣贤之门最初需要用功的地方。“格物”,又是《大学》中最应先用功的地方。“致知”一章,是学习《大学》最应先下手的地方,如果理解透彻了,后面的也就容易了。
  3.2.25先读《大学》,可见古人为学首末次第。且就实处理会却好,不消得专去无形无影处理会。〔3〕
  [译文]
  先读《大学》,可以从中了解古人读书做学问的先后顺序。先就实在的地方去理解领会就好了,用不上专门去无形无影的地方理解领会。
  3.2.26 读书之序,须是且着力去看《大学》,又着力去看《论语》,又着力去看《孟子》。看得三书了,这《中庸》半截都了不用问人,只略略恁①看过。不可掉了易底,却先去攻那难底。
  《中庸》多说无形影,如鬼神,如“天地参”②等类,说得高;说下学处少,说上达处多。若且理会文义,则可矣。〔1〕
  [注释]
  ①恁:那么,那样,如此,这样。②天地参:与天地参,语出《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意为尽性则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
  [译文]
  读书的顺序,必须是花大力气去读《大学》,然后又花大力气读《论语》,再花大力气读《孟子》。看懂这三本书了,那么《中庸》的一半也都不用再去请教别人了,只需要简略地看一下就可以了。不要忽视了容易理解的地方,却先去攻克难以理解的地方。《中庸》很多地方都是说些没有形影的话,比如鬼神,比如“天地参”之类,说得非常高深玄妙。这本书说做学问具体操作的地方少,讲做学问理解通达的地方多。若暂且先理解领会文义,也就可以了。
  3.2.27 《易》难看,不若且看《大学》《中庸》《语》《孟》《诗》《书》,较好商量。
  [译文]
  《易经》很难看懂,不如暂且先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等,这些都比较好探讨。
  3.2.28 《易》书自是难看,须经理世故,多识尽人情物理,方看得入。盖此书平淡所说之事,皆是见①今所未尝有者。学者须先读《诗》《书》。他经有个见处,及曾经历事,方可以读《易》,得其无味之味。此初学者所以未可便看。如《论语》,所载皆是事亲、取友、居乡党,目下便用得者;所言皆对着学者,即今实事。《孟子》每章先言大旨了,又自下注脚。《大学》则前面三句总尽致知、格物而下一段纲目,“欲明明德”以下一段又总括了传中许多事。一如锁子骨②,才提起便总说得来,所以教学者且看此二三书。若《易传》,则卒乍③里面无提起处,盖其间义理阔多。〔1〕
  [注释]
  ①见:即“现”。②锁子骨:指得道之人的骨节,对应肉体凡胎。③卒乍:卒,通“猝”,仓促、突然。
  [译文]
  《易经》本身就难读,必须是经历世事变故,多了解人情世故及事物道理了,才能读得进去。因为这本书平平淡淡所说的事情,都是现今所没有过的。求学者必须先读《诗经》《尚书》。等对其他经书有一定的见地了,加上有一定阅历了,才可以读《易经》,品出其中没味的味道。这就是初学者为什么不能随便读《易经》的原因。比如《论语》,当中记载的都是侍奉双亲、选择朋友、居住乡里等这些眼下用得着的事情,其中说的话都是针对求学者而言的,也是如今生活中实际的事情。《孟子》的每一章先说主旨大意,然后自己加上注脚进行解读。《大学》也是开头三句是“致知格物”一段大纲和条目,“欲明明德”以后的一段又总结概括了传文中的很多事情。好比是锁子骨,一提起来,便能整体上说出来,所以我教导求学者要先看这两三本书。《易传》的文句仓促,没有提纲挈领的地方,这是因为里面的义理太过于广阔繁杂。
  3.2.29 《易传》先须读他书。理会得义理了,方有个入路,见其精密处。盖其所言义理极妙,初学者未曾使著〔1〕,不识其味,都无启发。如《遗书》①之类,人看着却有启发处。非是《易传》不好,是不合使未当看者看。须是已知义理者,得此便可磨礲入细。此书于学者,非是启发工夫,乃磨礲工夫。〔2〕
  [注释]
  ①遗书:上古帝王遗留下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经典书籍,是指中国最古老的书籍。
  [译文]
  看《易传》前先要读其他书。理解领会其中的道理了,才有个入门的路径,才能见识到《易传》的精密。这是因为《易传》所讲的道理非常玄妙,对初学者来说,就像没有筷子,就没法品尝其中的味道,也不会有所启发。像《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类上古经典,虽年代久远,但初学者至少还有所启发。不是说《易传》不好,而是说它不适合于还未到恰当时候的人看。必须是先前已经了解义理的人,拿到这本书才能更好地磨砺所学。这本书对学者来说,不是用来启发思考,而是用来磨砺学问的。
  3.2.30 先生与陈丞相①书曰:“《易》书难读。今之说者,多是不得圣人本来作经立言之意,而缘文生义,便说道理,故虽说得行,而揆②以人情,终无意味。顷尝极意研索,仅得一二,而所未晓者尚多。窃意莫若且读《诗》《书》《论》《孟》之属,言近指远,而切于学者日用工夫也。”〔3〕
  [注释]
  ①丞相:即陈俊卿。参看3.1.13条注释。②揆:揣度,估量。
  [译文]
  先生在给陈俊卿丞相的书信中说:“《易经》很难读。现在解读《易经》的人,大多都是没能理解圣人著书立言的本意,而望文生义、随意解说道理,因此虽然说得好,但用人之常情来考察,还是没什么意思。我曾经努力研习探索,也才得到少许收获,不明白的地方还有很多。我私下认为,读书不如先读《诗经》《尚书》《论语》《孟子》之类,这类书语言贴近意味深远,故而能切合学者日常修身处事的实际。”
  3.2.31 先生答江德功①书曰:“若要读书,且读《论》《孟》《诗》《书》之属。就平易明白有事迹可按据②处,看取道理体面,涵养德性。”〔1〕
  [注释]
  ①江德功:即江默,字德功,福建崇安人,朱熹门人。②按据:依据。
  [译文]
  先生在答复江德功的书信中说:“如果要读书,就读《论语》《孟子》《诗经》《尚书》之类。就这类书平易明白、有事实依据的地方,去仔细体会其中道理的整体和各个方面,用来涵养自己的道德品性。”
  3.2.32 今人耳学①,都不将心究索。大抵诸经文字,有古今之殊,又有传注障碍,若非理明义精,卒②难决择。不如且读《大学》《论》《孟》《中庸》,平易明白而意自深远,只要人玩味寻绎③,目下便可践履④也。〔1〕
  [注释]
  ①耳学:仅靠听闻得到的学问。语出《文子·道德》:“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故听之不深,即知之不明。”②卒:终究,到底。③寻绎:抽引推求,反复探索。④践履:履行,实践,意即亲自实行、亲自去做。
  [译文]
  现在的人靠听闻做学问,大部分都不肯用心求索。大致而言,各类经书文字,既有古今的时代差别,又有传注造成的障碍,如果不是道理明白义理精微,终究还是难以抉择。不如先读《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些书,道理平易明白而意义深远,只要人反复体会其中的意味而且努力探索,眼下就可以付诸实践。
  3.2.33 答符复仲①书曰:“《易》书明白而精深,易读而难晓。须兼《论》《孟》及《诗》《书》明白处读之,乃有味耳。”〔2〕
  [注释]
  ①符复仲:即符初,字复仲,朱熹门人。
  [译文]
  先生在答复符初的书信中说:“《易经》一书文字明白而道理精深,容易阅读却难以知晓。必须同时和《论语》《孟子》以及《诗经》《尚书》中清楚明白的地方结合起来读,才有味道。”
  3.2.34 答方宾王①书曰:“《易》之一书,最不易读。而今人喜言之,正所谓画鬼神者。殊不知只是瞒得不会底,于自己分上成得何事?而世人自有晓得者,亦不可得而欺也。”〔1〕
  [注释]
  ①方宾王:即方谊,字宾王,浙江嘉兴人,朱熹门人。
  [译文]
  先生在答复方宾王的书信中写道:“《易经》这本书,最不容易读懂。但是现在的人都喜欢谈论它,这正是所谓不知鬼神而画鬼神啊。殊不知这样,只能瞒骗那些不懂的人,对自己而言又能成就什么?世人当中自有知晓《易经》者,这样做也欺骗不了他们啊。”
  3.2.35 答陈明仲①书曰:“经书难读,而《易》书为尤难。盖未开卷时,已有一重象数②大概工夫。开卷之后,经文本意又多被先儒硬说杀了。今人看得意思局促,不见本来开物成务③活法”〔2〕
  [注释]
  ①陈明仲:即陈旦。参看3.1.27条注释。②象数:指卦象和数术,二者是学习占卜的基础。③开物成务:指使人通晓万物的道理,根据这样的道理去办事,就能把事情办好,取得成功。《周易·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译文]
  先生在答复陈明仲的书信中说:“经书难读,而《易经》尤其难读。大概因为还没打开书时,就得先对卦象爻数下一番功夫。而打开书之后,经文中本来的意思又多被先辈儒生牵强附会地解说坏了。所以今天的人读起来就觉得其中义理有限紧迫,看不出其通晓万物、成就事务的灵活处。”3.2.36 读《礼记》,复读《仪礼》。《仪礼》是经,《礼记》是解。如《仪礼》有《冠礼》,《礼记》便有《冠义》;《仪礼》有《昏礼》,《礼记》便有《昏义》。其他皆然。〔1〕
  [译文]
  先读《礼记》,然后再读《仪礼》。《仪礼》是经书,《礼记》是对它的解读。比如《仪礼》中讲到了《冠礼》,《礼记》中就有《冠义》;《仪礼》中讲到了《婚礼》,《礼记》中便有《婚义》。其余也都是这样。
  3.2.37 读书须是先以经为本,而后读史。〔2〕
  [译文]
  读书必须以经书为根本,然后再读史书。
  3.2.38 先生答吕伯恭①书曰:“示喻今学者兼看经史,甚善。此间学者少通敏②之资,只看得一经或《论》《孟》,已无余力矣。然恐亦当令多就经中留意为佳。盖史书闹热,经书冷淡,后生心志未定,少有不偏向外去者,亦当预防也。”〔3〕
  [注释]
  ①吕伯恭:即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号东莱,世称“东莱先生”,为与伯祖吕本中相区别,亦有“小东莱先生”之称。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创立“婺学”,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之先声。著有《东莱集》《历代制度详说》《东莱博议》等,并与朱熹合著《近思录》。②通敏:通达聪敏。
  [译文]
  先生在答复吕伯恭的书信中写道:“阁下教导当今的学者要同时阅读经书和史书,非常好。这里的学生少有通达聪敏的资质,只要看一部经书或者只读《论语》《孟子》,就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了。因而恐怕也得让他们多在经书中下功夫才好。大概因为史书热闹,经书却枯燥,年轻人的心志还没有安定下来,很少有不偏向于经书之外的,这一点也应当预防。”
  3.2.39 又曰:“为学之序,为己而后可以及人,通理然后可以制事。故程夫子①教人先读《论》《孟》,次及诸经,然后看史,其序不可乱。若恐其徒务空言,但当就《论》《孟》经书中,教以躬行之意,庶不相远。”〔1〕
  [注释]
  ①程夫子:即程颐。参看2.6.1条注释。
  [译文]
  先生又说:“做学问的顺序,是先修养自身而后推己及人,通晓道理而后权衡事务。所以程颐先生教导世人要先读《论语》《孟子》,接着阅读其他各类经书,然后再看史书,这个顺序不可紊乱。如果担心他们只是空谈,那且就《论语》《孟子》等经书,把指导亲身实践旨意给他们,则不会偏离多远。”
  3.2.40 《通鉴》难看,不如看《史记》《汉书》容易。《史记》《汉书》事多贯穿,《通鉴》是逐年事,逐年过了,更无踪迹。某旧读《通鉴》,且草看正史一上①,却来看他。〔1〕
  [注释]
  ①一上:一番。
  [译文]
  《资治通鉴》难看,不像看《史记》《汉书》容易。《史记》《汉书》中的史事多数都能贯穿始终。《资治通鉴》是按年份逐年记事的,年份一过,便没有了史事的踪迹。我以前读《资治通鉴》,先是大致地把正史看一遍,再来看它。
  3.2.41 答潘叔昌①书曰:“看史但欲通知古今之变,又以观其所处理义之得失耳。读《通鉴》,且将全本熟看,却去看纲目,发明②却尽好议论也。”〔2〕
  [注释]
  ①潘叔昌:即潘景愈,字叔昌,潘叔度之弟,浙江松阳人,吕祖谦门人。②发明:创新,创造发挥。
  [译文]
  先生在答复潘叔昌书信时写道:“读史书只是要通晓古今的变化,又借此考察其处理事情在义理上的得失。读《资治通鉴》,先要将全书熟读,再去看其他的纲目,至于创造发挥的地方也好同人探讨。”
  3.2.42 先看《语》《孟》《中庸》,更看一经,却看史,方易看。先看《史记》,《史记》与《左传》相包。次看《左传》,次看《通鉴》,有余力则看全史。〔1〕
  [译文]
  要先看《论语》《孟子》《中庸》,再看一本经书,然后再读史,才容易看懂。读史要先看《史记》,《史记》与《左传》相互包涵。再看《左传》,再看《资治通鉴》,有余力再去看全部的史书。
  3.2.43 人要会作文章,须读取一部西汉文①,与韩文、欧阳文、南丰文②。〔2〕
  [注释]
  ①西汉文:朱熹认为文章须有雄健之美,故推崇战国、西汉时作品。②韩文、欧阳文、南丰文:即韩愈、欧阳修、曾巩的作品。南丰,曾巩的家乡,在江西南丰。此处以南丰代指曾巩。
  [译文]
  人想要学会写文章,须先读一本西汉时期的文集,以及韩愈、欧阳修和曾巩的文章。
  3.2.44 先生答程允夫①书曰:“三百篇,性情之本;《离骚》,词赋之宗。学诗而不知以此,是亦浅矣。后山②诗固佳,然前辈以为尽力,规模已少变化,其论甚当。然学者所急,亦不在此。学者之要,求诸己而已。求诸己别无要妙,《语》《孟》二书精之熟之,求所以见圣贤用意处,被服③而力持之,可也。文字工拙,尚何足道?”〔1〕
  [注释]
  ①程允夫:即程洵,字允夫,南宋婺源(今属江西省)人。朱熹门人,是程朱学派的重要学者。②后山:即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北宋官员、诗人,彭城人。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③被服:信奉。
  [译文]
  先生在答复程允夫的书信中说:“《诗经》三百篇,是抒发性情的奠基之作;《离骚》,是写作词赋的万源之宗。学习诗歌而不知道这些,那就太肤浅了。后山的诗固然好,然而前辈只是认为他已用尽全力,规模已经少了变化,这个观点非常恰当。但是求学者的当务之急也不在这里,学者最紧要的,是反省自身而已。反省自身没别的要诀妙法,只是把《论语》《孟子》两本书读熟、精通,从中探求圣贤的真实用意,诚心事奉并且尽力实践,就可以了。至于文字的拙劣,又有什么可以称道的?”
  3.2.45 又书曰:“某闻之先师病翁①及诸丈人先生,皆谓作诗须从陶、柳②门庭中来,乃佳耳。盖不如是,不足以发萧散冲淡③之趣,不免于局促尘埃,无由到古人佳处也。如《选》④诗及韦苏州⑤诗,亦不可不熟观,近世诗人,如陈简斋⑥绝佳,张巨山⑦逾冲淡,但世不甚喜耳。更须熟观《语》《孟》,以探其本。(已上三段,非读书本务,亦圣门“游于艺”之意云耳。)
  [注释]
  ①病翁:即刘子翚(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②陶、柳:即陶渊明、柳宗元。③萧散冲淡:萧散,潇洒;冲淡,淡泊。④《选》:指《昭明文选》,编者为南朝梁萧统。⑤韦苏州:即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曾任苏州刺史,所以称“韦苏州”。⑥陈简斋:即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今河南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著有《简斋集》。⑦张巨山:即张嵲(1096—1148),字巨山,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徽宗宣和三年(1121)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
  [译文]
  先生又写道:“我听说,已故的老师病翁先生以及诸位前辈老先生,都说作诗要从陶渊明、柳宗元的风格中出来,乃是上乘。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足以抒发潇洒淡泊的意趣,不免拘限于世间俗事,无法达到古人高明的境界。如《昭明文选》中收录的诗歌以及韦苏州的诗歌,也不可不熟读。近代诗人,如陈简斋的诗歌极其好,张巨山的诗歌过于平淡冲和,但世人不太喜欢。还需要熟读《论语》《孟子》,来探究它们的本源。”(以上三段,讲的并不仅是读书本身,也是在讲圣贤门内在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的范围内学习活动的意思。)
  ◆辅广初编部分
  3.2.46 每书诵读考索之序。先生答滕德粹①兄弟书〔1〕曰:“足下于其所欲去者既未能脱然于胸中,所欲就者又杂然并进,而不无贪多欲速之意,是以虽知其然,而未免于茫然无得之叹耳。足下诚若有志,则愿暂置于彼而致精于此。取其一书,自首而尾,目之所玩不使过一二章,心念躬行,若不知复有他书者。如是终篇而后更受业焉,则渐涵②之久,心定理明,而将有以自得矣。《论语》之书,乃是圣门亲切之训,程氏之所以教,尤以为先,足下不以愚言为不信,则愿就此书始。”
  [注释]
  ①滕德粹:即滕璘(1150—1229),字德粹,号溪斋,婺源(现属江西)人,南宋官吏。与弟珙受教于朱熹,入太学。著有《溪斋类稿》三十卷,已佚。②渐涵:浸润。
  [译文]
  诵读研习每本书的顺序。先生在答复滕璘兄弟的信中说:“阁下对于想要放下的还未能了然于胸,想要学的又杂乱无序,其中不无贪多求快的意向,所以虽然知道这个状况,但却不免要发出茫然无得的感叹。阁下如果真的有求学的心志,就应该暂且把那种想法搁置一旁而在读书这一方面力求精湛。拿起其中一书,从头到尾认真阅读,每日研习内容不得超过一二章,心思所念,身体力行,就像不知道还有其他书一样。如果能这样读完一本书,再跟随先生系统学习,则逐渐浸润的时间久了,内心安定,义理分明,必将有所收获。《论语》这本书,是圣人门内亲切教人的经典,二程先生用来教人的,更把这本书放到第一位。阁下如果不认为我所言不可信的话,就请从此书开始吧。
  3.2.47 先生答吴伯丰①书〔1〕曰:“且如看《大学》,如都不知有他书相似,逐字逐句,一一推穷;逐章反复,通看本章血脉;全篇反复,通看一篇次第。终而复始,令其通贯浃洽,颠倒烂熟,无可看得,方可别看一书。今方看得一句《大学》,便已说向《中庸》上去,如此支离蔓衍,彼此迷暗,互相连累,非惟不晓《大学》,亦无功力别可看《中庸》矣。”又曰:“《论》《孟》《中庸》,尽待《大学》通贯浃洽,无可得看后方看,乃佳。若奔程趁限,一向趱着了,则虽看,犹不看也。近方觉此病痛不是小事。元来道学不明,不是上面欠却工夫,乃是下面元无根脚。若信得,及早脚踏实地如此做去,良心自然不放,践履自然纯熟,非但读书一事也。”
  [注释]
  ①吴伯丰:即吴必大(tài)(1146—1197),大,由“太”字避讳改,江西兴国人,早年师从张栻、吕祖谦,后师从朱熹。深受朱子嘱望,可惜盛年因病而卒。
  [译文]
  先生在答复吴必大的信中说:“好比看《大学》,就像不知道有其他相似的书,一字一句挨个去推研穷究;章章不断反复,上下通看本章意思脉络;全篇不断反复,通看全篇前后顺序。读完了再看时,力求对文章融会贯通和谐融洽,颠来倒去烂熟于心,看得再也没有任何疑虑,才可看另一本书。现在你才看了一句《大学》,就开始联系《中庸》去解说,像这样支离破碎随意延伸,彼此之间模糊隐晦,相互连累,非但不能明白《大学》,也没有精力再去看《中庸》。”又写道:“《论语》《孟子》《中庸》这三本书,一定要等到把《大学》读得融会贯通和谐融洽,没什么疑虑之后再去看,才好。如果奔日程、赶时限,逼迫得太紧了,就是看了也和没看一样。近来方才体察到这个读书的毛病不是小事情,原来对儒学不明白,并不是在理解领悟上没下功夫,而是在文献阅读上没有基础。如果信得过我的话,尽早脚踏实地地按照这个方法去做,这样心态自然不会散逸,践行也自然熟练,并非只有读书一件事才这样。”
  3.2.48政如农功,如农之有畔①,为学亦然。〔1〕
  [注释]
  ①政如农功,如农之有畔: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子产曰:‘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畔,界限,引申为法度。
  [译文]
  为政就像务农,就像农田都有地畔一样。治学也是如此。
  3.2.49理会经,不可躐等,不可草率,徒费心力。须依次序理会,得一经通熟,他书亦易看。
  [译文]
  理解领会经籍不能打乱次序,不能马虎随便,白白浪费心思力气。要依照顺序理解领会,将一本典籍理解通彻,这样再看其他书就容易了。
  3.2.50 凡读一件,便要精这一件。一件看得精,其他书亦易看。尝爱山谷①《与李几仲②帖》,说读书法甚好,云:“大率学者喜博而尝病不精,泛滥诸书,不若精熟于一也。有余力,然后及诸书,则涉猎诸篇亦得其精。盖以我观书,则处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注释]
  ①山谷:即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游学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②李几仲:即李方,字几仲,黄庭坚同时期人。
  [译文]
  凡是读一本书,就要精通这本书。只要一本书读得精通,其他的书也就容易阅读。我曾经特别喜欢黄庭坚的《与李几仲帖》,里面提到的读书法非常好,他说:“现在的求学者喜欢博览群书,但问题却在不能精深,所以泛泛地读各种书,不如精心地熟读一本书。如果还有多余精力,再去读其他书,这样涉猎到的各个篇章也能精通。所以以我为主体去读书,处处均能受益;以书为主体来对我,则放下书卷,仍然茫然无知。”
  3.2.51 读书,须是一件一件读,理会了一件,方可换一件。理会得通彻是当了,则终此生更不用再理会后面,只须把出来温寻涵泳便了。若不与逐件理会,则虽读到老,依旧生。正如吃饭,不成一日都要吃得尽?须与分做三顿吃。只怎地顿顿吃去,知一生吃了多少饭?读书亦如此。〔1〕
  [译文]
  读书,必须是一本一本地读,理解领会一本,才能读另外一本。理解领会地透彻恰当了,则终此一生不必再去理解领会别的,只需要把前面学好的拿出来温习体会即可。如果不是每本书都理解领会,纵然读到老,仍然还是生疏的。这好比吃饭,难道可以把一天的饭一下都吃完?需要分成三顿吃。就这样顿顿吃下去,谁知道一生会吃下多少饭?读书也是这样。
  3.2.52 读书须纯一,如看一般未了,又要涉猎一般,都不济事。某向时读书,方其读上句,则不知有下句;方其读上章,则不知有下章。一日之间,只读一二章。凡读书,到冷淡无味处,尤当着力精考。〔1〕
  [译文]
  读书必须专注如一,如果一件事没做完,又要做另一件事,那两件事都做不成。我以前读书,在读上一句的时候,就不知道有下一句;在读上一章的时候,就不知道有下一章。一天也只读一两章。凡是读书,一旦读到平淡无味的地方,尤其要努力精心考察。
  3.2.53 文字且子细逐件理会,得看多,自有个见处〔2〕。一之①曰:“易简〔3〕且要知尽许多疑了,方可下手做去。”先生曰:“若要知了,如何便知得了?不如且听〔4〕,知得一件做一件,知得两件做两件,贪多不得。今之学者,大抵有贪多之病。如此用工夫,恐怕枉费了时日。熹谓少看者功却多,泛然多看,全然无益。熹深知此病,初来只是一个小没理会,少间却成一个大没理会去。”〔5〕
  [注释]
  ①一之:即林易简,字一之,漳州贡士,朱子门人。朱熹在漳州任地方长官时,聘请他到漳州府学宫任职。
  [译文]
  文字要仔细地一点一点地理解领会,看得多了,自然会形成自己的观点。林易简先生说:“我要把知道的所有疑点都先解决掉,然后再放手去做。”先生说:“要把知道的都弄清楚,怎样才能完全弄清楚?不如听其自然,弄清楚一点就先做一点,弄清楚两点就先做两点,不可贪多。当今的学者,大多都有贪多的毛病。这样下功夫,会白白浪费很多时间。我曾说看书少反倒收获多,泛滥多看,根本无益。我太了解这个毛病了,最初只是一个小的不理解领会,但过不了多久就会成为大的不理解领会。”
  3.2.54 又曰:“文字不可泛看,须逐句逐段理会。理会1〕此一段未透,又去看别段,皆成鹘突①去,如何会做彻〔2〕?如何会通贯?今有看文字一览而尽者,亦恐只是无究竟。”〔3〕
  [注释]
  ①鹘突:模糊,混沌。
  [译文]
  先生又说:“文字不能泛泛地看,必须逐句逐段地理解领会。如果一段理解领会不透彻,又去看另外一段,都成稀里糊涂的了,怎么可能理解彻底融会贯通?今天有人看文字只是浏览一遍,恐怕这样也不会有什么收获。”
  3.2.55 问:“经书须逐句理会,史书易晓,只看大纲,如何?”曰:“固不同,然亦自是草率不得。须当看人物是如何,当时治体是如何,皆当子细。上蔡①说明道②看史,逐行看过,不差一字。”〔4〕
  [注释]
  ①上蔡:即谢良佐(1050—1103),字显道,人称“上蔡先生”或“谢上蔡”,蔡州上蔡(今河南)人,北宋官员、学者。师从程颢、程颐,与游酢、吕大临、杨时号称“程门四先生”。创立上蔡学派,是心学奠基人、湖湘学派的先驱,在程朱理学发展史上具有桥梁作用。著有《论语说》,其核心思想被门人曾恬、胡安国录为《上蔡先生语录》,后经朱熹编辑为《上蔡语录》三卷。②明道:即程颢(1032—1085),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世居中山(今保定定州),后从开封徙河南(河南洛阳)。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曾和其弟程颐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
  [译文]
  有人问:“经书是需要逐字逐句领会,但史书容易懂,只看个大致,怎么样?”先生答道:“经书与史书自然有分别,但也同样草率不得。必须看历史人物是怎样的,当时的政治体制是怎样的,都要仔细留意。谢良佐先生说自己的老师程颢读史书,也是一行一行认真看过,一个字也不错过。”
  3.2.56 先生语陈公直①曰:“读书须逐些子细理会,莫要搅动他别底。今人读书,多是从头看到尾都搅浑了。”〔1〕
  [注释]
  ①陈公直:朱子晚年门人。生平不详。
  [译文]
  先生对陈公直说:“读书需要一点点仔细理解领会,不要牵扯其他的。现在的人读书,大多从头到尾都搅浑了。”
  3.2.57 须是紧着工夫,不可悠悠,又不须忙。只常提撕①,待心醒则愈有力。〔1〕
  [注释]
  ①提撕:教导,提醒。
  [译文]
  读书必须抓紧时间下功夫,不能悠哉游哉,但也不能迫切慌乱,只需常常提醒自己,等到心中清醒则读书效果会更好。
  3.2.58 读书须是不可枝蔓。如读《孟子》,其间引援《诗》《书》处甚多,今虽欲检本文,但也只须看一段,便依旧自看本来章句,庶几此心纯一。道夫①曰:“此非特为读书之方,亦存心养性之要法也。”〔2〕
  [注释]
  ①道夫:杨道夫,字仲思,福建浦城人,朱熹弟子。
  [译文]
  读书不能勾连太多。比如读《孟子》,其中援引《诗经》与《尚书》的地方很多,虽然有必要查查出处,但看完相关内容仍然要回到《孟子》上来,这样心思才能纯粹专一。杨道夫说:“这不仅是读书的方法,也是修心养性的法门。”
  3.2.59 看经书之法。看《论语》如无《孟子》,看上章如无下章。看“学而时习之”,〔3〕不须看“有朋自远方来”。且专看此一意,得之而后已。又如理会此句未得,更不须杂以别相似者。次第乱了,和此句也晓不得。〔1〕
  [译文]
  读儒经的方法。看《论语》就好像没有《孟子》,看上一章就好像没有下一章,看“学而时习之”,就不需看“有朋自远方来”。先专心看这里的意思,明白之后才停止。再比如这句没弄明白,更不能混杂其他相似说法。顺序乱了,连这一句也理解不了。
  3.2.60 又云:“读《论语》如无《孟子》,读前段如无后段。不然方读此,又思彼,扰扰于中,这般人不惟无得于书,胸中如此,作事全不得。”〔2〕
  [译文]
  又说:“读《论语》就好像没有《孟子》,读前段就好像没有后段。不然才读这里,又想那里,心里纷纷扰然,这种人不光读书没有收获,心里若是这样,做什么事都不会有收获。”
  3.2.61 读书须是专一。读这一句且理会这一句,读这一章且理会这一章。须是见得此一章彻了,方可看别章。未要思量别章、别句。〔3〕
  [译文]
  读书必须要专一。读这一句就先理解领会这一句,读这一章就先理解领会这一章。必须是把这一章理解透彻了,才去看其他的章节。不要思考其他篇章、其他字句。
  3.2.62 只是平心定气在这里看。适因洗浴得一说:大抵揩浴须从头揩去,则用力省而垢可去。若于此处揩几揩,于彼处揩几揩,则劳而无功,学问亦然。若一番理会不了,又欲更作一番理会,终不济事也。莫道见了便休。而今看一千遍,见得又别;看一万遍,见得又别。须是无这册子时,许多节目次第,都历历落落①在自家肚里方好。〔1〕
  [注释]
  ①历历落落:清清楚楚。
  [译文]
  读书只是平心静气地盯着当前的内容看。刚才洗澡时悟出一个道理:大致而言,人揩澡都是从头到脚揩,这样不光省力,也能把污垢揩去。如果在这里揩几下,在那里揩几下,就会劳而无功,做学问也是这样。如果这里还没理解领会,又想去理解领会别的,最终成不了事。不要以为理解了一点就停止了。再看一千遍,理解就不一样;再看一万遍,理解又不一样。必须是没有这本书的时候,书里的章节目录前后顺序,都清清楚楚得就像在自己心里一样才行。
  3.2.63 在经筵①时曾说:“读书者譬如观此屋,若在外面望之便谓见了,则无缘识得。须是入去里面,逐一看过是几多间架、几多窗棂。看一遍了,又重看一遍,都说得方是。”〔2〕
  [注释]
  ①经筵:宋代帝王为倾听学者讲述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译文]
  先生为皇帝讲经时曾说:“读书好比参观这一座房子,如果在外面望见就说看到了,那就没机会深入了解它了。必须是走到房子里面,一件一件看过,看它有多少间架、多少窗棂,看过一遍后,再重新看一遍,然后都能讲得出来才行。”
  3.2.64 读书如园夫灌园。善灌者,随其蔬果根株而灌之。灌溉既足,则泥水相和而物得其润,自然生长。不善灌者,忙而治之,担一担之水,浇满园之蔬。人见其治园矣,而物未尝沾足①也。〔1〕
  [注释]
  ①沾足:指水分充分浸润土壤。
  [译文]
  读书就像园丁浇园。会灌溉的园丁,顺着果蔬的根部浇水。灌溉好了,则泥土和水均匀混合而作物也就得到滋润,自然生长。不善于灌溉的园丁,匆匆忙忙地干活,挑一担水,来浇满园的果蔬,人人都看见他在浇园,但实际上果蔬连根部都没有湿。
  3.2.65 先生问林共父①看《论语》至何处。对曰:“至《述而》。”先生曰:“莫恁地②快。这个使急不得。须是缓缓去理会,须是逐句去搜索。俟这一章透彻之后,却理会第二章,久后看得到贯通时,却自然事事会看。如吃饭样了,一日又却吃一日,吃得滋味后,方解生精血。若只是恁地吞下去,则不济事。”〔2〕
  [注释]
  ①林共父:名里不详。②恁地:这么,那么。
  [译文]
  先生问林共父《论语》读到哪里了。林共父回答:“读到《述而》篇了。”先生说:“别那么快。这个急不得。必须是慢慢地理解领会,必须是一句一句地思考。等这一章理解透彻之后,再去理解领会第二章。时间久了能理解得融会贯通了,自然每一件事都能理解。就如同吃饭一样,一天一天地吃,吃出滋味来,饭菜才能转化成精血。如果只是这样吞下去,就没什么用。”
  3.2.66 先生问子武①看《诗》到何处。对曰:“至《大雅》。”先生大声曰:“公前日方看《节南山》②,恁地快!恁地不得!今人看文字,敏底一揭开板③便晓,但于意味恐不会得。而今但只管看时,也只恁地。但百遍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自是强一百遍时。‘题彼脊令,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④这个看时,也只是恁地,但里面却有记不得底、解不得底意思,事在说不得底意思里面。”又曰:“《生民》⑤等诗,也见祭祀次第,此与《仪礼》相合。”〔1〕
  [注释]
  ①子武:即林夔孙,字子武,号蒙谷,福建古田人,朱熹门人。②《节南山》:《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时、直言敢谏的精神。③板:文书,簿册。④“题彼脊令”句:语出《诗经·小雅·小宛》。全篇表现了时世混乱、想念祖先、告诫兄弟警惕祸事的思想。⑤《生民》:《诗经·大雅》中的一首诗,主要追述周的始祖后稷的事迹,记叙他出生的神奇和他在农业种植方面的特殊才能。
  [译文]
  先生问林夔孙《诗经》看到哪里了,林夔孙回答:“读到《大雅》了。”先生大声训诫他说:“你前天才看到《节南山》,怎么这么快?这么快是不行的!现在的人读书,刚打开书就以为理解了,但对于其中的意味恐怕体会不到。而今只管看,也只是如此。看一百遍肯定强过看五十遍,看两百遍肯定强过看一百遍。比如‘题彼脊令,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等经典语句,初看时,也不过如此,但里面却有记不住、理解不了的深层次意义。做学问的关键,就在这些说不出的意思里面。”又说:“《生民》等诗,能够展现周王朝的祭祀顺序,这与《仪礼》是相符合的。”
  3.2.67 看文字不可伤快,恐不子细。须是理会得底,更须将来看。此不厌熟。熟后更看,方始觉其滋味出。〔1〕
  [译文]
  看文字不能太快,害怕看得不仔细。必须是理解领会彻底了,还需要时时拿出来看。读书不怕熟。熟了之后再看,才开始觉得其中的滋味慢慢出来了。
  3.2.68 先生答侯官丞①书曰:“示谕②读书之目,恐亦太多。姑以应课程可矣,欲其从容玩味,理与神会,则恐决不能也。”〔2〕
  [注释]
  ①侯官丞:即侯官的县丞,此代指朱熹的友人陈旦,他曾担任侯官县参看3.1.27条注释。②示谕:告知,晓示。常用于上对下,或用于书札。
  [译文]
  先生在答复陈旦先生的书信中说:“您信中所列的书目,实在是太多了。拿来应付课程还可以,如果要能从容玩味,让道理与心神交会,恐怕绝对不行啊。”
  3.2.69 又答书曰:“程氏①教人,以《论》《孟》《大学》《中庸》为本。须于此数书熟读详味,有会心处,方自见得。如其未然,读之不厌熟,讲之不厌烦。此数书,程氏与其门人高弟为说甚详,试访求之,自首至尾,循序加工。须如小儿授书,节节而进乃佳。不可匆匆翻阅,无补于事。又不可杂以他说,徒乱宗旨也。”〔1〕
  [注释]
  ①程氏:指程颢、程颐。参看3.2.15条注释。
  [译文]
  又回信说:“程颢、程颐两位先生教人,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根本。必须对这几本书读熟读透仔细体味,心里有所会通了,才算有收获。如果没有做到,就要继续熟读不厌其烦,继续讲解不厌其烦。这几本书,两位程先生和他们门下的弟子讲说得很详细,你们试着找来,从头到尾,按照顺序一步步地下功夫。就像给刚启蒙的小孩子讲经一样,必须一节一节地学习效果才好。不能匆匆忙忙地随便翻阅,这样无补于事。另外,讲这几部书时也不可以掺杂别的解说,否则只会把这几部书的宗旨搞乱。”
  3.2.70 读书是格物一事,今且须逐段子细玩味。〔1〕
  [译文]
  读书是探究事物道理的事情,现在需要一段一段地仔细体会。
  3.2.71人读书不可搀前①去,下梢②必无所得。〔2〕
  [注释]
  ①搀前:抢先。②下梢:最终。
  [译文]
  人读书不能一味地抢进度,否则最终会一无所获。
  3.2.72 读书如理乱发。然理发须逐条理,教条直;读书者须逐句逐字理会,教通透。
  [译文]
  读书就像梳理蓬乱的头发。梳理头发必须逐条梳理,梳到根根直顺;读书必须逐字逐句理解领会,做到每一句都能透彻明白。
  3.2.73 先生读书屏山书堂。一日,与诸生同行,登台见草盛长,命数兵士耘草。分作四段,各耘一角。有一兵士逐根拔去,耘得甚不多,其他所耘处一齐了毕。先生见耘未了者,问诸生曰:“诸公看几个耘草,那个快?”诸生言诸兵皆快,独指此人以为钝。先生曰:“不然。某看来,此卒独快。”因细视诸兵所耘处,草皆去不尽,悉复呼来再耘。先生复曰:“那一兵虽不甚快,看他甚子细,逐根去令尽。虽一时之难,然却是一番工夫便了。这〔1〕个又着从头用工夫。只缘其初欲速苟简①,故致得费力如此。看这处,便是学者读书之法。”〔2〕
  [注释]
  ①苟简:草率、简单。
  [译文]
  先生在屏山学堂读书。有一天,他与几个学生同行,登上一处高台,见台上杂草丛生,就命令几个士兵除草。他把台子划成四片,每个士兵分得一片。有一个士兵,除草都是连根拔去,他除的还不是很多,而其他地方已经把活干完了。先生去看了那个没除完草的士兵,然后问学生们:“你们看几个除草的,哪个比较快呢?”学生们说几个士兵都很快,唯独这个人太迟钝。先生说:“不是这样的。在我看来,唯独这个是最快的。”因此大家上前仔细观察士兵除草的地方,发现其他士兵都除得不干净,便把他们都叫回来重新再除。先生又说:“那个士兵虽然除得不快,但他很仔细,每一棵草都务必连根除去。虽然一时困难,但却只要下一次功夫就完成了。这几个又要从头用功夫。只因他们刚开始时一心求快又很草率,所以导致这样费力。看这件事,便能了解学者读书的方法。”
  ◆张洪、齐熙续编部分
  3.2.7 4观书不可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余。须看得一书彻了,方再看一书。若杂然并进,却反为所困。如射弓有五斗力,且用五斗弓便可拽满,己力欺得他过。今学者不忖自己力量去观书,恐自家照管他不过。〔1〕
  [译文]
  读书不能贪多,要使自己经常学有余力。必须先把一书看得透彻了,再去看另一本书。如果看得太杂,反而会让自己为众书所困。就好比射箭,自己有五斗的力量,就用五斗的弓箭便可以拽满,这是因为自己的力量也足以胜任。现在的学者不衡量自己的力量去读书,恐怕他们未必能照顾过来。
  3.2.75 读书,须看一句后又看一句,读一章后又读一章。格物,须格一物2〕,见这个物事①道理。道理既多,则难底道理,自然识得。
  [注释]
  ①物事:吴语词汇,沿用古词古义,相当于普通话的“东西”“物品”“事情”。
  [译文]
  读书时,必须看完一句再看另一句,读完一章再读另一章。所谓从事物上理解道理,必须是先把一个事物隔离开来,直至弄清它的规律与道理。道理掌握得多了,就算是很难的道理,也自然能理解。
  3.2.76 《大学》且逐章理会。先读本文念得,次将《章句》来解本文,又将《或问》来参《章句》,既逐段晓得,却将来统看温寻过。〔3〕
  [译文]
  《大学》要一章一章地理解领会。先读正文能念得纯熟,然后再拿《大学章句》来理解本文,接着再拿《大学或问》来参照《大学章句》,等到每一段都明白后,再统一阅读来达到温习的目的。
  3.2.77 论读书之法。择之①云:“尝作课程,看《论语》日不得过一段。”先生云:“明者可读两段或三段,如此亦可以治躁心。”〔1〕
  [注释]
  ①择之:即祖无择(1011—1084),字择之,祖籍范阳,河南上蔡人。北宋学者、政治家。
  [译文]
  谈论读书的方法。祖无择说:“我曾经制订过读书课程,看《论语》一天不能超过一段。”先生说:“聪明的人也可以读两段或三段。这样,也可以治心情浮躁的毛病。”
  3.2.78 先生问:“看《论语》了未?”辅广云:“已看一遍。”先生曰:“太快。若如此看,只是理会文义,不见得他深长底意味。”〔2〕
  [译文]
  先生问:“《论语》读完了没有?”辅广说:“已经看完一遍了。”先生说:“读得太快了。如果这样看书,只是理解了文义,不见得能体会到其中深远长久的意味。”
  3.2.79 先生问胡某:“《论语》读得多少?”对曰:“两日只杂看《中庸》等。”先生曰:“恁地如何会长进?看此一书,且须专一书”〔1〕
  [译文]
  先生问胡某:“读了多少《论语》?”胡某回答说:“只是这两天和《中庸》等书混在一起看。”先生说:“这样怎么会有长进?看一本书,就专心在这一本上。”
  3.2.80 读《大学》,且逐段捱看①。看这段时,似无得后面底。看第二段,却思量前段,令文思联属,却不妨。〔2〕
  [注释]
  ①捱(āi)看:挨着看。
  [译文]
  读《大学》,要一段一段挨着看。读这段时,就好像后面没有别的段落。但读第二段时,却要考虑前面的段落,让全文思路连贯起来,如此不会有什么妨碍。
  3.2.81 每日看一经外,《大学》《语》《孟》《中庸》四书,自依次序循环看,然史亦不可不看。〔3〕
  [译文]
  每天除了读一本经书之外,《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本书也要依照顺序循环看,然而史书也不能不看。
  3.2.82 《论语》从“学而时习之”读起,《孟子》从“梁惠王”读起,《大学》从“大学之道”读起,《中庸》从“天命之谓性”读起。某之法是如此,不可只择中间一两句来理会,意脉不相贯属。多歧亡羊①者,不可不戒也。〔1〕
  [注释]
  ①多歧亡羊:因岔道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语出《列子》。
  [译文]
  读《论语》要从“学而时习之”读起,读《孟子》要从“梁惠王”读起,读《大学》要从“大学之道”读起,读《中庸》要从“天命之谓性”读起。我的读书方法就是这样的,不能只选取其中一两句去理解领会,否则思路和文脉无法贯通。歧路多了,丢失的羊就难以找回,不可不引以为戒。
  3.2.83 又曰:“承谕‘专看《论语》,浸①觉滞固②。因复看《易传》及《系辞》’。此愚意所未喻。夫《论语》所记,皆圣人言行之要,果能专意玩索,其味无穷,岂有滞固之理!窃恐是不曾专一,故不见其味,而反以为滞固耳。至于读《易》,亦当遵用程子③之言,卦、爻、《系辞》自有先后,今亦何所迫切,而手忙脚乱亦至于此耶?”
  [注释]
  ①浸:逐渐。②滞固:固执而不变通。③程子:即程颐。参看2.6.1条注释。
  [译文]
  又说:“你来信说‘只读《论语》,慢慢觉得固执而不能变通。于是又看《易传》和《系辞》’。这一点我不能理解。《论语》中所记载的,都是圣人言论行为的要害,如果真能专心体会,其中意味无穷,又怎么会有执迷僵化的道理呢?恐怕是你没能做到专一,所以读不出其中的意味,反而觉得书中内容执迷僵化。至于读《易经》,应该遵循程颐先生的教导,卦、爻、《系辞》本来就有先后次序,现在为何如此迫切,以致手忙脚乱到这种地步了呢?”
  3.2.84 又曰:“授学须小作课程,责其精熟。若只似目前大餐长啜,贪多务速,即不济事。”〔1〕
  [译文]
  又说:“教授学生必须细心制订课程计划,要求学生做到精湛纯熟。如果像眼前有大餐一样大吃大喝,贪多求快,根本做不成事。”
  3.2.85 答黄子耕①书曰:“示谕且看《大学》,俟见大指,乃及他书。此意甚善。但看时,须是更将大段分作小段,字字句句,不可容易放过。常时暗诵默思,反复研究,未上口②时,须教上口;未通透时,须教通透。已通透后,便要纯熟,直是不思索时,此意常在心胸之间,驱遣不去。方是此一段了,又换一段看。如此数段之后,心安理熟,觉得工夫省力时,便渐得力也。近看得朋友间病痛,多是贪多务广,匆遽③涉躐,所以凡事草率粗浅,本欲多知多能,下梢一字不知,一事不能;本欲速成,反成虚度岁月。但能反此,如前所云,试用岁月之功,当自见其益矣。”〔1〕
  [注释]
  ①黄子耕:即黄㽦(1147—1212),南宋隆兴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字子耕。黄庭坚之孙,朱熹门人。尝从郭雍、朱熹学,以太学生举进士,为瑞昌主簿,监文思院,知卢阳县。通判处州(治今浙江丽水),有政绩,先后主管官诰院,任大理寺簿、军器监丞等。后知台州,置养济院,又创安济院以居病囚。迁知袁州,病死。著有《复斋集》。②上口:指背诵得很熟练,能随时随地顺口而出。③匆遽:匆匆忙忙,着急的样子。
  [译文]
  先生在答复黄子耕的书信中说:“你来信说正在读《大学》,等把它的基本要旨掌握后,再去读其他书。这个想法很好。但读的时候,必须把大段拆分成小段,每个字每句话都不要轻易放过去。时常心里暗暗诵读默默思考,反复揣摩,还没做到脱口而出,就必须做到脱口而出;还没做到理解透彻,就必须做到理解透彻。已经理解透彻了,就要做到纯熟,直到不刻意思考,其意思也一直在心中,怎么赶也赶不走。这样一段了结了,再换另一段去看。这样看过几段之后,心里安稳道理纯熟,觉得所下功夫省力的时候,就是读书得力了。近来看到朋友读书的毛病,大多是贪多求广,匆忙涉猎,所以什么事都是草率粗浅,本来想增长见识和能力,结果却是一个字都没弄明白,一件事也干不成;本来想快速达成目的,反而成了虚度岁月。但只要能对此反省,像前面说的那样去做,试着花费一些时间下功夫,则自然能见得其中收益了。”
  3.2.86 答胡季随①书曰:“近日学者意思都不确实,不曾见理会得一书一事彻头彻尾,东边绰②得几句,西边绰得几句,都不曾贯穿浃洽,此是大病。有志之士,不可不深戒也。”〔1〕
  [注释]
  ①胡季随:即胡大时,字季随,号盘谷,福建崇安人。世称“盘谷先生”。曾为张栻弟子,后追随朱熹。②绰:匆忙抓起。
  [译文]
  先生在答复胡季随的书信中说:“近日学者的想法都不实在,没有看到将一本书、一件事从头到尾理解透彻的,都是东边抓几句,西边抓几句,都没有做到融会贯通,这是做学问的大毛病。有志之士,不能不特别引以为戒啊。”
  3.2.87 答王季和①书曰:“读书不可贪多。今当且以《大学》为先,逐段熟读精思,须令了了分明,方可改读后段,如此庶几见功。久久浃洽通贯,则无书不可读矣。”〔2〕
  [注释]
  ①王季和:即王铅,字季和。朱熹《浦城县永利仓记》载淳熙、绍熙间有浦城县丞王铅,或即此人。
  [译文]
  先生在答复王季和的书信中说:“读书不能贪多。现在应当先读《大学》,逐段熟练诵读并且精心思考,必须把每个部分都理解明白时,才可以去读下一段,这样差不多就能见到功效了。久而久之则能融洽贯通,便没什么书不能读了。”
  3.2.88 答郭希吕①书曰:“专看《大学》,首尾通贯,都无所疑,然后可读《语》《孟》。《语》《孟》又无所疑,然后可读《中庸》。今《大学》全未晓了,而便兼看《中庸》,用心丛杂,如此何由见得详细?且更耐烦,专一细看为佳。日月不易得,大事未明,甚可惧也。”〔1〕
  [注释]
  ①郭希吕:即郭津,字希吕,浙江金华人,学者,曾请朱熹为其父撰写墓志铭。
  [译文]
  先生在答复郭希吕的书信中说:“先专门看《大学》,等到首尾全部理解透彻,没有任何疑虑了,然后才可以读《论语》《孟子》。《论语》《孟子》也没有疑惑了,然后可以读《中庸》。现在《大学》都还没全弄明白,而来和《中庸》一起看,心思杂乱,这样怎么可能理解呢?而且一定要有耐心,专心致志详细地看才好。时间得之不易,大事还没弄明白,简直太可怕了。”
  3.2.89 答刘仲则①书曰:“大抵读书,惟循序渐进为可得之。如百牢九鼎②,非可一嘬③而尽其味也。”〔2〕
  [注释]
  ①刘仲则:即刘榘,参见3.1.33条注释。②百牢九鼎:百牢,一百份祭祀或宴享用的牲畜;九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形容数量很大。③嘬(chuài):一口吞食。原文作:“大抵读书,惟虚心专意,循次渐进,为可得之。如百牢九鼎,非可一嘬而尽其味也。”
  [译文]
  先生在答复刘仲则的书信中说:“大致上说,读书只有循序渐进才能有所收获。就像百份祭享用的牲畜或是九只大鼎里的食物,并不是一口就能吃下去并且能尝出其中的味道啊。”
  3.2.90 答邵叔义①书曰:“窃意必欲实为此学,亦当有以自致其力于日用之间。读书穷理,积其精诚,循序渐进,然后可得。决非一旦慨然永叹,而躐等坐驰之所能到也。”〔1〕
  [注释]
  ①邵叔义:即邵浩,字叔义,浙江金华人,朱熹门人。
  [译文]
  先生在答复邵叔义的书信中说:“我认为必须踏踏实实地做学问,也应当把功夫下在日常应用中。读书穷究道理、积累自我精诚,遵循次序逐步推进,然后才能有所得。绝不是一时奋发感慨,而不守次第安心坐等就能达到的。”
  3.2.91 答陈师德①书曰:“读书之法,要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故程子②曰:‘善学者,求言必自近始。易于近者,非知言者也。’此言殊有味,惟困于远求而无得者知之。”〔2〕
  [注释]
  ①陈师德:即陈定,字师德,福建莆田人,朱熹门人。②程子:即程颐。参看2.6.1条注释。
  [译文]
  先生在回复陈师德的书信中说:“读书的方法,要按照次序进行并且养成习惯,要专心致志并且坚持不懈。从容体会句读文义,认真体验道德实践,然后才能内心平静而道理明白,渐渐得出其中意味。如果不这样,就算广泛求取,每天读诵五车书籍,对于求学又有什么收益呢?所以程颐先生说:‘善于学习的人,求索言论一定是从近处开始的。轻视身边言论的人,其实并不知道言论。’这句话特别有味道,然而只有因为好高骛远而一无所得的人,才能明白。”
  3.2.92 答郑子上①书曰:“看《大学》,须先紧着精神领略,取大体规模却便,回来寻个实下手处,着紧用力,不可只守着此个行程节次,认作到头处也。”〔1〕
  [注释]
  ①郑子上:即郑可学(?—1212),字子上,号持斋,福建莆田人,朱熹弟子。
  [译文]
  先生在回复郑子上的书信中说:“读《大学》,需要先集中精神去领会,认识到大体规模后,再回来寻找一个实在的下手处,努力用功,不能只是刻板地守着次序,只一条路走下去。”
  3.2.93 答潘叔昌①书曰:“大抵近世儒者,于圣贤之言,未尝求其义理之极致,而惟以多求剧读②为功,故往往遂以吾学为容易之空言,而求所以进实功、除实病者,皆必求之于彼。殊不知将适千里而迷于所向,吾恐其进步之日远,而税驾③之日赊④也。今若未能决意自拔得,且姑置其说,而专意于吾学,捐去杂博,专读一书,虚心游意,以求夫义理之所在。如此三年不得,而后改图,则朋友之心无所复恨,而于其所以进功除病之实,亦未为晚。”〔1〕
  [注释]
  ①潘叔昌:即潘景愈。参看3.2.41条注释。②剧读:疾读,流畅地阅读。③税驾:犹解驾、停车。谓休息或归宿。④赊:长,远,渺茫。
  [译文]
  先生在回复潘叔昌的书信中说:“大概近来的儒家学者,对于圣贤的言论,都没能深入地去穷究义理的极致,而只是把多读快读当做用功,所以往往把儒学当做容易理解的空话,而要得到实际功效、除去身上的病患,却在其他方面寻找。哪不知要到千里之外却先迷失了方向,我担心他进步的日子越长,而停下歇息的日子也就越渺茫了。如果现在还不能下定决心从中解脱出来,那就先将此类学说搁置一旁,而专心于儒学探究,舍弃繁杂的群书,专心攻读一本书,虚心体察文意,以探求其中义理所在。如果这样坚持三年还没收获,那再另做打算,作为朋友我的心里也不会有遗憾,而你追求实际功效除去病患的功夫,也不算太晚。”
  3.2.94 答廖子晦①书曰:“观书须从头循序而进,不以浅深难易有所取舍,自然意味详密。至于浃洽贯通,则无紧要处,所下工夫亦不落空矣。今人多是拣择难底、好底看,非惟圣贤之言不可如此间别,且是心意便不定迭②,纵然用心探索,得到亦与自家这里不相干。突兀聱牙③,无田地可安顿,此病不可不知也。”〔2〕
  [注释]
  ①廖子晦:即廖德明,字子晦,南建(今福建南平)人。南宋官员。少学释氏,后读杨时书,遂受业朱熹。推行教化,整修学宫,在南粤刻朱熹《家礼》及程氏诸书。著有《文公语录》《春秋会要》《槎溪集》。②定迭:定当,安定。③突兀聱(áo)牙:拗口,不顺口。形容文字艰涩生僻,拗口难懂。
  [译文]
  先生在答复廖德明的书信中说:“读书必须从头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因为书中有浅深难易而选择性地阅读。这样对书中的义理自然能够体会得详尽周密。至于做到融会贯通,就算是在无关紧要的地方下功夫也不会落空。现在的人大多都是挑选困难的、好看的地方去读,不仅圣贤的言语不能这样区分,而且自己的心思也无法安定,纵然用心探索,得到的也和自己毫不相干。文字艰涩生僻,拗口难懂,没有地方可以安置,这个毛病不可不知道啊。”
  3.2.95 答袁机仲①书曰:“《易》中卦位义理,层数甚多,自有次第。逐层各是一个体面,不可牵强合为一说。学者须是旋次理会,理会上层之时,未要搅动下层。直待理会得上层都透彻了,又却轻轻揭起下层理会将去。当时虽似迟钝,不快人意,然积累之久,层层都了却,自见得许多条理,千差万别,各有归着,岂不快哉!若不问浅深,不分前后,混成一块,合成一说,则彼此相妨,令人分疏不下,徒自纷纷,成卤莽矣。此是平生读书已试之效,不但读《易》为然也。”〔1〕
  [注释]
  ①袁机仲:即袁枢(1131—1205),字机仲,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南宋史学家。著有《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总括239事,为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
  [译文]
  先生在答复袁枢的书信中说:“《易经》中的卦位、义理,层次很多,自己有一定的次序。每一层各有体系,不能牵强地掺杂在一起解说。求学者必须按照次序理解领会,理会上一层意思时,不要牵涉下一层意思。直到将上一层意思都理解透彻了,再轻轻揭开下一层意思开始体会。当时虽然好像迟钝,不能尽如人意,但是积累久了,每层意思都清楚了,自然就能看出其中许多条理,它们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各有着落,岂不痛快吗!如果不管深浅、不分前后,混杂在一起,合成一个说法,则彼此就会妨碍,让人无法分辨,只是纷纷扰扰,成为粗疏而已。这是我平时读书已经检验得出的效果,不只是读《易经》才这样啊。”
  3.2.96 答王钦之①书曰:“取一书,从头逐段子细理会,久之必自有疑、有得。若平时泛泛,都不着实循序读书,未说义理不精,且是心绪支离,无个主宰处。与义理自不相亲,又无积累工夫参伍考照。(案《文集》,“照”作“证”。)骤然理会一件两件,若是小小题目,则不足留心;择其大者,又有躐等之弊,终无浃洽之功。但以《论语》为先,一日只看一二段,莫问精粗难易,只从头看将去,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反复玩味,久之必有自得。近年为朋友商量,亦多以此告之,然未见有看得彻尾者。人情喜新厌常乃如此,甚可叹!《论语》二十篇尚不耐烦看得了,况所谓死而后已者?又岂能办此长远工夫耶?”〔1〕
  [注释]
  ①王钦之:朱熹的友人。名不详,闽(今福建)人,尝官县主簿。
  [译文]
  先生在答复王钦之的书信中说:“拿一本书,从头一段段地仔细体会,时间长了必然会有疑惑、有所得。如果平时只是泛泛而读,却不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去读书,不要说义理无法精通,就是自己心思也是支离破碎,没有主宰的地方。自己同义理无法亲近,也没有日积月累的功夫来互相参考验证。(按照《文集》,“照”为“证”。)就算突然领悟到一两个,如果题目太小,则不足以放在心上;如果挑选大题目,又有逾越等级的弊端,最终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功效。所以应当先读《论语》,每天只看一两段,不要问精辟粗疏还是困难简单,只是从头读下去,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就思考,思考之后还是没明白再继续读,反复体会揣摩其中意味,时间长了自然有收获。近年来与朋友探讨,也多向对方说这个道理,然而并没见到有从头到尾坚持看透彻的人。人之常情,喜新厌旧,乃至如此,真是可叹啊!《论语》二十篇尚且没有耐心看,更何况还要从事死而后已的事业呢?又怎么有能力去做这么长远的工夫呢?”
  3.2.97 答林正卿①书曰:“读书之法,须从头至尾,逐句玩味。看上字时如不知有下字,看上句时如不知有后句,看得都通透了,又却从头看此一段,令其首尾通贯,然方其看此段时,亦不知有后段也。如此渐进,庶几心与理会,自然浃洽,非惟会得圣贤言语意脉不差,且是自己分上身心义理日见纯熟。若只如此匆匆检阅一过,便可随意穿凿,排布硬说,则不惟错会了经意,于己分上亦有何干涉耶?”〔1〕
  [注释]
  ①林正卿:即林学蒙,字正卿,一名羽。福建永福人,朱熹门人。著有《梅坞集》。
  [译文]
  先生在回复林正卿的书信中说:“读书的方法,必须从头到尾,逐句体味。看上一个字时不知道有下一个字,看上一句时不知道有下一句,等到都看通透了,又从头看这段,使其首尾义理融会贯通,但在读这一段的时候,也不能知道有下一段。如此逐渐进步,大致就能做到心思和道理会通,自然融合贯通,不仅能将圣贤言论理解得丝毫不差,而且能使自己的身心和义理日渐纯熟。如果只是这样匆匆翻阅一通,就随意牵强附会,安排布置强行解说,那就不只是错误理解了经书的义理,对于自己的本分又有什么关系?”
  3.2.98 答汪叔耕①书曰:“所论为学次第,足见立志之高。然杂然进之而不由其序,譬如以枵然之腹②入酒食之肆,见其肥美大胾③、饼饵脍脯④杂然于前,遂欲左拿右攫⑤,尽纳于口,快嚼而亟吞之,岂不撑肠拄腹,而果然一饱哉?然未尝一知其味,则不知向之所食者果何物也。”〔1〕
  [注释]
  ①汪叔耕:汪莘(1155—1227),南宋诗人。字叔耕,号柳塘,自号方壶居士,休宁(今属安徽)人,朱熹友人。研究《周易》,旁及释、老。作品有《方壶存稿》九卷,《方壶集》四卷。②枵(xiāo)然之腹:空空的肚子,饥饿的肚子。③胾(luè):切成的大块肉。④饼饵脍脯:饼饵,饼类食物;脍脯,肉类食物。⑤左拿右攫(jué):左边拿右边也拿。
  [译文]
  先生在答复汪叔耕的书信中说:“你在信中论及做学问的次序,足以见得你立志高远。然而如果把几种学问杂糅一起往前推进而不遵从它们的次序,就好比是让空着肚子的人来到有酒菜的饭馆,看见切成大块大块的肥美的肉,还有饼类肉类等各种美味全都陈列在面前,便左也拿右也抓,想全部放入嘴里,赶紧咀嚼快速吞咽,岂不会把肠子撑破、肚子鼓圆,最后真得能饱吗?想必一种味道都不会知道,连刚才吃的也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啊。”
  3.2.99 答朱朋孙①书曰:“夫学,非读书之谓;然不读书,又无以知为学之方。故读之者,贵专而不贵博。盖惟专,为能知其意而得其用;徒博,则反苦于杂乱浅略,而无所得也。今一旦而读八书,则茫然而不得其要也,岂足怪哉!愿且致精一书,优柔厌饫,以求圣学工夫次第之实,俟其心通意解。书册之外,别有实下工夫处,然后更易而少进焉,则得尺得寸虽少,而皆为吾有矣。”〔1〕
  [注释]
  ①朱朋孙:丽水(今属浙江)人,绍熙元年(1190)庚戌余复榜进士。
  [译文]
  先生在答复朱朋孙的书信中说:“学习,并不只是读书;然而不读书,又无法知道做学问的方法。所以求学者读书,贵在专一而不是广博。因为只有专一,才能领会它的本意从而灵活运用;如果只是广博,反而会苦于杂乱无章、粗浅简略,而不会有什么收获。现在一天读八本书,自然茫然不得要领,这有什么奇怪的呢?但愿你能用心去读一本书,从容求索而深入体会,以此探求圣贤学习的次序,等待心灵相通本意理解的到来。在书本之外,另外有需要实际下功夫实践的地方,然后选择容易下手处慢慢进步,虽然每次进步如同尺寸般所得甚少,但却都是自己的收获啊。”
  3.2.100 读《论语》每日只两段,熟了自然见义理贯通,若不如此看,是几年也无长进。
  [译文]
  读《论语》每天只读两段,读熟了自然能理解其中道理的贯通之处。若是不这样读,读上几年时间也不会有长进。
  3.2.101 大凡读书,不要般涉。但温寻旧底不妨,不可将新底来抢。〔1〕
  [译文]
  大致上说,读书不要涉猎太多,只温习以往所学不妨碍事,但不可急于抢先学习新的知识。
  3.2.102 《大学》一日只看二三段时,便有许多修改①。若一向看去,便少。不是少,只是看得草草。〔2〕
  [注释]
  ①修改:改正过失。
  [译文]
  《大学》,一天只看两三段,便会觉得有许多需要修正的地方。如果一篇全都看下去,反倒觉得需要修正的地方少了。实际上不是真的少了,而是因为看得太过潦草。
  3.2.103 读《论语》,且熟读《学而》一篇。若明得一篇,其余自然易晓。〔1〕
  [译文]
  读《论语》,首先要把《学而》这一篇读熟。这一篇读得通透明白,其余的也自然就容易懂了。
  3.2.104 先生答程正思①曰:“《论语》逐章细看,每日不过两三段。先令尽通诸说异同,然后探求圣言本意,则久之自当见效。”〔2〕
  [注释]
  ①程正思:即程端蒙。参看3.1.16条注释。
  [译文]
  先生在答复程正思的书信中说:“《论语》要一章一章地细看,每天不能超过两三段。先把各家解说的不同之处搞清楚,然后再探求圣贤著书立言的本意,时间长了自然会有效果。”
  3.2.105 答宋容之①书曰:“文字择其尤精而最急者,且看一书。一日随力且看一两段,候一段已晓,方换一段。一书皆毕,方换一书。先要虚心平气,熟读精思,令一字一语皆有下落,诸家注解一一贯通,然后可以较其是非,以求圣贤立言之本意。虽已得之,亦且更如此反复玩味,令其义理浃洽于中,沦肌浃髓②,然后乃可言学耳。”〔3〕
  [注释]
  ①宋容之:即宋之汪,字容之,朱熹门人。②沦肌浃髓:浸透肌肉骨髓,比喻感受之深。沦,浸没在水里。浃,湿透。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不浸于肌肤,不浃于骨髓。”
  [译文]
  先生在回复宋容之的书信中写道:“选择文字最为精练并且当下最需要读的书,只读一本。每天根据自身能力只读一两段,等一段理解透彻后,又看下一段。一本书这样读完了,再换另一本。读书时首先心态谦虚气息平和,并且熟练诵读精心思考,让每一字每一句都有着落,各家注解也能一一贯通,然后可以比较其中的是与非,探求出圣贤著书立说的本意。哪怕已经有了收获,也要这样反复探究,让其中的义理融会贯通,浸透深入到我身心之中,然后才可以说做学问。”
  3.2.106 《论语》一日只看一段,大致1〕明白底,则看两段。须是专一,自早至夜,虽不读,亦当涵泳,常在胸次。如有一件事未了相似,到晚却把来商量。但一日积一段,日日如此,年岁间自是里面通贯,道理分明。〔2〕
  [译文]
  《论语》一天只看一段,如果大致能通晓,就一天看两段。必须专心攻读,从早晨到夜里,即便不读,也要沉浸其中深入体会,使之始终放在心头,就像有件事没做完一样,到晚上还把它拿出来仔细推敲。虽然一天只能积累一段,但天天如此,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文义贯通,道理分明。
  3.2.107 尝谓今人读书,得如汉儒,亦好。汉儒各专一家,看得极子细。今人才看这一件,又要看那一件,下梢都不曾理会得。〔1〕
  [译文]
  我曾说现在的人读书,要像汉儒那样读,也好。汉儒专攻一家之言,读得非常仔细。现在的人刚读了这一本,又去读那一本,结果都理解不了。
  3.2.108 今人读书,看未到这里,心已在后面。才看到这里,便欲舍去了,如此只是不求自家晓解。须是徘徊顾恋,如不欲去,方会认得。〔2〕
  [译文]
  现在的读书人,还没看到这里,心思已经到了后面。才看到这里,就想丢开去看新的,这样做其实只是自己不想做到真正的理解。应该来回徘徊恋恋不舍,好像舍不得离开一样,才能真正理解。
  3.2.109 若能沉潜专一,看得文字,只此便是治心养性之法。〔3〕
  [译文]
  如果能做到沉潜专一,认真阅读文字,就这一条也是修身养性的方法。
  3.2.110 先生语杨道夫①曰:“看来用心专一,读书子细,则自然会长进,病痛自然消除。”〔1〕
  [注释]
  ①杨道夫:参看3.2.58条注释。
  [译文]
  先生对杨道夫说:“看起来心思专一,读书仔细,自然而然会有长进,各种病痛也能自然消除。”
  3.2.111 先生问叔器①:“《论语》读多少?”对曰:“两日只杂看。”曰:“恁地如何会长进?看此一书,且须专此一书,便得。此边冷如冰,那边热如火,亦不可舍此而观彼。”〔2〕
  [注释]
  ①叔器:即胡安之,字叔器,江西萍乡人,朱熹门人。
  [译文]
  先生问胡安之:“《论语》读了多少?”胡安之回答说:“这两天在和别的书混着看。”先生说:“这样怎么会有长进?读这一本书,就专心地读这一本,才行。即使它冷得像冰,而另一本热得像火,也不能舍弃这一本而改读那一本。”
  3.2.112 先生答林退思①书曰:“知读书有渐,甚善,甚善!但亦须且读一书,先其近而易知者,字字考验,句句推详。上句了,然后及下句;前段了,然后及后段,乃能真实该遍,无所不通。使自家意思便与古圣贤意思泯然无间,不见古今彼此之隔,乃为真读书耳。”〔1〕
  [注释]
  ①林退思:即林补,字退思,浙江永嘉人,朱熹门人。
  [译文]
  先生在答复林退思的信中说:“明白读书要循序渐进,太好了,太好了!但是也必须只读一本书,先从贴近自身容易理解之处入手,字字详加考证,句句周密推论。上句探求完了,再读下一句;前一段穷究完了,再读后一段,这样才能真正地将书读遍,无所不通。能够让自己的体会与古代圣贤的本意融合为一、没有间隔,看不出古今彼此之间的差别,才是真正的读书。”
  3.2.113 答孙仁甫①书曰:“读书一事,可为摄伏②身心之助。然不循序而致谨焉,则亦未有益也。今为贤者计,且当就日用间致其下学③之功。读书穷理,则细立课程,耐烦着实而勿求速解;操存持守,则随时随处,省觉收敛而毋计近功。如此积累,做得三五年工夫,庶几心意渐驯,根本粗立,而有所据之地。不然恐终为气所使,而不得有所就也。”〔2〕
  [注释]
  ①孙仁甫:即孙自任,字仁甫,安徽宣城人,朱熹门人。②摄伏:慑服,威慑使之屈服。③下学:学习人情事理等基本常识。出自《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译文]
  先生在回答孙仁甫的书信中说:“读书这件事,可以成为收摄身心的辅助。然而如果不遵循次第且态度严谨,也不会有什么益处。如今我为贤能的人提供一个建议,应当在日常应用间努力下功夫。读书穷究道理,需要订立细致的课程,用充分的耐心踏实进修而不要急于理解;修养持守心性,要随时随地,反省自身,有所收敛而不要急功近利。这样积累下去,下个三五年功夫,差不多将心意渐渐驯服,初学的根基也基本确立,有了治学修身的立足之地。不然恐怕终会意气用事而不能有所成就。”
  3.2.114 答陈謩①书曰:“为学乃终身事业,非可索于咄嗟指顾②之间。但当循序讲明,着实持守,不令日用之间少有间断,如是久久,当自得之。不当较计功程③,如商子本者之营营也④。〔1〕”〔2〕
  [注释]
  ①陈謩(zhè):事迹不详。②咄(duō)嗟(jiē)指顾:形容时间的短暂、迅速。③较计功程:计算功劳。④如商子本者之营营也:就像那些放了贷的商人,时刻想着连本带利收回去。
  [译文]
  先生在答复陈謩的书信中说:“做学问是终生的事情,并非在短期就可完成。只要按照次序讲解明白,着着实实长期坚持,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所间断,这样坚持得久了,自然会有收获。不能太过于功利,像商人放贷那样,时时想着利益。”

附注

〔1〕此段亦见于《大学或问》卷一。 〔1〕即《书临漳所刊四子后》,见《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二。 〔1〕此条亦见于《大学或问》卷十四。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六十七。 〔1〕此条亦见于《朱文公文集》卷六十,文字稍有出入。 〔1〕即《答梁文叔·澹台石刻已领》,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四。 〔1〕即《答赵佐卿·所示易说足见玩意之》,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 〔1〕即《书临漳所刊四子后》,见《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二。 〔2〕据《朱子语类》卷十一,此处脱“处若”二字。 〔3〕据《朱子语类》卷十一,此处脱“书”字。 〔4〕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一、本书“荟辑”部分4.2.132条。 〔1〕即《与陈丞相别纸》,见《朱文公文集》卷二十六。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三十,文字稍有出入。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四。 〔1〕此条亦见于《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二《答吴伯丰·读书甚善》。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四。 〔3〕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六十七。《朱子语类》分两条。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五。 〔1〕此条亦见于《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答宋深之·大学是圣门》。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八。 〔3〕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四。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六十二。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七。 〔1〕《朱子语类》卷六十七作“看”。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六十七。 〔1〕此条亦见于《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二《答吴伯丰·读书甚善》。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四。 〔3〕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六十七。《朱子语类》分两条。 〔3〕即《与陈丞相书·窃闻侍祠之诏》,见《朱文公文集》卷二十七。 〔1〕即《答江德功·所示经说孟子大意》,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四。 〔1〕即《答陈口仲·所论诗序之疑》,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九。 〔2〕即《答符口仲·且读易传甚佳》,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五。 〔1〕即《答方宾王·熹前日看所寄》,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 〔2〕即《答陈明仲·示喻读书遗忘》,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三。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八十五。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二。 〔3〕即《答吕伯恭·便中两辱诲示》,见《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三。 〔1〕此条亦见于《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五《答吕伯恭·熹昨见奇卿》。 〔1〕此条亦见《朱子语类》卷十一、本书“荟辑”部分4.2.137条,此处删节较多。 〔2〕即《答潘叔昌·示喻读史曲折》,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六。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一、本书“荟辑”部分4.2.133条。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 〔1〕此条不见于《朱文公文集》。部分文字收入《宋名臣言行录》中。 〔1〕即《答滕德粹口·仆与足下虽幸获》,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九。 〔1〕即《答吴伯丰·读书甚善》,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二。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1.93条。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八。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零四。 〔2〕《朱子语类》卷九十五作“待看得多,是自有个见处”。 〔3〕“一之曰易简”,《朱子语类》卷九十五作“林曰:某”。 〔4〕《朱子语类》卷九十五作“不如且就知得处逐旋做去”。 〔5〕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九十五,文字稍有出入。 〔1〕《朱子语类》卷九十四无“理会”二字。 〔2〕《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作“透彻”,是。 〔3〕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九十四,文字稍有出入。 〔4〕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文字稍有出入。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十五。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九。 〔3〕《朱子语类》卷十九有“未得”两字。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九。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九。 〔3〕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1.52条。 〔1〕此条中“莫道见了便休”以下内容,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1.83条。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1.50条,文字稍有出入。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九。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八十。其中最后一句作:“‘但里面意思却有说不得底。解不得底意思,却在说不得底里面。’又曰:‘《生民》等篇,也可见祭祀次第,此与《仪礼》正相合。’”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十三。 〔2〕即《答陈明仲·熹穷居奉养》,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 〔1〕即《答陈明仲·向辱书喻》,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三。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1.48条。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九。 〔1〕《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此处脱一“几”字。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本书“荟辑”部分4.1.42条。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九十七,作“须格一物后,又格一物”,是。 〔3〕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四。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九。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九。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九,稍有出入。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四。 〔3〕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七。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文字稍有出入。 〔1〕此即《答吕子约·示谕授学之意》,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八。 〔1〕此即《答黄子耕·时事传闻不一》,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一。 〔1〕此即《答胡季随·易传平淡缜密》,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三。 〔2〕此即《答王季和·别幅之喻具悉》,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四。 〔1〕此即《答郭希吕·示喻缕缕备悉》,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四。 〔2〕此即《答刘仲则·示喻学问之道》,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四。原文作:“大抵读书,惟虚心专意,循次渐进,为可得之。如百牢九鼎,非可一嘬而尽其味也。” 〔1〕此即《答邵叔义·远辱惠书良荷》,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五。 〔2〕此即《答陈师德·熹愚不肖早尝》,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 〔1〕此即《答郑子上·所论大学之疑》,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 〔1〕此即《答潘叔昌·示喻读史曲折》,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六。 〔2〕此即《答廖子晦·守官得上官》,见《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五。 〔1〕此即《答袁机仲别幅·来喻以东南之温》,见《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 〔1〕此即《答王钦之·所须问目窃谓》,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 〔1〕即《答林正卿·所示易疑恐》,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 〔1〕即《答汪叔耕·来书所论向来》,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 〔1〕即《答孙朋孙·长书垂示尤荷》,见《朱文公文集》卷六十。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一、本书“荟辑”部分4.2.68条。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四。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二十。 〔2〕即《答程正思·示喻日用常操存》,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 〔3〕即《答宋容之·所喻读书未能》,见《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 〔1〕《朱子语类》卷十九作“故”。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九。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一、本书“荟辑”部分4.1.46条。 〔3〕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八十一。 〔1〕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五。 〔2〕此条亦见于《朱子语类》卷十九。 〔1〕即《答林退思·知读书有渐》,见《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二。 〔2〕即《答孙仁甫·奉告反复其词》,见《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三。 〔1〕此句《朱文公文集》卷六十四作:“如世之出举钱,商子本者之营营也。” 〔2〕即《答陈謩·辱书甚厚》,见《朱文公文集》卷六十四。

知识出处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朱熹是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他一生持教五十多年,对读书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体会。后学对他的读书思想提炼总结,形成了不同内容和版本的《朱子读书法》。本书按照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将各个版本的《朱子读书法》汇为一编,为今人学习《朱子读书法》提供了一个内容全面、考述精详、解说通俗的版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