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遗书》附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近思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10005804
颗粒名称: 《二程遗书》附录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446-447
摘要: 本文出自《二程遗书》附录阐述了对自己的希望和要求远大,宁可学圣人而未能达到,也不凭借一种善行美德成就名声;宁可把天下有一物不受圣人恩泽看做自己的过错,追求使自己的君主成为尧舜一样的圣君,不把一时的有利于人作为追求的事功。他自信笃厚,只要我的志向能够推行,就不故作高洁而去其位;只要是依义而行我心得安,虽有小官也有所不屑于做。
关键词: 理学 二程遗书 注释

内容

14.24 吕与叔撰《明道先生哀词》云①:先生负特立之才,知大学之要;博文强识,躬行力究;察伦明物,极其所止;涣然心释,洞见道体。②其造于约也,虽事变之感不一,知应以是心而不穷;虽天下之理至众,知反之吾身而自足。③其致于一也,异端并立而不能移,圣人复起而不与易。④其养之成也,和气充浃,见于声容,然望之崇深,不可慢也;遇事优为,从容不迫,然诚心恳恻,弗之措也。⑤其自任之重也,宁学圣人而未至,不欲以一善⑥成名;宁以一物不被泽为己病,不欲以一时之利为己功。其自信之笃也,吾志可行,不苟洁其去就;吾义所安,虽小官有所不屑。⑦
  [译文]
  吕大临作《明道先生哀词》说:先生他负有特立独出之才能,明于高深学问的要领;博学于文献而强记之,亲身践行努力探讨;详察人伦明知事理,透彻地掌握了人之所当止;心中如涣然冰释,透彻理解了大道的本体。他的学问由博而返于约,掌握的要领就在自己一心一身。虽然外事作用于我者变化不一,他明白心是应物之主,以一心随感而应也没有穷尽;天下之理虽然众多,他明白万理皆备于我身,反求于我身则一切理都可自足。他的修养达到了精诚致一的地步,异端之学并兴也不能改变他的自信之心,圣人再生也不会修改他的学说。他的德行养成了,太和之气充盈透彻,表现于声音容貌,使人望见其崇高渊深,无法轻慢;遇事当为而为,从容不迫,然而其至诚之心诚恳深切,做不好决不放弃。他对自己的希望和要求远大,宁可学圣人而未能达到,也不凭借一种善行美德成就名声;宁可把天下有一物不受圣人恩泽看做自己的过错,追求使自己的君主成为尧舜一样的圣君,不把一时的有利于人作为追求的事功。他自信笃厚,只要我的志向能够推行,就不故作高洁而去其位;只要是依义而行我心得安,虽有小官也有所不屑于做。

附注

[注释] ①吕与叔:吕大临,二程弟子。《明道先生哀词》,此文又载《伊洛渊源录》卷三。②特立:独出于众人之上,无人可及之意。大学之要:理学家认为,洒扫应对是小学事,尽性至命,成就天德是大学事。《大学》所论也即大学之事。大学之要,在理学家看来,不是治国平天下,而是正心诚意。明王守仁《大学古本序》所论符合程颢之意:“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以言乎己,谓之明德;以言乎人,谓之亲民;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博文强识:博览古代文献而又有很强的记忆。《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后以“博文”指通晓古代文献。察伦明物:即察于人伦,明于物理。见(13.14)注⑧、(14.17)注⑤。道体:道的本体,道的主旨。《淮南子·人间训》:“或明礼义、推道体而不行,或解构妄言而反当。”③此一节言其学虽博而能达于约。《孟子·离娄下》:“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约,简要,要领。达于约即返于约,掌握要领统领其博。达于约,其心即能应万事无穷之感,以物付物而各得其当;天下之理无穷,而万理归于一理,此一理则可返求之吾身而得之,不假外求而自足。叶采解:“应感无穷,而实本乎吾心;物理散殊,而皆备乎吾身。言其学虽博而有要也。”④叶采解:“致一者,见之明而守之定。故邪说不能移,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也。”⑤充浃:充盈浃洽。崇深:高藏深隐,崇高而又渊深。慢:轻慢,轻视。恳恻:诚恳痛切。汉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又元和故事,复申先典,前后制书,推心恳恻。”弗之措:不弃置,不放弃。《礼记·中庸》:“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孔颖达疏:“措,置也。言学不至于能,不措置休废,必待能之乃已也。”这一节说他做事从容不迫,但从不懈怠,从不放弃。⑥一善:一种善行,一种美德。《礼记·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⑦这一节言其出处去就,都以能否行其志、安于义为准的。

知识出处

近思录

《近思录》

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近思录》是南宋朱熹和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它选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4人语录622条,分类编辑而成。这次整理,以江永集解本为底本,文字校勘,主要参校茅星来集注本,也参考了叶采本与张伯行本,随校随改,未出校记。注释重在指明语言出处或理论渊源,有义理难明者指明义理。有关义理阐释,尽可能借助朱熹、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等旧解,旧解无法借助则自加解说。翻译不是字句对译,以明理为准。

阅读